【冷知識-49】Donna, Donna

•2024/05/16 • 發表迴響

	前陣子,談了太多撤職拔官話題,今天換換口味,來點藝文饗宴!
說明:1960年代民謠歌手Joan Baez演唱Donna, Donna。

緣由

          這首60年代民謠,想來您不陌生。曾是校園民歌裡當紅曲子的它,藉由手抱吉他長髮女子,自彈自唱地輕哼著Donna, Donna…不知風靡過多少年輕學子。

          源自猶太戲劇的此曲,描述一頭小牛,被牽往宰殺場一路情景。曲詞以天上自由飛翔的燕子,和被人格化的風,對比小牛的無奈悲哀,與風的自由暢快。除了頓挫抑揚的曼妙樂曲,每小段副歌,來回低吟16次的Donna, Donna疊句,也是此曲特色。

          原名Dana Dana的此曲,是美籍烏克蘭裔作曲家Sholom Secunda,於1941年為舞台劇Esterke所作,經美籍猶太裔教育家Aaron Zeitlin,以猶太德語 + 希伯來語混合的「意第緒語Yiddish」填詞。

歌詞

Donna, Donna
[Intro過門]
On a wagon bound for market 往市場的運貨馬車上
There's a calf with a mournful eye 載著眼神哀傷小牛
High above him, there's a swallow 燕子打從牠上方飛越
Winging swiftly through the sky 快速穿過天際
[Chorus合聲]
How the winds are laughing 風是怎麼開心地笑
They laugh with all their might 他們開懷地笑
Laugh and laugh the whole day through 笑了一整天
And half the summer's night兼半個仲夏夜
(Donna, Donna副歌疊句16次)

"Stop complaining!" said the farmer 別抱怨啦,農人說
"Who told you a calf to be? 誰叫你是頭牛?
Why don't you have wings to fly with 為何你沒一雙翅膀
Like the swallow so proud and free? 如同燕子自由翱翔
[Chorus合聲]
How the winds are laughing 風是怎麼開心地笑
They laugh with all their might 他們開懷的笑
Laugh and laugh the whole day through 笑了一整天
And half the summer's night 兼半個仲夏夜
(Donna, Donna副歌疊句16次)

[Verse韻詩]
Calves are easily bound and slaughtered 牛的宿命就是任人宰割
Never knowing the reason why 沒有什麼道理
But whoever treasures freedom 可又誰珍惜自由
Like the swallow has learned to fly 同燕子般學會翱翔

[Outro尾聲]
How the winds are laughing 風是怎麼開心地笑
They laugh with all their might 他們開懷的笑
Laugh and laugh the whole day through 笑了一整天
And half the summer's night 兼半個仲夏夜晚
(Donna, Donna副歌疊句16次)

荒誕

          網路世界裡,無奇不有,茲略擇一二關乎此曲說法,給您開開眼。有指…

1.曲名是猶太語的上帝/上蒼,所以,副歌是在呼喊「老天爺,老天爺啊!」(註:有點扯。)
2.有指Donna源於拉丁語domina,是女士或女主人尊稱,由是,進一步說donna的男士版,叫don先生。(註:具想像力。)
3.有說一聽Donna就知道是女性,因此,直接將曲名中譯為「唐娜或堂娜」。(註:也扯。)
4.有發想說,考量基督教背景,donna在詩歌中關乎聖母瑪利亞。(註:亦扯。)
5.亦有指歌詞和猶太人歷史命運相關,且發表於二戰時期,是隱喻德國人把猶太人送進集中營的大屠殺慘事。(註:牽強。)
6.更有超自然的說法。說是有關神秘主義,是一種精神自白。人們帶著枷鎖歌唱著自由。(註:太扯。)
以上種種,千奇百怪,讓人大開眼界之餘,更證明網路大千世界,任誰都可以自有主張,而且似乎免責。

分明

          意第緒語Dana的意思,考證後有幾種不同說法,如下:

1.一說,在波蘭民謠裡,Dona一詞乃常用語,是個不具特別意義的虛詞。另一說,指該詞源自早期波蘭歌曲裡的儀典用詞,或模仿某種樂器發聲而來。填詞者 Aaron Zeitlin1989年出生,移民美國之前(1939),長年居住在使用波蘭語的東歐,副歌疊句採這個詞,不足為奇。
2.藉希伯來文發行的Haaretz以色列日報(總部在紐約),曾指Dona是馬車伕吆喝馱載重物馬兒,奮力前駛時的常用口語。說是一所名叫Kol Yisrael 的以色列廣播電台,曾指以色列歌手Nechama Hendel,在1962年演唱該曲時,將意第緒語翻譯成希伯來文,衍生出了Dana一詞。另,依「俚語/行話/卑語大字典A Dictionary of Modern Slang, Cant and Vulgar Words」注釋,Dana在德語或奧地利語裡,是夜間掃廁工,或掃街車夫常用俚語。
3.有趣而得特別一提的是,在土耳其語, 亞塞拜然語,和中亞突厥語裡,Dana指的是「剛斷奶不久的小牛仔」。
上面哪一則較為真實貼切,您自個兒衡量!

輝煌

          1959年,美東羅德島州的新港市,年度民謠盛事Newport Folk Festival,一頭長髮,一襲素衣,超脫塵俗赤腳,懷抱吉他,餘音繚繞詮釋傷悲動容故事時,芳齡18的瓊·拜雅茲Joan Baez (視頻2’36”處),讓此曲一砲走紅。外型清新脫俗,秀麗可人的她,好似孕育萬物的童貞聖母,以繞粱三日美妙歌喉,贏得媒體「赤足聖母Barefoot Madonna」封號,更有「民謠之后Queen of Folk」美譽。

          Joan Baez對此曲的唱法,不但走紅全球,且歷久不衰。13年前(2011.9.19)YouTube上的觀看次數,即達1千6百餘萬次。今日的串流媒體平台Spotify上,下載量亦逾千萬人。

We Shall Overcome

說明:2010.2.9,白宮民權運動音樂慶典上,Joan Baez應邀親自獻唱《We Shall Overcome》。

          除了Donna, Donna,上面這首60年代初(1954~1968),美國的廢止種族隔離,歧視,及被剝奪選舉權的「民權運動Civil Rights Movement」裡,福音曲「We Shall Overcome我們必將克服」,也因為她的詮釋而名聲大噪。此曲後來在世界各地抗議活動裡,亦成了必唱經典曲。2010.2.9,白宮民權運動音樂慶典,瓊·拜雅茲應邀演唱了《We Shall Overcome》。2011年,歐巴馬總統與拜登副總統和夫人們,在華府「馬丁·路德·金紀念碑」落成典禮上,一起手挽手,也唱出過這首名曲。

說明:2011.10.16,華府「馬丁·路德·金紀念碑」落成典禮上,歐巴馬總統與拜登副總統和夫人們,一起手挽手演唱《We Shall Overcome》。圖片來源:維基公有。

          以上這兩首曲子,有個共同特色,即全因Joan Baez的演唱當紅,而廣為世人所知。

成就

       無論是歌曲表演,或行動主義Activism活動上,Joan Baez都獲獎無數。茲挑選幾則特具代表性及歷史意義獎項,簡述如下:

1. 2007年葛萊美典禮,大會頒給了Joan Baez「終生成就獎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2. 2008年「美國音樂榮譽獎Americana Music Honors & Awards」典禮,大會頒給了她「美國自由言論獎Spirit of Americana/Free Speech Award」,藉以表彰Joan Baez多年來在「行動主義Activism」上的奉獻。
3. 以「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一盞燭光 Better to light one candle than to curse the darkness.」為口號的「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2011.3.18舊金山第50週年年會開幕式上,大會以她的名字,頒發「瓊·拜雅茲獎Joan Baez Award」殊榮給她,表彰她在人權奮鬥上,傑出的表現,及鼓舞全球人心。值得特別一提的是,該獎是「國際特赦組織」歷來從未頒過的獎。Joan Baez是第一位,獲得以她自己的名字為名的獎項。該獎旨在對包括音樂、電影、雕塑、繪畫、及媒體...等藝術工作者,對人權推展上的貢獻。
4. 2015年,「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將「Ambassador of Conscience良心大使」獎,同時頒給Joan Baez及中國藝術家艾未未Ai Wei Wei。後者活躍於建築、藝術、影像、和社會文化評論領域。
5. 2017.4.7,Joan Baez入列位於俄亥俄州克里夫蘭市的「搖滾樂名人堂 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6. 2019年,在橫跨歐洲無數場巡迴演唱後,7月28日,她在西班牙馬德里皇家劇院,發表了後一場演唱會。
7. 2020年,「美國人文藝術與科學院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推舉她為院士,表揚她在音樂與行動主義的貢獻。
8. 為表彰她畢生在表演藝術上,對美國文化的成就,原本預備接受2020年「甘迺迪中心獎Kennedy Center Honors」,但受阻於COVID-19疫情爆發,延至2021年5月受獎。
8. 2023年,「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表列Joan Baez入榜「歷來最偉大歌手」排行200名中的第189名。
9. 自傳紀錄片「三重人格Joan Baez- I Am a Noise)」於去年(2023)2月17日,參加「第73屆柏林國際影展The 73rd annual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10月16日在美國本土正式上映。

人格

          認識瓊·拜雅茲這位民謠歌手、作曲家、與激進主義者Folk singer, songwriter and activist的最好方式,除了聆聽她動聽的民謠詮釋,另一個方式,即直接觀賞她的自傳紀錄片「三重人格Joan Baez- I Am a Noise(2023)」(見下圖)。

說明:Joan Baez的自傳紀錄片「三重人格Joan Baez- I Am a Noise(2023)」劇照。圖片來源:維基公有。

          去年(2023)10月上映的這部影片(1 小時53 分鐘長),在全美47篇影評裡,獲98%認可。滿分10分評分,得了7.6分。影評家一致認為,它感人的見證了一位60年代名聞遐邇女性個人經歷。從哀痛到平靜,終至寬恕原宥。是一部難得一見的忠實紀錄片。影片內容包羅了女主角Joan Baez 個人過去未曾公諸於眾的家庭錄影、藝術創作、日記、手札、和晚期的心裡治療錄音…。

       這部難得一見自傳紀錄片,上個月(4月)中旬,在台上映。北部賣座與否,不詳。不過,高雄並不理想。原因泰半跟時代背景有關,都是幾十年前舊事,現下知道她的人不多。加上她後來的反戰立場,人權鬥士,民權運動⋯等等形象,畢竟屬小眾市場。而民謠曲風褪色,似也不若當年那般流行。

          高雄喜樂時代影院,只安排了一天一場次放映。倒是華納威秀,排了一週檔期,不過,每天也只一場。可見,是一部不會讓時下年輕人轟烈追趕的電影。華納影城能撥出七天七個場次,已屬難得。我跟老同學TK相約,一塊兒觀賞了最後一天的終場。整個A9廳,空蕩蕩。屈指可數的觀賞者,連我們兩在內,總計11位。這麼好的一位民謠歌手,如此美妙動人,清新又脫俗的音樂。唉,殊為可惜。

戀情

1.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

          1980年代初,Joan Baez跟蘋果創始人賈伯斯s有過幾次約會。消息來源稱,時年20多的賈伯斯,考慮過向Joan Baez求婚,但當時的Joan Baez已40來歲,婚後無法生育的考量,使此樁美事作罷。1987年Joan Baez出版的《以聲音歌唱 And a Voice to Sing With》回憶錄當中,她深深感謝過賈伯斯。

          2011.10.5,時年56的賈伯斯因疾過世。追悼會上,Joan Baez為他演唱過。賈伯斯的去世,Joan Baez表達深切懷念,同時表示,即便當年兩人關係無以維繫,但雙方仍保持友誼。事實上,賈伯斯在過世前幾個月,還曾拜訪過Joan Baez。「史蒂夫有著非常美好善良的一面,儘管他有飄忽不定乖僻,但他改變了這個世界,應該獲得天才般認可」Joan Baez曾如是說

2.鑽石與鐵鏽Diamonds And Rust

說明:1974年Joan Baez的「鑽石與鐵鏽般戀情Diamonds And Rust」被公認是她最動人歌曲之一。

          發表於1974年的「鑽石與鐵鏽般戀情Diamonds And Rust」,被公認是Joan Baez最動人歌曲之一(有說應排名榜首)。該曲回顧了她與巴比狄倫Bob Dylan在1960年代的一段戀情。後者,75歲時,破紀錄地以歌手之身,藉開創美國歌曲傳統新詩意,於「詩歌詞曲Poetry, Song Lyrics」分項,榮獲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同時,亦為該獎自1901年頒發以來,第一位出身樂手及詞曲作曲者的獲獎者。

說明:民權運動如火如荼年代裡,1963.8.23在華府舉行的「工作與自由大遊行March on Washington for Jobs and Freedom」盛事,Joan Baez與Bob Dylan兩人參與遊行時合唱。圖片來源:維基公有。

          附帶一提,當天有來自全美,近25萬人參與遊行,其中6萬人是白人。而運動領袖之一的馬丁·路德·金牧師Martin Luther King Jr.,即在當天遊行集會上,發表了那篇「我有一個夢I Have a Dream」的舉世著名演說。

結語

          60餘年演唱事業裡,Joan Baez發表過30餘張個人專輯。1941年出生的她,今年83,身體康健,定居北加州。下回,當您有機會聽到Donna, Donna時,不會再誤解這膾炙人口歌曲來歷了吧。

【冷知識-48】厲害了,姑娘!

•2024/05/03 • 發表迴響

按語

       本篇「厲害啦,姑娘!」,轉貼fb「以文會友」社團,不少文友留言按讚。不過,個中一位說「刺眼」。認為作者只看對岸文宣,中了「解放軍黨軍」的毒,盡在替「黨」宣傳「祖國」偉大…。文友口出惡語,跟他解釋,依然出言不遜。相當煩人。無奈之餘,只好封鎖了對方。但,想想,又覺不妥。為此,乃有下面這段…。

聲明

       本文重點如標題,在引介「新知」及讚揚「女性」成就。無論是咱們自己的傑出女飛官,或對岸的女飛行員。彼等俱為優秀「中華兒女」。作者既無長他人志氣,亦無減自己威風之意。且遵從社團宗旨,不涉政治議題。承蒙文友按讚留言,作者受教且無任感激。
       惟近日,有文友覺得貼文「刺眼」,訛指作者「只看」()解放軍黨軍宣傳,吹噓「祖國」軍隊強大。其出言難聽,措詞不遜,且留言挑釁,幾近paranoia程度,完全曲解作者本意,令人不勝其煩,且甚是無奈。另,讓人不解的是,當我們看到對岸海軍,藉「全通式飛行甲板Full-length flight deck」打造的「福建號」航母,本月1日出港進行海試-這不爭事實時,絲毫未有酸葡萄心理?何以這位文友,一見對岸女飛行員非凡成就,即「小肚雞腸-借用文友留言」反彈得厲害,且不斷給作者戴帽子? 蓋大凡有「見容不得」別人好心態者,自己絕對爭不起氣,更遑論迎頭趕上!

       以上,一點感觸,希望文友客觀吸收新知,不涉政治立場地相互交流切磋。謝謝,並請持續批評指正。

:作者資訊來源於此,並非源於對岸文宣。

對岸首批航母「艦載機」女飛行員完成單飛

她們

隨着第三艘傳統動力航母「福建號」,和第四艘可能是「核動力」航母的加入,對岸海軍航空兵力需求益增。去年(2023)4月招募的第一批女性海軍艦載機飛行員,上個月(4月)底,在山東煙臺「海軍航空大學」,甫完成首次陸地單飛。特色是:全是00後,芳齡未滿23的女性(見附圖)。

說明:2024.4.25,對岸海軍首批艦載機女飛行員,第一次單飛與著陸實況。圖片來源:http://www.mod.gov.cn/gfbw/wzll/hj/16304779.html(陳超/於濤攝)

未來

          別看她們駕的是螺槳機,因為,目前只是初階訓練。對岸第二艘航母「山東號」採用的戰機,是「瀋陽飛機工業(集團)Shenyang Aircraft Industry (Group) Company Limited」自製的殲-15機(與蘇愷-33, Sukhoi Su-33同型),而日昨甫出港進行海試的「福建號」航母,除了殲-15,還將配備比起「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公司第五代匿蹤F-35C閃電II-Lightning II,亦毫不遜色的殲-35隱形Stealth戰機。因此,可預見的是,明年(2025)底以前,「福建號航母成軍時,藉著全球唯二的航艦電磁彈射系統Electromagnetic Catapult昂首起飛的艦載機,無論是殲-15還是殲-35,駕駛艙內的飛行員,都將出現剪著短髮,或紮著馬尾的女娃兒了。(註:目前全球,僅美海軍最新的「福特號」航母,及中共正在進行海試的「福建號」航母上,配備有最先進的戰機起飛電磁彈射系統。)

眼下

          除了海軍招募航母艦載機的女飛行員,對岸空軍亦不惶多讓,多年前即已有女飛官。而且,早在1962年即成立的「81特技飛行小組」裡,擔任特技飛行員(見附圖)。而且,多次參與世界航空大展,諸如2017杜拜、2018珠海、2019巴基斯坦國慶、2020新加坡、2015及2023馬來西亞…等地的飛行表演

說明:對岸「81飛行特技小組」的女飛官與特技表演。右上圖,模樣清秀的女飛官余旭上尉,於2016.11.12,在河北省特技飛行訓練,機械故障,緊急彈射逃生,未料,彈出座機後擦撞僚機,當場身亡。余旭1986(75年次)生,是「81特技飛行小組」四位女飛官之一。圖片來源https://www.scmp.com/photos/china/3251668/chinas-pla-air-force-aerobatic-team-makes-debut-world-defense-show-saudi-arabia,Cui Meng/GT。

反思

          看著這些英姿煥發的巾幗鬚眉,咱們島上的女性,豈能不趕緊迎頭跟上?

【冷知識-47】又見拔官–淺談「美海軍海外醫學研究站」

•2024/04/28 • 發表迴響

不分男女,無論西東

申明

          自前年(2022)4月開始,信筆塗鴉【冷知識】。兩載以還,累計貼文46篇。內容-山海/新技/舊憶,親情/軼聞/隨記…兼收並蓄。雖盡是些「不知道,不怎麼樣;知道了,也沒怎麼樣」雜文。但,承蒙文友厚愛,關注支持不斷,作者感激不盡。

          不過,自去年終發表【冷知識-40】撤職拔官一文,後續幾篇,內容亦與「撤職拔官」情事相關。彷彿筆者對「罷黜」特別偏好,或已著癮成迷,以致,系列內容,盡是丟官去職之事,【冷知識】部落格似也越來越「」。為此,需略為說明,實情是「美海軍學術社」每日新聞動態USNI News Daily Update,碰巧近日發佈諸多撤職相關情事,因此,接二連三介紹了不少。實則,本人並無「拔官情結或「撤職控Complex」。未來,若有其它值得分享見識,仍將一本初衷,詳盡引介。又,今番所貼內容,恰巧與台灣也有關聯,故此,再添一筆,詳見後情。

本事

          言歸正傳。本月初(0405),美海軍又罷黜了一位女指揮官,是「海軍南方醫學研究站Naval Medical Research Unit (NAMRU) South」的阿比蓋爾·馬特爾上校CAPT Abigail Yablonsky Marter(見附圖)。

          與以往一樣,海軍以「失去指揮能力信心Loss of confidence in her ability to command」一詞,拔除了她的指揮官職務。按,馬特爾上校去年(2023)7月就任該職,迄今未滿一年。遭撤職後的她,將暫調馬里蘭州銀泉市Sliver Spring, Maryland「海軍醫學研究司令部Naval Medical Research Command」。

          據悉,馬特爾上校係經「深入調查」後解除現職。參考美海軍過往撤職新聞發佈,當事人若違法/違紀情節重大,軍方均特別發佈下面這段聲明:

「海軍的領袖,無論執勤時或休假中,均應遵循箇人行為及專業能力上的最高標準。他們應堅持最高標的責任感、可信賴度、及領導統御能力。但凡未能達標,海軍將責成其負全責。」

          這回,罷黜馬特爾上校,軍方重申此聲明,可見案情非同小可,只礙於法規,未便詳盡說明案由。至於社群網站謠傳的八卦,有說她事涉婚外情,有說因海外工作壓力大(註:該站位於南半球祕魯首都利馬市),指揮官要求嚴苛遭下屬反映,亦有指她私吞實驗室分紅好處…等不一而足,但小道消息,不足為信。亦有人認為,軍方處理公允,無論是艦艇還是岸上,不論是作戰單位,後勤高司,或醫療院所,指揮官犯錯,一視同仁,是好現象。

說明:左,「美海軍南方醫學研究站NAMRU South」指揮官-阿比蓋爾·馬特爾上校。右,2023.7.7佈達時對官兵致詞。圖片來源:美海軍學術社USNI,Navy photo by Monica Barrera/Released。

其人

          學經歷上,馬特爾上校,麻州波士頓人,就讀羅徹斯特大學護理系時,加入海軍預備軍官訓練團NROTC- Naval Reserve Officer Training Corps midshipman。畢業後以中尉任官,服務「聖地亞哥海軍醫療中心NMCSD」,專業婦科與分娩。稍後,派赴日本沖繩海軍醫院駐防四年,歷練過兒科、內科、手術室、麻醉護理專科等職。2002年回調「聖地亞哥海軍醫療中心」,任內科部與心肺部門主管。

          其後,她參與「在職進修計畫Duty under Instruction-DUINS」,在芝加哥魯西大學Rush University進修「家庭護理學」,獲碩士學位。畢業後在維吉尼亞州朴茨茅斯海軍醫療中心服務,負責家庭健保,並帶領以艦艇母港為醫療模式整合工作。四年後,再度參與「在職進修計畫」,2011年,於維吉尼亞大學獲博士學位,論文為「派遣任職對海軍家庭的影響:家長養育壓力的緩解、中介、與調節作用-The Impact of Deployment on Navy Families: Mitigators, Mediators, and Moderators of Parenting Stress.。」在其他研究主題上,如軍眷健康與戰力,晝夜換班對工作的影響,軍中女性健康議題,艦上團隊溝通…等等,她均發表過論述。她本人是經過認證的家庭護理學專家,也是美國護理學會會士。

說明:左,指揮官交接儀式(左側為卸任指揮官瓊斯上校Capt. Franca Jones)。右,位於祕魯首都利馬市的「南方海軍醫學研究站」員工合影。圖片來源:左圖,By Addicted04 – Own work with Natural Earth Data,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7638228。右圖,By Peru_-_(Template).svg: Huhsunquderivative work: Huhsunqu (talk) – Peru_-_(Template).svg, CC BY-SA 3.0, U.S. Navy photo by Monica Barrera/Released。

說明:位於祕魯首都利馬市的「南方海軍醫學研究站」員工合影。圖片來源:U.S. Navy photo by Monica Barrera/Released。

該站

          位於南半球秘魯首都利馬市Lima, Peru近郊的「海軍南方醫學研究站」,前身稱NAMRU-6,隸屬美國「海軍醫學研究司令部。司令部早於1942年成立,屬海軍一級單位。專注感染症、生物防護、軍醫、戰場醫療、骨髓醫學…等研究。總部位於馬里蘭州銀泉市,員工1,600餘人,下轄七個單位,其中三處位於境外,分別是義大利西西里的「海軍第三醫學研究站Naval Medical Research Unit Three (NAMRU-3)」,祕魯利馬的「海軍南方醫學研究站Naval Medical Research Unit (NAMRU) South,舊稱(NAMRU-6) 」,及新加坡的「海軍印太醫學研究站Naval Medical Research Unit Indo Pacific」,舊稱「海軍第二醫學研究站(NAMRU-2)」。(註:該站曾進駐台灣,詳見下節)。

說明:左,位於南美洲的祕魯,北鄰厄瓜多及哥倫比亞,東與巴西和玻利維亞接壤,南接智利,西瀕太平洋。右,首都利馬市及近郊的卡亞俄Callao海港市,「南方海軍醫學研究站」即位於該地。圖片來源:左圖,By Addicted04 – Own work with Natural Earth Data,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7638228。右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7351141。By Peru_-_(Template).svg: Huhsunquderivative work: Huhsunqu (talk) – Peru_-_(Template).svg, CC BY-SA 3.0。

          「海軍南方醫學研究站」,擁有「生物安全等級三Biosafety level-3 (BSL-3)」防護設施。(註:基礎級為生物安全等級一級BSL-1,最高為生物安全等級四級BSL-4)。全球目前共有42座BSL-4最高安全等級機構,台灣有兩處-衛福部疾管署的台北昆陽實驗室,與國防醫學院各一。對岸大陸中國國家科學院所屬-湖北武漢病毒研究所Wuhan Institute of Virology,及中國農業科學院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CAAS)所屬-哈爾濱市獸醫醫學研究中心Harbin Veterinary Research Institute- HVRI亦各有一處。

          身為生物安全等級三級(BSL-3)的「海軍南方醫學研究站」,也是美國在南美洲唯一軍事單位。她與秘魯海軍關係,可追溯至20世紀80年代。當時祕魯軍醫局長,向美國海軍軍醫局長建議,成立一個美國和祕魯海軍共同參與的熱帶醫學研究計劃。1983年簽署協議。1984.1.6,美海軍作戰部長下令,由「海軍醫學研究司令部」派分遣隊赴祕魯。其後,陸續增建設施,包括處理生物安全等級三級,及研究對付如鼠疫、人畜共患感染,和委內瑞拉腦炎等疾病設施。

          多年來,該單位重要醫學成就,包括1993年在秘魯對1萬8千名志願者,進行霍亂疫苗成效試驗。1999年首次發現瑪雅羅病毒Mayaro virus disease-一種藉蚊媒傳染的南美洲疾病。2001年,開發獲FDA批准的快速瘧疾診斷試劑BinaxNow。同年,在秘魯首次鑑定出登革熱新病株。2004年,發現因發熱引起的斑疹熱和斑疹傷寒病原體。2005年,證明了糖胺聯合抗生素glucantime對皮膚性利什曼症Cutaneous Leishmaniasis治療的優點。同年,對兒童進行兩種黃熱病疫苗廣泛檢驗,及發現伊基托斯病毒Iquitos Virus (註:藉病蚊媒傳播,導致「奧羅普切熱Oropouche Fever(病毒性出血熱)」的新病原體。初於1999年,在祕魯東北部大城伊基托斯市Iquitos,由一名發熱病患檢體內驗出。05/06年間,於該城引起「奧羅普切熱」大爆發,故稱Iquitos (IQT) Virus伊基托斯病毒。)。

          去年(2023)該站更名為「海軍南方醫學研究站」,專注對戰士致命或致殘的熱帶性傳染病。特別針對「孤兒性疾病Orphan Illnesses」-即大製藥廠較少或並不投資的疾病,如寄生蟲感染-瘧疾、利什曼症,病毒性疾病-登革熱和蚊媒病毒感染,及細菌性疾病-旅行者腹瀉ETEC、弓狀菌、志賀氏菌…等病症。同時,協助疫情流行期間,提供實驗室監測增援,加強東道國及合作夥伴國的公衛與軍醫基礎設施。另外,透過合作,該站得以研究,對部隊構成威脅但在美國本土不常見疾病,提早得知大流行病爆發,對戰力影響的可能。

          地主國祕魯,受益於先進療法,地方性疾病保護,及更健全公衛基礎設施,與微生物學與醫事人員良好訓練。因軍事和政治利益,該站研究員,在祕魯視同美國大使館外交成員,享有外交豁免權。合作夥伴上,除東道國祕魯,尚包括洪都拉斯、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委內瑞拉、厄瓜多爾、阿根廷、玻利維亞、巴拉圭,及哥倫比亞…等國的國防或醫衛單位。可說藉著該站,美國幾乎一網打盡南美洲各國衛健系統。

台灣

          四/五年級的台北人,應尚有印象。在台北市青島西路與公園路口,近台大醫院捷運站3號出口,台大醫院西址醫護大樓,與有著「天下第一分局」稱譽的市警中正第一分局面對面。早年門牌地址為:台北市公園路15-2號。建物懸掛著美國國旗與美海軍軍旗,略帶神秘色彩,進出皆為便衣外籍人士。此即成立於1955年的「美海軍第二醫學研究站Naval Medical Research Unit Two (NAMRU-2)。當年,該處大門銅牌,猶鏤刻著「NAMRU-2」代號。

          緣於二戰後亞洲軍事佈署,美海軍需要對熱帶新興傳染病進行廣泛且深入研究。具「生物安全等級三級(BSL-3)」設施,及核生化實驗室,專職熱帶醫學研究的「海軍第二醫學研究站」因應而立。其資源充分且經費龐大,1963年Namru-2年度預算即達20萬美元,等同當時800萬台幣。以1966(民國55年)一位國軍上等兵區區60元月俸而言,經費委實可觀。該站除了人力物力資源充分,更能善用美軍運輸力,研究員能在短期內抵達偏遠地點,解決複雜醫學問題。包含少數我國醫學研究員在內,最鼎盛時期,該站多達400餘研究人員。

          醫學研究上,該站專研亞熱帶疾病防治,地區疾病研究,在本地醫護配合下,對流行病預防,疾病監測,疫情應對,具公衛重要性的流行傳染症,如霍亂,德國麻疹方面,著有成效。

          此外,駐台20餘年間(1955~1978),NAMRU-2亦發展了許多適用於亞洲地區的醫學技術,對台灣乃至整個西太平洋基礎醫學貢獻頗大。最盛時期,是全太平洋地區最優秀的醫學研究單位。其最大貢獻之一,即日本腦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研究。對東南亞疫病研究,及疫苗研發亦首屈一指。其他研究上,包括寄生蟲疾病,預防及治療砂眼-Namru-2 試驗出用免疫方法預防砂眼。此外,尚有烏腳病病因論述,NAMRU-2研究提出「砷含量」病因說,結論至今成為主流。軍事任務上,NAMRU-2協助過國軍,進行核生化作戰防禦研究,對駐防亞太美海軍的疾病防禦,貢獻更不在話下。

          1978年12月,中美斷交,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亦因而終止,駐台美軍顧問團撤離,NAMRU-2遣散我國籍研究人員後,次年(1979)3月關站,撤往菲律賓,1991年遷往印尼雅加達,2013年遷至新加坡迄今。該站目前隸屬美國印太司令部NAMRU INDO PACIFIC」,合作夥伴關係國,有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寮國、越南、澳大利亞、巴布亞紐幾內亞、與蒙古等國。

結語

          誠如文首所揭:不分男女,無論西東軍紀嚴謹,資訊透明。無論艦艇還是岸上,不論作戰單位,還是後勤醫療院所,指揮官犯錯,處理一視同仁。維繫軍隊屹立不搖的基本信念與不二法則,除此無他。看看人家,想想自己,我們是該從中學到一些。

【冷知識-46】掉漆的北海英雄

•2024/04/10 • 發表迴響

前言

          筆者前此曾介紹過美海軍治軍的嚴謹與透明(參見【冷知識-40】及【冷知識-43】)。無獨有偶,遠在北歐的丹麥,上星期三(0403),拔除了一位四星上將參謀長。緣於該國巡防艦中東巡弋任務中,接敵迎戰時,武管系統出了差錯後的處分。足見,嚴謹軍紀與透明資訊,舉世皆然,「拔官」豈止美海軍而已。

遭罷黜的丹麥四星上將參謀長弗萊明·蘭特佛 General Flemming Lentfer
說明: 遭國防部長撤職的丹麥陸軍四星上將參謀長弗萊明·蘭特佛 General Flemming Lentfer。圖片來源:By Danish Defence Aquisition and Logistics Organisation (DALO) – Downloaded from https://www.forsvarsgalleriet.dk/. Permission to use on Wikipedia obtained by email from Forsvarskommandoen, Ledelsessekretariatet on 9. Oct. 2020., CC BY-SA 4.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94893090

原委

          去年(2023) 10月,中東以哈衝突爆發,伊朗支持的葉門叛軍「伊斯蘭真主虔信者 Houthi」(亦稱青年運動 Houthi Movement/Ansar Allah),不斷藉飛彈、火箭、無人機,封鎖紅海,突襲往來商船。

         2023.12.18,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以「成功守護者行動 Operation Prosperity Guardian-OPS」代號,成立多國參與的「153聯合特遣支隊 Combined Task Force 153/CTF 153: Red Sea Maritime Security」,輪番巡弋紅海,保障往來船隻航行安全。

實際派遣軍艦的有美國-第二航母打擊群,英國-飛彈驅逐艦鑽石號 HMS Diamond (D34),與巡防艦雷奇蒙號 HMS Richmond (F239),希臘-擬派遣巡防艦一艘,丹麥於年初(2024)1.29,派飛彈巡防艦「艾弗·惠特費爾德號 Iver Huitfeldt (F-361)」駛赴中東,參與任務(見下圖)。法國、義大利、印度等三國,另單獨派遣軍艦,護航本國商輪,未加入以美國為首的「153聯合特遣支隊」。(註:加拿大、澳洲、紐西蘭、荷蘭、新加坡、斯里蘭卡、及芬蘭…等國,各有其自身考量,僅派遣少數參謀人員參與。)

          上個月(3月) 9號夜間,排水量 6,600噸的丹麥飛彈巡防艦「艾弗·惠特費爾德號」,於紅海海域巡弋時,遭葉門真主虔信者,由胡塞武裝控制區,對聯合部隊艦船發動 28架次無人機攻擊。「艾弗·惠特費爾德號」擊落其中4架。但,要命的是,一小時遇襲接敵中,該艦自身卻發生雷達、飛彈、與防空系統,原因不明故障,整套系統前後停擺 30分鐘,當下使得情況危急。

說明:左上,丹麥自製排水量 6600噸的飛彈巡防艦「艾弗·惠費爾德號 Iver Huitfeldt (F361)」。右上及右中:執行紅海聯合打擊任務兩個月後返國,官兵與家屬相見歡。下,上週三(4月3日)駛返丹麥科雪爾港 Korsør時,碼頭上迎候的家屬。圖片來源:丹麥國防部 Danish Armed Forces Photo,美國海軍學會新聞 USNI News,及美聯社 AP 2024.4.5 新聞

究責

事發當時,「艾弗·惠費爾德號」艦長龍蘇倪上校 Captain Sune Lund即透過加密通訊網路,回報國防部。詳述艦上 175名官兵,在無人機逼近,防空系統停擺下,危急萬分情況。但參謀長弗萊明·蘭佛上將,接獲訊息後,卻未於第一時間,稟報國防部長。上週三(0403),「艾弗·惠費爾德號」結束中東任務返國(另一說,係因武器系統長久即存有問題,因而奉召回國)。駛返丹麥科雪爾港 Korsør當日,國防部長即下令將參謀長撤職

          「本人對參謀長的表現,痛失信心!」文人國防部長波深 Troels Lund Poulsen表示:「丹麥正面臨史無前例危機,我們有絕對必要,強化國防組織結構,鞏固軍隊士氣」。

          不過,據一個名為 Olfi的國防專業網站披露,「艾弗·惠費爾德號」上的一位中校洩漏文件顯示,3月9日深夜,無人機來襲時,武器系統當機當下,官兵是藉著機槍,射下四架無人機的。

掉漆

          除了「艾弗·惠費爾德號」中東任務接敵,武器系統大出槌之外,丹麥海軍另一艘同型艦,近日亦發生飛彈射控系統故障事端。事發於上週四(0404) 「艾弗·惠費爾德號」返國次日,姊妹艦「尼爾斯·尤爾號Niels Juel (F-363)」(詳下圖),於「大貝爾特海峽 Great Belt Strait」進行例行操演時,戰斧飛彈發射系統啟動後,原因不明地無法關機,導致飛彈極可能因此誤射。按,該處係波羅的海連接北海與大西洋重要海峽(詳附圖)。為安全計,事故發生後,丹麥政府隨即封閉海峽。往來海上與空中的機艦,一律禁止通行。迄該日晚間 8時許,系統問題解決後,空域與水路方再次開放。

說明:途中紅圈標示處,即位居地理要衝的丹麥「大貝爾特海峽 Great Belt Strait」。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說明:左圖,2024.4.4操演時,飛彈武器系統發生問題的巡防艦「尼爾斯·尤爾號 Niels Juel (F363) 」。右上:事發後,駛返科瑟港 Korsør基地碼頭的該艦。右下:圓圈處,發生故障的戰斧飛彈射控雷達天線,及駕駛台左側矩形處,可見 Niels Juel號艦名圖片來源:維基共享,https://www.forsvaret.dk/da/nyheder/2024/situation-med-missil-lost/,及美聯社 AP 2024.4.5 新聞

簡介

	鑑於丹麥海軍近期連番出錯,特整理其海軍實力,相較我海軍,供參考如下…

          提起丹麥,這個千百年前,由維京 Viking海盜所開創的國家。總讓人不由想起「安徒生童話」,戴著錐形頭盔的《北海小英雄 Vicky The Viking》,當然,少不了的還有「樂高 LEGO」積木(見附圖)。

說明:左上,《北海小英雄 Vicky The Viking》卡通海報。右上,古維京人使用的錐形頭盔。右中,同左上圖。右下,樂高 LEGO積木。下圖,傳統節慶裡,扮演維京海盜的丹麥青年。圖片來源:左上,《北海小英雄 Vicky The Viking》卡通海報。右上,By Helgi Halldórsson from Reykjavík, Iceland – Viking Arms and Armor, CC BY-SA 2.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3778988。右中,同左。右下,By Alan Chia – Lego Color Bricks, CC BY-SA 2.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6068229。下圖,By Helgi Halldórsson from Reykjavík, Iceland。https://kknews.cc/travel/vzll5ly.html#google_vignette

史料

          古諾斯語Old Norse(亦稱古北歐語)裡,víking一詞(英語 Viking),中譯「維京/維京人」,本即指「海盜」。彼等是起源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現今丹麥、挪威,及瑞典的一批航海族群。從紀元 8世紀末到 11世紀末,他們打家劫舍,橫行歐洲,幹的是海盜行徑,但也兼行貿易,稍後,逐漸擇地定居。

          其中,一支由探險家、戰士、商人、水手、海盜、巫師、和工匠…等,組成的龐大族群集合體,始自西元 1,200年,總稱「丹麥王國 Kingdom of Denmark/Danish Realm」,包括今日的格陵蘭 (Greenland)、法羅群島 (Faroe Islands),及丹麥本土 (Denmark)三地。歷經多世紀的變遷與轉化,當前的一些重要數據,相較我國,簡述如下:

1.面積:43,094平方公里,比台灣大 1.2倍 (台灣 36,197平方公里)。(註:數據取自維基百科。)
2.人口:5千9百萬人,是台灣的 2.5倍 (台灣 2千3百萬人)。(註:數據來源同上。)
3.GDP(人均購買力):71,402美元(排名全球第9),是台灣的 2.2倍 (台灣 32,339美元,排名全球第 35)。(註:數據及排名資料,取自 2023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 」估計值。)

國防

          成立於 1949年,已有 75歷史的「丹麥國防軍 The Danish Armed Forces」,是丹麥王國的唯一軍力,下轄皇家海/陸/空三軍,與國土防衛隊。負責保衛丹麥及自治領土-格陵蘭和法羅群島。基於丹麥利益,軍隊亦支持國際維和,提供人道主義救援。

          依據國防法,丹麥國防部長,透過參謀長(即此次遭罷黜者)和指揮部,擔任總指揮官。不過,軍隊實質指揮權在內閣,若無議會同意,國防部長不能進行與防禦目的無關的軍事行動或動員部隊。目前三軍現員 20,439人,後備部隊 12,000人。兵源採徵兵制,滿 18歲男性,需服四個月兵役(特殊兵種,役期較長,達 8~12個月)。但,實際藉徵兵方式入營者,只占極少數,大部分兵源來自召募(以 2012年為例,該年入營總人數為 4,200人,其中 96%來自募兵,徵召入伍者,僅 168名)。

          此外,半緣於嫌薪資太低,半由於軍方環境設施破爛陳舊。三軍兵員離職過快,超越新人遞補率。為此,國會擬立法將徵兵對像囊括女性,同時男女役期,一概由 4個月延長至 11個月。目前丹麥女性入營採募兵制。三軍現有女性官兵 1,492人,占全員總額 7.3%。2005年,皇家空軍培養出第一位駕駛 F-16戰機女飛官。迄 2018年底,丹麥國防部晉升了兩位女將軍,分別出自皇家陸軍與空軍。

皇家海軍

          始自西元第 9世紀,維京海盜就以小規模,但組織優良的船隊著名。因此該國長久以來即承襲了悠久海事傳統。目前的「丹麥皇家海軍 Royal Danish Navy-RDN」早於西元 1510.8.13即已成軍,距今已有 514年歷史。

          16至19世紀(1509~1814),丹麥與挪威猶為一體時,丹麥海軍曾是「丹挪 Denmark–Norway」海軍一部分。1801年至 1807年間,歷經兩度「哥本哈根化 Copenhagenization」後,一度在歐洲具重要戰略地位的丹麥海軍,隨政策變化,規模與影響力劇降。不過,眼下身為北約成員國之一,其地緣戰略位置,如波羅的海這般要衝,冷戰結束以還,仍投入許多經費,在先進艦船及武器裝備建造上。

          始於 20世紀末,因地理位置關係,其海軍建軍理念調整。建軍發展上,改以朝向更新穎但更少量 Newer but Fewer方向規畫,以及於海峽佈雷為主。現下,皇家海軍負責海上防禦,領海主權維護(包括法羅群島與格陵蘭),另負監視、搜救、破冰、油污處理,與國際維和支援…等責。丹麥海軍艦艇稱謂前,標註有丹麥文 KDM- Kongelige Danske Marine,意指「女皇/國王陛下的艦艇 HDMS-Her / His Danish Majesty’s Ship」。

          皇家海軍目前有三個戰隊。武力包括巡邏艇、掃雷艦、飛彈巡防艦,及負責反潛/搜救/運輸的艦載直升機。其軍力如下。同時,一併附上我們自己海軍約略數據,供對照參考(註:雙方數據來源,取自維基百科):

丹麥皇家海軍
創建:西元 1510.8.13(距今 514年前);我們海軍建於西元 1924年(100年前)。
兵力:3,600名官兵;我們海軍有 41,000名官兵 (為丹麥兵員數 11倍)。

1.水面艦:16艘主力戰艦 (自製 3500噸~6600噸排水量飛彈巡防艦),28艘掃雷艦,飛彈快艇,及後勤支援艦(含破冰船),30艘巡邏小艇等。
2.潛艦:擁有潛艦達 95年歷史的丹麥海軍 (始自一/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的 1929年),曾擁有四艘自製,及一艘外購自德國的 T-205型柴電動力潛艦。不過,身為北約成員國之一,限於北約防禦協議條約規定,所有潛艦,已先後於 1989年前除役。目前該國沒有潛艦。
3.海航機:7架艦載海鷹反潛直升機 Sikorsky Sea Hawk MH-60。

我國海軍
1.水面艦:大小軍艦總數約 100餘艘,含 9600噸紀德級主力驅逐艦、派里級/拉發葉級/諾克斯級巡防艦、後勤油彈補給艦,及飛彈快艇。
2.潛艦:荷蘭建造 2600噸排水量的海龍/海虎柴電動力潛艦 2艘,與全世界現存服役中,最老的柴電動力潛艦 2600噸排水量的海獅/海豹 2艘,及首艘自力建造的海鯤級 2600噸柴電動力潛艦一艘(水面測試中)。
3.海航機:共 33架含獵戶座 P-3C定翼反潛機,EP-3E定翼電偵機,及艦載黑鷹反潛直升機 Sikorsky S-70...等。
(資訊來源:
丹麥海軍: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510191853/http://forsvaret.dk/FKO/eng/Defence+Agreement/Navy/)中華民國海軍: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public_of_China_Navy)。

醜聞

          除了海軍掉漆連連,國防部糗事,亦不惶多讓。事涉政策、管理、人事、預算、採購、軍情外洩…等。上將參謀長遭罷黜,不過累積多年沉苛後的冰山一角。皇家國防學院 Royal Danish Defense College的賈克森副教授 Peter Viggo Jakobsen, Associate Professor告訴美聯社記者。緣於 2012年預算巨幅刪減,國防窘境每況愈下。近日巡防艦的事故,只是開端,未來怕只會更江河日下。

結語

          以世界各國海軍的總噸位數,及艦艇總數排序評比,丹麥海軍排第 42名,我們海軍第 27名(註:中共海軍排首,北韓其次,俄羅斯排三,美海軍只得其四)。另以 2024年最新的「全球海軍實力評比Global Naval Powers Ranking (2024)」來看,考量現代化、後勤支援、攻擊力、防衛力、庫存力(軍艦類型混和加乘)…等等項目,評比海軍「實戰力TrueValue Rating-TvR」之後。全球夠資格進榜的海軍,僅 39國。我們排序第 12名(12/39),而丹麥海軍,尚不具進榜參與評比的資格 (註:美海軍排首,中共其次,俄羅斯排三,北韓排名第五)。

          可,礙於現實環境(邦交國或友好國總數),我們海軍能造訪與互動的國家/港口,就那區區幾個。這一點,端看歷年海官校訓練應屆畢業生時,敦睦艦隊所能造訪寥寥可數的南太平洋島國,即可知唯實有限。而,尚不具備參與「全球海軍實力評比」的丹麥皇家海軍,卻猶能派遣飛彈巡防艦遠赴中東,參與多國巡弋紅海的「153聯合特遣支隊 Red Sea Maritime Security」任務。儘管,丹麥海軍實力,遠不及我們海軍,而且,除了巡防艦掉漆連連,國防部裡亦狀況百出。

          不過,就本文所欲彰顯的治軍嚴謹與透明主旨來說,不妄自菲薄之外,吾人亦未便驕淫自傲。畢竟,看看人家,想想自己,我們還有極大的進步空間,您說是也不是?

【冷知識-45】與時俱進

•2024/04/06 • 發表迴響

終於不用再牢記家人和親友的電話號碼了。
No longer need to memorize the phone numbers of family and friends.
說明美海軍伊利諾州大湖區(Great Lakes)新訓中心,新兵端坐隔間,用個人手機,撥打電話給親友圖片來源美海軍圖資處US Navy Photo。

          從上個月(3月)27日開始,美海軍伊利諾州大湖區新訓中心的入伍水兵,可以用自己的手機,與家人和親友通話(如上圖)。無須再依規定,用付費公用電話。不過,10個星期入伍訓裡,每位水兵最多只能撥打五通。不同的是,現在可以用自己的手機打。手機仍然集中保管,在規定通話時間,提領出來使用。基地現下正在思考,如何讓用過的手機充電。

          政策改變原因有二

一、時下新兵都是數位潮時代的人,手機隨著他們的成長,幾乎形影不離。入伍後遽然斷絕使用手機,讓不少新兵難以適應。此變革,讓入伍新兵生活較人性化,也有效降低了退訓率。基地診所心理醫師這麼表示。(註:大湖區新訓中心做法,海軍其他新訓中心也已併行實施。)

二、新訓中心訓練目的之一,即在讓水兵熟習將來登艦後,未必隨時有手機可用的海上生活。

    海軍得跟上現代化潮流。新訓中心指揮官福伯格上校 Capt. Ken Froberg說:我 1994年入伍時,給家人打電話用的是付費公用電話。後來在艦上服務,靠泊海外基地時,得用電話卡撥打越洋電話給家人。時隔 30年,我們現在可以做得更好

【冷知識-44】勢在必得

•2024/03/30 • 發表迴響

Navy to Congress: No Room for SUBtraction!

說明:美海軍軍令部長 Lisa Franchette上將,向國會要求增加新一代「核子潛艦」預算簡報,搭配的標題與插畫。圖片來源:美海軍學會新聞 U.S. NAVAL INSTITUTE, USNI News)。

解說

          一幅插畫,一個關鍵句或字詞,若三言兩語,畫龍點睛,傳遞了要表達的訊息,即屬難能可貴佳作。上面這幅插畫,與簡潔有力標題,充分做到了這一點。

          美海軍現任CNO (女性)軍令部長 Lisa Franchette上將,日昨向國會提出,要求增加新一代「核子潛艦」預算簡報時,所搭配的標題和插畫。標題Navy to Congress: No Room for Subtraction! 海軍向國會訴求「沒刪減空間了!」。最後一個詞 SUBtraction,蓄意用上 SUB三個大寫字母,是潛艦 Submarine縮寫,至於 subtraction,本意即指「刪減」,此處,語帶雙關。

          這位軍令部長,是美海軍現階段最高負責人(而且是歷來第一位女性)。在爭取預算簡報裡,以這幀插圖,語帶雙關地向國會表示:退無可退,勢在必得。言簡意賅,再搭配插圖,文字與視覺加乘,1+1>2,令觀者一目了然,是極有創意的上乘傑作。

          筆者過往文章,動輒上萬字,有文友私下埋怨,寫得太長!(暗指-大娘裹腳布啦!)。今兒個這篇,數了一數,共 379字。總算開了點竅! 哈哈,請大家多多指教。

【冷知識-43】是螺絲鬆了?

•2024/03/17 • 發表迴響

前言

          2024開年迄今,方兩個半月(截至3月16日止),美海軍已先後罷黜了「四位」高階指揮官。同比去年(2023)全年的「八起」高官被撤職(詳見【冷知識-40】撤職與拔官美海軍治軍的嚴謹與透明),今年迄今的拔官頻率,顯然高出了許多。這…究竟意味著–海軍高階軍官的螺絲已更形鬆動? 海軍開始更大刀闊斧地整飭軍紀? 亦或兩者實互為因果? 吾人且拭目以待。但,先簡述這四起撤職事件…

#-1:飛彈潛艦艦長酒駕拔官

          開年第一樁(元月12號),巡弋飛彈潛艦「喬治亞號USS Georgia (SSGN-729)」的藍組 Blue Crew艦長彼德森上校 Capt. Geoffry Patterson被罷黜。53歲的彼德森上校,於1月8日午夜時分,「酒駕DUI」遭捕。在喬治亞州金士灣基地Naval Submarine Base Kings Bay附近,他被當地聖瑪莉警署 St. Marys Police Department以「酒駕、任意變換車道、無駕駛保險」三項罪名逮捕且遭訴。稍後,於繳交1,864美金後獲保釋。

          事發四天(1/12)後,彼德森上校旋遭潛艦第 10大隊指揮官畢侃楠少將 Rear Adm. Thomas “T.R.” Buchanan,以「指揮能力失去信心 Loss of confidence in his ability to command」為由撤職。該艦目前由金組 Gold Crew艦長奧斯彭上校 Capt. Christopher Osborn兼任。

          新聞稿結語處,海軍部再次語重心長,以下面這段聲明為結論:

海軍的領袖,無論執勤時或休假中,均應遵循箇人行為及專業能力上的最高標準。他們應堅持最高標責任感、可信度、及領導統御能力。但凡未能達標,海軍將責成其負起全責。– Navy leaders are held to high standards of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conduct, both on and off duty. They are expected to uphold the highest standards of responsibility, reliability, and leadership, and the Navy holds them accountable when they fall short of those standards.」

          按,彼德森上校並非美海軍官校畢業生。來自芝加哥的他,出身職業水兵,服役期間進修,先自威斯康辛州麥迪生分校畢業,獲機械工程學位,稍後就讀海軍戰爭學院,獲「國際安全與戰略研究 National Security and Strategic Studies」碩士學位。海勤職務上,2017年,他擔任俄亥俄級洲際飛彈潛艦「馬里蘭號USS Maryland (SSBN-738)」艦長,2022年5月履任「喬治亞號USS Georgia (SSGN-729)」藍組 Blue Crew艦長。

          美海軍艦艇的CO-Comanding Officer們,近年似慣於酗酒。兩個月前,才因「酒駕肇逃」拔掉了一位兩棲部隊資深指揮官(詳見【冷知識-40】撤職與拔官-第六起罷黜事件),如今再因「酒駕、任意變換車道、無駕駛保險」三項重罪,又拔掉了一位巡弋飛彈潛艦艦長。

          按,滿載排水量 18,000噸的 Ohio級潛艦,共15艘「洲際彈道飛彈潛艦 SSBN」,另外四艘,含「喬治亞號USS Georgia (SSGN-729)」在內,分別是「俄亥俄號 USS Ohio (SSGN-726)、密西根號 USS Michigan (SSGN-727)、 及佛羅里達號 USS Florida (SSGN-728)」,均已加改裝為具 22管直立潛射艙VLS-Vertical Launching System,每艙儲存 7枚戰斧巡弋飛彈 Tomahawk,共酬載 154枚的「巡弋飛彈潛艦 SSGN」。(詳下圖)

說明:左圖,水下潛射戰斧巡弋飛彈示意圖。右圖,「喬治亞號 USS Georgia (SSGN-729)」返港時,掀起的潛射艙蓋清晰可見。圖片來源:維基共享及 USNI News。

說明:左圖,飛彈潛艦「喬治亞號 USS Georgia (SSGN-729)」。右上,2022.5.28,彼德森上校 Capt. Geoffry Patterson就任該艦藍組 Blue Crew艦長時對官兵訓話。右中:「馬里蘭號」潛艦任內的彼德森艦長。下圖:時任中校的彼德森,接掌洲際彈道飛彈潛艦「馬里蘭號 USS Maryland (SSBN-738)」艦長時所攝。圖片來源:USNI News,Mass Communication Specialist 2nd Class Bradley J. Gee/U.S. Navy及Navy Times。

#-2: 驅逐艦艦長行為不專業撤職

       去年8月,第七艦隊駐防日本的飛彈驅逐艦「毫瓦號 USS Howard (DDG-83)」在印尼巴厘島近海擱淺Soft-Grounded。當時的日裔美籍艦長遭拔官(詳見【冷知識-40】撤職與拔官-第四起罷黜事件)。9月就任的新艦長丹尼斯卡麥農上校Cmdr. Cameron Dennis 昨天也被撤職(見下圖)。該艦似流年不利,半年內,兩位艦長先後遭罷黜。

說明:左圖,艦長丹尼斯卡麥農中校Cmdr. Cameron Dennis。右上,飛彈驅逐艦「毫瓦號USS Howard (DDG-83)」。右下,2023.9.1,丹尼斯卡麥農中校於日本橫須賀港,接掌「毫瓦號」艦長時佈達致詞。圖片來源:USNI News及MC3 Santiago Navarro/Navy。

       丹尼斯中校並非美海官校畢業生。原籍德州聖安東尼奧的他,於1993年以水兵入伍。稍後,參與海軍「Seaman-to-Admiral – 21」培育計畫,就學愛達荷大學,2006年獲電子工程學位後任官,再於加州蒙特利海軍研究院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攻讀「戰系科技Combat Systems Science & Technology」獲碩士學位,稍後再就讀美海軍戰爭學院,專研「海戰規劃Maritime Operations Planners Course (MOPC)」。

       海勤歷練上,丹尼斯中校駐地遍及西太平洋、南中國海、印度洋、及中東阿拉伯灣。服務於飛彈驅逐艦「屏克尼號 USS PINCKNEY (DDG 91)」時,他擔任過損管官及航海官。在駐地為阿拉伯半島巴林的獵雷艦「葛萊迪特號 USS GLADIATOR (MCM-11)上,擔任過輪機長。駐地為新加坡的驅逐第七戰隊,擔任過材料戰系長。2021.8至2023.9,就任飛彈驅逐艦「毫瓦號 USS Howard (DDG-83)」艦長之前,他擔任過飛彈驅逐艦「希金斯號USS HIGGINS (DDG-76)」副長。

       必須特別一提的是,丹尼斯中校撤職令的發佈,這回一反常態,並非出於「領導統御能力或信心不足」,而是因其個人「行為不專業」(詳細原因未明),經上級徹查後遭拔官。

#-3 : 資深指揮官遭拔

          2月10日,開年方滿一個月,以美東諾福克為母港的「驅逐第二戰隊」資深戰隊長 Commodore of Destroyer Squadron (DESRON) 2-哈金·威廉上校Capt. William “Mccormack-Mac” Harkin,經第 12航母打擊群 Carrier Strike Group 12指揮官艾斯里琦少將 Rear Adm. Erick Eslich,以戰隊長「本職能力信心不足為任」為由撤職,改調指揮參謀。按,該戰隊隨第12航母打擊群旗艦-航母「福特號USS Gerald R. Ford (CVN-78)」於地中海執行中東任務,甫於日前返國。

          據美海軍學會新聞所悉,哈金·威廉上校遭罷黜,與其個人行為 Conduct失當有關,並非出於職務工作能力表現不佳。但徵詢大西洋水面艦隊時,發言人拒絕置評。

          哈金·威廉上校(見附圖),出身紐約州特洛伊市,係北美印第安摩希根族Mohican後裔(小名Mccormack暱稱Mac即為族語)。美海官校1999年(88年班)畢業,指參教育上,曾入學美海軍戰院Naval War College修習「國防戰略研究National Defense and Strategic Studies」獲碩士學位。其人海勤及岸勤資歷完整。擔任過水雷艦「勇士號 USS Warrior (MCM-10) 」副長,派里級飛彈巡防艦「詹姆士·魯賓號USS Rueben James (FFG-57)」輪機長,飛彈驅逐艦「柏克利號 USS Bulkeley (DDG-84)」艦長,第10航母打擊群Carrier Strike Group 10參謀長,「驅逐第二戰隊」副戰隊長,去年(2023)2月17日接任戰隊長職務。

說明:左圖,哈金·威廉上校 Captain William McCormack Harkin。右圖,2023.2.17於航母「福特號 USS Gerald R. Ford (CVN-78)」上就職「驅逐第二戰隊」戰隊長佈達時致詞。圖片來源:USNI News,及Stars and Stripes。

按,美海軍撤職艦長或指揮官,若無特殊緣故,一般以「領導統御能力/信心不足」制式聲明一語帶過。較為特例者,如2023.12.2「兩棲第五特遣部隊PHIBRON 5–Amphibious Squadron 5」資深指揮官亨利上校Commodore James Harney因「酒駕肇逃」刑事重罪被撤職,屬高階軍官犯下了重罪,海軍部罕見地發佈過語重心長聲明(詳見【冷知識-40】撤職與拔官-第六起罷黜事件)。此次「驅逐第二戰隊」戰隊長哈金·威廉上校被拔官,美海軍部再度發佈同樣聲明,其事出有因,可見一斑。(資料來源:USNI News)。

#-4:罷黜潛艦艦長

          本週三(3/13),巡弋飛彈潛艦「俄亥俄號 USS Ohio, SSGN-726」金組 Gold Crew艦長巴拉納上校 Capt. Kurt Balagna(見圖)遭撤職。截至3/13止,開年兩個半月,這已是第四位被拔官的高階指揮官。

          按,「俄亥俄號」艦與「喬治亞號」艦同屬巡弋飛彈潛艦 SSGN。「喬治亞號」藍組 Blue Crew艦長彼德森上校,元月才因「酒駕、任意變換車道、無駕駛保險」三項罪名被逮捕並遭訴,兩個月後,姊妹艦「俄亥俄號」金組 Gold Crew艦長巴拉納上校亦同遭拔官,這兩艦還真是難兄難弟。

說明:左圖,「俄亥俄號 USS Ohio, SSGN-726」金組 Gold Crew艦長巴拉納上校。右上,2004.3.15,西雅圖普吉灣造船廠乾塢裡,SSBN改裝為 SSGN的「俄亥俄號艦」。右中,改裝後於水下潛射戰斧巡弋飛彈示意圖。右下,金組艦長巴拉納上校,攝於潛航中。圖片來源:USNI News,Stars and Stripes及U.S. Navy MC2 Kelsey J. Hockenberger所攝。

          按,原籍伊利諾州,弗頓郡法銘頓市 Farmington, Fulton County ILL.的巴拉納上校,並非美海官校畢業生。1992年,他以核電技術員身分入伍海軍水兵,稍後,透過「儲備軍官訓練團ROTC」計畫,就學伊利諾大學,1997年獲核工學位後任官。艦岸資歷上,在接受過核能動力及潛艦訓練後,他在洲際彈道飛彈潛艦「肯德基號 USS Kentucky (SSBN-737)」藍組 Blue Crew服役。於康乃狄克州海軍潛艦學校,擔任過「戰術及目標移動分析師」課程講師。核攻擊潛艦「夏威夷號 USS Hawaii (SSN-776)」戰系官,及「安納波里斯號 USS Annapolis (SSN-760)」作戰長。

          歷練部門主管職務後,他進入海軍戰爭學院深造,獲「國家安全與戰略研究」碩士學位。稍後,繼續在維州諾福克舊領地大學 Old Dominion University,再念了一個工管碩士學位。之後,完成荷蘭海軍潛艦指揮課程,他回調海軍潛艦學校,擔任潛艦軍官初階及高階課程主任。潛艦資歷上,他接續擔任過核攻擊潛艦「維吉尼亞號 USS Virginia (SSN-774)」副長,潛艦第12戰隊的「維吉尼亞級」潛艦作戰官,戰術分析組副長。接掌過攻擊潛艦「安納波里斯號 USS Annapolis (SSN-760)」艦長。總得來說,在各項艦岸職務上,他的表現優異,獲獎無數。2022年接任「俄亥俄號」金組 Gold Crew艦長後,已婚育有四個孩子的他,舉家定居西雅圖市郊。

          巴拉納艦長的撤職,依海軍部發佈的新聞,係緣於「失去指揮能力信心」。不過,海軍部一成不變地照本宣科,卻隱晦其詞說法,一向為媒體所詬病。但,海軍係依聯邦隱私法規定:凡軍人撤/離職,軍方皆不得提供緣由與細節。一般作法是:當事人若未涉及刑事犯罪,軍方概以「失去指揮能力信心 Due to a loss of confidence in his ability to command」為由,發佈新聞。當事人若行為不端,涉有刑責,海軍部或其上級高層,則直言不諱。惟,此番巴拉納艦長的撤職,據悉,並非出於「領導統御信心或能力表現」不佳,而是與其個人品行 Conduct有關,但,海軍部卻對箇中細節,三緘其口。

補註

          有文友問,凡提到美海軍潛艦,常見「藍組 Blue Crew」與「金組 Gold Crew」用語,是怎麼回事? 難不成,一艘潛艦有兩組人馬?

是的,沒錯! 此處約略解釋一下

          美海軍「洲際彈道飛彈潛艦 Nuclear Ballistic Missile Submarine-SSBN(綽號大傢伙 Boomers)」,如「阿拉巴馬號 USS Alabama, SSBN-731」及「巡弋飛彈潛艦 Cruise Missile Submarine-SSGN」,如「喬治亞號 USS Georgia, SSGN-729」等,為增加「長效部署 Long-Term Effect on Forward Presence」效益,以便能適時出現於最需要水域,達成 SSBN嚇阻威攝,或 SSGN艦岸作戰需求,需得兩套編組人員 Dual-crew輪番更替。如此,一組官兵得輪休或接受岸訓,另一組官兵,繼續維持運作,使潛艦能全時待命。此作為,術語稱「官兵輪替 Crew Rotation」。在 SSBN或 SSGN上,這兩組人馬,分別稱「藍組 Blue Crew」,與「金組 Gold Crew」。他們的組合,始自艦長、副長、輪機長、作戰長…等 15名軍官,及資深士官長、專業士官,與水兵(包括炊勤人員)等 140人,其階層等級與官兵總人數,完全相同。如此,方能維持潛艦全時性正常運作,以期達到最佳「長效部署」效益。

          不過,要特別說明的是,SSBN「洲際彈道飛彈」潛艦,與 SSGN「巡弋飛彈」潛艦,兩者任務性質,搭載武器均不相同,「長效部署」期亦不一。前者-SSBN搭載 20枚「三叉戟Trident II型D5」洲際彈道飛彈(如附圖),射程達 7,000哩(約12,000公里),因此,一出港,就能就定位 On-Station發揮嚇阻。後者-SSGN,搭載的154枚「戰斧巡弋飛彈Tomahawk Cruise Missile」,射程僅「三叉戟」七分之一,約莫 1,000哩(1,600公里),對目標區實施艦岸攻擊時,必需接近目標區水域就位 On-Station。

          例如,去年 10月中東以哈衝突爆發以來,伊朗支持的葉門叛軍-青年運動 Ansar Allah,不斷襲擊來往紅海的商船。今年1/11,美軍實施報復性攻擊,部署於紅海的俄亥俄級巡弋飛彈潛艦「佛羅里達號 USS Florida, SSGN-728」,即曾發射「戰斧巡弋飛彈」成功打擊伊斯蘭真主虔信者Houthi設施。因為,SSGN的部署,往往遠離美國本土,其「長效部署」期,相形 SSBN就長了許多。以下,是這兩型潛艦藍/金組官兵,輪替服勤情形…

          一、洲際彈道飛彈潛艦 SSBN,每 224天循環一次部署週期,藍/金兩組官兵輪替服勤情形,如表一:

表一洲際彈道飛彈潛艦SSBN,藍/金兩組服勤輪替表

說明

          SSBN一出港,即就位 On-station,可立即發揮強大威攝力。藍組出海服勤 77天後返港,與金組重疊輪換期 35天,同時人員休憩、裝備整補,與岸訓,其「長效部署」循環週期較短,每 224天循環一次部署週期〔(77+35)X2 = 224〕。圖資來源:國會預算署 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Crew Rotation in the Navy: The Long-Term Effect on Forward Presence。

說明:左圖,泊港掀起直射彈筒艙蓋的 SSBN。右圖,射程遠達 7,000哩,潛射後甫出水的「三叉戟Trident II型D5」洲際彈道飛彈。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二、巡弋飛彈潛艦 SSGN,每 461天循環一次部署週期,藍/金兩組官兵輪替服勤情形,如表二:

表二巡弋飛彈潛艦SSGN,藍/金兩組輪服勤輪替表

說明

          「戰斧巡弋飛彈」射程 1,000哩(1,600公里),SSGN潛艦對敵發動攻擊時,需接近目標區水域就位 On-Station,巡弋區往往遠離美國本土。有鑑於此,SSGN的藍/金兩組成員輪換時,大批人馬,得由本土搭機,奔赴潛艦的三個海外主要繫泊基地:蘇格蘭聖潔灣 Holy Loch, Scotland,西班牙羅塔港 Rota, Spain,及太平洋關島 The Pacific island of Guam。其往返航班旅程,後勤裝備整補裝卸,官兵服勤合格檢驗與簽證…等,使得 SSGN部署週期較長–每間隔 461天,即〔(73+23)X3+73+100 = 461〕循環一次。期間,藍組 Blue Crew與金組 Gold Crew各登艦服勤兩次(73天X2),兩組官兵重疊交接期(23天X2)也是兩次。這 56天交接期(23天X2),潛艦未能有效發揮戰力,故,不計入「長效部署」期。是已,一艘 SSGN表定 461天部署循環週期裡,實際有效運用時間為 305天a,即〔(461 – 56 – 100(返回美國母港整補維保) = 305〕。圖資來源:同表一。

          瞭解了上情之後,下次,若是再聽聞潛艦的藍組 Blue Crew與金組 Gold Crew團隊用語時,您就該知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了!

【冷知識-42】您好奇過嗎?

•2024/03/02 • 9 則迴響


一年12個月裡, 28天的二月最短,即便「置潤」也僅29天。
可、這最短月份,不擺年尾,卻卡在第二順位,為什麼?
下面為您解分曉。

(註:本文為精簡版,有興趣深入瞭解,請參考【冷知識-04】為什麼是二月?)

前言

          今年(西曆2024)適逢閏年,每四年置閏一次,這個月(二月)多了一天,即今日的 2月29號。不過,「閏年 Leap Year」與「置閏 Intercalation」非本文重點。問題在:一年7個31天-大月,4個30天-小月,依序輪流交錯(7月與8月均為大月,原因容後敘述),可,何以 28天的二月,不前不後,排第二。您好奇過嗎?

          簡要說明前,先複習幾個拉丁前綴詞Prefix:Quinque-五、Sex-六、Septem-七、Octō -八、Novem-九、和 Decem-十

          其次,按古羅馬曆Roman Calendar(源自紀元前 700年古希臘曆),一年只有10個月(六個30天、四個31天,共304天)。排序如下:

第一個月Martius,表春分,萬物之始;
第二個月Aprilis,源自拉丁語 Aperire,表綻放開啟;
第三個月Maius,是大力士 Atlas與女神 Hermes的女兒,表宏偉/鉅大;
第四個月Junilus,源自天后 Juno閨名,負責掌管婚育;
(接續月份,均源自前述拉丁前綴詞)
第五個月Quintilis,源自Quinque-五;
第六個月Sextilis,源自Sex-六;
第七個月September,源自Septem-七;
第八個月October,源自Octō -八;
第九個月November,源自Novem-九;
第十個月December,源自Decem-十。

說明:左圖,臨地中海的義大利中部濱海小鎮Nero’s villa in Anzio廢墟裡出土壁畫顯示的月曆 Fasti Antiates Maiores,約莫於紀元前84~55年,時值羅馬共和國晚期。右圖,考古學家重新整理後拼出來的再製品圖片來源:左圖,By Juliana Bastos Marques – Own work,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6847343。右圖,By Bauglir – Own work, CC BY-SA 4.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52535591

說明:另一幀Fasti Antiates Maiores月曆碎片黑白照,尺寸1mX2.5m(高X寬)。其中,1至12月的每個月天數,位於最下一行。最右欄的第五個月Quintilis(“QVI") (現今西曆七月),第六個月Sextilis(“SEX") (現今西曆八月),及閏月(“INTER"),依稀可見。該圖目前收藏於「義大利文藝復興宮Palazzo Massimo」。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初改

          可是,304天的一年,與太陽年/回歸年(Solor Year/Tropical Year),即地球公轉太陽一圈所需的365.2421897天。不但相去約61天,且與時令節氣不合。

          於是,紀元前 713年,古羅馬王國的第二任國王-努瑪·龐畢琉斯 Numa Pompilius 進行修訂,在一年之首的第一個月 Martius之前,增加了一個 31天的 Januarius(英語January),年尾十月 December之後,補上一個 28天(閏29)的 Februarius(英語 February)。仍保留了源自古希臘,從 Martius(英語 March)到 December(英語同)10個月一整組的 Package不動。如此,吻合了一年 12個月的太陽曆,且最短的 28天Februarius(閏 29天),很合理地排序於年終。

再改

          不過,古羅馬人對最後一個月 Februarius的 28天(閏29天)數字迷信,認為擱在年尾非常不吉利。凱撒大帝因此再修曆法(西元前46年),調整月份。不過,因為原來既有的那 10個月順序,源自古羅馬曆,不宜更動。但,又不能將不吉利的 28(閏29) Februarius置於既是萬物之始,也是執政官上任良辰吉時的 Januarius之前。因此,只有一個做法,即,將 28天(閏29)的 Februarius,安插在 Januarius和 Martius之間。如此,既順了姑意,也滿了嫂意,遂形成今日 12個月裡,28天的 Februarius,排在第二順序的奇特現象。

          再以A.B.C.排列說明。三個字母排列,共 6種組合,即ABC, ACB, BAC, BCA, CAB, CBA。因受萬物之始,及執政官上任良辰吉時的考量,代表 Januarius的A,必得排列於首。如此,立馬淘汰掉了後面 BAC, BCA, CAB, CBA 這四組選擇。其次,代表 Februarius的B,因 28/29數字迷信,既不能排首,亦不能排尾,就再淘汰掉了第二組的 ACB。最後,順理成章,只剩 ABC一組,即 Januarius(英語 January )的A,Februarius(英語 February)的B,和從 Martius(英語 March)直到 December(英語同),這一整組 Package的C。換言之,即 Jan, Feb, Mar,~~~~Dec.,也就是當今西曆(格里曆 Gregorian Calendar)一年12個月的排列順序了。

附帶一提:為彰顯凱撒大帝,與其繼任人奧古斯都大帝 Imperator Caesar Augustus兩人的豐功偉業,當時的羅馬參議院議會,於紀元前44年,凱撒身故之後,以凱撒名字 Julius Caesar,及生辰月五月(現今七月)命名為July。奧古斯都大帝的名字 Augustus命名六月(現今八月)為August。同時,訂定這兩個月天數,一律為大月-31天,以茲紀念。

明白了以上原委,現在,您不再好奇了吧!

【冷知識-41】下水與命名

•2024/02/25 • 發表迴響

--潛艦「海鯤號」教我們的事

前言

          國人首艘自製潛艦「海鯤號」,日昨藉浮動船塢載運,緩緩移出造船廠,於高雄港內進行「泊港適應測試 Harbor Acceptance Testing-HAT」。首度公開曝光的「海鯤號」,艦體黑黝透亮,艦身曲線流暢。 龐大的 X型尾舵,七片隱約可見俥葉,乃至魚雷發射管,自動誘標系統孔洞…等英姿,無一不讓國人覺得振奮與驕傲(詳下圖)。然而,始自造艦初始,到今日正式下水,其過程間,有些許疑竇,值得吾人關切。

說明:日昨(2023.2.27)於高雄港內進行「泊港適應測試 Harbor Acceptance Test-HAT」的「海鯤號」潛艦。圖片來源:海軍總部與軍聞處。

正名

       一艘艦船(以軍艦為例),一生當中,從無至有,得經歷「安放龍骨、下水、成軍、除役」等四個重要階段。過程裡,尚涉及不少關鍵步驟,茲化繁為簡,為文友扼要概述:

1.需求 Procurement視戰略規劃,建案、設計、採購。

2.下訂 Ordering與合格造船廠商簽約,訂定工期施工。

3.安放龍骨 Keel-Laying
龍骨好比一個人體的脊椎,無比重要。安置龍骨,是造船的第一步。通常由廠方高階人士,及採購方(軍方)代表,共同隆重舉行。(參見下圖)

說明:1941.1,5萬8000噸排水量的主力戰鬥艦「密蘇里號 USS Missouri (BB-63) 」安放龍骨。時任造船廠廠長的寇拉克烏爾少將(右起第二人)為龍骨旋上第一枚金鉚釘(Golden Rivet-傳聞將帶來好運)。左側俯身助他一臂之力者,為該艦艦長約瑟夫·布魯施Captain Joseph J. Broshek。右圖,「密蘇里號 USS Missouri (BB-63) 」海上雄姿。圖片來源:左圖,美海軍部史料中心 Official U.S. Navy Photo – Department of the Navy, Naval Historical Center。右圖,維基公有。 (註:該艦曾兩度除役再復役,1992.3.31,於服役長達51年後除役,改裝為紀念博物館,停泊於夏威夷珍珠港)。

4.命名 Christening/Baptism(施受洗禮)
軍艦有了名字,代表她名正言順誕生。各國海軍有其命名傳統。美海軍航母,以總統名字命名。潛艦,以各州州名命名。驅逐艦則以歷來海戰有功官士兵大名命名。對岸解放軍海軍的「遼寧、山東、福建號」航母,以省名命名。亦有採山川江河名稱命名之例,如我海軍早期的「山字號」巡防艦,晚近的「沱江級」巡邏艦...等。(命名時的擲瓶祈福洗禮儀式,參見下圖)。

說明左圖,美海軍近岸戰鬥艦「威基塔號USS Wichita (LCS 13)」命名典禮上,該艦教母(Sponsor)李荷凱蒂女士Kate Lehrer,行擲瓶禮祈福。右上:前第一夫人南西雷根女士 The Then-First Lady Nancy Reagan,2001.3.4為「航母雷根號(CVN-76)」行擲瓶祈福儀式。時任總統的小布希,於一旁陪伺。中立者為承建該艦的「新港新聞造船廠」總裁CEO。右下:2013.11.9前總統福特的女兒–蘇珊·福特貝爾絲 Susan Ford Bales,為排水量10萬噸的核動力「航母福特號USS Gerald R. Ford (CVN-78)」行命名祈福禮。圖片來源:左圖,維基公有。右上,美國國防部官網。右下,維基公有。

5.下水 Launching
船舶的「下水 Ship Launching」,通常與「命名」儀式一同併行。新造船舶,先「命名」有了名字,然後離開船廠(或乾塢),移駕水中。儀式裡,為了給新艦帶來好運,傳統上,慣由女性(德高望重者),手持香檳酒一瓶,在艦艏處敲擊,打破瓶身後,為新艦施受洗禮祈福(參見下圖)。
說明:2017.1.1,濱海戰鬥艦「畢林斯號 USS Billings (LCS-15)」,經擲瓶祈福後,以側傾姿態下水時,各個不同視角的1分46秒難得影片。圖片來源: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提供美海軍視頻U.S. Navy video courtesy of Lockheed Martin/Released。

說明: 2016.9.17, 濱海戰鬥艦「威基塔號 USS Wichita (LCS-13)」以側傾姿態下水照。圖片來源:維基公有。

6.海試亦稱 Shakedown Cruise適航性測試
          新造艦船完工,在正式交艦前,為檢驗其載量、動力、速度、耐力、武器…等裝備能力,水面艦船需要實施適航性驗證的「海試 Sea Trial/Shakedown Cruise」,以保證所有裝備的「最大性能極限 Redline」能達設計需求。至於潛艦,因下潛後,要能再上浮,額外增加了浮力、穩定度、傾側…等檢驗,需要先實施「泊港適應測試 Harbor Acceptance Test-HAT」。日昨「海鯤號」潛艦進行的,即為第一階段「泊港適應測試」,藉以驗證其水上適航能力 Seaworthiness。
          以鄰近的南韓海軍為例,他們自力建造,排水量3,700噸(註:「海鯤號」排水量為 2,500噸),能潛射彈導飛彈,具長時間「絕氣推進(亦稱不仰賴空氣推進) Air-Independent Propulsion-AIP」的「島山安昌浩級 Dosan Ahn Changho-class KSS-III」系列潛艦,其第二艘「安繆號艦ROKS Ahn Mu (SS-085) 」(見下圖),自 2020.11.10下水後,先後完成125項廠方檢驗,再於「泊港適應測試」階段,通過 208項性能檢測,然後進行「海上適應測試 Sea Acceptance Test-SAT」,再通過最後 90項重要驗證,方才於去年(2023)4月20日,在安放龍骨兩年半之後,完工交艦。(按,「安繆號艦 」2018.4.17安放龍骨,2020.11.10命名下水,2023.04.20成軍服役)。

說明南韓海軍自製的「安繆號艦ROKS Ahn Mu (SS-085) 。圖片來源:By 국방부 – ROK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pE0NbY_DNI&t=11s – The source is archived here ( – WayBack Machine), KOGL Type 1,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33011729。
7.成軍 Commissioning
完工交艦 Delivering後,軍艦得有成軍典禮,以便正式開始服勤。大典中,桅頂將升起艦長專屬的長旒旗Captain’s Pennant,艦艏旗,及艦艉海軍旗(我國為國旗)。其次,各部門官士兵列隊,由岸上以小跑步方式,精神抖擻地,在雄壯「起錨曲」軍樂聲中登艦。各就定位,代表該艦開始正式服役。
說明甫於上週末(2024.2.14)成軍的「機動遠征艦約翰肯尼號Expeditionary Mobile Base, USS John L. Canley (ESB-6) 」成軍典禮實況。影片57分16秒時,前此於下水及命名時的教母 Sponsor,發出「Man our Ship and bring her to life! 全員就位,讓咱們的船,像生龍活虎般甦醒過來!」口令下,全體官士兵,精神抖擻地在激昂的「起錨歌」樂聲中,逐一快步登艦。圖片來源:YouTube。
說明2023.6.24美海軍第70艘「飛彈驅逐艦卡爾賴文號USS Carl Levin (DDG-120) 」成軍典禮,全長 4分33秒。圖片來源:YouTube。
8.除役 Decommission
為國辛勞服勤數十載,功成身退後,軍艦解除任務。除役後艦船,或整理成紀念館,供後人參觀憑弔(如停泊夏威夷珍珠港的主力戰鬥艦「密蘇里號BB-63」,參考附圖),也有擔任靶艦,供現役飛機艦艇,進行射擊訓練者,有解體為廢鐵販售者,此外,尚有鑿沉入海,充當海洋生物堡礁者,不一而足。
說明改裝為紀念博物館後,停泊夏威夷珍珠港的主力戰鬥艦「密蘇里號BB-63」。圖片來源:美國國防部DoD photo by Petty Officer 1st Class David Weideman, U.S. Navy。 

現況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去年(2023)9月28日,蔡英文總統為「海鯤號」潛艦舉行「下水暨命名」典禮時,卻一反國際傳統與慣例,儀式在造船公司海昌廠封閉廠棚的陸地上舉行。整個典禮過程,既無一滴海水,亦不見敲擊艦艏時使用的香檳酒瓶(參見下圖)。

說明:2023.9.28蔡英文總統為首艘國造潛艦「海鯤號」舉行「下水暨命名」典禮。圖片來源:總統府網站及軍聞社。

說明:2023.9.28日典禮現場,以保密為由,蔡英文總統為「海鯤艦」命名擲瓶過程,得藉攝影牆轉播。2分14秒影片裡,004~005秒處,只見高掛艦身的不明東西,先垂落下來。隨之,007~008秒處,蔡總統方以榔頭敲打桌上不明物件。全程未見命名擲瓶用的香檳酒瓶。影片來源:YouTube。

          海軍是一支國際性兵種,軍艦代表國家、國土、與實力。可,去年9月,總統卻以名不符實方式,為首艘國造潛艦,舉行了一場「沒有水、不見瓶」的命名下水典禮。據悉,當時「海鯤號」的造艦進度,事實上,猶未達「下水」標準。海軍高階將領,亦曾依國際禮儀規範與傳統,建議層峰,如此急迫的提早舉行「下水暨命名」,不利整個造艦進程。惟,層峰似未採納。軍方與造艦小組,只得俯首貼耳,唯唯諾諾,無奈地順應需求配合。只不知,這急急忙忙行事,究竟是什麼道理? 有什麼特別考量? 難道是因為當時年近總統大選,因此而為的競選大內宣? 其內情讓人費解。

          即便事隔5個月後的昨日,在外購潛望鏡猶於國外趕工組裝下,實施「泊港適應測試」,也只是初階「沾水」試驗,一會兒就草草結束,將潛艦拖回了船塢。對起了個大早,搶佔最佳置高點,手捧大砲型攝像機的一票軍事迷而言,卡位猛拍各個角度「海鯤號」,熱鬧有餘,實則,徒讓內行人看笑話罷了。

期許

          雖然,去年蔡英文總統,為沒沾過一滴水的「海鯤號」下過水,命過名。該艦如今終也開始進行初階「泊港適應測試」。但,參考南韓海軍「安繆號艦 」多達數百項目的繁雜檢驗,未來,「海鯤號」潛艦,尚有諸多港試,及重要「海試SAT/Sea Trail」程序要走。納稅人的錢,握在有權有勢人手裡,潛艦官兵的身家性命,也掌在權勢者手裡。最後完工交艦前,國人引頸期盼下,豈能再玩忽職守,掉以輕心?

          冀望海軍高層與造艦小組,乃至總統(無論卸任還是新任),都重視首艘國造潛艦未來的港試、海試、交艦、與成軍。各方皆應循 SOP標準作業程序,一步步穩健踏實走下去。為了接續潛艦的打造,為了海軍子弟兵的性命安危,相關人員,應堅守崗位、努力不懈,名符其實地執行重要檢測。切勿因其他考量因素,再有急就章情事發生,否則,只會令熱愛海軍,擁護國艦自製的廣大民眾疾首痛心。

他山

          「美海軍學會新聞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USNI News」,恰巧於日前發布了一幀排水量1萬2000噸的「維吉尼亞級 Virginia class, SSN-774 級」核攻擊潛艦,下水海試之前的船塢照(如下圖)。

說明:排水量1萬2000噸,甫完工,預備進行海試的最新一艘「維吉尼亞級」核攻擊潛艦。圖片來源:USNI News。

現狀

          為取代1970年代的老舊「洛杉磯級 Los Angeles class或SSN-688級」核攻擊潛艦,美海軍目前已擁有 為數 24艘的「維吉尼亞級」現役潛艦。預計 2040前,共擁有 30艘該型艦(數量可能增加,並延用至 2060年)。且為應付越來越形吃重的國際形勢,其造艦速度,將由目前每年的1.3艘,增至 2028年的每年2艘。而造價亦將由 2019年的 28億美元一艘(Block I~Block IV),增至去年最新報價 43億美元一艘(Block V的飛彈酬載數增加後,加長型 Virginia Payload Module -VPM )。

       該型潛艦,同時也是 AUKUS澳英美三方協議中,澳洲海軍預備採購的3~5艘同型核攻擊潛艦。未來,為滿足澳方需求,負責艦艏和艉部打造的維州新港「希爾斯造船廠 HII’s Newport News Shipbuilding」,及專責中段核反應爐體建造的康乃狄克州「通用動力電船公司 General Dynamics Electric Boat」,擬以每年 2.33艘造艦速度完工,方能符合交艦需求

       附帶一提,美海軍潛艦,除了母港基地,尚有機動性能極強的潛艦母艦Submarine Tender兩艘,分別是2萬3000噸排水的USS Emory S. Land (AS-39)和USS Frank Cable (AS-40)。此兩艦長年駐防關島,機動支援印太地區潛艦維修保養(如下圖)。

說明:排量2萬3000噸的潛艦母艦Submarine Tender,USS Emory S. Land (AS-39),於關島基地,她能一左一右地傍靠兩艘潛艦,同時進行維保整補。圖片來源:USNI News。

          潛艦母艦能提供食物、水電、生活必需品、備份零件、醫療(含牙醫)、薪餉發放、郵件服務、法律訴訟、軍械彈藥補給…等,幾乎所有潛艦所需的後勤支援,與維修保養工作,她均能愉快勝任,宛如一座小型工業城,且尚能機動移泊。

引申

       對岸人民解放軍海軍,儘管近年來造艦速度亦甚為驚人(過去8年裡,建造了大小83艘軍艦),但水下兵力部分,尤其是核動力潛艦,僅只「晉級-T094」核動力洲際飛彈潛艦6艘,「商級-T093」6艘,及「漢級-T091」核攻擊潛艦3艘。實際戰力,眼下尚難與美海軍匹敵。這一點,對岸當瞭然於胸,所以,欲藉潛艦封鎖台海,發動圍台之戰,只怕沒那麼簡單。除非…除非有人蓄意把大陸逼急,到了走投無路時,難免就狗急跳牆。這一點,值得吾人深深省思。

【冷知識-40】撤職拔官–美海軍治軍的嚴謹與透明

•2023/12/31 • 發表迴響

當統率「兩棲第五特遣部隊」的資深上校指揮官詹姆士·亨利Commodore James Harney因重罪遭罷黜時,美海軍部發佈了下面這段聲明

海軍的領袖,無論執勤時或休假中,均應遵循箇人行為及專業能力上的最高標準。他們應堅持最高標的責任感、可信賴度、及領導統御能力。但凡未能達標,海軍將責成其負全責。

資訊來源

美海軍學會新聞

(U.S. NAVAL INSTITUTE-The Independence Forum of the Sea Services, USNI News)

圖片個資

          文內所示圖片及個資,悉依維基共享條例CC BY-NC-ND 4.0 DEED: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s 4.0 International規範使用。

前言

          筆者前此受我海軍栽培,復忝為美國海軍學會會員,藉學會資訊之便,得以一窺2023年美海軍重大「撤職拔官」事件,見識全球最強大海軍治軍之嚴謹與透明。時值歲末年終,整理始末,共享識者,以為他山之石。

          2023全年,美海軍計有八起重大「撤職拔官」事件。計有「資深上校」一位,上校一位,中校六位。其中男性6人,女性2人,均位居要職。有兩棲特遣部隊指揮官、航艦電戰機戰隊長、核子洲際導彈潛艦艦長、飛彈驅逐艦艦長…等。一般而言,海軍部以「領導統御能力/信心不足,致無法有效執行職責為由,撤職一位指揮官或艦長時,泰半出於當事人「職務/工作能力表現」不佳,與其「個人道德/品行或行為」不法不端無關。今年的八起撤職裡,七件出於「領導統御能力/信心不足」,唯獨一件,出於「酒駕肇事,畏罪逃逸」重罪,且是高階指揮官。依時序整理如下:

一、2023年1月19日:開年第一樁,同日,兩位艦長同遭撤職。

第一位:兩棲作戰運輸艦「梅莎維迪號USS Mesa Verde (LPD-19)」艦長諾丁上校Capt. Michael Nordeen。

          陸軍西點軍校出身,後轉進海軍航空隊,F-14與F-18戰機飛行時數逾2000小時,成功起降航艦490次,服務過31及32飛行戰隊,擔任211飛行打擊戰隊長的諾丁上校,指參教育學歷完整,於國防語言學校修習俄文後,入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獲國際經濟碩士學位,再入比利時佛瑞克商學院Vlerick Business School獲MBA碩士學位。稍後於美海軍戰爭學院Naval War College攻讀指揮與參謀,史丹佛大學胡佛學院進修當代地緣戰略研究。2020年自海軍核動力學校畢業,擔任航母「喬治華盛頓號(CVN-73)」副長兩年。2022.8.3派任母港為諾福克的「梅莎維迪號」兩棲作戰運輸艦USS Mesa Verde (LPD-19)艦長,就任四個月後,因「領導統御能力不足」遭撤職。岸調大西洋艦隊部,任職指參組組長。

說明:排水量2.4萬噸的兩棲作戰運輸艦「梅莎維迪號USS Mesa Verde (LPD-19) 」及艦長諾丁上校Capt. Michael Nordeen。圖片來源:US Navy Photos。

第二位:飛彈驅逐艦「卡尼號USS Carney (DDG-64)」艦長潔津絲中校Cmdr. Alexa Jenkins。

          南加州洛杉磯東瓦盆地(Tongva)原住民出身的潔津絲中校Cmdr. Alexa Jenkins,美海軍官校2004年班(93年班)。歷任飛彈巡洋艦「錢柏林湖號USS LAKE CHAMPLAIN (CG-57)」槍砲官,兩棲船塢登陸艦「麥肯尼堡USS FORT MCHENRY (LSD-43)」戰情官,飛彈驅逐艦「岡札雷號USS GONZALEZ (DDG-66)」作戰長,及兩任巡邏艇USS TORNADO PC-14 與USS CHINOOK PC-9)艇長。

          岸勤職務及教育訓練上,她曾於北卡羅來納大學商學院就讀,獲MBA碩士學位,擔任過海軍軍令部招募計畫署參謀。2020年10月接掌飛彈驅逐艦「卡尼號USS Carney (DDG-64)」副長職,兩年磨練後,2022.5.31直接接任該艦艦長。惟履職七個月,旋因「領導統御能力不足」遭撤職。據悉潔津絲艦長之拔官,與該艦前一年12月發生之火災損害無直接關聯。撤職後的潔津絲中校,岸調至第14水面戰隊指揮部任參謀職。

說明:飛彈驅逐艦「卡尼號USS Carney (DDG-64)」及艦長潔津絲中校Cmdr. Alexa Jenkins。圖片來源:US Navy Photos。

二、2023年5月22日:

          第七艦隊所屬飛彈驅逐艦「約翰·芬恩號USS John Finn (DDG-113)」艦長龔札拉絲中校Cmdr. Angela Gonzales。

          具西班牙血統,來自亞利桑那州土桑市的龔札拉絲,同樣畢業自美海軍軍官學校2004年班(93年班)。海勤職務上,她擔任過飛彈巡洋艦「莫貝爾灣號USS Mobile Bay (CG-53)」輪機官, 兩棲船塢登陸艦「拉石茂號USS Rushmore (LSD-47)」損管官,飛彈驅逐艦「班佛號USS Benfold (DDG-65)」作戰長,及最新一代朱瓦特級飛彈驅逐艦「朱瓦特號USS ZUMWALT (DDG 1000)」戰系長。在印太及阿拉伯灣戰區裡,她參與過阿富汗戰役中的「持久自由作戰Operation Enduring Freedom」及「伊拉克自由作戰Operations Iraqi Freedom」海軍任務。岸勤職務裡,龔札拉絲中校在海軍人事署艙面軍官發展部擔任過職務規劃官。指參教育上,她就讀過海軍研究院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專攻西半球安全研究,並獲碩士學位。

          去年(2022)4月1日,龔札拉絲中校自「約翰·芬恩號USS John Finn (DDG-113)」副長一職拔陞任命為該艦艦長。惟就任甫滿一年,旋因「領導信心不足,無以達成統御該艦履行使命遭撤職,岸調太平洋艦隊水面艦隊部參謀。

說明:飛彈驅逐艦「約翰·芬恩號USS John Finn (DDG-113)」及艦長龔札拉絲中校Cmdr. Angela Gonzales。圖片來源:US Navy Photos。

三、2023年6月5日:

          來自新罕布夏州的艾波博中校Cmdr. Jefferey Applebaugh,2005年畢業自麻省海事學院Massachusetts Maritime Academy。海勤職務裡,他在巡洋艦及驅逐艦上服務過。岸勤職務中,艾波博中校服務過軍令部長辦公室,同時在海軍官校擔任過講師。

          2021.3.22,擔任飛彈驅逐艦「史特號USS Stout (DDG-55)」副長,一年半後的2022年10月拔陞為該艦艦長。惟就任艦長7個月後,因服務績效不佳,及「指揮能力與信心不足」遭撤職,岸調大西洋艦隊水面艦隊部參謀。

說明:飛彈驅逐艦「史特號USS Stout (DDG-55)」及艦長艾波博中校Cmdr. Jefferey Applebaugh。圖片來源:US Navy Photos。

四、2023年8月21日:

          井川中校Cmdr. Kenji Igawa來自加州蒙特瑞公園市,美海軍官校2004年班(93年班)畢業。初任官為母港橫須賀的第七艦隊飛彈驅逐艦「史坦森號USS Stethem (DDG 63)」通信官。美海軍兵源裡,井川中校是極為少數具日裔血統的正統海軍軍官。他自幼即嫻熟英日雙語能力。服務「史坦森號艦」將近三年,他充分展現了雙語溝通技能,及對日本文化的深入了解,特別是在與日本海上自衛隊(Japanese Maritime Defense Force -JMSDF)進行協同演訓上。

          海勤職務裡,他先後擔任過「史坦森號USS Stethem (DDG 63)」通信官,兩棲攻擊母艦塔「塔偌瓦號USS Tarawa (LHA 1)」損害管制官及維修部主管,巡洋艦「普林斯頓號USS Princeton (CG 59)」戰系官與兵器長。2021年2月,井川中校接任飛彈驅逐艦「毫瓦號USS Howard (DDG-83)」副長,一年十個月後(2022.12.1)受命接掌該艦艦長職。

          岸勤職務上,井川中校擔任過美海軍官校隊職官,參謀首長聯席會議日方戰計部門主任,麻州聯邦眾議員塞斯·穆爾頓Seth Moulton辦公室要員,西岸第三艦隊司令的副助理執行官。指參教育部分,他在馬里蘭大學進修,獲領導統御、教育與發展碩士學位

          接掌艦長職務九個月後的2023.8.10,「毫瓦號」艦赴印尼進行泊港訪問時,於峇厘島近岸沙灘處擱淺soft-grounding,所幸艦體及人員均安然無恙,該艦自行脫困返航。事發11天,第七艦隊發佈艦長井川中校撤職令,並說明原因非關擱淺,係「指揮能力與信心不足」。拔官後的井川中校,岸調艦隊指揮部參謀。

說明:飛彈驅逐艦「毫瓦號USS Howard (DDG-83)」及艦長井川中校Cmdr. Kenji Igawa。圖片來源:US Navy Photos。

五、2023年9月25日:

          1995年由好萊塢影星金·哈克曼Gene Hackman與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分別飾演美海軍核子潛艦艦長和副長的電影《赤色風暴Crimson Tide》,除了原著小說內容扣人心弦,兩位榮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演員的精湛演技亦令人印象深刻。電影中另一主角:俄亥俄級洲際彈導飛彈潛艦「阿拉巴馬號USS Alabama (SSBN-731)」亦不可或缺。(因搭載24枚三叉戟Trident潛射彈道飛彈,俄亥俄級潛艦亦暱稱三叉戟級。)

說明:左圖-電影《赤色風暴Crimson Tide》海報。右圖:核子潛艦「阿拉巴馬號」艦長(金·哈克曼)與副長(丹佐·華盛頓)劇照。圖片來源:左圖:維基共享。右圖:Crimson Tide (1995) Review By Movie Reviews.

https://theactionelite.com/crimson-tide-1995-review/。

          現實生活裡,以華盛頓西雅圖凱賽普半島Kitsap Peninsula普吉灣Puget Sound為母港,俄亥俄級洲際彈導飛彈潛艦「阿拉巴馬號USS Alabama (SSBN-731)」艦長賴爾中校Cmdr. Michael Lyle,卻因「領導統御該潛艦信心不足」,於擔任艦長職務一年後,遭拔官撤職

          來自紐約州羅徹斯特郡的賴爾中校,2002年,自田納西州納許維爾市范德堡大學 Vanderbilt University主修歷史畢業。2004年,自紐約羅徹斯特大學賽門商學院Simon Business School, University of Rochester獲MBA學位。同年於羅德島州新港海軍基地的Navy’s Officer Candidate School任官

          海勤職務上,他擔任過洛杉磯級核子攻擊潛艦「休斯頓號USS Houston (SSN-713)」部門主管,及同型艦「水牛城號USS Buffalo (SSN-715)」兵器長。2017年擔任俄亥俄級洲際彈導飛彈潛艦「路易斯安那號USS Louisiana (SSBN-743)」副長,2022.8.19就任「阿拉巴馬號」艦長,是該艦1985.5.25成軍以來的第18任艦長。岸勤職務裡,賴爾中校擔任過69特遣部隊Task Force 69作戰官,及駐地位於日本橫須賀的74特遣部隊潛艦特戰官。不過,遭拔官後,賴爾中校的新職及動向未明。

說明:俄亥俄級洲際彈導飛彈核子潛艦「阿拉巴馬號USS Alabama (SSBN-731)」及艦長賴爾中校Cmdr. Michael Lyle。圖片來源:US Navy Photos。

六、2023年12月2日:

          統率「兩棲攻擊母艦拳師號USS Boxer (LHD-4)」、兩棲運輸船塢艦瑪莎號USS John P. Murtha (LPD-26)、兩棲船塢艦哈珀斯費里號USS Harpers Ferry (LSD-49)」等三艘兩棲作戰艦,以加州聖地牙哥為駐地的「兩棲第五特遣艦隊PHIBRON 5–Amphibious Squadron 5」指揮官亨利上校Commodore James Harney(詳註1),來自肯德基州傑士玫茵鎮,美海軍官校1996年班(85年班)。

          今年6月剛履新職的亨利上校,就職甫半載,感恩節前夕,卻因「酒醉駕駛DUI(詳註2),及肇事逃逸Hit & Run」兩件刑事重罪遭逮捕,一週後被撤職。

(註1:海軍Commodore軍階,始於1794年,舊制稱「准將」。惟美海軍已於1985年廢止,雖傳統上仍沿用Commodore禮儀稱謂,但實質上為資深上校Senior Captain。)

(註2:統稱Driving Under the Influence, DUI的刑事術語,除了指體內血液酒精含量Blood Alcohol Content, BAC超標,亦有可能是吸毒,因而影響駕車安全。)

          海勤職務歷練完整的亨利上校,擔任過巡洋艦「裘森號USS Chosin (CG 65)」作戰官,飛彈驅逐艦「麥克福號USS McFaul (DDG 74)」作戰長,「彼德森號USS Peterson (DD 969)」戰情官,「羅斯號USS Ross (DDG 71)」損害管制長,「羅素號USS Russell (DDG 59)」副長及艦長,佛州傑克遜維爾港海軍基地海上訓練團Afloat Training Group (Mayport)指揮官,巡洋艦「皇港號USS Port Royal (CG 73)」艦長,及航母第11打擊群參謀長等要職。參與過盟軍作戰支援任務,及包括「持久自由作戰Operation Enduring Freedom」、「伊拉克自由作戰Operations Iraqi Freedom」、及對抗伊拉克、敘利亞、與利比亞的伊斯蘭國(IS)的聯合特遣部隊「果敢行動Operation Inherent Resolve (OIR)」海軍支援任務。

          岸勤職務裡,亨利上校歷任過海軍人事署水面戰參謀,計畫署組長,聯合作戰總部海上作業規畫組長,以及美軍非洲司令部聯戰中心主任…等等要職。指參教育上,他曾入學海軍研究院U.S. 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專攻「模組與模擬Modeling and Simulation focus」獲電算機碩士學位。此外,就學陸軍指參學院時,專研聯合服務教育。

           儘管服務海軍27載,學經歷完整且獲獎無數,但,三杯黃湯下肚後,失去理智,不但酒駕肇事,還畏罪逃逸,白白斷送了大好前程。遭逮捕後隔週,旋因「失去執行所應負職責信心 Loss of confidence in Capt. Harney’s ability to perform his duties」而撤職。行政處份上,他的處罰之重,前所未見:資深上校(Commodore)亨利被降級為中校,改調太平洋艦隊水面部隊參謀。

說明:左圖-「兩棲第五特遣艦隊PHIBRON 5」下轄的4萬噸排水「兩棲攻擊母艦拳師號USS Boxer (LHD-4)」與2.5萬噸排水「兩棲運輸船塢艦瑪莎號USS John P. Murtha (LPD-26)」編隊航行。右圖--「兩棲第五特遣艦隊PHIBRON 5」指揮官亨利上校Commodore James Harney就職典禮致詞。圖片來源:US Navy Photos。

          高階軍官犯下「酒駕肇事逃逸」重罪,海軍部發佈了下面這段語重心長聲明

海軍的領袖,無論執勤時或休假中,均應遵循箇人行為及專業能力上的最高標準。他們應堅持最高標責任感、可信度、及領導統御能力。但凡未能達標,海軍將責成其負起全責–Navy leaders are held to high standards of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conduct, both on and off duty. They are expected to uphold the highest standards of responsibility, reliability, and leadership, and the Navy holds them accountable when they fall short of those standards.」

七、2023年12月22日:

          耶誕佳節前兩日,駐守西太平洋的核動力航母「卡爾文森號USS Carl Vinson (CVN-70)」艦上,以「咆哮者電戰機EA-18G Growler」為主力的136電戰攻擊戰隊Electronic Attack Squadron (VAQ) 136,戰隊長考特中校Cmdr. William Coulter,因「領導能力不足」遭罷黜

          來自華盛頓州西雅圖的考特中校,2000年自海事高中畢業後,就讀華盛頓大學,獲刑事法學位。稍後,加入華盛頓大學海軍後備軍官團NROTC,於2004年以海軍少尉官階任官。

          學經資歷完整的考特中校,2007年自海軍飛行軍官訓練學校完成「潛行者電戰機EA-6B Prowler」駕訓,服務「鷲鷹電戰聯隊VAQ-141」,擔任戰術助理官,並部署航母「羅斯福號」,支援中東「持久自由作戰」任務。2009年,聯隊換裝「咆哮者EA-18G Growler」電戰機,調防航母「布希號」,接續支援「伊拉克自由作戰」聯合特遣部隊的電戰任務。2011年,他調派「維京人電戰機聯隊VAQ-129 Vikings」,擔任「EA-18G Growler電戰機」種子教官及夜視程式管理官。2012年12月,於內華達州佛龍基地,接受三個月EA-18G咆哮者戰術教官訓練,歸建聯隊,任助理訓練官及機組員驗證官。2014年,考特中校派航母「杜魯門號」VAQ-130電戰聯隊任聯訓官。隨後派駐航母「艾森豪號」,負責電戰飛官考訓驗收。2016年,就任VAQ-138電戰聯隊長,兩度部署於印太司令部,擔任印太責任區主任,負責行政、安全、作戰、及維保。2018年10月,調派「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辦公室,擔任研發組主任。同時入學聯合參謀學院,完成聯合作戰專業修習。

          截至2023年為止,17年海軍電戰機生涯,考特中校累計了逾2,800小時飛行時數,350次以上航艦成功起降,並獲獎無數。今年(2023年)一月就任VAQ-136電戰戰隊長的他,出於領導氛圍反映,接受上級調查後遭拔官。撤職後的考特中校,將暫調太平洋艦隊電戰飛行聯隊。

說明:航母「卡爾文森號」飛行甲板上,蓄勢待發的「咆哮者EA-18G Growler」電戰機,及考特中校Cmdr. William Coulter。圖片來源:US Navy Photos。

結語

          綜觀2023全年,這八位美海軍高階指揮官撤職拔官事件,除第四起的日裔美籍艦長井川中校Cmdr. Kenji Igawa,與座艦「毫瓦號」的「巴峇島擱淺」意外或有關聯;第六起「兩棲第五特遣艦隊PHIBRON 5」指揮官亨利上校Commodore James Harney的「酒駕」係刑事重罪,其餘6位,皆出於「領導統御信心/能力不足」而遭罷黜。

          一般而言,美海軍部或當事人高層,以「領導統御能力/信心不足,致無以有效執行所應負職責Lack of confidence in the ability to effectively lead/command and carry out his/her assigned duties」為由,罷黜一位指揮官或艦長時,事件緣由,多半出於當事者「職務/工作能力表現」不佳,無關其「個人道德/品行或行為」的不法不端。

          當然,事有例外,美海軍近年發佈的拔官撤職事件裡,亦有幾樁荒謬得讓人啼笑皆非事端。

          其一、是一則讓人哭笑不得的撤職事件,發生在2021年1月飛彈驅逐艦「薛門號USS Forrest Sherman (DDG-98) 」。2019年9月接掌該艦艦長的阿札瑞羅中校Cmdr. Frank Azzarello,於該艦巡弋中東阿拉伯海域時,扣押了一批敵船上的AK-47突擊步槍。事後,艦長阿札瑞羅中校,意圖將部分扣押品–AK-47突擊步槍,改製鑄造為紀念牌,發給艦上官兵,以慶祝成功完成使命。

          但此舉違反上級規定,經海軍刑案組調查後,艦長阿札瑞羅中校因「領導能力不足」遭撤職。事後,阿札瑞羅中校辯護律師告訴媒體,艦長以能達成使命,成功扣押敵人武器為榮。改製少許AK-47突擊步槍,鑄造成紀念牌,本意在獎勵艦上男女官兵,鼓舞大家士氣,並非佔據AK-47為己用或己有,況且,那些槍都已鏽蝕斑剝,沒什麼大用途,改鑄成紀念牌,獎勵官兵,豈非美事一樁? 辯護律師還說,不幸的是,好好地一位:為國、為海軍奉獻28載黃金歲月的優秀職業軍官,竟為此美意而失去大好前程。更更難堪的是,若離開海軍,進入民間職場謀職,他未來的每一位僱主,只怕個個都會上網Google一下他,因而知曉此一糗事了。

          另一則,是2016.4.8飛彈驅逐艦「貝橋號USS Bainbridge (DDG-96)」艦長、副長、和資深士官長三位,同時遭撤職。原因有二。其一、為該艦前一年(2015年)奉命駛往東非海域,執行7個月單艦巡弋,掃蕩索馬利亞海域的海盜。5月出發前,違法購買民用炮竹煙火,私下以小艇偷運上船,秘密儲藏在上了鎖的軍械庫房。想來是預備在7月4日獨立紀念日晚上,航行茫茫大海之上時,煙火炮竹施放個痛快,慶祝一番。該艦副長及士官長,在完全知情下,尚協助成事。其次,在艦上常規休憩時,艦長及士官長二人,非但允許,還帶頭在艙裡與官兵藉橋牌遊戲下注賭博,違反了禁賭令。讓人驚訝的是,這兩起違法事件,先後均有官兵反映,但艦長、副長、與士官長,強壓下來不予處理。事後,經官兵向艦隊部匿名檢舉,方傳了開來,引發上級介入調查。

說明:飛彈驅逐艦「貝橋號USS Bainbridge (DDG-96)」,及三位(由左至右)同時遭撤職的艦長、副長、與資深士官長。圖片來源:US Navy Photos。

          一艘作戰艦艇上,三個重要職務人–艦長、副長、及資深士官長,同時一起遭撤職事例,在任何一個國家海軍,都不多見。強大如美海軍,也算創了先例,不敢說永垂青史,但絕對會叫後人記上一筆。

          最後,比較特殊的拔官事件,當數2020年新冠疫情席捲全球時,航母「羅斯福號USS Theodore Roosevelt CVN-71」前艦長布雷·克魯茲上校Capt. Brett Crozier的去職

          緣於該艦當年三月初造訪越南峴港市,駛返關島基地後(2020.3.24),有3名水兵COVID檢驗陽性,隔日8人感染,5天後遭感染數逾百。當時全球對COVID的認知與防護所知有限,海軍部亦未給明確應變做法。「羅斯福號」艦上官兵多達6,000人,狹小密閉船艙生活空間裡,人員接觸頻繁,病毒傳播機會無處不有。憂心忡忡的克魯茲艦長求助無門之下,向10位友好同僚,發送了一封「TR-COVID-19-Assistance-Request」備忘錄25,說明艦上失控疫情,但上級欠缺應變措施,同時提出懇切建言。未料,信函電郵經未加密網路發送,媒體輾轉獲悉後披露,引發軒然大波,更驚動華府高層,致遭海軍部代理部長莫迪Thomas B. Modly於2020.4.3以違反重大作業規定為由,下令將其撤職。

          16歲時,受電影「捍衛戰士Top Gun」激勵,克魯茲立志當海軍飛行員。高中畢業後入美海軍官校1992年班(81年班)。畢業後,克魯茲在夏威夷擔任直升機飛行員,因此綽號「Chopper」。幾年後,夢想成真,他轉任F/A-18大黃蜂戰機飛行員。稍後,他繼續在海軍奮力爬升,曾駐紮日本和義大利。2007年,從美國海軍戰爭學院Naval War College取得「國家安全與戰略研究」碩士學位。隨後又完成「海軍核子動力學院」課程。先後擔任過「雷根號航母USS Ronald Reagan, CVN-76」副長,「藍嶺號USS Blue Ridge(LCC-19)」兩棲指揮艦艦長。2019年12月接任航母「羅斯福號」艦長。

          雖遭受無情撤職,實則,克魯茲艦長本人,卻被廣大美國民眾視為愛護官兵的悲劇英雄。2020.4.3離職下船時,他身著便服,拎著背包從飛行甲板機庫,循舷梯步下關島碼頭。艦上數以百計官兵蜂擁送行,對著他的孤單背影,齊聲高呼「克魯茲艦長!克魯茲艦長!」。感人畫面,讓人不捨。遭撤職後,4月17日,全艦官兵接受COVID-19檢測,660名呈陽性反應,證實眾多人已受感染。短短半個月裡(3/24~4/11),航艦上的COVID確診數,由最初3例,暴增180倍,達550例,感染之快,令人怵目驚心。4月13日,資深士官長CPO Charles Robert Thacker Jr.更因重症救治不及而亡。足證艦長遭先的擔心並非杞人憂天。事實上,離職前的克魯茲本人,也出現新冠症狀。離艦後的他,隨即被隔離在關島海軍醫院。

     2020.3.20,克魯茲艦長發給同僚的那封電郵「TR-COVID-19-Assistance-Request」備忘錄裡,結語是這麼寫的「水兵是我們最值得信賴的資產,非戰而亡,是領導者的失職。“We are not at war. Sailors do not need to die. If we do not act now, we are failing to properly take care of our most trusted asset — Our Sailors!”。偉哉斯言!

           離職後的他,被派往聖地牙哥海軍航空隊,擔任參謀長特別助理。去年(2022年)3月,克魯茲上校退役,美海軍折損了一位服務30載(1992~2022)的優秀航母艦長。克魯茲目前定居加州聖地牙哥,擔任海軍「榮民之家」執行長。   

說明:編隊航行中的航母「羅斯福號USS Theodore Roosevelt CVN-71」,及艦長布雷·克魯茲上校Capt. Brett Crozier。圖片來源:US Navy Photos。

後記

          雖然,拔官罷黜新聞的公開發佈,多少令當事人難堪,但,反過來看,就一個成軍229年,擁有橫跨全球七支強大現役艦隊,484艘先進水面艦船,67艘水下核子潛艦,4,012架海航機,近50萬名兵源的軍種而言,軍紀的嚴謹,資訊的透明,是維繫其屹立不搖的基本信念與不二法則。而且,此一嚴謹軍紀及透明資訊,絕對有殺雞儆猴之效。

         

看看人家,想想自己。

我們現役(或未來)的海軍軍官,是否也該從中學到一些?

【冷知識-38】最後的淨土 

•2023/10/11 • 發表迴響

美國人的「地理」是怎麼學的?
老天爺藉「打仗」教的! 
--諧星Paul Rodriguez曾如是說。

War is God’s way of teaching us geography.
--Comedian Paul Rodriguez on how Americans learn about geography.
說明:雖立足美國,不過,翼展卻橫跨波多黎哥巴拿馬,且越洋直達菲律賓帝國之鷹 American Imperial Eagle
圖片來源:loc.gov,卡通畫家Udo J. Keppler (1872-1956) 繪製。

定義

	以下文內所稱「接觸」,悉指美軍部隊…
1. 經由陸/海/空發動武裝「入侵 Invasion」;
2. 未經正式宣戰的小規模軍事「襲擊 Incursion」;
3. 經所在國同意,駐紮/停泊/起降裝備的「軍事合作 Military Cooperation」;
4. 所在國(無論有償/無償),接受美軍裝備/武器/彈藥/人員/戰鬥/戰術指導訓練的「軍事援助 Military Assistance」;
5. 以聯合國「維和部隊 UN Peacekeeping Forces」為名的軍事「活動」。

  準此,無論是正面善意交流,或負面惡意入侵,乃至中立維和任務,舉凡與美軍的來往互動,均謂之「接觸」。

The United States of Aggression

說明:右持「橄欖枝」,左握「霹靂矢」,美國之鷹 The American Eagle遁形紋章 Coat of Arms的國璽印信。
(註:老鷹身後,飄揚旗幟上展示的 13個拉丁字母 E PLURIBUS UNUM 格言,意指 One From Many,代表合眾國成立之初,13州合為一體。)
圖片來源:By U.S. Government – Extracted from PDF version of Our Flag, available here (direct PDF URL here.), Public Domain, 維基共享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41373752

         回顧史料,帝國之鷹,一手「和平」,一手「戰爭」,自獨立迄今,200多年來,打過106場大小戰役(對中東的葉門、敘利亞,東非的索馬利亞、西非的尼日等四國的干預,迄今仍進行中)。其交戰對象,可謂罄竹難書,包含英、法、墨、西班牙、古巴、菲律賓;中美洲國家香蕉戰爭Banana Wars裡的巴拿馬、宏都拉斯、尼加拉瓜、海地、多明尼加;一次世界大戰裡的德國、奧匈帝國,鄂圖曼帝國、保加利亞等同盟國 Central Powers;二次世界大戰裡的德、日、義大利軸心國 Axis Powers;稍後朝鮮戰役裡的北朝鮮、中國、蘇聯;纏鬥 19年之久,越南戰爭裡的北越、高棉、柬埔寨、寮國、中國、蘇聯、北韓;一、二次波灣戰爭的伊拉克;始於2014年,於今仍方興未艾伊斯蘭之戰裡的伊斯蘭國聖戰組織 ISIS、蓋達組織;以及、另一個又打了長達 20年之久(2001~2021)的阿富汗戰爭裡伊斯蘭酋長組織、蓋達組織、塔利班神學士…等等又等等,說是擢髮難數,一點也不為過。而軍事「接觸」上,遠的,有成立迄今 74載,成員幾包羅所有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為數達 31國的「北大西洋公組織 NATO」;近的,則有 2021年甫結盟,代稱「奧庫斯 AUKUS」的澳-英-美三方安全夥伴關係…等。

          總的來說,帝國之鷹的嗜戰好戰,實遠遠多於和平。而其武力之強,環顧全球,今日無人能出其右。她也長轡遠御,藉著軍力,於世界各地傲然駕馭。

98.5%

說明:20世紀中葉(1940~1950),美國的戰爭海報。扛著星條旗的山姆大叔,煙硝彈雨下,戰機臨頂中,鼓舞士兵勇往直前。
圖片來源: loc.gov,畫家Wyeth, N. C. (Newell Convers, 1882-1945)繪製。

          建國迄今(2023年)的247年來,第一個被美國軍事「接觸」的,是加勒比海島國「多明尼加共和國Dominican Republic」。長期經西班牙佔領的多明尼加,1795至1801年間,短暫被法國統治。時值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 John Adams任內,法國發生大革命。君主制度崩析後,新成立的「法蘭西第一共和」向美國討還舊債。雙方對債權各執異議,齟齬僵持不下,引發衝突。1798.7.7,美國國會同意,在不升高危機,且不正式對法宣戰前提下,批准海軍對水域內法軍使用武力。同時,最高法院亦認可,稱此一行動,稱為對法國的「準戰爭 Quasi-War」。只不過,這場「未宣之戰 Undeclared War」雖是美法交火,但,戰場卻是加勒比海上的無辜島國多明尼加

          始自 1798年的「準戰爭」開始,到今日,藉烏克蘭所打的「代理戰 Proxy War-烏俄之戰」(已與俄羅斯鏖戰17個月未休)。細數近兩個半世紀裡,全世界軍事「接觸」中,美軍躬逢其盛的參與率,高達 98.5%。換言之,193個聯合國會員國裡,還沒與這頭老鷹進行過軍事「接觸」的淨土,全球僅存三個 (190/193 = 98.5%)。(註:羅馬梵諦岡教廷 Holy See, the See of Rome and Government of Vatican City,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 兩單位,為「非會員觀察國 Nom-member Observer State」,未計。)

          此外,美國亦曾以「軍事顧問團Military Assistance Advisory Group–MAAG」 之名,派駐美軍於所在國,協訓常規部隊及提供軍事援助。如1951年的南斯拉夫,中南半島的越南、泰國、寮國、柬埔寨,台灣的 1950~1979期間,拉美國家的祕魯、多明尼加,及非洲的利比亞…等國。

說明:左圖,MAAG在台灣的標示紋章。右上圖,MAAG於泰國的標示紋章。右下圖,1960年代,我陸軍「營對抗」演練時,MAAG顧問的指導。圖照中,美軍顧問左臂紋章清晰可見。圖片來源:維基共享Public Domain。

淨土

          這三個微不足道,毫不起眼,得以免除遭美帝之鷹軍事「接觸」的淨土國是…

1.不丹王國 Kingdom of Bhutan

圖片來源:By Shahid Parvez. Based on a file by User:Ssolbergj – (Original text: Based on en:File:India_(orthographic_projection).svg — File:India_(orthographic_projection).svg by User:SsolbergjI have created this work entirely by myself.), GFDL,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0673388

          全世界第一個倡議「國民幸福指數 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GNP」,擁有全球「最幸福人民」稱號的不丹王國,雖地處內陸封閉的喜馬拉雅山脈群山之間,卻一直秉持與大部分國家維持等距政策,特別是絲毫不沾邊全球第一大國-美國。不丹非僅未與美國建立外交關係,也從未與美軍有過任何「接觸」(不論善意或惡意)。或許,這也正是不丹百姓,長久來一直能維持快樂幸福的原因之一–與邪惡帝國 Evil Empire鷹犬,離得遠遠的。此外,該國也是全球唯一,既未與對岸中國建交,也未與中華民國建交的國家。

          附帶一提,緊鄰中國印度不丹,除了維持著一支為數 8,000人,藉印度協助編裝訓練的軍隊,遇上緊急情況,尚能組織民兵應急。而印度之所以在軍事裝備與訓練上,予不丹協助,著眼在與中國衝突上,不丹戰略防禦上的重要性。不過,近年來,美中兩國競爭越演越烈,基於不丹重要戰略地位考量,美國不丹的軍事「接觸」,怕也只是遲早問題。

2.列支敦斯登公國 Principality of Liechtenstein

圖片來源:By Elevatorrailfan – This vector image includes elements that have been taken or adapted from this file:, CC BY-SA 4.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53781977

          位處歐洲中部,阿爾卑斯山萊因河谷,西邊以萊因河為界,與瑞士相鄰,東邊藉阿爾卑斯山谷為壑,與奧地利緊貼。面積160平方公里,排名全世界倒數第六,約莫半個台北市大小的「列支敦斯登王國」,於 1806年獨立後,加入德意志聯邦。1868年聯邦瓦解,遂宣布奉行「中立政策」。雖是個山區小國,地狹人稀,僅 3萬8千人,但風光旖旎,景緻優美,同時,該國還是世上少數完全沒有軍隊 Armed Forces國家之一。她的國防防務,在非正式協議下,全賴一左一右的奧地利瑞士兩國協防

3.安道爾公國 Principality of Andorra

圖片來源:By Bosonic dressing – Own work, CC BY-SA 3.0,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7163527

          毗鄰法國西班牙邊界,面積 467平方公里,約莫 1.7個台北市(或北京朝陽區)面積大小,人口 8萬1千人的安道爾公國,境內高山環繞,地形崎嶇,平均海拔 1,996公尺,是個以滑雪聞名的內陸小國。該國於1278年自阿拉貢聯合王國 The Crown of Aragon轄下成立。1814年自法國屬下獨立。1993年修憲後,行開放改革。1995年與美國建交。但出於歷史淵源,安道爾公國列支敦斯登王國一樣,也是個完全沒有軍隊的國家。其國防防務,有賴西班牙法國兩相鄰國協助

結語

          上述這三個國家,是全世界迄今,猶未被帝國之鷹行軍事「接觸」的唯三淨土。不過,不丹王國,因戰略地位重要,極可能會是唯三裡,第一個與美軍發生「接觸」者。至於列支敦斯登安道爾兩小國,因為沒有軍隊(嚴格說來,是未涉及帝國之鷹任何利益),因此,鮮有與美國發生軍事「接觸」可能,淨土乃得保持。

          歷史上,同樣具積極(侵略)性的另一個帝國,是大英帝國 The Great Britan。但,兩國對待「接觸」國的方式,有著極大差異。不同於美國的軍事「接觸」(請參閱前述定義),英國作法,歷來一向是:先覬覦,伺機染指,跟著侵入、佔領,最後開展殖民模式。不過,當今全世界,仍還有一些從不曾遭英國入侵的國家,包括列支敦斯登王國安道爾公國兩國在內的,有玻利維亞、查德、剛國、象牙海岸、馬紹爾群島國、摩納哥、蒙古、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總計22國。至於對昔日曾入侵佔領,或殖民「接觸」過的地方國,礙於19世紀晚期「去殖民化」時代趨勢,及「民主化」環境現實,大英帝國的作法是:要嘛,無奈放手,任其獨立(不管心裡多老大不願意),要不,就換個名目,藉組織團體,如目前尚有 56國參與的「大英國協 Commonwealth of Nations/ The Commonwealth」繼續維繫著利益。

          當然,英美兩國存在的時空背景與環境不一,彼此發展進程也有異。公元 927年,自盎格魯-撒克遜 Anglo-Saxons國王艾塞斯坦 Æthelstan手中成立英格蘭王國 Kingdom of England,始自中世紀中後期,歷經15到18世紀大航海時代,迄19世紀以還的近代,憑藉強有力艦隊,縱橫了數個世紀,方博得「日不落帝國」稱號。可,美國獨立未滿 250年,帝國之鷹於全球,即有驚人(98.5%)的軍事「接觸」紀錄。環顧三洋,四海,五大洲,美軍所到之地,處處不可一世。說她青出於藍更勝於藍,應不為過。

最後,拉回本文開場那一句…
美國人的「地理」是老天藉著「打仗」教的。
有道理吧?

即便今日對那三個小淨土國的冷知識
不也有賴帝國之鷹軍事「接觸」才學曉
有意思不?

【冷知識-37】阿富汗的蒙娜麗莎

•2023/09/23 • 發表迴響

海綠色瞳孔,深邃的凝視
抑鬱的眼神,捕捉了舉世目光
但,少了這幅黃色框框,世人如何識得伊斯蘭世界裡12歲的她?

說明:以「忡忡雙眸訴說著阿富汗難民的恐憂 Haunted eyes tell of an Afghan refugee’s fears」為題的 1985年6月號「國家地理雜誌」封面。圖片來源:維基共享。By Steve McCurry, Fair use, https://en.wikipedia.org/w/index.php?curid=25404821

女孩

          歷經前後 9年「蘇阿之戰 Soviet–Afghan War」下(1979.12 ~ 1989.2),阿富汗難民營裡,12歲女孩莎巴特•古拉 Sharbat Gula,生平第一次拍的照片,即是「國家地理雜誌」最具代表性封面照之一,也是成立迄今 135年的「國家地理學會」,唯一一幀,前後用過三次的,同一張圖照。

第一次

          初刊於 1985年6月號封面,「國家地理雜誌」攝影記者 Steve McCurry,於 1984年底,在巴基斯坦邊境的阿富汗戰俘營裡,藉尼康 Nikon FM2相機,搭配日光牌 Nikkor 105mm Ai-S F2.5鏡頭,以伊士曼柯達 64 Kodachrome彩色幻燈膠捲,拍攝了這幀「阿富汗女孩 Afghan Girl」(見上圖)。(註:該款尼康相機與鏡頭,因此照而有「阿富汗少女鏡」之譽。)

          冷戰時期裡,古拉的這幀照片,有「第三世界的蒙娜麗莎」之譽,既是「戰俘營女子」的象徵代表,也是「西方世界眼裡的阿富汗人」標識。CNN新聞更曾以「全世界最有名的照片」一詞,讚譽此照。而一襲頭巾披散,銳利雙眸直盯鏡頭的古拉,更是「國家地理雜誌」歷來最家喻戶曉的照片。美國攝影雜誌 American Photo Magazine也以「堅韌不拔的迷人魅力」一詞,盛讚此照。

第二次

          「國家地理雜誌」編輯群,與 1984年拍攝該照的攝影記者,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在 17年後的 2002年元月,尋覓到了她。經哈佛大學生物辨識專家 John Daugman博士,以虹膜辨識 Iris recognition檢驗,證實是莎巴特古拉本人。「國家地理雜誌」於該年4月號,以標題「眾裡尋她千百度-找到了Found」為文專題報導。

          時年已近30的古拉(見下圖),17年來,生平第二次面對相機鏡頭。在那之前,她從沒見過自己 1984年的照片,也從不知曉,自己已然成了舉世聞名人物。

說明2002年4月號「國家地理雜誌」內文所載,17年的對照 (左圖1985,右圖2002)。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說明:2002年4月號「國家地理雜誌」封面。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說明:2002年4月號「國家地理雜誌」內文圖照。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第三次

          2013年,適逢「國家地理學會」成立 125週年。該年 10月號封面,以「圖照The Photo Issue」,專文回顧歷年來所刊圖照,再度引用該照(見下圖)。

說明:2013年10月號「國家地理雜誌」封面。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下落

        莎巴特古拉,12歲時拍下全球最著名照片的阿富汗女孩,於1986年結婚,長住巴基斯坦。2002年經「國家地理雜誌」尋獲時,已育有三女一男。2012年,丈夫因 C型肝炎亡故。2016年10月,在巴基斯坦,她因使用偽造證件,經警方逮捕拘留,罰款後,離開長住35年的巴基斯坦,返回阿富汗。2017年,經阿富汗政府協助,定居於首都喀布爾,享微薄俸給及醫療補助。此外,「國家地理雜誌」亦曾予古拉一家人醫療協助,並贊助其家人遠赴麥加朝聖

          2021年5月,美軍撤守阿富汗塔利班重掌政權,剝奪女性權益,並威恐脅迫婦女。知名度較高女性,如古拉等被迫出走。同年11月,在古拉要求下,義大利政府協助古拉撤離喀布爾,以難民身分抵達羅馬定居。

          身為伊斯蘭世界裡的「阿富汗蒙娜麗莎」,古拉曾表示希望自己孩子能接受完整教育。被問到這麼多年裡,她是怎麼熬過來的?「阿拉的意旨!」她平靜的回答。

影響

          2002年,「國家地理雜誌」尋獲古拉,該年4月號曾大幅報導。同年3月,電視紀錄片「阿富汗女孩 Afghan Girl」亦廣為播放。「國家地理學會」並成立了「阿富汗女孩基金會 Afghan Girls Fund」慈善組織,宗旨在協助阿富汗婦女接受教育。2008年,組織協助範疇擴及男孩,基金會更名為「阿富汗兒童基金會 Afghan Children’s Fund」。

後記

          始自 1888年10月,在美國本土發行第一期月刊。1910年 2月號改版,採行著名的黃色外框。藉40種不同在地語言,盛行全球 135年的「國家地理雜誌」全盛時期,全球每個月讀者 6千萬人,每月發行量 680萬冊。

       身為她的長年訂戶,每逢差旅出門,筆者背包行囊裡,總塞著一份當期、或前期未讀完月刊。賞心悅目圖照,精彩豐富內容,一向是旅途中最佳良伴。

說明:左圖:「國家地理雜誌」1915年1月號期刊。右圖,「國家地理學會」商標。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不過,您可能不知道的是,過去這百多年來,藉豐碩內容與精彩圖照,帶領大家探索寰宇,及地球上的地理、歷史、科普、文化、大眾焦點…等等。這份精緻的期刊,如今已…

1. 全球紙本閱讀人數,已不及2百萬。
2. 精彩圖照的紙本雜誌,明年起將不再印行。
3. 位於美國華府的雜誌社總部,最近方解僱了最後一批編輯人手,改採自由撰稿人擬稿。
4. 明年起,美國本土書報攤上,將不再販售該雜誌。

       眼下,各類型數位資訊充斥。電子報、視頻頻道、30秒鐘的 TikTok、140字之內的 Twitter、 TweetDeck 或 𝕏 (X Pro)、播客 Podcast、新聞雲…等電子傳媒,似已取代了平面媒體的書報雜誌。我們是否已不再藉著指尖下紙本鉛字觸感,美輪美奐精緻圖片,油墨熟悉氣息,用心用腦,做深度且有意義的知識理解與吸收學習了?

我不知道,您說呢?

【冷知識-36】榮譽與尊嚴

•2023/08/19 • 2 則迴響

When one falls, another brings him home.
當一個夥伴倒下,另一個帶他回家。

說明:左圖,HBO自製的「迢遙歸鄉路Taking Chance」影片。右上圖,護送靈柩下葬劇照。右下圖,2009.2.21電影首映會上,錢思·菲爾斯仳離後再婚的雙親(就座正中央兩位),分別攜同另一半(身旁的兩位),相偕出席與會。圖片來源:左圖,https://en.wikipedia.org/wiki/Taking_Chance. Fair Use。右上圖:http://www.33usmc.com/VetsApprPages/Chance.html。右下圖:https://en.wikipedia.org/wiki/Taking_Chance. Fair Use。

緣起

          前文【冷知識-35】光鮮的背後發表後,有文友留言曰「美國人學到了教訓沒?」。引發筆者重炒舊作,整理後分享如下…

本事

          2009年,根據美國海軍陸戰隊麥可·史楚伯中校LtCol MichaelStrobl USMC,擔任護靈官,護送一名士兵遺體靈柩返鄉,翔實記載的差旅日記,HBO拍了一部名為《護送錢思/迢遙歸鄉路Taking Chance》的自製影片

          緣於2003年~2011年,以美國為首,英澳等國參與的聯軍,入侵伊拉克,推翻海珊政權的「第二次波斯灣戰爭」。戰事第二年的2004.4.9,美國海軍陸戰隊一等兵–錢思·菲爾斯Chance Phelps於接敵交戰中陣亡,遺體自中東運回美國。先清洗遺容,整肅換裝,再入殮進棺,然後自東岸移靈。護靈官呵護著靈柩,一路搭乘民航班機,過夜、轉機、再搭靈車,返回中西部懷俄明州老家,交還家屬。中東作戰陣亡後第八天,千里迢遙返鄉安葬。

          護靈官史楚伯中校差旅日記,與HBO改編電影一樣,從頭至尾,讓人邊看,邊不爭氣地直淌眼抹淚。5000餘字日記裡,他翔實記載了整個移靈過程。 從東岸德拉瓦州的多佛空軍基地出發,直到懷俄明州錢思故鄉–杜布伊斯鎮老家。伴護靈柩,行程逾3000哩。一路上,遇見的清潔工、靈車司機、機場地勤櫃檯員、搬運工人、空姐、航班機長、中年大叔和青春少女、同機的旅客、運靈的同僚、公路上禮讓靈車大排長龍的車陣、錢思家鄉的親朋好友…等等,無不深明大義與情深意重,予護靈者相敬,更對棺木與靈車禮讓。在在讓人感受到民眾對陣亡戰士流露出的敬意。而錢思家鄉的喪禮,更是莊嚴肅穆,千人空巷地揮淚送行。

          差旅日記末段,護靈官史楚伯中校這麼寫著…「從多佛到費城,途經明尼阿波里斯市,然後蒙大拿州-畢林斯鎮,再到懷俄明州-荷頓城,最後是錢思的故鄉-杜布伊斯鎮。一路走來,我與他緊緊在一起。而此刻,棺木緩緩向前移動,走完這最後15碼,他即將入土。我禁不住哽咽…。彷彿覺得,只要棺木還在移動,他就是活著的。而…眼看著棺木緩緩下降…入土,他…終於不再動了。」

          最後,日記是這麼結的尾:「我不認識他,但我想念他。」 

          一位陸戰中校護靈官日記如是說。讓人既感慨催淚,更哽咽無語,那是榮譽與尊嚴啊! 那怕僅是對一位年方19,戰死異鄉的陸戰隊一等兵。

迴響

該片2009.2.21在美國維吉尼亞州上映,首映當夜觀賞人次,破兩百萬,是HBO五年來(自該片播映日回算起),觀賞人次最多的原創自製電影。同時,HBO台重播該片時,觀賞人次亦一舉破550萬。此外,該片還榮獲了當年(2009)艾美獎–「改編自製電影獎項Primetime Emmy Awards-Outstanding Picture Editing for a Limited or Anthology Series or Movie.」,及美國影視界「人文慈愛獎Humanitas Prize」…等等在內的八大獎項

後記

1. 2004.4.17錢思家鄉葬禮上,仳離後分別再婚的錢思雙親,均一同攜著另一伴,莊嚴肅穆出席。下葬前,陸戰隊禮兵對空鳴槍後,收摺覆蓋棺木星條旗,恭謹遞交家屬時,軍方特別另外多準備了一幅國旗,分別獻給仳離再婚的錢思父母一人一幅。此微不足道動作,可見軍方用心處,現場觀禮者亦無不動容。

2. 美國軍方對護衛陣亡將士靈柩返鄉,有一套既定法規與作業程序。通常,是指定士官/兵執行護靈工作。史楚伯官拜陸戰中校,卻擔任護靈,事出有因。原來,他參與過1991年「第一次波灣戰爭」的「沙漠風暴行動Operation Desert Storm」,親身經歷過險惡殊死戰役。戰事結束返國後,他被調派後勤單位任參謀職。

          2003年3月,美國入侵伊拉克,爆發「第二次波灣戰爭-又稱伊拉克之戰」。在代號「伊拉克自由行動Operation Iraqi Freedom」任務的初始第一年,戰事尚稱順利。惟隔年(2004年)春季開始,戰事膠著,美軍傷亡漸增。四月第一個星期日的復活節之後,官兵傷亡人數更是劇增。

          時任中校的史楚伯,有感於前線兵凶戰危,自己卻竟日在後方處理文案業務,無以盡一分心力。備感挫折之際,自國防部新聞稿裡,他碰巧看見最新官兵陣亡名單,有一位陸戰一等兵錢思,跟他是同鄉,於是主動聯繫師級單位人事官,表達自己想護送錢思靈柩返鄉意願。

          兩天後的傍晚,師部值勤官急電召喚,要他即刻前往多佛空軍基地報到,準備執行護送那位一等兵靈柩返鄉任務。史楚伯連夜奔赴多佛空軍基地,聯繫對口單位後,方才得知,錢思其實只在他故鄉的高中,短暫念過一年書。實際上,靈柩將於隔日運往懷俄明州Wyoming的杜布伊斯鎮Dubois,那裡才是錢思的故鄉。

          史楚伯沒去過懷俄明州,亦未聽聞過3000哩外,籍籍無名的杜布伊斯鎮,更不認識甫空運回來棺木裡,那位19歲陸戰一兵錢思。當夜下榻旅館,他心頭沉重,無以入眠。起身在旅館地板上,持續做著伏地挺身,直至精疲力竭方才入睡。

3. 中東/伊斯蘭教與西方世界的宿怨,是一道難解甚至無解的課題。這部片子主旨並不在討論這道難題。美國大眾傳媒普遍認為,此片之所以備受推崇,原因在–它沒有陳腔濫調的政治教條意味。全片既未描述任何戰鬥場景,也不涉及一丁點伊拉克戰事的批判。(參照維基Critical reception章)。

          該片主要闡述的應該是–「軍人只管服從命令,即便是戰死沙場」。以及家鄉父老們,和呵護靈柩者秉持的信念–「塵歸塵、土歸土,讓戰士安息!」僅此而已。

4. 如果試著上谷歌搜尋「最受尊敬職業」,很容易找到歐美人士尊敬的對象,包括救火員、醫生、法官、軍人…等等。美國軍人為國征戰四方,即使因政客的別有用心,打了不該打的仗(如韓戰、越戰、中東波灣戰爭…等),但軍人的受傷與犧牲,幾無日不有。彼等對國家的奉獻也有目共睹。

          美國人民普遍尊敬軍人,民眾甚至在機場、餐廳排隊、麥當勞點餐,搭乘大眾交通工具,都會自動禮讓軍人優先。至於征戰亡故軍人的靈柩,移送返鄉,只有莊嚴肅穆的喪禮,千人揮淚的送行。絕對不會出現高掛白布條,質疑親人/孩子,何以戰死異國他鄉? 或要求政府歸還親人/孩子的命來…等等,不明是非大義的抗議舉動。

          台灣雖然沒有受人尊敬的職業排名,但,對保家衛國軍人的尊重,似仍有提升空間。軍人能被國人尊重(當然,也要能先自重),方能以驕傲的榮譽感與責任心,執干戈衛社稷。

看看人家,想想自己。吾人當迎頭趕上是幸。 

【冷知識-35】光鮮的背後

•2023/08/10 • 發表迴響

歡天喜地 Burst Of Joy
–見證越戰終結的一幀代表照
–An Iconic Image of the End of the Vietnam War

說明:越戰戰俘釋囚歸國的羅巴·史提姆中校 Lt Col Robert L. Stirm於 1973.3.17(民國62年)返抵國境下機時,全家歡天喜地的迎接他。 圖片來源:美聯社記者 Slava Veder所攝,榮獲次年度普立茲最佳特別攝影獎。維基共享資源 Fair Use。

背景

給約翰的一封信A Dear John Letter

          這首「絕情女子致男友的分手函」,相信不少五/六年級朋友,都耳熟能詳。此曲於 1953(民國42年)由 Jean Shepard和 Felin Husky二重唱,Billy Barton, Fuzzy Owen和 Lewis Talley三人譜曲作詞,榮獲該年鄉村排行榜榜首。稍後,告示牌流行音樂排行榜 Billboard Pop Charts亦高居第四名。名歌星如白潘 Pat Boone, 史基特·戴維絲 Skeeter Davis,巴比·貝爾 Bobby Bare…等人,均先後唱紅過此曲。

          依美國社會安全署 United States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SSA的人口普查顯示,Johnny(John)是1880到1923間,全美最流行的男孩菜市場名。因此,50年代韓戰期間,派駐韓國的美軍大兵,大多有此暱稱小名。

       這些常駐海外征戰不歸軍人,留在家鄉的的愛人或妻子,長年引頸期盼下,難免有不耐空閨者,而不安於室以致紅杏出牆的,亦所在多有。也因此,此曲就這般流行開來。甚至 Dear John Letter一詞,後來更演變成了「戀人/妻子兵變」的代名詞。始自韓戰,過渡到越戰,乃至中東波灣之戰裡的沙漠盾牌 Operation Desert Shield、沙漠風暴行動 Operation Desert Storm…等等,只要美軍海外出征作戰時,戰地營區的軍士官兵,莫不戒慎恐懼於收讀 Dear John Letter。

A Dear John LetterBy Jean Shepard & Ferlin Husky (1953)

女聲
Dear John oh how I hate to write 
Dear John I must let you know tonight
That my love for you has died away like grass upon the lawn
And tonight I wed another dear John

男聲獨白
I was overseas in battle when the postman came to me
And he handed me a letter 
I was just as happy as I could be
For the fighting was all over and the battle have been won
Then I opened up the letter and it’s started… Dear John

Would you please send back my pictures
My husband wants it now
When I tell you who I’m wedding
You won’t care dear anyhow
Now the ceremony has started
And I’ll wed your brother Don
Would you wish us happiness forever, Dear John
給約翰的一封信 A Dear John Letter

本事

          同樣,五/六年級朋友,對文首那幀–一家人歡天喜地重逢照片,應該也不陌生。以《Burst Of Joy》為題,照片展現了全家歡欣鼓舞,迎接老公/父親釋囚歸來時,喜不自禁模樣。既打動人心,又感人肺腑。這幀照片曾轟動一時,轉載於全球各大媒體首頁。

          原來,越戰期間裡,照片中的主人翁,美國空軍飛行員羅巴·史提姆 Lt Col Robert L. Stirm中校,駕著「F-105雷公式超音速戰轟機 Thunderchief」,在1967.10.27的一次北越河內市例行轟炸時,座機不幸遭擊,跳傘逃生被俘。稍後,在戰俘營裡,他先是備極痛苦地遭受拷打訊問,繼之,於暗無天日的地/水牢中,與鼠蛇蟲蝨竟日共處,足足被關五年有餘 (1967.10.27~ 1973.3.14),嚐盡了千辛萬苦。

          前後打了將近 20載的越戰 (1955.11.1~ 1975.4.30),於1973.1.27,經美越雙方在法國簽署「巴黎和平協約 Paris Peace Accords」,達成停火撤軍協議,終止了美國的參戰。同時約定,協約生效後 60日內,北越須釋放所有美軍戰俘。(註:兩方主要調停人,美方代表亨利·季辛吉 Henry Alfred Kissinger-時任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與北越代表-越共領導人黎德壽,因此獲1973年諾貝爾和平獎)。

          協約生效後,美國政府隨即展開代號「歸鄉作業 Operation Homecoming」的迎接戰俘歸國行動。591名美軍戰俘裡,第一批獲釋者,包括羅巴·史提姆中校,一行20人,先從河內搭乘空軍洛克希德C-141戰略運輸機 Lockheed C-141 Starlifter,飛抵菲律賓克拉克空軍基地,短暫停留接受醫療檢查後,再越洋直飛美國本土。1973.3.17日清晨,專機降落加州舊金山東北,索拉諾郡 Solano County的「特拉維斯空軍基地 Travis Air Force Base」(註:該基地隸屬美國空軍機動司令部 Air Mobility Command -AMC,是全美最大的空運機聯隊)。

          雖然首批返國的官士兵僅 20人,但當天基地裡,卻湧入了 400多位家人及親屬,各個引頸以盼期待著。同時,以美國為主的世界各大傳播媒體,也皆以前所未有大陣仗,在停機坪守候,等著報導/捕捉眾人矚目的動人場面。歡天喜地迎接史提姆中校的一家人,除了被媒體拍下那幀舉世矚目照片《Burst of Joy》,史提姆中校本人,也代表 20位首批返國官兵,短暫致感謝詞。

幕後

光鮮耀眼的背後

          但,令人忍不住唏噓的是,照片裡,時年 39歲的 F-105戰機飛行員–羅巴·史提姆中校,一度因慘遭折磨,體重僅剩 100磅(45.5公斤),而支持他仍保有一線生存勇氣的,是對愛妻蘿莉塔 Loretta和四個寶貝孩子的無盡思念。

          可,就在釋囚返國前三天,於河內戰俘營獲釋後的第一時間,他收到了軍郵轉給他的一封信。是老婆蘿莉塔寫給他的 Dear John Letter。信裡,蘿莉塔坦承,在老公被俘的五年當中,她先後與多人發生婚外情,其中有三位男士跟她求過婚,希望共組新家。她也應允了其中一位…。

          隔年(1974),夫婦倆經法院判准離婚。蘿莉塔再嫁。不過,家事法庭判決,他得支付四個孩子中,兩個小的孩子,每個月 300元美金生活費(兩個大孩子,由他扶養)。此外,法庭還判決,當史提姆自空軍退役時,他得額外再支付 43%的退休俸,給前妻蘿莉塔當贍養費。儘管,庭審法官也認為,身為戰俘的史提姆,在越共牢裡受苦受難時,妻子蘿莉塔的不忠,證據明確。但,庭判乃依法而決。

          越戰遭襲被俘,牢裡囚禁五年,終於返國的史提姆,老婆卻早已紅杏出牆。步出機艙踏上國土當下,心裡既五味雜陳,更百感交集。稍後,他因戰績表現,獲頒銀十字勳章,並晉陞上校。1977年退役,終生未曾再娶。而改嫁的蘿莉塔,後來罹患癌症,於2010.8.13去世。至於那幀 1974年奪得普立茲最佳特別攝影獎的光鮮耀人照片《Burst of Joy》,儘管幾個孩子(特別是為首,張著雙臂,歡天喜地地蹦跳著迎接父親歸來的 15歲長女蘿莉 Lorrie Stirm),各個都驕傲地裱框起來當紀念。但,史提姆本人,在 2005年接受媒體訪談時,卻黯然神傷地表示,終其一生,他都不願再回憶拍照時的那一幕。因為,對他而言,這個家…從沒真正團圓重聚過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鮮豔光彩的背後,悲歡離合,消逝的愛情,讓人不堪回首。一場歡天喜地的家人團圓重聚,落得令人不勝唏噓下場。豈非往事如煙,人生似夢!

The Tragic Story of the ‘Burst of Joy‘ Vietnam Photograph

後記

          文末,筆者謹以謙敬的心,獻上個人最喜愛的老歌之一–英國合唱團 The Marmalade 於 1970年紅遍國際歌壇,分別榮膺美英兩地告示牌排行榜第10及第3名,及錢櫃雜誌 Cash Box百大流行曲第 7名的《Reflections of My Life 》。敬獻給歷來征戰沙場,所有已歸/未歸(Missing in ActionMIA)的老兵們。此曲除了歌詞感人,配圖更採用了許多撼動人心的越戰照片。2分07秒處的圖照,正是《Burst of Joy》。

Reflections of My Life By The Marmalade

【冷知識-34】補教人生…

•2023/07/28 • 發表迴響

陳老師,我三十多年前,在高雄「青山外語」上過您的托福課,
補習班櫃台一側,還擺列您的譯作,印象極為深刻。 

台中美加外語名師,真正春風化雨,作育英才。 

台北美加王牌--我上過您的 TOEFL和 GRE課 ,您擔得起名師之名哪! 

說明:左圖,商管學院研究所 GMAT測驗的「數學計量」測驗教材,含歷屆考題。中圖:理工學院研究所 GRE的一般測驗(含字彙、計量、邏輯分析推理教材,含歷屆考題。右圖,商管學院研究所 GMAT測驗的「字彙」測驗教材,含歷屆考題。圖片來源:ETS官版。

前言

          「紅色十月二三事」在「部落格」和「桑梓故人」社團發表數日,3萬 7000人次點閱 ,分享逾 200回,另有 600餘文友回應。盛況這般,既出乎意料,也甚感惶恐,深怕有負朋友的厚愛賞識。這當中,除了不少溢美之詞,還有人點出過去自己誤人子弟往事,讓人驚訝。也足證,凡走過必留痕跡,即便是 3/40年前舊事。

          不過,既然前面交代過譯作來龍去脈,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那段誤入歧途,躋身留學補教界的陳年往事,也一股腦兒地來個了結。

貴人

          貴人、貴人、貴人! 查「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註釋,意指「命中應有的扶助人」這話一點不假。要說扶助過自己的貴人,除了摯友 TK院長–他貼切吻合了孔子所言「友直、友諒、友多聞」的益者三友條件。此外,軍旅生涯後半途,引導我踏入英語教學界,再又躋身留學補教業的貴人,乃同學裡才華最是出眾,尤以英語錚錚佼佼,後來在軍工業亦飛黃騰達的黎大陸兄。

代課

          話說民國 70年(1981年)8月,公費唸完「科羅拉多大學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機械研究所返國,正於艦令部待命,預備補一級艦主管資歷。某日,作戰處訓練科的陸兄,因另有他要,請託我幫忙代他上一堂「「青山外語」」晚間的英語會話課。(註:大陸兄才是真正英語教學行家,很早就踏入業界。)

          雖然自己從小喜好英文,軍援的英文測驗,初/複試也僥倖過關,並赴美海軍聖地牙哥基地,接受過電子戰訓練。後來參加公費留美考試,也通過英語托福 TOEFL要求,但從沒想過,會要站上講台教授英語。臨危授命的我,戰戰兢兢接下大陸兄託付,硬著頭皮就上了場。

          早年的「青山外語」」,位處高雄火車站前七賢路口,橫跨一整棟六層大樓的巨幅招牌,甚是顯眼。在高雄,是一所赫赫有名的外語補習班。孫姓老闆,出身外事聯絡官,退役後投身補教界,辦得是響噹噹。而代課當日採用的教材,亦是早年美軍使用的美語課程 「American Language Course-ALC」教本和錄音。猶記代課當天,台下十來位年輕男女學生,三小時英語會話,我教得是虎虎生風。大概是生平第一次登台,特別賣勁。據聞,課後教學意見反應,不差。也因此,種下日後與「青山外語」的補教淵緣。

          稍後,因個人因素,放棄了返艦補海勤資歷機會。時值我國與「沙烏地阿拉伯」邦交和睦,海官校奉命開辦軍援「沙烏地阿拉伯」邊防軍海巡署學員,奉命成立「海朋班」,代訓對方成員。但缺乏具英語教學能力教官,母校輾轉傳達,有意請調我回校任職。遂安定地待在陸上謀求發展,也因緣際會開展了自己生涯中另一頁。

聖恩美語

          同年11月底,再次承蒙貴人大陸兄扶持。

          原來,在艦令部與大陸兄一塊兒共事,後來在一軍區聯絡官室任職的 56年班賈蓉生學長,退役後與友人合資,在中山路與六合路口,開辦了一家專營外語教學的「聖恩美語」補習班。他們甫開辦不久,需人孔急。大陸介紹我過去幫忙,教授英語會話。打該年(民國 70年) 12月開始,每星期 3個晚上,一次 3小時英語會話課,正式開啟了我的「補教人生

          聖恩美語的教職,增加了一些外快收入,對家庭開支不無小補。不過,甫成立的補習班,房租、水電、人力成本、教師薪資…等,開銷不小。因此,格外面臨招生壓力。賈學長每於授課前,必指點今日班上有哪些/哪位是專程來試聽的新人,希望我特別賣力表現,並且千交代,萬囑咐,一定要設法「抓住她、抓住他」。課後,還得檢討回報當晚上課表現。如此一來,授課壓力頗大。雖賺取外快,貼補家用,是樁美事,同時,還能接觸一些年輕男女學子,大家一塊兒,天馬行空地互動,頗為愉快。但,礙於「抓住她、抓住他」壓力(這話後來成了學長竟日口頭禪)。漸漸的,開始對兼職產生反感,也失去了英語教學樂趣。

          碰巧,此時高雄 YMCA英語補習班,登報徵求會話講師。自己雖沒顯赫教學經歷,但滿腔熱忱,因此決心一試。填妥履歷自傳投遞後,經通知,前去初試、複試、再面試,僥倖蒙獲錄取。聖恩美語教職,則在教滿一個月後請辭。打從民國 71年春節後,正式擔任起高雄 YMCA英語補習班,初/中級英語會話講師。

高雄YMCA

          YMCA的英語教學工作,甚為愉快。基督教會,有自己的外籍教師支援體系。母語教師來自美國各州。大凡有志遠東一遊與探索的大學畢業生,可透過教會招募,選擇到日、韓、台灣…等地,擔任一年無給職英語教學。相對回報的是,免費接待家庭住宿,及來回美台機票…等。

          因為有源源不斷年輕外師資源,且個個來自母語國,YMCA的英語教學口碑亮麗。在那裡任教,除了沒招生壓力,中級會話課堂上,中/外師兩相搭配授課,對自己而言,亦是教學相長。除了學到不少英語教學眉角,也結交了許多女性居多的外師朋友。這些年輕大畢生,趁教學之便,遍遊寶島,或澎湖、綠島、蘭嶼等外島名勝,既接觸了異國文化,復增長了不少見識,可說一舉兩得。

          如此一晃兩年多,每個星期少則 3晚,多達 5夜,每次 3小時。授課有外快,教學也愉悅。當時尚在官校擔任講師的 58年班江中信學長,後來也在 YMCA兼職英語會話講師,直到稍後赴美攻讀博士。

          YMCA教學不久,官校「海朋班」成立,開始代訓「沙烏地阿拉伯」學員。前後總計四個年班,七年全程全時英語授課。對於課堂經營,教學經驗,及英語會話磨練上,個人覺得,自己收穫的,遠多於付出,是一段蠻愉快的教學經驗。

青山外語:托福/GRE/ GMAT

          YMCA英文教學期間,偶遇「青山外語」孫老闆。他知道了我後來的留學經歷,以及在 YMCA的教學經驗,力邀我到青山任教,幫忙留學必考的托福測驗教學。正好自己英語教學久了,千遍一律會話內容,也漸心生疲態。托福測驗正是一門頗有挑戰性工作。於是,私下好花了一段時間,做足功課,徹底掌握住托福測驗精髓,再真槍實彈報考過幾次,掌握了命題重點。民國 74年底,辭去 YMCA教職,轉赴「青山外語」,專職托福測驗的「聽力」部分講授。

          同一時間,緣於南部留學市場拓展,有留學需求的學生漸增,除了托福測驗外,理工科系留美門檻的「研究所入學鑑定 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GRE」,商學院留美必考的「商管學院入學測驗 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Test-GMAT」等等測驗,「青山外語」也一一開班招生。

          我研究所念的是理工,GRE一般測驗裡的「分析邏輯推理 Analytical Logic Reasoning」、數理部分的「計量能力 Quantitative Ability」,GMAT測驗的「研判推理 Critical Reasoning」、「資料充分性 Data Sufficiency」、和「計量能力 Quantitative Ability」等等項目,都不陌生。自己也考過 GRE。因此,也做足功課,掌握住測驗精髓,並真槍實彈地分別報考過 GRE和 GMAT多次,取得測驗命題方向,開始正式擔任起這幾門留學必考科目的教學工作。

          早年,南部有心出國深造學子,除非人在台北,得以前往素有「天下第一街」美譽的台北站前南陽街「美加留學補習班」報名上課,否則別無他法。「青山外語」開辦的留學考試班,無疑提供了南部有心此途者莫大便利。每一期開課,幾班班客滿。當時左營海總醫院,不少國防醫學院畢業的醫師,有心留美深造,為了通過托福及研究所入學測驗,紛紛報名上課,也因此結識了多位良醫。此外,當時屏東恆春核能三廠,正籌備建廠。廠內工程師裡,亦有多位有心留學深造者。「青山外語」成了他們在南部唯一選擇。每逢週末假日,工程師們,就大老遠長途跋涉而來,上完一整日課後,再打道回府返恆春核三廠宿舍。這些工程師的向學精神,真是可敬又可佩。

高雄寰宇外語

          「青山外語」的留考教學,自己從一開始的懵懵懂懂摸索,到慢慢摸出訣竅,外加多次反覆報考托福、GRE、GMAT測驗,益發有了心得。從最初牛刀小試,到漸入佳境,後來,教得更是收放自如地得心應手。如此一晃三年。民國 76年前後,南部留學市場火熱,在留學測驗教學上,自己慢慢熬出了一點口碑。

          此時,高雄新成立了一家「寰宇外語」留學機構。他們與台北留學業龍頭「美加補習班」合作,打著「台北美加-高雄分校」招牌,廣為宣傳招生。緣於「台北美加」名聲加持,招生業績蒸蒸日上,但也面臨師資不足困境。恰巧,前面提過在「青山外語」補習的海總院醫師,有與「寰宇外語」老闆相熟者,私下跟老闆大力推薦我。經幾番來往,寰宇林老闆,有意邀我在寰宇任教,同時認為,以我的教學經驗及講台表現,不應僅只屈就高雄,力主我往台北發展。

台北美加

          30年前的民國 70年代,正值戰後嬰兒潮成長興起,再緣於國內經濟起飛,各行業蓬勃發展,庶民生活條件起色。大學畢業後學子,盛行出國深造。於是有了「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這樣的順口溜。而留學業龍頭「台北美加」趁勢而為,不但取了個好彩頭名稱,同時,在老闆,也是後來全國補教協會理事長叢先生戮力經營下,招牌響亮不說,輔佐學生通過各項留學考的成功率,也有目共睹。

          在寰宇林老闆推薦下,「台北美加」叢總裁先親自面試,復經助教群私下聆聽了三堂試教:托福聽力、GRE分析邏輯、和 GMAT研判推理與計量之後,獲得好評,美加遂正式與我簽約,延聘為專任教授。

          初時,補習班希望我全力投入。意思是一週七天,天天授課。不過,因為南部海官校尚有教職,無法竟日待在台北,只能利用週末北上授課。當時南北交通,不似現時那麼便捷。每週末夜,我得從左營北站的國光號招呼站,搭夜車北上。清晨抵達台北車站後,下車找家早餐店,邊歇息,邊備課。然後,早場(美加教師間術語),自上午 9點開始,每堂 80分鐘,3個小時後的中午 12點下課。午休時,再找家自助餐店,進食、休息、兼備課。午場,從下午 2點上到 5點,一樣 80分鐘兩堂課,下課後,再換一家自助餐店,用晚膳,兼休息備課。晚場,也一樣 3個小時,從 7點到 10點。下了課,再直奔台北公路局總站,趕搭深夜國光號南返高雄。至於週一到週五晚上,則在高雄寰宇授課,同樣以托福、GRE、和 GMAT測驗為主。

          如是,每週一天,早/午/晚三場 ,一共9小時,教完夜場,趕國光號返高,持續授課了半載有餘。稍後,海官校課時縮減,得以增加一天台北的授課,不過,仍得利用週五晚北上,週六/日兩天授課,下榻當時站前「中國大飯店」一宿。這樣,又南來北往地跑了半年。民國 81年中,因服役期限將屆,簽了除役志願書,官校授課堂數隨之調整減少,方才開始每週 2~4天,在台北美加上課。夜晚下課後,仍住宿「中國大飯店」,而往返北高,則與前一年一樣,最後一天,下了晚場課,趕搭深夜國光號返高。

          民國 82年夏暑,自官校退休,開始在台北美加正式專職授課。每天早/午/晚三場,9個鐘頭,一週 6/7天(週日偶有專題講座),不斷電地連續授課。打從 82年開始,迄民國 101年,若加上早先的一/兩日上課,前後一共 22載,在留學補教業汲汲營營。以下,整理箇中雜聞趣事,與各位分享:

1. 托福測驗方面,個人憑多次應考經驗,鑽研出一套專門對付聽力測驗的訣竅,輔佐通過考試格外有效,也因此打響了知名度。同時,藉著自創的「以華制夷」順口溜,開設個人聽力「單元精修」班。風聞而來,擠破頭,搶著報名的學生,絡繹不絕,且班班座無虛席,2/300人一起上課,在當時的美加,還史無前例。於此同時,美加與中壢、新竹、台中、及台南等地留學機構合作,分別開設了分校。台北母校,得派出教授,前往各分校支援授課。除了GRE、GMAT測驗,「以華制夷」的托福聽力「單元精修」班,在台北美加、台中分校、和高雄寰宇三地,分別同步開班。學生可配合個人需求,選擇在任一分校接續上課,甚是方便,也頗受歡迎。

2. 因為得長期駐紮台北授課,又得不時支援各地分校,兩處往返與住宿,成了困擾。當時自己薄有點知名度,蒙老闆叢總裁器重,為解決住宿問題,特與「中國大飯店」簽約,由補習班出資,包下一間專屬套房供我留宿。三年後,「中國大飯店」改建,大老闆又與咫尺之遙的許昌街「台北 YMCA飯店」簽約,同樣包下一間個人套房,全年供我來回分校與母校間住宿。因此,YMCA的 10樓末端套房,成了自己在台北的另一個家,前後足足住了 17年有餘。

3. 民國 84年(1995)前後,正值國內留學市場如日中天,為擴增版圖,美加搶進中國大陸,在北京成立分校(當時「新東方」的老闆俞敏弘,才方起步,尚沒沒無聞)。初始,美加以台北母校師資支援授課。為此,我前後兩年,隔海往北京跑了多次。每趟少則一星期,多則三個禮拜。下榻四環亞運村,老闆娘買下的兩棟公寓,其中一間,專供台北去的教授用。多次駐北期間,應邀在北大、當時北京外語第一第二學院(現今合稱北外)、北方工業大學中國航空航天大學…等多所高校學府,做過留學考試專題演講,也因此,得以結識了不少群英薈萃的北京城高材生。

4. 台大外文系高材生,托福 677滿分的世界紀錄保持人–許章真,是台北美加的托福王牌教師。民國 78年(1989) 6月 27日,他從高雄搭乘永興航空班機飛澎湖,計畫在離島蒐尋一些當地古早住民的語音/語料,然後 8月赴美賓州大學攻語言學學位。卻不幸遭天妒,因空難而失事身亡。叢大老闆痛失英才之餘,親下指示,爾後來往各地,尤其是北高間奔波授課的我,嚴禁搭乘飛機。理由是,他再損失不起一個紀錄保持人(慚愧自己托福只得 672,差許大前輩 5分。老闆指的是多益測驗 TOEIC成績,自己僥倖拿了 999滿分)。不過,這也造成我莫大困擾。

           因為經年到頭,我每週得往返分校授課(以台中為主,一週來回兩趟,一次托福,一次 GMAT或 GRE,視考期而定),泰半搭乘自強或莒光號火車,間或搭國光號往返(新竹與中壢分校,一來地近,交通不是問題,其次,尚有其他教授支援,自己偶爾搭配授課)。在台中,每週五夜課結束,才搭國光號或自強號南返高雄。週六與週日,於高寰宇還有授課。為珍惜一週一次的家人團聚機會,週日晚上,在家多留一宿。週一大清早,再搭第一班遠航或華航班機,回台北趕著上第一堂課。這都是在還沒有高鐵 HSR之前,多年來的固定行程。

          可,大老闆命令不便違抗,畢竟,當年美加上下,將近百位教授裡,只我一人,獨享在台北全年包下第二個家殊榮。不得已,只好硬起頭皮請示老闆,體諒我一星期7天,形單影隻在外 5天,希望能在家多待一晚,特例允許我,週一一早再搭航機回北。不然,長年下來,只怕家人孩子,都與我疏遠了。虧得是叢總裁獅子嘴豆腐心,體恤下情,為我破了例。然後,為我買了一張三千萬長期意外保險單,外加燒了香,禮拜過泰國曼谷四面佛,復經藏傳佛教高僧,親自加持過的手鐲一只,並交代得隨身戴著,特別是搭乘飛機時。

           就這般,每週兩趟,北中來回自強號,週一晨間,再搭第一班北上班機奔返台北。打民國 79年起,一直持續到 93年(2004年)高鐵通車,才改搭高鐵的北-高或北-中直達車,來往各地趕課。

5. 留學補習班授課,除了每週模擬考試講解,教師還得時時掌握命題方向,搭配自編教材。而且,為了掌握最新命題,還得三不五時,親自報名上陣應考。總部設在美國紐澤西州普林斯頓城 Princeton, New Jersey的「美國教育學術測驗社 Educational Test Service-ETS」,是一所1947年創辦,全世界最大的私有非營利性教學組織。專責舉辦留學考試裡的托福、GRE一般及本科測驗 General & Subject Test,此外,還負責多益 TOEIC語文測驗。

           至於商管學院研究所入門的 GMAT留學門檻考試,則由另一個位在美國維吉尼亞州雷斯頓城 Reston, Virginia的「商管研究所入學委員會 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Council-GMAC」, 也是一所私有非營利組織,總成 GMAT測驗。該機構不但與時俱進地跟上最新科技發展,還不時研發新的測驗方式。

          這兩個機構,每隔一陣,就會更換考試內容與方式。美加的老師,隨時得瞭解掌握,方能滿足考生需求。舉例,語文類托福測驗,多年來進行過三次重大變革:紙筆測驗、電腦化測驗 Computer Based Test-CBT,和網路電腦化測驗 Internet Based Test-iBT。至於研究所本科測驗的「商管研究所入學委員會 GMAC」早於1998年(民國87年),就率先採行「電腦化適性方式測驗 Computer Adaptive Test-CAT」。是全球性所有測驗裡,首創的適性考試。

           為這些重大測驗變革,ETS及 GMAC官方,都千里遙迢地奔赴遠東地區國家,舉辦測驗改革說明會。當年,托福 CBT/ iBT電腦化測驗,以及後來 GMAT的CAT適性測驗,變革說明會,首場都選在台灣。南韓及日本,排序在後。原因是,一來,遠東市場佔了他們業務一大部分,而台灣市場,更重中之重(註:早年,美國外籍生市佔率,台灣排首,伊朗第二,南韓其三)。這其中,台北美加,更是台灣首場說明會裡,受邀參與的第一場。原因簡單,因為,台北美加留學市場太大,是他們全球最大客戶之一。為客戶服務,說明政策變革,理所當然。

          至於台北美加留學市場到底有多大? 舉個例,每次原文版教材採購,都是貨櫃直接由美東裝箱空運回來。同時,全是大型貨櫃,滿滿裝載著教本與考古題專書。驗過關,10幾 20來只貨櫃,付了費,暫存基隆海關大型倉庫,以備需用時隨時提取。美國教育部規定,舉凡使用過的考題,不論是甚麼類別或等級,都必須釋出,好讓有志考生熟悉命題,多做練習。因此,在美加,學生採用的全是最新版的原文書與考題冊。

          記得民國87年(1998),全球首場 CAT適性測驗說明會,挑在台北凱悅大飯店舉行,GMAC承辦單位包下了整個國際會議廳,台北美加則挑了20位頭牌教授與會。自己有幸躬逢其盛。事後,趕赴北京支援教學,特別在京城裡,抽空寫了一篇 CAT適性測驗專文,介紹這一革命性變革,再傳真回台北美加,發表在美加學訊,繼之,由我負責,舉辦了兩場「CAT適性測驗說明會」。當時,國內多家傳媒,紛紛索取文稿轉載介紹。說明會,也萬人空巷,盛況空前。

          至於托福的電腦化測驗改革說明會,ETS則包下了飯店一整日,提供自助午餐,搭配討論期間茶點 Refreshments招待。因為,除了政策變革介紹,ETS多位專職命題學者,還希望聽聽市場上,最大客戶的需求與反應。

          以上這些幕後花絮,若非身處其中且身歷其境,外人很難一窺。這也足以說明,美加教授群的口碑與專業,實非浪得虛名。

6. 22年美加補教生涯裡,前後講授過的課程,除了托福、GRE、GMAT之外,90年代以後,為因應「多益語言測驗 Test of English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TOEIC」,及英國「雅思英語測驗 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IELTS」,美加亦一一開班招生授課。個人奉命參加這兩類測驗多次後,有了心得,也參與授課。另外,還有一項少見的 Standardized Test-SAT考試,是高中畢業生,申請美國大學必要的學科能力鑑定測驗。一年當中,只暑期開辦,為的是配合在美念書的高中華裔孩子們 ABC-American Born Chinese暑期返國。另外,尚有台北/台中/高雄美國學校學生,及私校如薇閣高中等等的高中學生。

           小 ABC們,利用暑期返台,專程在美加補習。這門測驗,我負責講授 SAT-1數學,得全程英文講課不說,還時不時地,要應付這些家境富裕,嬌生慣養,不知天高地厚,嘴上沒長幾根鬍鬚男孩,或衣衫蓄意不整,裸露著低胸女孩。一回,一位半大不大裸胸女孩,休息時,走到講桌前,趴下身,問一道幾何考題,明顯地有意賣弄。讓人忍不住嘆息。不過,孩子們的英文,倒溜得不得了,張嘴就 F…或 S…類四字格經。個人部落格「冷知識-19池永正明篇末段,提過與他們互動的趣事。

7. 前後 22年美加補教生涯裡,接觸的台下學生,盡是大學 3/4年級,或剛畢業的女孩,與甫退伍男生。為了通過留學門檻,專程前來補習上課。這些男女,所費不貲的報名學習,個個都極其用功。舉個典型例子,美加留學教學裡,還有一項頗具特色活動,是每個週日上午的專題講座。由各門教授格外預備了親身應考心得傳授。每週日上午 9點開講。

          可,星期天一大早,好似搶頭香一般,為了佔據地下室的階梯大教室,最近講桌的頭兩三排位子,排隊人龍,打從南陽街尾,最後一棟美加大樓前門,已經早蜿蜒曲折過了南洋郵局,怕不有百來十位學生。而時間連早上 7點都還不到,毫不誇張。同學們人人手握一本書或字辭典,再不,就是課堂講義,低頭看著手中捧書,咬一口飯糰,小籠包,或高麗菜包,然後默默不語背著單詞片語。若是逢上王牌教授的專題講座,那人龍更是曲曲折折,蜿蜒直到南陽街盡頭的許昌街口。而地下室大階梯教室,滿座約莫 350人,可,受歡迎的王牌名師主講那天,學生人數爆滿,還得加開二三四,甚至五六樓,藉大電視螢幕牆即時轉播,收看3小時精彩講座。只可惜,當年這般盛況,隨著社會變遷,似乎越來越不多見。

          提到這,想起咱們台灣之子阿扁的兒子陳致中。民國91年(2002)前後,在大直海軍總部,以少尉軍法官服預官役的他,大概計畫退伍後赴美深造,上美加補習托福。由貼身護衛代他報完名開始,美加上上下下都知道,即將有這麼一號人物來上課,好奇他會不會開著那輛積架Jaguar跑車來上課。

          三個月(12週)常態班,一週三天授課,外加一次模擬考。陳致中的到課率不佳,約莫有2/3課時缺課。模考成績也總在後段班。我教他聽力部分。他每回進教室,身旁總有一位貼身隨扈陪伴。就座從不近講台,遠遠落座在教室後頭一隅,隨扈亦落坐其後。有限的幾次眼神交會裡,依多年教學經驗,他眼神空洞,裡面沒東西,全不進入情況,不知我們在講什麼。即便課堂中偶爾穿插的英文冷笑話,阿扁之子也有聽沒有懂。既不跟著發音念,也不記筆記。不知他後來是怎麼進加州柏克萊大學,也搞不清他 LLM-Master of Laws學位是怎麼念到的。

8. 通常,三個月一期的補習課程,尚未結業,學生已預先報名相關留考。一結束課程,趁著記憶猶新,立馬上場應試。絕大部分考生,以托福測驗為主,因為語言能力鑑定,是美加大學研究所必要的審核項目。95%以上都補托福,GRE、GMAT則各佔一半。

          美國大學研究所,少說也有千把來所。赴美留學,不計 TOEFL、理工科 GRE、或商管學系 GMAT等專業門檻要求的,絕無僅有。只極其少數,無須這幾項測驗成績要求,那多半是學店,只要收人頭賺銀子,好些,連校舍、操場甚至 Auditorium都沒有。因此,就算後來頂著留美光環返國,但,是不是念了真正正牌研究所,有識者,一問一聽就心裡有數。

9. 話題扯遠,想說的是師生互動。

          早年的氛圍,師生戀雖不宜,卻不像現今這般禁忌,也沒有 #MeToo情事。修成正果的師生戀有,不過極少。補習班態度是三不:不聽、不說、不問。前提是,不可鬧到班裡來。要是事情搞大,弄到媒體風聞,爭相專題報導,那…對不起,無論老師多麼大紅大紫,多受學生歡迎,生意還是為重,老闆會請您不用再來授課了。也因此,自己一直潔身自愛,對彷彿有那意思,且不時眉角生風傳情的標緻女子,總戰戰競競以對,保持適當距離。至於表態有意交往的男孩,更是盡量不解風情地裝糊塗,免得惹禍上身。

          除了一般大學生,尚有少數特別行業成年人,如天主教的修女/修士,以及藏傳喇嘛。前者,打算赴美深造,後者,專為前往印度修習梵文Sanskrit。也遇過幾位年齡稍長男/女士,許是有特別需求。

          印象特別深的,是某回單元精修班,一位年長一些女子。上課從不開書,也不抄筆記,就直瞪著講台上的我,看得人怪不舒服。某日下課,女子手揣一張便條,走過來說有問題請教。我心裡開始毛毛的,有種不詳預感。果不然,攤開紙條,上頭寫著 You made me so horny! 女子說不懂意思,要我解釋一下。

         哇裡咧,果真來了…。略為思索一下後,我告訴她,甭擔心,托福考題不會出現這類性質的題目,不必煩惱。然後說自已還有一堂課要趕。說完匆匆離去。一週後課堂上,女子沒現身。過後,也再沒來上課。準是我深深傷了她的心吧! 我無奈這麼想。順便解個疑。Horny在非正式用語,指 Sexually aroused/arousing。翻成白話,就:老師「您叫我好心癢呢!」。不過「老師」兩字是我加的。反正,她就那意思,兩人都心知肚明。

           有熟人問,難道這 22年,自己一直老僧入定,從沒動過凡心? 這個嘛…Well,儘管,曾辜負過一些讓人心動的女子和小男生。但,的確有過。是在台中分校,前後上了四個月托福的一個高職女孩。每次課後,兩人一塊兒走回車站。我返台北,她回豐原。兩人就順道聊聊。

           女孩一頭秀髮,髮梢金黃,微捲。後來知道,她四代前的曾曾曾曾外婆,住台南安平,跟當時安平古堡荷蘭人,有過一段來往。之後,她母系那一方,染色體就XX+YY / XY+XY,每隔一代,迸出個黃金色捲毛頭髮,或瞳孔泛藍女子。

          一心嚮往著高雄餐旅大學空服員系的女孩。個頭高挑,混血模特兒輪廓臉龐,靈巧聰慧。講起話,靦腆羞澀惹人憐。托福模考,常居前三名。不過,師生互動,就僅止於課後一塊兒漫步火車站而已。三個月後,沒再見過。想是順利進了高餐大,學著當空姐兒去了。儘管自己心裡有著些許惆悵,但未曾圓過的夢最美,因長存心底不忘。

10. 民國101年(2012)決定從美加講台退下來。原因有二。一來,孩子先後念完研究所,學業和家累不再是負擔,其次,一個人不管曾經多麼大紅大紫,絕沒有永遠的舞台,特別是像美加這樣的特殊留學業,補教界龍頭霸主。外頭,打破頭,千方百計想擠入其門的老師,多如過江之鯽。不過,天時/地利/人和,這三樣,往往難全。可,一旦躋身其中,就人在江湖,再由不得己了。

          常有相熟好友,好奇打探美加任教的薪資行情。說實話,那裡沒有勞/健保,沒退職金,沒高鐘點費。有的,就只是無休無盡的課時。只要能站上講台,而且能受學生歡迎,要多少課,就給你多少課時鐘點。博取的是量,不是價。端看你能不能站得上講台,及能在台上待多久。

11. 22年補教生涯裡,自己足跡,幾踏過全島。最北端,在基隆分校教授過托福。中部,除了每週固定的分校密集授課,還在虎尾科大教過多益。最南端,則是屏科大,教的也是多益。再遠嘛,就是遠赴對岸北京,支援講授托福課。

          如今屈指一數,迄民國 101年(2012)從美加退休,前後 22年裡,對岸北京不算,每週一大清早的華航/遠航班機也除外,單台灣本島,自己跑了約莫 68萬4千公里鐵道路,吃了近 3千8百個台鐵排骨便當。(註:北-中-高,距離360 Km,一週兩趟來回,一年 50週,19年總里程,以及同樣路程,每星期來回兩趟車途中,4個鐵路便當午/晚餐,一年50週,打19年計)。

          再有,就是每週少則兩個凌晨,當家家戶戶都入夢鄉,來回奔波營生的背後,外人鮮少知情。用「餐風露宿」形容,也許還不至於,不過,數不盡的深夜,尤以秋冬時節,踏出北/高火車站時,呼嘯寒風相伴,「披星戴月」地踽踽獨行,卻是常態。

          至於多年來聽過課的學子,加總怕不有1/20萬人。很慶幸,自己始終保持初心,也一直喜愛這份因緣際會下的留學補教工作。能圓滿而退,甚是歡喜。

結語

          人生際遇裡,自己的頭 20年,困頓裡懵懂學習。次 20年,兢業於海上,漂泊了一陣子,跟著,在陸上打拼修習。又 20年,承蒙貴人大陸兄扶助,一頭栽進補教界。20餘年以還,不敢說對廣大學子,有過多大貢獻或成就,但最起碼,既不曾誤入子弟,也問心無愧講台下,那些一心嚮往留學的莘莘學子。

           至於,民國 101年(2012),辭去補教工作,離開台北美加之後,何以會搖身一變,成了領有「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證書」的一員,躋身國立大學,擔任外籍生/語言專修生的中文講師? 那就又是另一段故事。有興趣朋友,敬請關注發展。謝謝厚愛,也歡迎批評指教及分享。

【冷知識-33】「紅色十月」二三事

•2023/07/20 • 5 則迴響

獵殺紅色十月」?...…啊,是你翻譯的呀!

說明:左圖,初版的原書。右圖:得獎後再版。圖片來源:本文作者。

前言

          民國79年(1990年),在海軍官校作戰組任內翻譯本書時,畢業17載。如今一晃,離開母校已半個世紀。雖然,這多年來,國內暢銷書排行榜上,後浪推前浪,不知已更換過多少鉅作,但,只要有朋友提起這本當年暢銷排行榜的榜首書時,初相識的友人,總會說…啊,是你翻的呀!

          如今,適逢畢業50週年,補贅些翻譯此書相關情事,以饗喜愛此書讀者。

起念

          譯作是民國79年翻的,但早在民國74年(1985年)春,該書甫於美國創下出版五個月,即再版五次,同時蟬聯美國暢銷書榜首連續20週時,即動心起了念。

        當時託友人自美購得原著,迫不及待看完,即有心動筆,但平素雖偶爾翻譯過一些自娛娛人小品,但大堆頭東西,倒從沒嘗試過。因此,民國75年底,翻譯了第一、二兩章,就塞在書架一隅,任它積灰蒙塵。如此一晃兩三年,中間看過坊間另一譯本,叫「紅色十月搜尋記」(譯者張穗芳女士)。但,讀來有些生澀。泰半是因為書中諸多海軍科技、兵器術語,外人難窺其豹,其次,艦上生活習俗,未曾身歷其境者,甚難感同身受。最重要的是,該譯本裡,缺了一份對大海的依戀情懷。就一個經歷過海上風霜者立場,譯作要是少了海上生涯中的血、汗、淚、和笑,形同拿掉了大海的鹹味與原味。前位譯者張女士(據聞台大英語系出身),其外語能力絕對一流,譯筆也有不凡處。只不過,原書涉及太多海軍專業,以致譯作稍嫌遜色。同儕中相熟者,論及此事時,往往慨嘆,湯姆·克蘭西Tom Clancy原作,未能妥為傳譯流廣,引為憾事。

          民國77年底,當時的校長顧崇廉中將,訪美後帶回GDW Game Designers’ Workshop’s所出的「魚叉海軍兵棋HARPOON Naval Wargame」,在指導說明裡,看到原書作者湯姆·克蘭西Tom Clancy寫的序文,提及美國海軍參大和戰院已將「獵殺紅色十月」一書,列為受訓學官必修的反潛作戰教材,這才又再觸動我提筆心意。正好當時獲悉,派拉蒙影片公司已著手將該書改拍成電影,益發促使我再譯此書動機。

過程

          民國78年5月,重拾塵封已久紙筆,開始正式動手翻譯。當時電腦尚不普及,無法藉鍵盤輸入,只得日以繼夜地爬格子,一筆一畫、一個字一個字地以手書寫。半年下來,600字格子稿紙,用了1200多張,前後計60萬4000餘字。手稿於同年(1989年)12月31日,趕在最後一天子夜零時完稿。然後再藉由家人與好友相助,一個一個字地敲打鍵盤,轉換成文字檔。最後,交由「尖端科技雜誌社」出書。

迴響

1.出版後隔年5月,承蒙國內翻譯名家黃文範先生賞識,推薦遴選後,榮獲民國80年(1991年)中國文藝協會,第32屆中國文藝獎章Chinese Literary Award的翻譯文學獎。評語為:譯筆極流暢,尤以其海軍專精,無比熱情,譯作「獵殺紅色十月號」一書六十萬言,一氣呵成,生動通順

2.同年10月,日本海上自衛隊士官學員赤羽太郎先生,以漢字親筆書寫明信片一紙,郵寄海軍官校作戰組,表達對譯著的欽佩與譯作的激賞。

3. 國內知名的「星光出版社」第一個發行此書譯本,稱「紅色十月搜尋記

。稍後我翻譯的「獵殺紅色十月」出書,承蒙廣大讀友群喜愛,並僥倖獲獎。「星光出版社」輾轉聯繫上我,表示極為賞識譯筆,希望我能接手,繼續接著翻湯姆·克蘭西的一系列大作。我原本即非常仰慕克蘭西先生的文采,慨然應允,並將「紅色十月」版權與後續發行,交由「星光」全權處理,預備繼續翻譯。

          不過,天難從人願。當時的自己,方全職投入留學補教工作。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每週,得昏天暗地、披星戴月地,於北-中-高補習班間往返奔波,無以專職從事譯作。遂於翻譯了第二本「愛國者遊戲」後,收筆作罷。晚來回顧,也頗為遺憾。

4.「少女的心,是海軍最好的錨泊地」。官校海波社發行的書籤裡,這一張最是暢銷。猶記譯作初版發行不久,一位官校學弟,喜愛譯作不說,還推薦他女友一定拜讀。有趣的是,女友不但仔仔細細看完全書,還別出心裁地標註出書中所有錯別字,再請男友轉告勘誤,例如「俥」葉、雙「俥」進三…等,誤用了「車」的別字。這一對當年的情海佳偶,不知後來修成了正果沒有?

5.小犬就讀台大化工系時,大二學期軍訓課的教官出身海軍。某一堂海軍常識課,教官手持「獵殺紅色十月」,跟台下學生大力推薦,說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兒子下課後趨前找教官,說剛才那本書的譯者是他爸。教官一聽喜出望外,緊握小犬手,不住地說:太好了、太好了,是我的大學長呢。事後知道,那位教官,是64年班的程振中老弟,以前也是同一隊(第一隊)學弟,跟好友TK還同一個寢室過。甚是有趣。

6.譯作上市未幾再版,在官校作戰組,收到一封輾轉郵寄到學校的書函。是一位39年班老學長(名字給忘了,真是大不敬)親自用毛筆楷書寫的。原來,大學長當時擔任「陽明海運」董事長秘書,看了「紅色十月」,大學長這麼說…「思湧奔騰澎湃」,彷彿回到早年台海執行任務時,那般「波濤相湧,生色氣勢壯闊」,讓人懷念不已的日子。

7.台大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質暨地球物理系王教授,同時亦為「海研一號」研究船研究團隊負責人,因為對譯作內容偏愛欣賞,特以台大海洋研究所之名,發函海軍官校,邀請譯者以「紅色十月」翻譯心得,及「潛艦水下作業環境」為題,到該系所向師生講演。我請了作戰組黃樹智教官與我同行齊赴台大。65年班的樹智老弟,出身潛艦戰隊,歷練過各個不同艦上職務,資歷完整,經驗豐富。事實上,樹智老弟也是譯作中許多潛艦作戰專業術語的第一手諮詢顧問。講演當天,承蒙台大海研所所長蒞臨致詞,系所的多位教授,博、碩班與大學部學生,數十人參與。演講後座談時,彼此熱烈交換意見,雙方都獲益良多。

8.譯作出版時,國內尚未實施智慧財產權法,但為尊重原作者湯姆・克蘭西,及發行該書的「美國海軍學會出版社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Press-USNIP」,為版權問題,特別請教當時「理律律師事務所」的李念祖律師,並致贈譯作一本。

          多年後,膺任國大代表,及東吳大學法學教授的名律師,針對國內某法律議題,接受TVBS電視台訪問。專訪播出時,鏡頭裡,李念祖律師身後整整一大排書架上,擺放著各式各樣法學專書與論述著作,其中,最最突顯醒目的,卻是大紅書背的「獵殺紅色十月」,譯者與有榮焉。(註:譯作後來獲得代理版權的大蘋果公司正式授權。)

9.民國82年(1993年)自官校退休,因緣際會躋身留學補教界,每週南來北往奔馳於各地補習班。某次,北上自強號途中,瞧見一位身著雪白制服的官校三年級老弟,手裡正捧著厚厚一本「獵殺紅色十月」,聚精會神地讀著。看在眼裡甚是開心,可惜車上旅客擁擠,未便跟那位老弟打聲招呼,自我介紹一番,或留個親筆簽名。

10.左營果貿眷村第三棟前面,有一小塊空地,每逢假日,聚集不少自營擺攤的商家,大大小小,林林總總,什麼東西都賣,也任憑買家殺價,形成別具特色的「跳蚤市場」。中間路口,有一攤賣舊書的。四年前一個假日,與印尼籍看護推著母親輪椅,東瞧西看地悠閒逛著,猛然瞧見一大堆舊書裡,竟然有「獵殺紅色十月」譯作,而且完好如初。趨前一問,老闆出價100元,還極力推薦,說是暢銷書,翻譯得很好,還得過大獎…等等。看在老闆極力推薦份上,我二話沒說,如數付錢買下,順手交給輪椅上的母親捧著。回家路上,問母親知道那是本什麼書嗎? 中過風,且已中度失智的老娘,掂起厚厚的書,毫不猶豫地回說,「是我老大翻譯得了獎的書啊!」。當下聽得我兩眼濕潤,真是知子莫若娘!

11.今春二月,年班南部同學,於四海一家春酒相聚。席間,在母校圖書館服務的同學夫人趨前問我,手上還有沒有「獵殺紅色十月」譯作,因為,圖書館裡的那幾本藏書,多年來,經前後各年班學生,來來回回借閱,翻讀得書不成冊,散落得不成樣了,希望能補充一些。恰好手頭尚有陳書。因此,打算捐贈母校圖書館幾冊,希望喜愛此書的後期學弟妹們,欣賞之餘,能繼續批評指教。(補記:去年(2023)8月,承蒙母校劉寶文校長邀約,赴官校致贈譯作數冊,詳見附圖。)

說明:2023.8.4,與擔任過母校大學部部主任的同學TK(彭台光)二人,應校長劉寶文少將之邀,返校致贈「紅色十月號」譯作數冊。晤談時,學生總隊長王俊傑上校、教育處長鄧志忠上校等作陪。同時,一起合影留念。適逢畢業50週年,與有榮焉。

12.兩個月前,因投稿母校校刊,認識了現在的上校教育處長,88年班鄧志忠老弟。據他說,還是學生的時候,就對「紅色十月」百讀不厭,同時發下宏願,希望將來能得到兩個人:小說原作者湯姆・克蘭西,及譯者本人親筆簽名。

          與我相差26個年班的鄧志忠老弟,66年次生,換句話說,我畢業那年(民國62年),他猶未出世。而「紅色十月」出書時(民國79年),他年方13。不過,自首府台中二中畢業的高材生老弟,後來捨國內一流大學,選海軍官校就讀,想來必是冀望有朝一日,能在海疆上揚眉吐氣。

          歷練過海勤及陸上各個不同職務,擔任過萬噸級作戰艦「基隆號」艦長的他,上個月,帶著那本愛不釋手譯作,登門請求簽名。真是讓人欣慰的美事一樁。

          自己不才,半世紀前畢業時的豪情壯志未竟,無以在海洋事業有番作為,但看著大有抱負的後期優秀老弟,忍不住,在譯作扉頁寫下「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同時,補綴「為了我們血液裡共同擁有的海水鹹味」,期勉老弟,未來能更上層樓,嶄露頭角。

          打從15歲那年(1966年)9月,懵懵懂懂踏入左營海官校大門,歷經師長們7年薰陶教化。畢業第17年,翻譯「獵殺紅色十月」。如今,一晃卒業已半個世紀。這條不算短的路上,從沒讓我覺得失望與後悔過。事實上,我覺得,再沒有那一種事業,能比擬投身海洋時,所享有的自由、無羈、及浪漫,與肩負國家、責任、榮譽時,能擁有的自豪與驕傲。

          最後,藉「紅色十月」第一章裡這段話,做個簡短結語…

艦長,怎麼每一回出海,你好像都特別高興?」。十月號艦上政委伊凡,探出頭問。
雷明斯艦長舉起手中望遠鏡微微一哂。「伊凡老普,水手可能有一個家,但他必定會有兩個妻子,你恐怕永遠也體會不來,此刻我要去見的,正是那另一個妻子--冷艷無情,但深繫我心的那一個。
欣逢畢業50週年
謹以此文
獻給我終生熱愛的海軍
及培育造就我的母校--海軍軍官學校

【冷知識-31】情何以堪

•2023/04/09 • 6 則迴響

沒有戰爭,要軍人何用?

引言

          榮獲本年(2023年)第95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的《西線無戰事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一片裡,堅決反對和談的德軍戰區最高統帥-埃里希·弗里德里希·威廉·魯登道夫Erich Friedrich Wilhelm Ludendorff,說過這麼一句話:

余生不逢時,半世紀來無戰事。
沒有戰爭,要軍人何用?
 I was too late in being born. It’s been 50 years of no war. 
What is a solider without war?

史鑑

          主戰場在歐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打了四年有餘(1914~1918)。開戰未久,德法兩軍沿法國邊境構築的「西部戰線Western Front」就成了「塹壕之戰」。雙方不斷挖掘壕溝、築機槍陣地、架鐵絲網、火炮等防禦工事,配合毒氣、火焰噴射器、戰車等兵器的投入,戰線卻未有多大改變,大部分時間,處於膠著對峙狀態,攻守無明顯戰果,但人員傷亡,難計其數。

          截至1918.11.11的上午11:00 停戰協議生效為止,整個你來我往的西線,停滯未動,通常只前進、或後退數百公尺。可,戰況慘烈,陣亡於壕溝裡的德法兩軍戰士,各逾三百餘萬人。(註一)

說明:左圖,德國「西線戰區」最高統帥弗里德里希Erich Friedrich Wilhelm Ludendorff。中圖及右圖,電影《西線無戰事》裡,弗里德里希將軍劇照,及海報。圖片來源:左圖,By Unknown author – German Federal Archives,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67322454 。中圖及右圖,By The poster art can or could be obtained from Netflix., Fair use, https://en.wikipedia.org/w/index.php?curid=71696309

回首

          反觀我們自己…打了八年的對日抗戰,於民國34年(1945)結束後,國共兩黨開始爭奪大陸統治權。1949.10.1共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政府失守江山,退遷台灣。這74年來(迄2023年止),兩岸零星接觸不計,真正發生過的軍事衝突,有下…(詳註二)。

一、陸戰:一場八二三戰役

          始於民國47年(1958)8月23日,共軍隔海對金門發動炮擊,止於民國67年(1978)12月25日最後一次炮擊。次年元旦(1979.1.1),中共與美建交,前後21年炮戰劃下句號。總計軍民傷亡3,228人(死亡618人–含壯烈殉職的金防部副司令官-章傑、趙家驤、吉星文等三位中將,受傷2,610人)。金門房舍全毀4,594棟,半毀4,459棟,毀損共9,053棟。

二、海戰:四場

1.民國47年「八二三炮戰」後11日,發生「九二海戰」,亦稱金門「料羅灣戰役」。驅潛艦沱江(PC-104)醫官陳科榮中尉以次11人陣亡、25人輕重傷,沱江艦嚴重受損後除役。

2.民國54年(1965.5.1)「東引海戰」。驅潛艦東江(PC-119)中彈154發,副長姚震方上尉以次7人陣亡,艦長何德崇以次19人重傷、24人輕傷。

3.民國54年(1965.8.6)「東山海戰」。掃雷艦劍門(PCE-45)、驅潛艦章江(PC-118)二艦沉沒。第二艦隊司令胡嘉恆少將、22名軍官、及175名士官兵(含章江艦全員)陣亡。

4.民國54年(1965.11.13)「烏坵海戰」。驅潛艦臨淮(PCE-51)中雷沉沒。艦長陳德奎及14名官兵獲救。陣亡官兵19人、失蹤72人。

三、空戰:十數場

          民國47年「八二三炮戰」前後,國共空軍,於該年7~10月間,發生「八一四平潭、八二五漳州、九八澄海、九一八金門、九二四溫州灣、雙十馬祖」…等大小13場空戰,雙方互有折損。九年後的民國56年(1967)年1月13日,金門空域「一一三空戰」,四架F-104G接敵,胡世霖上尉以飛彈擊落1架殲6,石貝波上尉藉響尾蛇飛彈擊落另一敵機,楊敬宗少校座機失蹤。

說明:台灣海峽。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Taiwan_Strait#/media/File:Taiwan_Strait.png

金句

責任、榮譽、國家 Duty, Honor, Country

          史上空前絕後,同時參與過一戰、二戰、及韓戰的美國陸軍五星上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於1962.5.12,以82高齡,應邀回母校西點軍校,接受西爾維納斯·塞耶Sylvanus Thayer Award 最高榮譽勳章。

       檢閱學生隊後,與學生共進午餐時,他發表了一生中最後一次、最感人、也最著名的演講(詳註三)。在這篇被譽為「歷來最偉大演講」的2,050字講詞裡,麥帥七次提到西點校訓「責任、榮譽、國家」。結束演講前,他更引用了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警句「唯亡者方見識過戰爭的終結 Only the dead have seen the end of war.」。

說明:左圖,美國陸軍五星上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右圖,1962.5.12於西點軍校檢閱學生隊。圖片來源:左圖,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Douglas-MacArthur。右圖,https://forwhattheygave.com/2008/12/27/duty-honor-country-speech/

反思

這個國家、這個島…Status Quo

1.刪除年終慰問金

          始自前總統馬英九,八年任期最後一年(2015年),因:經濟不景氣、一般受薪階級生活壓力大、政府財政狀況不佳、退伍軍人員應共體時艱…等等理由,一舉取消了所有退伍軍人,每年年終的微薄慰問金。

2.不公不義的年改

          2016年上任的蔡英文總統,就任兩屆,迄今七年,除了滿口「這個國家、這個島…」,隻字不提「中華民國」四字,更推翻法律「不溯既往原則–不溯及適用於該法律變更或生效前業已終結之事實或法律關係」,罔顧法治國家的法律安定性、及信賴保護原則,於立法院,以掌多數的執政黨立委,強行通過立法,以「年金改革」為名,自2018年7月1日起,取消軍公教退休人員,領取月退俸時的優惠存款規定。

          身為一名軍人,用一生最精華時光,任勞任怨奉獻國家。同時,信賴政府照顧,且經立法院審議通過,編列預算執行的法案。如今,政府卻領頭,失信又失義,令12萬名退役軍士官兵(2018年國防部公佈資料),晚年生計陷入困境。

          政府說,軍公教年金改革勢在必行,否則,每年有數百億赤字缺口,對未來世代不公平。此論述,聽來彷彿有理。年金入不敷出,弄出財務大缺口,亟待填補。但,過去幾十年,政府因政策失當所造成的財務窟窿,何止軍公教年金這一樁?台灣有千百個窟窿需要修補,何以單挑軍公教下手?

          去年(2022年)政府稅入超收新台幣4,500億,這個月(2023年4月)開始,還稅於民,全國上下,不分男女老少,人人普發6,000元現金。請問,這一大筆4,500億超收款裡,有多少是真正來自「年金改革」後,苛扣自那「12萬名退役軍士官兵」微薄退休俸優惠存款裡的?

3.羞辱與鄙視

          如果上谷歌搜尋「最受尊敬職業」,很容易找到歐美人士尊敬的對象,包括救火員、醫生、法官、軍人…等。美國軍人為國征戰四方,即使因政客的別有用心,打了不該打的仗,但軍人的犧牲傷亡,卻無日不有,對國家的奉獻也有目共睹。美國人民普遍尊敬軍人,民眾甚至在機場、餐廳排隊、麥當勞點餐,搭乘大眾交通工具,都會自動禮讓軍人優先。

          而在「這個國家」,情況相反。台灣沒有受人尊敬的職業排名,但在部份立委與名嘴口中,「最受鄙視的職業」卻非汙衊性稱謂的「米蟲軍人」莫屬。這股風潮,與多年來政府領頭帶動風向,對十八趴年金汙名化羞辱、針對性貶抑汙衊,有莫大關係。當今社會上,大概沒有什麼職業,會比軍人還更不受人尊敬。在電視台名嘴與立委的妖魔化謾罵下,軍人動輒遭鄙視唾棄。

          以早年由國人自製研發,漢翔公司生產,俗稱「經國號」的IDF– Indigenous Defense Fighter自製防禦戰機為例…

          國內軍事迷謔稱「IDF」是「I Don`t Fly-我飛不起來。而第一位譏諷IDF為 I Don’t Fly的始作俑者何人? 前總統陳水扁是也。民國82.4.14(1993年),在立院外交、國防兩委員會、第二屆、第一會期、第一次聯席會議質詢時,時任立委的陳水扁,率先指「IDF經國號」性能差,同時,還加油添醋地譏諷「…縱使不是 I don’t fly,也是 I don’t fight 我不會打仗」(詳註四)。經媒體轉載,舉國蔚為笑話,從此國人有樣學樣。而更諷刺的是,他卻於2000年及2004年,當選並連任「這個國家」總統,還擔當起前後八年的三軍統帥。

          至於2014年開使規劃,簡稱IDS-Indigenous Defense Submarine自製防禦潛艦的國造潛艦「海昌計畫」,名嘴及有心人士,沒有信心,認為風險高,也就罷了。但連「潛艦造好,可能浮不上來」這般諷刺耳語,也傳聞四起,甚囂塵上。幸好,這次沒有立委名嘴,如當年陳水扁一樣,藉「IDS」暗諷潛艦「I Don’t Sink-我潛不下去。」,否則,又將會是一則諷刺海軍的傳誦笑話。

如以上這般,羞辱鄙視保家衛國的軍人,令軍人尊嚴何在?

4.汙衊與唾棄

          今年(2023年)初,媒體先是爆料,指多位國軍退將,赴對岸與解放軍打小白球…涉嫌「被統戰、被吸收」。接著三月初,日媒引述「不明人士」報導,指國軍退役軍士官裡,有九成赴對岸,出賣情報換取金錢。

          這些不分青紅皂白的荒誕報導,明眼人一看即知,都是別具用心,刻意汙衊軍人的分化。事實上,兩岸自開訪以來,前往大陸,或旅遊、或探親、或從事商務的人,多如過江之鯽,其中,綠藍兩黨高層、政商名流、影藝圈人士,所在多有。何以唯獨平均年齡已屆70餘歲高齡的「退役軍人」要被扣上紅帽?

          羅馬帝國凱撒大帝名言「皇后的貞操不容質疑–Caesar’s wife must be above suspicion.」軍人對國家的忠誠,好似「皇后貞操」一般,豈能捕風捉影,毫無根據,就隨著別有用心的傳媒起舞?

          但,遺憾的是,未見政府提嚴正譴責與抗議,反倒是有不少立委,見獵心喜,隨即貼文指「這些國家級妖孽,是國軍的老鼠屎」、「敵我不分」、「毫無國家意識」,並提案「剝奪這些人的月退休給與」。風向帶動下,諸多不明就裡網友,也彷彿嗜血巫毒,紛紛留言表示「何時才能通過立法,處置這些通匪叛將?」、「有明顯叛國事實,月退俸是否該處理,民進黨該硬起來,否則這些退將會越來越囂張。」。更令人錯愕的是,居然還有立委,僅憑空揣測,即傷口撒鹽,荒謬提案,要求退輔會邀集國防部、大陸委員會、法務部等有關機關,清查所有「過去五年退除役軍士官」名單,徹查是否涉有洩密情事。

          更甚者,令人尊敬且已退休的航太工程師王立楨先生,月前,竟然只因為穿著飛行夾克,在搭乘台北捷運時,就被年輕人當面喊「國家養你們一輩子,你竟然把情報賣給中國,不覺得你很可恥嗎?

          如此荒誕,打擊士氣與信心的行為,令執干戈以衛社稷的軍人,何其失望痛心。什麼叫親痛仇快?「這個國家」為何容許保衛她的軍人,被視同仇寇一般,備受鄙夷?

5.台灣總統 President of Taiwan

          日昨,出訪中南美,回程過境美國的蔡英文總統,於加州雷根圖書館,會見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會見邀請函上,公然寫著「台灣總統President of Taiwan。在「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2016.5.20,對著國旗及國父遺像,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總統的蔡英文,如何面對誓死捍衛「中華民國」的軍人?

          在台灣,暗渡陳倉,口稱「這個國家」,過境美國,假手外人,明目張膽地稱「台灣總統 President of Taiwan/Taiwan’s President」,彷彿借殼上市一般,這是「中華民國」總統應該做、可以做的事嗎?

          榮獲諾貝爾化學獎的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去年(2022)10月接受媒體專訪時,親口證實,針對2050淨零碳排、及溫室氣體議題,曾與蔡英文總統討論。不料,蔡總統竟然回應「2024年後不是我的事,是下一代的事」。李遠哲回說,「妳現在當總統,要想下一代的事,不是『不是妳的事』,這樣不對。」李稍後未再獲續聘為總統府資政,也沒機會再和蔡繼續溝通。2015年競選時,為蔡英文不遺餘力站台助選的李遠哲,大概壓根兒也沒想到,當年他極力推薦的人,兩屆任期後,竟然成了這樣一個人。

          而更諷刺的是,在洛杉磯與隨團記者茶敘時,蔡英文總統尚夸夸其言表示,她希望「盡其所能地維持兩岸和平穩定」。對照前此李遠哲的證詞,真正言行相悖、表裡不一的人,是誰? 無端挑起兩岸敵意,置「這個國家」的蒼生於危險的人,又是誰?

          筆者不才,國際政治學涉獵未深,但,起碼瞭解,身為一位國家領導人,其首要任務,當是創造舉國最大利益。蔡總統出訪,過境美國會晤議長麥卡錫,觸動對岸最敏感神經,換來密集環台軍演。此一作為,有弊而無利。要是依舊故我繼續走下去,其結果,極可能再無回頭路。請問,她將如何「盡其所能」地維持兩岸「和平」? 又能為她口中的「這個國家」帶來什麼樣的「穩定」?

總統蔡英文與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4月5日(美國時間)會晤後,雙方共同發表談話(圖/AP)

榮譽與尊嚴

When one falls, another brings him home.
--Taking Chance 迢遙歸鄉路

          2009年,HBO依據美國陸戰隊麥可·史楚伯中校LtCol Michael Strobl USMC擔任護送官,護靈返鄉,翔實記載過程的差旅日記,自製了名為《護送錢思/迢遙歸鄉路Taking Chance》影片。

          緣自伊拉克「沙漠風暴Desert Storm」戰役,一位美軍陸戰隊一等兵錢斯·菲爾斯Chance Phelps,於2004.4.9作戰陣亡。遺體自中東運回美國,清洗儀容整肅換裝後入棺,再自東岸移靈,一路搭民航機,過夜、轉機、再搭靈車,返中西部懷俄明州,遺體交還家屬,亡故八天後,安葬家鄉過程。

          護送官史楚伯中校,從東岸德拉瓦州的多佛空軍基地出發,直至懷俄明州錢斯家鄉,千里護靈,路程逾3000哩。一路上,遇到的清潔工、靈車司機、機場售票員、搬運工、空姐、航班機長、中年男子、青春少女、同機旅客、運靈同僚、公路上禮讓靈車大排長龍的車陣、錢斯的老少親朋好友…等等,無人不深明大義與情深意重,予護棺者相敬,對棺木與靈車禮讓,在在讓人感受到民眾對陣亡士兵流露出的無限敬意。錢斯家鄉小鎮的葬禮更盛大莊嚴,千人空巷揮淚送行。

          護送官史楚伯中校的差旅日記,與HBO改編電影一樣,從頭至尾,讓人邊看、邊不爭氣地直淌眼抹淚。5000餘字日記末段,史楚伯中校這麼寫著「…從多佛到費城,經明尼阿波里斯市,然後蒙大拿畢林斯鎮,再到懷俄明荷頓城,最後是故鄉杜布伊斯鎮。一路走來,我與他緊在一起,而此刻,棺木向前移動,走完最後15碼後即將入土,我禁不住哽咽。彷彿覺得,只要棺木還在移動,他就是活生生地。此刻,看著棺木緩緩下降,他…終於不再動了。

       史楚伯中校的差旅日記(詳註五),最後用的是這三個字「I miss him.」結的尾。

           一位陸戰中校護靈官的日記如是說。多麼讓人感慨與催淚,那是榮譽與尊嚴啊! 那怕僅是對一位素昧平生,戰死千里異鄉的19歲一等小兵。

         該片2009年2月在美首播,即達兩百萬觀賞人次,是五年來,觀賞人次最多的HBO原創自製電影,同時,亦榮獲該年艾美獎的原創自製電視電影獎項Primetime Emmy Awards-Outstanding Made for Television Movie。

說明:左圖,HBO自製的「迢遙歸鄉路」影片海報。 右上圖,護送靈柩下葬劇照。右下圖,2009年2月,電影首映會上,一等兵錢斯·菲爾斯,仳離後分別再婚的雙親,一同與另一半相偕出席與會。圖片來源:左圖及右下圖,https://en.wikipedia.org/wiki/Taking_Chance. Fair Use。右上圖,http://www.33usmc.com/VetsApprPages/Chance.html

(附註:2004.4.17故鄉葬禮上,仳離後分別再婚的錢斯父母,均攜伴肅穆出席。下葬前,陸戰禮兵對空鳴槍,收摺覆蓋棺木國旗,遞交家屬時,貼心地多準備了一副國旗,分獻給錢斯仳離的父母。此微不足道動作,可見軍方用心與貼心,觀禮者亦無不動容。)

感喟

          憲法第十三章:基本國策,第一節、國防,第一百三十八條:全國陸海空軍,須超出個人,地域及黨派關係以外,効忠國家,愛護人民。再,憲法第一百三十七條、國防法、第五條:中華民國陸海空軍,應服膺憲法,效忠國家,愛護人民,克盡職責,以確保國家安全。

          是以,軍人依法效忠國家。國家叫「中華民國」,軍人即當效忠「中華民國」,他日,國家修憲叫「台灣國」(或「香蕉共和國」),則,軍人毫無懸念,即當依法誓死效忠「台灣國」(或「香蕉共和國」)。但,在那之前,任何一位國民,包括總統,皆不應暗渡陳倉,在台灣,稱「這個國家」,過境美國,假手外人,稱「台灣總統 President of Taiwan/Taiwan’s President」,這…如何對得起信誓旦旦、宣告誓詞時的自己? 又如何擔當得起三軍統帥?

          「責任、榮譽、國家Duty, Honor, Country」,莊嚴神聖的六個字,亦是軍人的基本信念。如今,老兵退役,「責任」已了。而「榮譽」二字,卻叫苟安社會有心人士,給汙衊羞辱、嘲諷鄙視得不名不譽。至於「國家」? 啊…國家啊,國家!「這個國家」,上自領導人開始,概以「這個島、這個國家」代名詞掩遮,下至袞袞立委、社會名嘴,不斷謾罵唾棄與睥睨。國已不國,何處是家?

          2018年,八二三炮戰60週年,蔡英文總統身為三軍統帥,卻不出席炮戰紀念活動。該黨副秘書長徐佳青女士,當日在TVBS《少康戰情室》節目裡稱「台灣士兵是為國民黨而犧牲,都是因為國民黨在中國節節敗退來到台灣,這值得紀念嗎?」言下之意,八二三炮戰是國民黨和中共在打仗,「台灣人是為國民黨犧牲的…」。

          筆者愚昧,依徐女士邏輯,八二三炮戰是國民黨和共產黨的戰爭,跟該黨無關,所以不紀念。但下次,兩岸若爆發戰爭,又該是什麼「碗糕黨」要和共黨來上一場殊死戰? 又該是跟「什麼國的蒼生百姓」性命攸關? 設若,明日對岸就以武力犯台,請問:是誰要上戰場、誰該上戰場、是誰去打這場仗?

          民國54年8月「八六東山海戰」時,台海兵凶戰危。隔年8月,百十餘名15/6歲慘綠少年,投筆從戎、報考海軍。猶記得溽暑末梢,大夥搭乘火車至左營,轉乘巴士進海軍官校報到。領取服裝寢具後的第一件事,即簽署遺囑,交代未來海戰陣亡時,遺體以海葬方式處理。

          走筆至此,方才,由手機簡訊得知今日最新消息(2023年4月8日下午7:03),日前中共東部戰區宣布在台灣周邊軍演,今天,分別有軍機、軍艦,自北、中、南三方,越台海中線。到下午4點為止,共有殲10、殲11、殲16、運油20、轟6K及空警500等各型機71架次,其中逾中線及進入西南空域者,有45架次。而海軍戰艦有9艘次,尚不包括日前穿越巴士海峽,往台灣東太平洋海域,進行操演的航母「山東艦」編隊戰鬥群。

          麥克阿瑟將軍,於1951.4.19在美國國會發表52載軍旅生涯告別演說時,以「老兵不死,只是凋零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為結。而韶光荏苒,吾等自海軍官校畢業迄今已50載。歲月不居,半世紀前,浮生若寄少年豪情壯志,似猶未竟。不曾打過仗的凋零老兵,如今,徒受自家人糟蹋屈辱,也就罷了。但,台海何時會再「兵凶戰危」? 無人知曉,也祈願永遠不會。可軍人啊…軍人,他日,一旦戰事爆發,汝當為何而戰? 又當為誰而戰?

唯亡者方見識過戰爭的終結啊!

註解

註一:第一次世界大戰資料;https://en.wikipedia.org/wiki/Western_Front_(World_War_I)

註二:民國97年(2008年)08月24日,前總統馬英九參加「823戰役50週年紀念大會」演講詞。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12527 ,及維基共享資源

註三:麥克阿瑟於西點軍校演講詞
chrome-extension://efaidnbmnnnibpcajpcglclefindmkaj/https://tombguard.org/assets/downloads/General-Douglas-MacArthur-West-Point-Speech.pdf

註四:民國82.4.14立法院公報,第82卷,第24會期,委員會議記錄204頁
chrome-extension://efaidnbmnnnibpcajpcglclefindmkaj/https://lis.ly.gov.tw/ttscgi/lgimg?@822403;0192;0218

註五:麥可·史楚伯中校護靈差旅日記 「Taking Chance Home」
https://www.blackfive.net/main/2004/04/taking_chance.html

【冷知識-30】小七的n

•2023/03/26 • 發表迴響

標題奇怪,不過,先說「小七」,再談「n」。

便利

          台灣擁有全世界密度最高的便利商店。無論以人口或土地面積計,地球上恐怕再難找出第二個國家或地區,有那麼高普及率的超商。行經台灣街角路口,若視線內,同一時間,看見上面這四家商標店面,亦不足為奇。

夜色下,間隔僅35公尺的兩家「便利商店」。

說明:2006年5月,攝於北捷新店站附近,路口兩側,距離僅35.7公尺的兩家超商,而且,還是隸屬同一家企業的分店。圖片來源: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808069

          這其中,排名第一的當屬統一旗下的7-Eleven(見資料來源1.)。不過,您是怎麼稱呼它的? 您可曾注意過,它千奇百怪叫法,特別是在台灣?

小七

          2020.12.7台大批批踢(PPT)實業坊,WomenTalk看板,屬名LCWA103A作者,拋出「會把711說成小7嗎」標題。結果,短短數小時裡,獲得上百則饒富趣味回應(參見資料來源2.)。證明了語言,除了是溝通工具之外,亦是身分認同與流行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因著習俗與地域,頗具豐富創造性。扼要整理如下,一饗讀者…

眾人管它叫…

1.seven
2.數目字711
3.小七
4.聽別人用小七,不過,我們家都講se-ven
5.小七跟seven都講
6.我都說:以來聞
7.會叫 -4(負四);因為7-11= -4
8.跟長輩說:七柑仔店。長輩不會說英文
9.打字打小7,講話叫seven 
10.打字小7比較快 講話會說:撒問 
11.手機打數字「711」要換介面,打中文「小七」不用
12.叫 -4,但對長輩或不熟的會說「薩吻」
13.都唸「小seven」
14.我媽說:啊…那個7 
15.南部人才講小7,或七柑仔店
16. Seven/小7/-4都有,看心情。
17.跟老人家說:西門(台語)、或痣仙ㄟ店(台語) 
18.我都說:統一 
19.跟親近的人說小7,平常就seven 
20.我只說:ㄙㄟ粉 
21. Seven Eleven有五個音節,實在太長,縮短成小七可以理解
22.我去seven一下 
23.小七還蠻多人講;我還聽過洨七(ㄒㄧㄠˊ/xiáo)
24.比較年輕一點,23/24歲這層,比較多人講小七吧
25.大間的叫大7,小間叫小七,北邊叫北七
26.男友把所有超商都叫7-11 
27.以前香港待久了,都叫七仔
28.小七很多人講呀,少見多怪。全家、OK都兩個音節不用簡稱
29.我都叫:洗門 
30.我都講seven,文字則打-4 (7-11= -4)
31.叫711,比較好打字 
32.完全不會叫小7 
33.不常用小7,但聽得懂,看朋友圈的習慣 
34.只會在網路講欸,現實都說7-11 
35.最近實施極簡主義 我都講 se 
36.我家都習慣講se-ven (ㄙㄟ悶)
37.從學校養成習慣叫小7
38.小7這說法第一次聽到 
39.有時會講「叮咚」
40.seven阿 
41.我都唸:拐么么 

此外,針對其他幾家超商或超市,還有數則這樣叫法…

1.Cosco我都念「卡死扣」
2.萊爾富有人會稱「小萊」
3.會哇,各種講法都聽過,還有人把屈臣氏Watsons說成28的。(諧音 7X4 = 28) 
4.我在阿富(萊爾富)等你
5.全家(Family Mart)就是「你家」
6.我們去星巴克Starbucks,都嘛說去「辛巴」
7.對岸大陸南方稱「塞文」,也有叫「三文」的喔,像叫「三文魚Salmon鮭魚」
8.我廣東同學,叫它「賽壹」
9.大陸北方叫它「七十一」、或「七么么」
10.2006年,北/上/廣/深,及天津五地,和2010年的四川成都,分別由中日控股合資成立的7-Eleven,官方正式稱呼為「柒-拾壹」北京/成都有限公司。

附帶一提

          構詞學Linguistic Morphology裡,「小」字屬前綴詞Prefix (「老」字亦然),有「關係親近」之意。冠在姓氏前,指年紀輕者,或親近的暱稱。如:小王、小陳、小老弟。

          再者,對「模樣可愛」的人或物,冠以「小」字,尚有「喜愛的感情色彩」。如:小貓、小狗、小花。因此,「小七」一詞,典出於此。試想,要是改口叫起「老七」。哎…說有多彆扭,就有多彆扭。您說是不是?

再談n

您注意過嗎?小七商標裡的n是小寫(全球皆然),為什麼?

最新出爐的 7-Eleven 商標(2022.4.28)

          發布於去年美國德州爾文市Irving, Texas USA的 7-Eleven 最新商標。圖片來源:https://corp.7-eleven.com/corp-press-releases/7-and-8209-eleven-speedway-stripes-announce-plan-to-fill-60-000-roles-on-national-hiring-day

典出

          依2021.9.21《讀者文摘》追溯報導,1927年時,美國德州達拉斯市的「南方製冰公司Southland Ice Company」,除了販售冰塊給家庭冰箱用主業,還兼賣啤酒雜貨副業。結果,副業生意見好,因此一年後,成立了名叫「Tote’m Stores」的零售便利店,取tote「大搬家」之意。歷經1929~1939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和1933年禁酒令Prohibition的廢除,便利店事業規模逐漸成長。

          1946年,為了主打從早上7點,直到晚上11點的長時營業,正式更改店名為「7-Eleven」。同時,設計了大紅數目字7,和穿透大7,但字型較小的Eleven企業標識。圖案背景採幸運草Lucky clover綠,取好運象徵。

          初時Eleven六個字母,全是大寫字體,詳下圖(1946~1969)。至於,為什麼7用數目字,11卻以英文標示?據《讀者文摘》表示,7-Eleven公司說:他們也不清楚。

說明:7-Eleven的商標史。圖片來源:https://www.rd.com/article/7-eleven-logo/

改點

          始自1946迄1963的17年間,7-Eleven營業時間,一直維持著:從早上7點到晚上11點,16小時的長時營業。直到1963年,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附近的一家7-11分店,為了因應晚上美式足球賽結束後,蜂擁而入的購物學生潮,臨時決定,延長營業時間,以消化人流。沒想到,業績反而走衝,銷售額暴增。於是,決定每天都不打烊,改24小時營業。其他地區門市,也一一跟進。自此,早上7點到晚上11點的營業模式,再也回不去。1963年開始,7-Eleven正式成了24小時營業的便利商店。

小n

        7-Eleven原初商標裡,ELEVEN六個字母,全是大寫字體(見上圖:商標史)。何以在採用了23年(1946~1969)之後,最後一個字母ELEVEn,改版用了小n?

《讀者文摘》給眾人解了謎題。說法是「純粹為了好看」。

          原來,7-Eleven初始創辦人Joe C. Thompson Sr. 於1961年過世。其長子約翰‧湯普森John Philp Thompson Sr. 繼任總裁。稍後,湯普森夫人認為,商標裡每個字母大寫,似顯生硬,建議把最後一個字,改成小寫n。如此,整體看來較為優雅。總裁從善如流,聽了夫人建言。始自1969年,7-Eleven商標,出現只有n小寫的「ELEVEn」。此後,企業的業績,越發成長。這,間接也證明了這句「成功男人(或企業)的背後,都有一位偉大女性。」果真不假。

          商標品牌設計上,「純粹為了好看」而更改的案例,其實並不少見。例如,簡稱「宏達電」的手機品牌HTC,全名「宏達國際電子HTC Corporation」,舊稱「High Tech Computer Corporation」,一樣把字母「h」小寫。據說,就是為了好看,特別是對齊了字母「C」的高度與弧度,再加上中間的大寫字母T,相互排列對稱,顯得美觀大方(見下圖)。

          至於前陣子,鬧得沸沸揚揚的「台灣積體電路製造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其商標英文名,採「tsmc」小寫字母縮寫(見上圖)。據聞,出於台積電初創時,工程背景出身主管,認為英文小寫「t」字出頭,大寫「T」字不出頭,提議識別標誌,改採小寫出頭的「tsmc」,以求好彩頭。據說,也獲得創辦人張忠謀同意。後來,果然讓它在全球半導體業界大放異彩,出了頭。

          至於是否真因為「tsmc」小寫緣故,讓台積電出的頭? 筆者認為,此說聽聽就罷,當不得真。否則,Taiwan豈不也該改成「tAIWAN」? 如此一來,出了頭的咱們,就不必再花大錢,跟山姆叔叔買這買那,也甭再擔心外頭的豺狼虎豹啦! 您說是也不是?

整理

          你我所熟悉的「小七」…

1. 1927年創始自美國德州達拉斯的「南方製冰公司Southland Ice Company」。 
2. 1928年,正名為Tote’m Stores便利店。 
3. 1946年更名7-Eleven。 
4. 1963年開啟24小時營業。 
5. 1969年更改Logo最後一個字母 ELEVEn。 
6. 1978年,台灣統一關係企業與美國南方公司簽約,授權營運「統一超級商店」。 
7. 1980年2月9日,台灣第一家7-Eleven在台北長安東路開幕,是台灣第一間24小時營業的「小七」。 
8. 1991年之前,64載以來,7-Eleven經營權,始終握在美國家族企業手裡。 
9. 1991年底,隸屬日本的「伊藤洋華堂Ito Yokado」,收購了美國7-Eleven家族企業70%股份。 
10. 2005年底,伊藤洋華堂的母公司「7&I控股Seven & i Holdings Co., Ltd.」完成美國7-Eleven公司併購案,從此,7-Eleven的經營,歸日本母公司掌控。 
11. 截至去年(2022年)底,全球19個國家裡,7-Eleven品牌共展店83,000家,其持股母公司「日本7&I控股」最新商標,參見下圖。 

資料來源

1. 2022/07/25「未來流通研究所Mirai Business Research Institute」統計,2021年,7/11台灣市佔率為46.5%,居首。
2. 台大批批踢(PPT)實業坊討論網址:https://www.ptt.cc/bbs/WomenTalk/M.1607304754.A.F3E.html
3. 2021.9.20讀者文摘Reader’s Digest原文:https://www.rd.com/article/7-eleven-logo/
4.《大英百科》官網: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7-Eleven 
5. 美國7-Eleven官網:https://corp.7-eleven.com/corp/our-brand-story 
6. 日本母公司「7&I控股」官網:https://www.7andi.com/en/ 
7. 文內所採圖片,除出處另備說明者,皆屬Fair Use合理使用。

補註

          1999年,女作家朱少麟小說「燕子」,內文有段對白,藉「便利商店」比喻「母胎裡的感覺」,妙言甚堪玩味。

          按、「燕子」文長82節。初始,教授指導編舞,因應劇情,曾要求眾人「體驗回歸母胎中經驗,模擬胎息中知覺。」。內文第37節「車中這音樂怎麽如此動人」一章裡,主角阿芳憶起此事,詢問眾人「有誰記得在母胎裡的感覺?」。繼之,表示…

...「我不記得母胎的感覺,但是有時候我想像,那是一種安全的感覺,有一個人在那裡,什麽都為著你,總是等著你,給你溫暖和滿足,從來也不拒絕你…」。

「這樣說起來,便利超市更像我媽。」...

          戲劇天賦上,有著肥皂劇類型的另一女要角榮恩,如是回應。(註:榮恩係一位孤兒。)

          「一種安全的感覺,有一個人在那裡,什麼都為著你,總是等著你,給你溫暖和滿足,從來也不拒絕你…」。

          天涯海角,無處不有。對全台各地,一年365天,24小時全時亮燈營業的「便利商店」而言,此喻,還真是貼切。

          (補註資料,係文友安女士提供。感謝女士。)

【冷知識-29】踏破鐵鞋

•2023/03/21 • 22 則迴響

          前此於【冷知識-20】驪歌一文裡,曾謂…採四四六駢體,對偶精緻、詞意優美、詞藻意義深遠,且聲律押韻和諧的畢業歌《青青校樹》,據聞是一位叫「郭輝」先生填的詞。惟遍尋其人,卻一無下落。當時猜想,諒必是位國學造詣深厚學者,方能填出如此承載豐富內涵,道盡教誨感恩眷戀的優美雋永詞句。只可惜,典型在,哲人遠。

          日昨,加拿大地區好友姜晨陽先生,轉告「郭輝」先生資訊。接獲消息時,如獲至寶。深入爬梳後,禁不住擲筆讚嘆。蓋,出身於「日據時代」新竹南勢地方的郭輝先生,豈止文史詩詞、才華出眾,更是位生性四海、足跡瀟灑,踏遍南北的才俊。

          以下,簡述其人生平,有興趣進一步瞭解讀友,可參考文末連結

          郭輝先生,號芝亭(沚亭)。光緒十八年(1892年)生於新竹竹塹南勢地區米粉商世家。22歲時(1914年)卒業台北師範學校,旋任教新竹公學校,未幾輾轉至大陸福州任教,娶福州媳婦後,再連同妻小北遷滿洲國。27歲時(1919年),參加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中日語學特等考試及格,中等教員甄試及格。

          至於,何以千里迢遙遠赴北方? 據郭輝三女兒劉郭孚瑜言,父親認為,一則「那邊工作比較好找!」再者,父親說「世界這麼大,什麼地方都要學習學習走一走、看一看,唸日語也好、國語也好、英文也好,地球這麼大,每個地方都走一走、看一看,學一學,都是寶啦!」、「可能的話,到美國去也好啦!」回想百年前,其人即有此般壯志,豪情可見一斑。

          郭先生攜眷北遷後,在滿洲國稅捐局設於遼寧鞍山附近的工作站落腳。打從稅捐局基層做起,隨之能力漸獲肯定,也隨著稅捐機關越做越大,最後,一路拔陞做到了稅捐局局長。

          而,問起為什麼到滿洲國?難道不反日?據三女兒劉郭孚瑜說「當然,但父親說,自己多努力點,多學習,這樣人家才看得起,日本人也好、美國人也好,要學習每個國家的優點。」偉哉斯言。以當年時空環境背景,能有這般高度與視野,更非尋常人能及。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二戰結束,滿洲國亦隨之告終。郭輝先生舉家自東北返台,再回教育領域。1945年末,任台灣省教育廳編輯委員,復任組長,參與台灣省通志稿編纂,並翻譯各式日文史書。想來,畢業歌《青青校樹》的中文填詞,即完成於此時。1948年,郭家搬遷回新竹,再任教省立新竹女子中學國文科教師,同時,擔任新竹縣文獻委員會編輯組長,整理清代竹塹教育史、新竹山地族傳說、紀金廣福大隘…等等論著。1953年擔任新竹縣文獻會編纂組長。1958年遷徙至台北古亭區,1962年卒,得年70。

          依2011年7月,新竹市文化局為郭輝先生舉辦的「湖海為家、教育為寶-郭輝資料展」中,文化局長致詞所言,郭輝先生非但在歷史、教育工作上貢獻卓越,年輕時還曾研發過漢字電報速譯機,能快速翻譯電報長文,並取得過專利。對照郭輝先生所填,昔日莘莘學子個個都能吟唱的「青青校樹」歌詞,其人非但詩詞才華出眾,尚能無師自通地研發機械。誠如加拿大友人姜先生日昨私訊時所言:The guy was really a brilliant genius! 郭先生的才藝,著實令人欽佩不已。

          走筆至此,回顧斯人一生經歷,生於日治時期,接受日本教育,先後任職台灣新竹、福建福州、日治時期滿州國。戰後自東北返台,重回教育領域,除了講授國文,尚能填出如此豐富內涵,優美雋永的駢體文歌詞,不禁更讓人分外感佩。緬懷郭輝先生,禁不住再與讀者分享一回該曲曲詞(如下)。

《青青校樹》 郭輝填詞
1.畢業生唱
青青校樹 萋萋庭草 欣霑化雨如膏
筆硯相親 晨昏歡笑 奈何離別今朝
世路多歧 人海遼闊 揚帆待發清曉
誨我諄諄 南針在抱 仰瞻師道山高

2.在校生唱
青青校樹 灼灼庭花 記取囊螢窗下
琢磨幾載 羨君玉就 而今光彩煥發
鵬程萬里 才高志大 佇看負起中華
聽唱驪歌 難捨舊雨 何年重遇天涯

3.合唱
青青校樹 烈烈朝陽 宗邦桑梓重光
海陸天空 到處開放 男兒志在四方
民主共和 自由平等  任憑農工兵商
去去建樹 前行後繼 提攜同上康莊

圖片說明:左圖上/中/下,2011年7月,新竹市文化局為郭輝先生舉辦的「湖海為家、教育為寶-郭輝資料展」,郭輝先生家屬後人合影,展示郭輝先生史蹟資料,含郭先生雕塑與像片。右圖:民國82年(1993年)康和版本的國民小學(六下)音樂課本第八冊「畢業歌」。圖片來源:左圖,新竹市文化局;右圖,國小音樂課本。

說明:從前奏拍速,詞曲間奏,到承載豐富內涵,道盡教誨感恩眷戀的優美雋永歌詞,樣樣皆美的中文版驪歌《青青校樹》。

參考資料連結

1. https://blog.udn.com/yangmei320/5428166

2.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0227000496-260102?chdtv

3. https://hccg.culture.tw/home/zh-tw/people/179750

【冷知識-28】天馬行空

•2023/03/14 • 發表迴響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如果只看原文,恐怕沒人會聯想得到楊紫瓊,更別提包辦「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原著劇本、及最佳剪輯」等七個大獎的本屆奧斯卡最大贏家。而楊紫瓊更因此片,成了奧斯卡史上第一位亞裔影后。

          沒錯,就是這部電影。

不過,有趣的是中、港、台、新四地,不同版本的四則中譯:

中國大陸版:「瞬息全宇宙」
香港版:「奇異女俠玩救宇宙」
台灣版:「媽的多重宇宙」
新加坡版:「天馬行空」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這當中,大陸版「瞬息全宇宙」,從「信達雅」譯事三原則來看,Every, Every, All,都「全」了,至於「瞬息」,想然來自at once,有那麼點「立馬」味道,忠了原文。再者,考慮劇情,湊上「宇宙」,不過,整個句子,少了動詞,讓人不易揣摩真意,也難說「雅」。

          港版「奇異女俠玩救宇宙」,「奇異」表奇怪特異,可能考慮劇情,不過怪異了些。「女俠」指楊紫瓊,無誤。至於「宇宙」,應也出於劇情考量。而動詞「…玩救…」,似乎想語帶雙關地詼諧,卻顯輕率。且八個字冗長,亦難曰「雅」。北美地區文友安女士認為,這般譯法,乃香港「一貫半粤半洋風格」,一語中的。

          其實,譯名字數並非不能長。素以簡約寫作風格著名,1954年以《老人與海》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海明威,1926年出版《The Sun Also Rises》一書,1957年改拍成同名電影時,就有《妾似朝陽又照君》七字譯法,比起直譯《太陽依舊升起》,不但高明,且優雅許多。(註:該片探索人性、愛、死亡、再生、及男子漢氣概…等主題,並用上「Lost Generation失落的一代」一詞,使其廣為人知。原著寫得好,影片詮釋得好,譯名更相得益彰。附上該書原作封面及劇照…)

          而台版中譯「媽的多重宇宙」,雖然,楊紫瓊的角色是母親,劇情重心也在表述母女情,但片名唸起來,還真不雅。此譯不知出自何人之手。就號稱中華文化最後一塊寶地的台灣而言,譯法不止不雅,還羞死人。個人推想,用「媽的…」,譯者指的是「媽媽的/母親的…」,應無庸置疑,只是MD一詞用法敏感,對一部頗獲佳評,甚至,極有可能問鼎奧斯卡獎的鉅片,譯者其實只消再多添一個「」字,就MMD…,唸起來,即親切許多,也絕計不致引發不必要爭議。這,也告訴了有志(或有興趣)從事翻譯一事同好,譯事不能不慎。蓋多一字、少一字,相去不可以道里計。

          至於新加坡版的「天馬行空」,其實,原就是官方版副標題(詳見劇照裡極不顯眼的四字中文,特別是小篆書體的「馬」字)。此譯未必信達於原文,但以「神馬奔馳」相比,又隱喻「才氣豪放」。四字格成語,讀來,比中港台三版,都要更便給順口。對照劇照,反倒引人矚目,而一興觀賞之趣。此譯,未知出自何方高手,但雅緻多矣。

附帶一提

1. 好友TK說,這英語片名,要譯得好不容易。堪譯為「瞬間時空」,但不吸引人。說得有理。不過,他的譯法,可是要比「媽的多重宇宙」好上MD萬千倍。您說是也不是? (註:TK好拍鳥照,雖非專業攝影人,但,興之所至,隨意使手機或簡便相機,往往有意想不到佳作。日前分享一幀街頭隨手拍,即令人驚艷。正巧,兩人討論本文電影片名的譯名。靈機一動,我給他這幀鳥照,順手下了個標題,博君/卿一粲,如下…。)

Everybird Everywhere All at Once

2. 成語「天馬行空」,天馬,指天帝所乘神馬。語出《漢書.卷二二.禮樂志第二》日出入九篇。「天馬行空」形容「神馬奔馳」,後世用以比喻「文才氣勢豪放不拘」,作褒義解。明.劉廷振《薩天錫詩集序》有謂「…其所以神化而超出於眾表者,殆猶天馬行空,而步驟不凡。」即形容作者薩天錫的才思。不過,成語亦用於形容「浮誇不著邊際」,作貶義解,表述「空泛而不實」。

【冷知識-27】丫頭與我

•2023/01/05 • 2 則迴響

…哪天,等我自己的後事處理完–捐贈火化後,請兒子將丫頭和我的骨灰置放在一起,然後一塊兒海葬,陪爺爺奶奶去…自言自語地,這麼說著時,丫頭一旁不語地聽著。

過後,問她意見。她瞧著我,尾巴不停地輕拍桌面。約莫是毫無懸念地認同了吧。

丫頭

       丫頭是2017年11月底感恩節時,打壽山動物園領養回來的貓。當時想的是給失智母親找個療癒師做伴。

       出生才三天,即遭棄養的她,眼睛還瞇著張不開。進家門後,得每六個鐘頭,用溫開水沖泡羊奶粉,再用奶瓶一口一口餵食。三個星期後,能吃糊狀物。一個半月後,開始吃貓糧。九個月大時,帶她在獸醫診所,動了「子宮卵巢摘取」手術。

(註:從絕育角度而言,「傳統結紮」亦能阻止受孕和絕育。但,對貓有不良後續影響。因為單純節紮,仍保留有雌貓的子宮與卵巢,而貓的生理特性和人類不同,雌貓並無更年期,會持續不斷排出荷爾蒙乃至發情,故有懷孕風險。因此,時下均鼓勵給雌貓施行「子宮卵巢摘取」手術,以絕後患。此外,雌貓荷爾蒙分泌停滯後,還可避免子宮蓄膿、卵巢囊腫、濾泡囊腫、生殖系統腫瘤、假懷孕…等生殖系統疾病。且,幼貓期即行摘除手術,尚可預防乳房腫瘤等疾病的發生,減少許多不必要困擾。)

       話說,從沒見過外頭世面的喵喵貓,膽子極小。陪伴母親出外上菜場或小區公園曬太陽,她總把頭扎在母親懷裡,露出大半個屁股也不在意。要不,就埋首在母親腋窩下,逗得母親胳肢窩發癢地直笑,確實盡了她療癒師本分。母親休息時,喵就趴在我書桌旁,瞧著我打電腦,再不就依偎著我手臂。大約是打小就領養,她不認得旁人,只管我是她爹娘了。

自在

          母親在世最後兩年,多虧有她陪伴,帶給我們照護生活裡不少樂趣。她不取悅人,偶爾走到腳邊磨蹭兩下,再嬌滴滴地「喵」個一聲,自由自在,委實取悅了母親。尤其,每天晚餐後,陪母親追看大陸宮廷劇時,丫頭總安安靜靜,趴伏在母親跟我倆中間,由著母親任意撥弄她的耳朵或尾巴,甚是盡職。

       母親過世後第二日黃昏,我出外辦事回來,經過小區公園。往常陪伴母親日曬休息的大樹下,已空無人影,再不見外勞和輪椅上的母親。這才驚覺母親真的已然離世。

       回屋後,想到昔日與母親相處種種,昨日母親大去時,猶能強忍的悲戚,一時禁不住,放聲啜泣,哀痛不能自已。不意,丫頭竟打床底下出來,不斷磨蹭著我的腳踝,喵喵喵地叫個不停。簡直不敢相信,反倒是她過來安慰了我。打從那一天開始,每隔幾日,我就特地買一盒PX-Mart(全聯)的秋刀魚,專門烤給喵吃。

          母親過世後這一年半,丫頭與我相依為命。剛滿五歲的她,依獸醫說法,算中壯之年。可,竟日只待在家裡,吃睡之餘,就在我跟前打轉。偶爾,逗弄她一會,就輕輕嚙咬著我手臂。晚間,也跳上床,睡在腳下,寸步不離。

盟約

       這兩天,因著前文【冷知識-26】的歸途,與網友分享捐贈及海葬情事。丫頭總在一旁靜靜看著我敲鍵盤打字,或聽我講著手機。昨天一時興起,自言自語跟她說,大約她會比我早去,因此,想將她也火化(捐贈則免,估量大概沒有地方會要做貓的大體解剖教學)。火化後,骨骸也研磨成粉,暫放家裡,陪伴我及爺奶。

…哪天,等我自己的後事處理完–捐贈火化後,請兒子將丫頭和我的骨灰置放在一起,然後一塊兒海葬,陪爺爺奶奶去。自言自語,我這麼說著時,喵喵一旁不語聽著…。

過後,問她意見。她瞧著我,尾巴不停地輕拍桌面…。約莫是毫無懸念認同了。

       故此,特別記下這事,希望孩子將來成全我和喵喵。

左圖:兩個月大時,冬日曬暖。左二:嚇壞了的小傢伙。右二:慵懶地伸展。右圖:自由自在。

左圖:安詳地允諾。右圖:不是說了嘛,就好唄。

【冷知識-26】歸途

•2022/12/31 • 2 則迴響

          …甫移出冷凍櫃的爸爸,與兩日前深夜入櫃時相仿,只多了一層薄冰寒霜。儀容未裝扮,遺體無衣褲,僅一襲臨終蔽體的榮總病房素布遮覆…

前序

          人的一生,從牙牙學語舉步,領受父母寵愛。青年時,俊艷瀟灑,倜儻不羈,風華正茂。壯年間,精力充沛,壯志凌霄,乃至事業巔峰。臨晚,面對衰老與伴隨而來的疾病苦痛,最後,油盡燈枯而亡,無人得以倖免。

           明嘉靖年間(1522~1566),翰林院孔目(總理章奏文移,檔案目錄官員)何良俊,與文史學者刑部尚書王世貞二人,合著《世說新語補》。其卷八《雅量》有曰「雞豬魚蒜,逢著則喫;生老病死,時至則行。」。後者,寓意出生、衰老、疾病、死亡,這四樣人生必經現象。今人乃有「生老病死」四字語。

          這人生必經四樣歷程上,最終的「死亡」一事,因著文化習俗,國人大都忌諱言之,且衍生出種種禁忌。即便「死亡」一詞,也往往藉「身故、過世、往生、撒手」等等委婉語替代。至於歷程末了,對死亡的排斥忌諱,或出於對失落的恐懼,或來自對死亡形貌與過程的未知,亦有對未了心願與不及補救的遺憾。而親人離世的不捨,更是擺脫不了的傷痛哀吟。《論語•學而》篇講「慎終追遠」,《先進》篇言「未知生,焉知死」。一說,依禮慎重辦理父母喪事,誠心祭祀追念遠祖,另言,死生之理。似在明示:生是來處,死即歸途。

          俗語云:父母在,人生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剩歸途。筆者雙親先後亡故,人生徒剩歸途。但,反過來看,若能由親人生死事例,領悟些道理,從而淡定自若面對喪亡殯葬,且,若能更進一步事先規劃,積極以對,豈非也是父母臨終最珍貴的身教?

          是以,歲末年終,檢視歸途…

父後

          父親是1995.3.6(民84年)黃昏散步時跌跤,下半身疼痛難當,送高雄榮總急診,判定右髖關節骨折,急診苦等兩天,排定動刀。手術初稱順利,唯長年肺氣腫惡化,呼吸衰竭,再緊急施救,勉賴呼吸器維生。兩週後病情轉劇,送加護病房,再行氣切,旋因病菌感染與併發症,4月26日夜辭世,前後折磨逾旬月。

          大去後,遺體暫時奉厝市殯儀館。父親生前留有遺囑,交代「一切後事從簡,不發訃文、不行法事超渡、不焚香竹紙錢、婉謝一切奠祭」,簡要明示三點:

1.捐贈可用器官後,遺體供醫學解剖研究;
2.若捐贈不可行,則儘速火化,骨灰拋灑於海,回歸自然;
3.待處理完一切後事,再發信稟告鄉親、同學、及友好。

          父親週五晚間過世,次晨聯繫高雄長庚醫院,因適逢週末,須再聯繫林口醫學院確認器捐需求。但,摘除器官及收送細節繁複,而遺體已冰凍一夜,考量時效與長途跋涉不便,遂就近再聯繫高雄醫學院。惟院方確認冰凍已隔夜逾時,遺體年老衰化,僅眼角膜可用,惟摘取亦逾時效。不過,大體可供解剖教學用。只是,為配合學程進度,得先防腐存放到隔年,等春季學期使用結束,再火化發還家屬。

          遵奉父親遺願,遂同意捐贈。相約次週一上午,與院方於市立殯儀館相見,提領遺體捐贈。

捐贈: 

          次週一清早,攙扶著母親,一家大小悲悲戚戚奔赴市立殯儀館。高醫負責的總務先生,持捐贈同意書表,簽完字後,告知將有車輛接送,逕先離去。未料,當日高醫救護車調度不及,臨時僱請了阮外科支援。在救護車駕駛指點下,眾人茫然轉往冷凍室提領遺體。甫移出冷凍櫃的爸爸,與兩日前深夜入櫃時相仿,只多了一層薄冰寒霜。儀容未裝扮,遺體無衣褲,僅一襲臨終蔽體的榮總病房素布遮覆。

          救護車駕駛推著擔架上車,闔上後門,問有無人跟車?遂轉赴前座發動引擎。由於事先無從知曉整個流程,眾人聞言面面相覷,不知所措。救護車隨即緩緩駛離。父親遺體的捐贈收受,沒有花菓燭酒,不見祭拜儀典,更欠肅穆莊嚴。匆忙裡,就這樣劃上了句號。望著救護車緩緩駛離,母親傷痛欲絕聲聲哀嚎,一家老小頻頻拭淚,鞠躬行禮。父親去時苦痛,走也匆匆。慌亂裡,未及多留他一會兒,多瞧他一眼,或起碼陪送一程。孤伶伶地,父親就這麼去了。舉止無措下,未盡人子之道,未行跪送大禮。嗚咽鳴笛聲裡,救護車漸行漸遠,消失在道路盡頭。丟下猶未回神,錯愕不已佇立老小,由著淚水汩汩。父親就走了。

          一家老小預備離開殯儀館時,周遭大小靈堂前,堆滿著花圈輓聯,喧嚷異常。擴音廣播裡,奏哀樂、上香、獻花、獻酒、讀祭文聲,此起彼落。不遠處,尚傳來震天價響嗩吶吹奏。路旁行道樹下,一群身著雪白制服水兵,正魚貫步下海軍巴士車。軍官大聲吆喝著眾人列隊,約莫預備奔赴某告別式道場。四月末的南台灣,殯儀館內鳳凰樹已綻放朵朵亮麗花紅。陽光耀眼,人聲鼎沸。生者眾,往者似也不寂寞。

久候

          為配合教學進度,高醫將父親遺體防腐處理,將留置到第二年春季解剖教學,然後火化發還家屬。於是,從當年四月,直至隔年春季學期前,父親就一直在高醫教學大樓地下室,福馬林防腐浸泡液裡等候。

       送走父親當晚,母親下廚。我依然清楚記得那一幕:母親從冰箱冷凍庫取出肉塊解凍,預備做菜給一家大小食用。當日清晨市殯儀館,目睹冰櫃裡取出的父親遺體模樣,對照母親預備解凍肉塊上的薄冰寒霜。驀然間,彷彿瞥見了父親身影。晚餐中,毫無來由地,我開始不葷不肉,不沾嚐一丁點葷腥地茹素。就這般,持續一年半,沒再碰過任何葷食。

          父親遺體置放高醫,配合等候解剖的一年多裡,每午夜夢迴,站在陽台眺望高醫方向,總覺得父親還在。多次跟家人到高醫近旁的家樂福賣場購物時,總禁不住內心悸動。近在咫尺的父親,您還好嗎?等候父親骨灰發還的一年多裡,每週五,打從台中上完補習班夜課,搭乘國光號返回高雄,再轉計程車回家。車行經過民族、十全路口,總在夜半時分。高醫就在十字路邊上。每回都覺得離父親好近,可,心情卻既惶恐又悲傷。惶恐的是,不知浸泡福馬林液裡的父親可好?悲傷的是,與父親咫尺之遙,卻天人永隔。椎心之痛,筆墨難言。

       父親過世後,除了茹素,自己心裡也倍感空虛。對一個外省第二代而言,父親的離世,眾人都想當然認為,母親傷痛打擊最大。父母從大陸巔沛流離到海島,定居五十餘年,早年的困頓及相互扶持依賴,外人固難體會。但他倆完婚第二年即在台灣生下了我。認識父親,我比母親只晚一年,跟父親的情感,也只差母親一年。父親過世帶給我的哀傷,大概也只有像我這般外省第二代,方能體會那種難言之痛。

海葬:  

          第二年六月底,高雄醫學院依學程上完解剖課,火化父親遺體後,以一具小木盒,盛裝骨灰發還家屬。當年暑假,颱風連連,海象惡劣,不利出航。直到九月中,才雇了艘遊艇出海。舉家老小遵父所囑,在高雄港正西方七海浬處,拋灑骨灰。

          沒有電影情節裡,那揮灑著一道長弧,灰飛煙滅,蕩氣迴腸浪漫。說是骨灰,實則,盡是大小不一骨塊。九月時節,正當初秋,天色總淒涼略帶寒意。外海浪湧不小,朔風也強勁。一家人,連同兄弟家屬,泰半暈船嘔吐。抵達外海正西7浬,遊艇調整船艏。順風之下,一搖一晃地倒出骨塊,再拋下花束與木盒。面朝波濤起伏大海,擺盪中扶著船欄,家人恭敬鞠躬連連。汽笛長鳴聲裡,父親即告眠台海深處。

          國人講究風水。海峽上,風大水深,想來,無人堪與父親葬身處風水相比。自己也一直覺得,父親在天、在海、更在心。父親離世的殯葬處理,沒給家人帶來煩惱。省錢省事,又化無用之軀,行有助醫學之事。領受父親身教遺愛,海葬後當夜,反覆思索,決定比照父親,自己身後事,也全依父親榜樣,以那簡要三點辦理。茹素一年半,海葬後不久,開始慢慢恢復正常飲食。是年冬天,分外寒冷料峭。

岳喪

          前妻的父親(我岳父),16歲時,因躲避國共內戰,打山東高密隨軍撤退來台。孤零零一人,聰慧的岳父,在軍中自習修業,考取軍醫,後來擔任空軍防砲部隊醫官。軍旅多年退役後,轉業法醫界,受教於名法醫楊日松博士,擔任高雄及南投地方法院法醫多年。岳父好學不倦,自習針灸,好二胡、象棋、麻將、輪式溜冰,更特別愛吃韭菜餡餃子配大蒜。許是出於老一輩戰亂折磨及困頓影響,沉默寡言的他,不擅表達,可,總靦腆地笑咪咪迎人。

          身為法醫,但性喜甜食,口味又鹹重的他,晚年高血壓、糖尿病纏身。2005年底,中風住進高雄榮總,嚴重到半身不遂,不能正常言語,更因左腳小趾破皮,傷口發炎潰爛,引發嚴重感染,得截去左下肢,且一度病危。

          親家與我父母互動不多,我父親身故,捐贈遺體給醫學院及海葬一事,岳父從未表示過意見。但讓人大感意外的是,當年年底,截肢且不能言語的岳父,在某日我與前妻入院探視他時,頷首示意要紙筆,然後一歪一斜在紙上寫下「找高醫總務X先生…捐贈…海葬…」幾個模糊難以辨識大字。我和前妻判讀後,不敢相信,一再追問其意。不能言語的岳父,只拎起筆,在寫出的大字上,一再畫著圈圈,眼神流露著期盼和希望理解,然後,不斷地點頭。我當下聯繫高醫總務處X先生,說明原委與岳父遺願。這也才知曉,原來岳父與總務X先生,因法醫職務處理無名屍關係,相熟且有互動。對方知道是戴法醫(岳父本姓)意願後,表示理解尊重,同時一再表達對岳父的感佩。

          2006年初,岳父轉往左營海軍總醫院長照中心護養,復因呼吸困難,住進加護中心,24小時藉氧氣勉強維生,但終日昏迷,不醒人事。形同植物人的日子,拖了大半載。前妻與岳母商議,決定拔除呼吸器,讓他撒手塵寰。不過,他的兩個遺願:捐贈與海葬,僅完成一半。因醫學大體解剖,出於教學緣故,婉拒殘缺遺體。岳父截肢不全,因此,簡單舉行告別火化後,如我父親一般,隔年春月,擇了一個晴朗適於出海日子,恭奉他的骨灰,海葬於父親相同海域。

母去

          母親辭世前舊事,【冷知識-21割肉】一文已有所述,不再贅言。只說她的後事。她是2021年中大去。雖說享99嵩壽,但晚年景況不好。先是90歲中風,行動不便,復因失智且逐漸加劇,前後經兩位外勞協助悉心照護,拖了將近9年。最後兩年某日,陪她日曬取暖時,見母親神色不錯,我探詢過她後事意願。她笑稱,一來,不想裸著身體讓人看,所以不打算跟隨父親捐贈解剖,二來,不願兒孫們出海暈船,所以火化後,希望樹葬在大弟上海昆山自宅家院子裡。

          母親打從前一年年底,即因失智晚期折磨,開始徹夜不眠。夜半,不是聲聲呼喚她娘,就是含混哼叫印傭。榮總神經科慢性藥石無效。改看私人精神科診所,則,藥用重了,就渾身乏力,恍似植物人般,昏睡好幾晝夜。減輕藥量,則又故態復萌地徹夜不睡。眼圈黑紫、眼眶凹陷,精神越發不濟。五月底,到林口二弟家小住,希望換個環境,能見好一些。但,情況未改,食慾卻更減。體力每況愈下。

          撐到端節前夕,返回高雄。旋發燒送急診,判定是腎衰竭,收下病危通知後,入院診治。當時全台COVID疫情爆發,情況嚴峻。三級警戒下,醫療院所人流管制,病房嚴禁探視。只得簽署放棄插管急救意願書,留下印傭照護。期間,醫院還曾探詢,如若病危,是要接回家,還是留院告終的詢問。如是,輸血、導尿、施打第一線抗生素與營養針劑,直到全身幾乎再找不出可以下針處。兩星期後,沒想母親病情竟逐漸起色,所有生化指數漸趨穩定。院方通知出院,可回家休養。

          返家後的母親,頭兩日不太進食,僅能賴蛋白營養針劑補充體力,也不大言語,竟日閉目休息。6月30號上午,起身在陽台日曬,餵食了些水果和蒸蛋。中午,問要不要回屋休息,她點頭答應。抱著她贏弱身軀回房,與外傭合力替她擦洗下身,更換過乾淨床墊與紙尿褲,再按摩過全身,同時,邊輕哼著兒時她教唱的歌謠,邊輕輕拍打著她瘦骨嶙峋身軀,母親頷首擠出一絲笑意,慢慢放鬆閉目。半個鐘頭過後,印傭過來喚我,說奶奶好像走了。原來,安靜沉睡裡,母親已藹然闔眼長眠。離她99歲生日尚有一個月。我噙淚摟著母親猶有餘溫身軀,不住地親著她額頭和臉頰。矛盾中,悲感兼集。既感慨母親終於擺脫病痛折磨,又傷悲道不盡眷戀與難捨,更慚愧沒盡心好好呵護。埋首母親懷中,我禁不住泣涕沾襟。

          當時全台疫情仍處高峰,死亡後得48小時內火化,殯葬亦嚴禁鋪張公祭。聯絡葬儀社後,黃昏時分,待兒子及二弟等家人,趕回來探視母親最後一面之後,隨恭送母親入市殯儀館冷凍。約定後日簡單家祭後火葬。骨灰裝罈留置家中,待疫情緩解,再商議處裡。

研磨

          當年下半年,新冠疫情持續影響全球。上海大弟與華府大女兒,短期內仍難返台。母親骨灰罈久置家裡也不是辦法。新春假期時,商得全家同意,決定即便暈船,仍以海葬方式,讓她可與父親長相伴隨為宜。遂訂下清明時節,舉家恭送母親骨灰出海。

          事先打探了一下,方才知道,這多年來,這個政府似乎諸事不利,反倒是殯葬這一塊,大大改進許多。早年,海葬之事無法可管,甚至出海多遠,何處拋撒,皆無以依循。現下,殯葬處有墓政科,總理一切喪葬事宜,包括土葬、樹葬、海葬。事先依規定書表格式,備妥計畫申請,甚至連貓犬等寵物的後事處裡,也訂有規範。以海葬為例,為避免近岸拋置,骨塊隨波飄回,引發不必要事端或爭議,火化後預備海葬的家屬,得另行申請骨塊研磨,繳交些許研磨手續費後,一整罈子沉重骨塊,研磨縮成一小包粉狀物,既方便攜帶,也易於拋撒處理。申請手續也便給,表格由墓政科提供,官網亦得下載。流程簡便。依規定填妥書表,包括既定時程,出海人數,船艇公司租賃契約,附上證照影本,方便辦理出海報關。一切文件備妥後,兩個工作天內即可核准。

出海

          預定海葬日前一週,兒子抱著奶奶骨灰罈,與我同赴殯葬處辦理骨灰研磨。一個小時後,即捧著一包研磨後骨灰回來。我們改用一只裝威士忌酒的典雅木盒安置骨灰。原定海葬日前一週,南臺灣天候轉劇,遊艇船家考慮海象惡劣,不宜出海,我們又再臨時更動順延兩天,很快也呈報獲准同意。

          清明次日,舉家大小,先在家裡恭敬祭拜父母,由長孫捧著盛裝骨灰的輕巧木盒,一家浩蕩駕車至鼓山哨船頭碼頭。船家工作人員搭配素衣制服,順利協助登船。先駛至海巡處檢查哨站,唱名確認家屬後出港。航行到外海六浬法定拋撒界線外,順利將骨灰拋撒大海,連帶兩束花卉,一束祭拜父親,一束獻給岳父。船家也行禮如儀鳴汽笛、敲船鐘致意。整個行程,從出海到返港,不過兩小時許,了了心願,也完成了母親陽世間最後一哩路。

說明:2022年4月6日,清明節次日,恭送母親骨灰,海葬高雄港正西7海浬處的遊艇航跡圖。

後記

          源於個人偏好,家族文化,宗教信仰,每個人的身後事,安排處理互異。無所謂何者為佳,何種方式更宜。父母來自對岸大陸,卻在海島世居大半世紀,真正做到他鄉即自鄉道理。雙親在世時,逢年過節,我們總隨著舉香遙祭大陸先祖。那是一種儀典,也代表對自己出處與祖先的尊崇。一家人沒特定宗教信仰,但,永遠記得出處。

          母親在世時,曾返天津老家探視,她說聽妹妹講,對岸祭祀祖先,有不過三代規定。這也有道理,因時下的人生與往昔大家宅院不同,甚少再有四或五代同堂現象,更難有人還記得,或認得曾曾祖父母,遑論曾祖父母。因此,不能再冀望三代後的子孫後人,還能對自己身後牌位、靈堂、甚至骨灰塔裡存放的那罈東西,抱持祭祀奉拜想法。

          今年(2022)9月18日,發生在台東池上鄉深度7公里,強度6.8級的淺層大地震,除了釀成台鐵列車出軌,高架橋受損,花蓮高寮、崙天大橋斷裂等災情,據報載,尚有某地骨灰塔整個坍倒崩塌,存放的千百具骨灰罈,傾覆砸破亂成一團情事。不知這些骨灰罈後人,面對先人骨塊紊亂混雜之況,情何以堪? 又或,根本甚多骨灰罈,已早無了後人? 或已久無後人再前往關切祭祀禮拜?

          自己父母,及前妻父親,皆來自對岸大陸,歷經戰亂流離顛沛飄泊。他們的「出處」在對岸。在台灣打拼奮鬥數十載後,「歸途」即是余光中大師膾炙人口「鄉愁」詩裡所稱的「那一灣淺淺海峽」。他們都海葬在「這一頭」,而老家出處均在「那一頭」。對他們而言,鄉愁曾經是「一枚小小郵票,一張窄窄船票,一方矮矮墳墓」,而如今,鄉愁已是「一灣淺淺海峽」了。

          對於宗教,個人並無特定信仰,屬「不可知論 Agnosticism-Weak」者,但,彷彿膜拜神祉般,心中常存父母身影,每思念尊崇不忘。而父親遺囑裡那幾句,更永誌在心,且交代兒子,一定謹記爺爺奶奶身教遺愛,在我死後,實踐我的歸途,長伴父母雙親左右。

1.捐贈可用器官後,遺體供醫學解剖研究;
2.若捐贈不可行,則儘速火化,骨灰拋灑於海,回歸自然;
3.待處理完一切後事,再發信稟告鄉親、同學、及友好。

永遠懷念己身所出的父親與母親。

2022年12月,歲末年終走筆於台灣高雄

【冷知識-25】看海去吧!

•2022/11/26 • 發表迴響

I must go down to the seas again, to the lonely sea and the sky…”Sea-Fever

我得重回海上,奔向那蒼茫孤寂的海天一方…「海戀」

說明:1916年英國出版商Macmillan Publishers發行的John Masefield詩謠集,以探討航海及海事史為主,Sea-Fever一詩收錄其中。圖片來源:維基公有領域。

          【冷知識-23:網友說】發表後,好友知悉我挫敗,擬為我介紹一位喜愛海洋的熟齡女子。孑然一身一段日子,能交往一位同樣嚮往海洋異性,倘,尚能結伴一塊親近大海,該是樁浪漫美事,因此頗為期盼。同時,找出早年「海戀」譯作。重溫年少舊夢之餘,暗自冀望,若有緣與女子一同觀海,吟誦起「海戀」,肯定既富詩意又感性。

          「海戀Sea-Fever」是英國桂冠詩人約翰·麥斯菲爾John Masefield於1902年(24歲)時的詩作,發表於詩集《海謠Salt-Water Ballads》。這首詩,百年來享譽國際文壇。嚮往大海者,必不陌生。喜涉文學同好間,亦名聞遐邇。至於修習英美文學的學子,此詩更是必讀之品。

          原詩三段四行體,採雙句對仗格,以AABB對偶押韻。用字遣詞講究不說,句末韻腳處的疊韻轉韻,鏗鏘有力。吟詠起來,讓人神往。無怪百年不遇而享譽詩壇。

Sea-Fever  (John Masefield)
I must go down to the seas again, to the lonely sea and the sky,
And all I ask is a tall ship and a star to steer her by,
And the wheel's kick and the wind's song and the white sail's shaking,
And a grey mist on the sea's face, and a grey dawn breaking.

I must go down to the seas again, for the call of the running tide
Is a wild call and a clear call that may not be denied;
And all I ask is a windy day with the white clouds flying,
And the flung spray and the blown spume, and the sea-gulls crying.

I must go down to the seas again, to the vagrant gypsy life.
To the gull's way and the whale's way where the wind's like a whetted knife;
And all I ask is a merry yarn from a laughing fellow-rover,
And quiet sleep and a sweet dream when the long trick's over.

(註:John Masefield第一本詩集《Salt-Water Ballads》1902年由倫敦Grant Richards出版時,原詩長158字。1923年合集《The Collected Poems of John Masefield》由Heinemann出版時,增添三字為161字。多出來的三字,全為同一字go,添在每段頭一行。使原來的 I must down to the seas again,…,捨down動詞用法,改動詞go,留下down副詞。I must go down to the seas again,…,朗讀起來,更是順當流暢。)

左圖:1916年(38歲)時所攝。右圖:1918年(40歲)肖像油畫。圖片來源:維基公有領域。

         早年還是學子時,曾試譯此詩,後來擱置。多年後執教時,偶拾舊作,再四琢磨,修改後發表於校刊。如今年歲更長,體會蒼海一栗、人生若寄。復加先後兩回,恭奉 雙親骨灰海葬,對大海的依戀,更有增無減。

          疫情前,遊英倫,曾花不少時間,造訪格林威治「國家海事博物館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盤旋流連日不落帝國數世紀來的海洋史、文物、典藏間,不意瞥見穹形大廳牆上,竟石刻「海戀」詩作。欣喜若狂之餘,更心懷虔敬。大英帝國能有輝煌歷史,豈是偶然。

左圖:攝於倫敦格林威治「國家海事博物館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右圖:大廳石牆上,「海戀」詩作頭兩句的石刻。圖片來源:作者本人。

早年譯作如下:

海 戀  
我得再重回海上,奔向那蒼茫孤寂的海天一方,
只消覓得一艘高桅巨艦,循著星兒的導引,
守著舵輪運轉,風兒吟唱,潔白的帆兒抖盪,
灰濛濛的霧在海面瀰漫,黎明破曉的曙光乍現。

我得再重回海上,為了那奔騰浪濤的呼喚,
是那般粗獷狂野又爽朗的呼喚,叫我如何抵擋;
只消航行在一個有風的日子,白雲在頂上翱翔,
雪白浪花飛濺,碧濤盛開起泡沫,醉飲海鷗的吟唱。

我得再重回海上,去經歷吉普賽人的漂泊流浪。
循著鷗鳥巨鯨的尾跡,儘管寒風凜冽似刃;
渴望聽著一位浪蕩伙伴,笑談他的歷險傳奇,
交下漫長的一更後,安靜沈睡在甜美夢鄉。

          因緣際會溫習舊作時,順道上網搜尋,想看看其他名家對「海戀」的譯法。結果,不看還好,一看,簡直目不忍睹,讓人搥胸頓足。

          從事譯作,不可不知原作者背景經歷。John Masefield之所以能寫出「海戀」這般曠世名作,與海實有不解之緣。下面扼要道來。

          童年時的John Masefield命運乖舛。六歲先失恃(母難產而亡),旋即失怙(父哀傷不已,相繼病故)。投靠姑母後,小小年紀,進了寄宿學校。12歲,登皇家海軍訓練艦「康威號」HMS Conway 任見習生,航行修習之餘,聽水手暢談海上經歷趣事,也養成閱讀習慣,更愛上說故事。「康威號」上一待四年。16歲,換登Gilcrux 訓練艦,首航南美洲智利,除了暈船,遠航途中所見飛魚、海豚、鷗鳥、大自然美景…等,令他大開眼界,且心生敬畏。17歲那年,他再換登四桅鐵殼帆船Windjammer,駛航美國紐約。儘管熱愛大海,但渴望成為一位作家,促使他在紐約登岸後改行。

          其後兩年,John Masefield在美四下漂泊,擔任過酒保、地毯工人。勉強維持生計之餘,持續閱讀古典與當代文學著作(微薄薪資,仍曾一個星期買過20本書)。19歲返回英國。24歲(1902年),撰寫的詩作開始發表於期刊。同年,第一本詩集《海謠Salt-Water Ballads》出版,Sea-Fever收錄其中。

說明:19世紀末,俗稱Windjammer的四桅鐵殼帆船,在15~19世紀的風帆年代 Age of Sail,是海上船速最快的巍峨巨艦。圖片來源:維基公有領域。

          海峽兩岸網路上,對「海戀」一詩譯文的乖謬荒誕,不但令人噴飯,更讓人忍不住搖頭嘆息。不忍卒睹惡例,不勝枚舉,礙於篇幅,概以原詩最後一句And quiet sleep and a sweet dream when the long trick’s over.為樣,稍後分享奇觀:

此句關鍵字在trick一詞,而且還蠻tricky。

Trick

1.名詞,指工作中,具輪班/輪值性質的班/勤。(參見:https://en.wiktionary.org/wiki/trick)名詞解:項次12.及13.)

2.海事術語,指海員的值勤。始於17~19世紀,通用於艦船/海運業/船藝/航海界。舊習指掌舵水手,每次兩個小時的班勤。(參見:https://en.wikipedia.org/wiki/Glossary_of_nautical_terms_(M-Z))

註:現下世界各國海軍,已捨Trick,改以Watch取代,意指「更勤」,如:On Watch-值更,Watch Officer-值更官。(參見:美國海軍學術出版社「水兵手冊」The Bluejackets’ Manual, Watch Organization USNI。)

          準此,原詩最後一句:And quiet sleep and a sweet dream when the long trick’s over. 筆者不揣,試譯:交下漫長的一更後,安靜沈睡在甜美夢鄉。

再見識見識此句網譯上的奇觀:

1.當長長的旅途結束,恬靜入睡,好夢相伴 (裹足不譯trick,稱旅途。聰明,但失信。)

2.當長長的惡作劇結束,恬靜入睡,好夢相伴 (trick不止當惡作劇,不做功課。荒誕。)

3.长久的玩笑结束时,安静地入睡,有一个甜美的梦境。(玩笑相比惡作劇,好不到哪去。)

4.当漫长的把戏结束时,安静的睡眠和甜蜜的梦。(把戏堪比玩笑,但好似借喻花樣、花招、手段,或戲法、武藝等雜技。比起玩笑,好不到哪,還更遜。)

5.以及漫長遊歷結束後的一頓安眠美夢。(捨trick不譯,無端冒出遊歷,是眼花將trick當trip? 另外,量詞「頓」,乃計算飯局、斥責的單位。能「吃頓飯」,可「痛罵一頓」。但沒聽聞,夢也可以用頓來計。不是一覺好夢、一場春夢嗎? 譯者合該讓痛打一頓,學著點。)

6.我只想似流浪者笑对如戏人生,让欺诈在静谧、甜美的梦中消散 。(笑对如戏人生,還有那麼一點意思,不過,欺诈消散,跟原句 何干? 彷彿讓人瞧見了「臨表涕泣,……」《前出師表》末一句。這位譯者,唉…到底知不知道他是在說啥?)

7.还有值班甜蜜梦境和安然睡眠。(此譯來自台大批批踢PPT,學生轉載,說是老師譯的。值班,值得鼓掌(不愧為人師。),不過,三個「的」字,不嫌拗口、不嫌贅? 老師似乎得了「語言癌」了。)

8.此外,第二段末句…the sea-gulls crying. 有名家譯成:海鸥哭啼。(譯者聽過海鷗怎麼哭麼? crying豈止是哭和啼? 還可以是呼喚/大聲說/傳報/叫賣/引人注意,而且,也能當教堂婚禮裡的宣告呢!)

9.即便詩名Sea-Fever短短兩字,也有十數則怪誕譯法…

有:海狂熱/海洋熱/海之夢譫/为海痴狂/海之恋/出海狂/狂出海…。至於作者第一本詩集《海謠Salt-Water Ballads》,更有譯成《鹹水謠》的。鹹水鴨,味道滋美,鹹水謠?…總覺得怪怪的。Salt-Water未必非得,Blue-Water也不必一定是。否則,大洋海軍Blue-Water Navy情何以堪?

10.虧得John Masefield當年原詩最末一句,…when the long trick‘s over,用的是trick,要是他改詞,換成…when the long watch‘s over,那…這一干橫空出世高手,豈不又冒出…看完一部網飛Netflix長片之後?

          「痞客邦」部落格一位作者安媽,在Jun 12, 2011「英詩翻譯」一文,論Lost in translation觀念時,提及Sea-Fever,並列舉余光中(譯:海之戀)和錢歌川(前台大文學院院長)兩位先賢,對此詩的譯文。女士將原詩頭兩段(可惜未見第三段),以對照方式陳列,供欣賞比較。承蒙首肯,引用如下:(有興趣深入了解同好,可參閱原文。)

第一段

余譯:                                                  錢譯(加底線處):
我要回到海上去,回到那荒寂的天和海,         何當浮海復長征

我只要一座高船,還有顆星星把她路兒帶,     一點明星引舶行

那舵輪的跳動,海風的歌,還有那白帆微震, 帆動風歌舵輪躍

那海面的灰霧,還有那漸破的灰色的早晨。      滄波籠霧日華生

第二段

余譯:                                                    錢譯(加底線處):

我要回到海上去,因為那奔潮的呼喚,            何當浮海復遨遊

是一種野性的呼喚,清晰的呼喚,不能違叛; 為有潮聲喚不休

我只要一個大風天,有朵朵白雲飛翔,            但冀雲和風起日

沖碎的浪花,吹散的浪沬,還有那海鷗哀唱。  浪花如雪聽鳴鷗

          女士認為,余氏逐字逐句呈現,連韻腳安排都仿傚原著,忠於原文。錢氏則意譯成典雅七言詩,礙於格式字數,是一首精雅優美七言,但少了原詩風生濤湧氣勢。兩大名家各擅勝場,但採不同格式,給讀者感受也差異極大。不過,她也認為,即便是極忠於原著的余譯,也無法完整傳達原作磅礡氣勢,蓋譯詩本就會有Lost in translation-既定損耗額!

          女士為文流暢,說理有道,且以「風生濤湧、磅礡氣勢」為「海戀」下註,令人折服。其人譯筆亦不俗,如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短詩《Music, When Soft Voices Die》,女士以五言體裁譯作,既對仗押韻,且用詞優雅,是難得一見佳譯。此外,「Lost in translation-既定損耗額」一說,所言甚是。只可惜,未能一窺女士個人對「Sea-Fever」一詩譯法的堂奧。    

註:余光中大師《英詩譯註Translations from English Poetry (with notes)》,有感懷詩–梅士菲爾的海之戀Sea Fever, 104-05。1960年,台北文星書店出版,惜遍尋不著。又、錢歌川先生譯詩,出自1967年,台北文星書店「搔癢的樂趣」散文集,該書亦絶版已久,殊為可惜。

          翻譯從來不是樁簡單事。無論英翻中,或中翻英,都必得充分掌握兩種語言精髓–其背後的語法、語用、知識、背景、文化、風俗、習慣、經驗,外加閱歷…等等,可謂工程浩大繁雜。否則,譯出的東西,貽笑大方不說,甚至誤導閱眾。換言之,翻譯不僅是兩種語言間的詞語轉換,更是一種「文化傳遞」,把原文裡蘊含的文化,儘其所能地轉換到譯文,讓讀者能一目了然,感同身受。

          文壇前人,如喬治高、林語堂、錢歌川、梁實秋,今人羅青…等翻譯大家,對翻譯一事,著有論述頗多,其中不乏名句佳例。而文學大師余光中女公子–余幼珊揀選彙編的《翻譯乃大道‧譯者獨憔悴》一書,有余先生論翻譯金句,摘錄如下:

        「成就翻譯家的門檻甚高,不單要精通兩種語文、文化,還要理解力高,博學多聞,識見廣雜;至於下筆時,不但要能諸體皆備,還要文風獨具,「文融於白」,靈活應對!」。又說「譯者的責任是雙重的,既不能對不起原作者,也不能對不起譯文。」。誠經典之說!

          卒業於英國皇家海軍學院,是為中國20世紀最重要的啟蒙譯著–嚴復先生,曾提譯事三難(亦稱三原則/理論/標準):信、達、雅

1.「信」指語義對等,意不悖原文,譯文要準確,不偏離,不遺漏,也不隨意增減;

2.「達」指不拘泥於原文形式,譯文需通順明白;

3.「雅」指譯文選用詞語要得體,追求原文的雅緻與簡明。一言蔽之,譯文需得要「美」。

偉哉斯言!

          令人嘆息的是,現今世代,網路橫行,太多不自量力者,沒個三兩三,照樣闖梁山(據聞,尚有以翻譯軟體,就直接轉換的)。果不然,會弄出像「長長的惡作劇結束後,让欺诈在静谧梦中消散」這等荒腔走板漫天笑話。而閱聽廣眾不察,照樣把譯者當名家一般尊崇。前面所舉之例,譯者身分有詩人、書法家、翻譯名家、英語晨讀、學者、英語教學機構、双语读诗、研究員…等。John Masefield若地下有知,曉得自己「風生濤湧、磅礡氣勢」的「海戀」,竟然給譯成這般模樣,不知會多麼氣結了。

          回頭說說文首那位熟齡女子。

          好友後來回訊稱,對方婉謝介紹好意。說自己有許多單身同學,日子過得自在,無意結交新友…。

          真實原因不詳。也許女子其實並不愛海,還是對方其實樂山? 一位單身、獨立、又有經濟基礎女子,即便熟齡,除非特有所鍾,不會願意改變現狀。

          又或是嫌自己老大不小、年事已高?

          可,反過來看,老,有什麼不好? 老人與海,多睿智成熟又詩情畫意的完美組合。The Old Man and the Sea…連海明威都讚嘆不已!

          無緣與女子一道看海去,無以吟誦曠世無匹佳作「海戀」予對方。可,不管怎麼說,至少自己又重溫了一次年少時的舊夢與理想。誰知道? 該會相識的總會相遇,吟詠過的Sea-Fever也戀戀不忘。

風吹海...既華爾滋又希臘時,帶妳看海去!
看海的日子一直都在。
感謝這位素未謀面女子!

          承蒙安女士協助,補上了遺珠之憾–余光中大師《Sea-Fever》英詩譯作第三段,如下:

海之戀  (余光中、1960年)

我要回到海上去,回到那荒寂的天和海,
我只要一座高船,還有顆星星把她路兒帶,
那舵輪的跳動,海風的歌,還有那白帆微震
那海面的灰霧,還有那漸破的灰色的早晨。

我要回到海上去,因為那奔潮的呼喚,
是一種野性的呼喚,清晰的呼喚,不能違叛;
我只要一個大風天,有朵朵白雲飛翔,
沖碎的浪花,吹散的浪沬,還有那海鷗哀唱。

我要回到海上去,回到那流浪的吉普賽的生涯。
回到那鷗之路,那鯨之路,那兒有海風像利刀一把;
我只要一個豪笑的流浪的同伴,編一個快樂的舊譚,
還有那靜睡和甜夢,當我值完了掌舵的長班。

       因探討《海戀》一詩,因緣際會得識安女士。幾番往來請益,讓自己在英詩翻譯上,拓展了視野。深諳中英雙語的女士,於部落格裡,撰文探討過不少頗有深度的英詩翻譯高見,其生花譯筆亦令人折服。自己雖出於興趣,對翻譯一事略有所涉,但,英詩譯作上,卻是個十足門外漢。拙譯《海戀》好似粗胚,拋磚引出女士寶玉,對此詩亦發表了譯作,並為文暢述英詩翻譯上的許多眉眉角角。為饗同好,先分享女士譯作如下。至於其格文大作,連結於此

海之戀   (安女士譯作)
 
我一定要重回海上,回到那寂寥的大海和天庭,
我只要一艘高桅的帆船,和一顆導航的星星,
還有那舵輪的躍動、海風的吟唱、白帆的震顫,
和那海面上灰濛濛的霧氣,破曉時灰茫茫的黎明。
 
我一定要重回海上,因為那奔潮的呼召,
是種狂野的呼召、清晰的呼召,教人難以忘情;
我只要一個海風呼嘯、白雲飛騰的日子,
和那驚濤擊舷、浮沫吹雪,還有那海鷗聲聲爭鳴。
 
我一定要重回海上,回到那浪跡天涯的歲月,
回到那海鷗之路、鯨魚之路,利刃般的海風一路相迎;
我只要個笑呵呵的浪遊夥伴,説一段逗趣的奇聞異事,
還有在值完長班之後,那一枕美夢的甜蜜安寧。

          再,拙譯經反覆思量潤飾,刪除了每段首句「再」,和三個「的」贅字。復參照安女士卓見,第一段四句結尾韻腳,押韻如藍色標示。敬請方家指教,也感謝女士。

海 戀  (2023.3.23)

我得重回海上,奔向那蒼茫孤寂的海天一方,
只消覓得一艘高桅巨艦,循著星兒導,
守著舵輪運轉,風兒吟唱,潔白的帆兒抖盪,
灰濛濛的霧在海面瀰漫,黎明破曉時嶄露著曙。

我得重回海上,為了那奔騰浪濤的呼喚,
是那般粗獷狂野又爽朗的呼喚,叫我如何抵擋;
只消航行在一個有風的日子,白雲在頂上翱翔,
雪白浪花飛濺,碧濤盛開起泡沫,醉飲海鷗的吟唱。

我得重回海上,去經歷吉普賽人的漂泊流浪。
循著鷗鳥巨鯨的尾跡,儘管似刃寒風凜冽;
渴望聽著一位浪蕩伙伴,笑談他的歷險傳奇,
交下漫長一更後,安靜沈睡在甜美夢鄉。

【冷知識-24】身生不同

•2022/11/18 • 2 則迴響

緣起

          好友女兒「嬌嬌」生日,男友贈比利時Godiva巧克力,並親寫賀卡:鍾愛一身。嬌嬌喜不自禁收下。我聽聞,眉頭一皺。蓋今日,嬌嬌正值青春年華,得了「一身」鍾愛。可一旦他日,年華老去、雞皮鶴髮時,男友還鍾愛不?

          前此「床笫之間」拙作,曾謂語言使用,有「約定俗成」者。日常生活裡,亦有不少「積非成是」用語,久了自成當然。但歸根究柢,令嬌嬌喜不自勝的,該是鍾愛她一「」、還是鍾愛她一「」的男友? 此二字字義,大有不同,豈能「積非成是」?

釋義

身(ㄕㄣshen)

名詞解:軀體總稱,如:搜身、翻身。生命,如:奮不顧身、捨身救人。自己,如:以身作則。他如:女子懷孕稱「有身」。或比喻品格、修養,如:修身齊家。

生(ㄕㄥsheng)

名詞解:生存、生活,如:起死回生、忍辱偷生。量詞,計算一輩子的單位,如:緣定三生、終生受用。生命,如:輕生、餘生。泛指生物,如:眾生、放生。生計,如:謀生、無以為生。讀書人,如:書生、儒生。學習者、或門徒,如:生徒、門生、師生。戲劇角色,如:小生、老生、武生…等。

「身」的發音,收在「聲隨韻母ㄣen(恩)」。ㄣen的語用,中文僅三例

1.恩:一聲,名/形容詞,如:感恩、恩師。

2.嗯:輕聲,語助詞,表答應、疑問、不以為然、或出乎意料,如:嗯,就這樣吧!

3.摁:四聲,動詞,表以手按壓,如:摁電鈴。

「生」的發音,則收在「聲隨韻母ㄥeng(亨韻母)」。ㄥeng的語用,因發音舌位與方式影響(容後解析),國字裡從缺

ㄣen/ㄥeng兩個聲隨韻母,搭配聲母(子音)組成的詞語繁多,不勝枚舉,但是語用上,「身」「生」大不同,除鍾愛一身,與鍾愛一生,不可偏誤,尚有以下多則…

例如

一身:指一人,如:孑然一身,孤單單一個人。全身,如:一身冷汗。

一生:指畢生、一輩子,如:終其一生、一生一世、一生受用不盡。

再如

老生:特指戲劇角色中扮中/老年男子者,多戴鬍鬚。

老身:乃老年人自稱,男女適用。

他如

生分:指感情疏遠。

身分:指個人社會地位,如:身分證(法定身分文件)。

更如

終生:畢生、一生、一輩子。如:終生不忘、終生大事、終生伴侶。

終身:淺見以此詞語,疑為「終生」一詞之誤用。查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謂語出「孟子/離婁下:齊人有一妻一妾…,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然此說有待商榷。蓋孟子著書於戰國時期(西元前403~前221) ,彼時尚無白話文,而古漢語音韻的演化,書面語的傳承記載,乃至漢字構詞單位-音節與語素的發展…等,歷經2,500餘載遞變,其說準確與否,似待考證(按,尚有其他多冊國語字/辭典,出版於民國建國後,亦有可能因循坐誤。)。是以,《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條目注釋所舉之例,如:終身保險、終身大事、終身伴侶、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等,不無疑似「終生」一詞誤用之可能。(相關音韻原理,請參閱下欄。)

思辨

一、聲隨韻母ㄣen與ㄥeng,兩者發音舌位與方式不一,難易度亦異:

ㄣen的發音,舌位尾音收「舌尖」鼻音,位於口腔前緣,屬開口呼,嘴型較易。ㄥeng的發音,舌位尾音收「舌根」鼻音,位於口腔後端,涉及聲帶旁側之甲狀軟顎骨與咽腔,略有難度。讀者可搭配介音一i、ㄨu、ㄩü,試發前者「《因、溫、暈」,與後者「應、翁、雍」,兩相比較齊齒呼(/)、合口呼(/)、與撮口乎(/),可知何者較為便宜。

二、搭配聲母(子音)翹舌擦音ㄕsh發音時:

「身ㄕㄣshen」的舌位,要比「生ㄕㄥsheng」的舌位來的更為便捷(原因如上)。讀者可再試試,「身/身/身」,「生/生/生」,各發個三五次。再「/身、身/」地唸它個四五回(舌位必須準確到位),相互比較,當知何者舌位較為便宜。

          除非是語言工作者,如華/漢語講師,得極其講究咬字、發音、與聲調,否則,因著舌位便宜,一般人極易不自覺地,採行較便捷的「」而捨「」。於是,鍾愛一身,女子也不在意。尤其是「終生」和「終身」二詞,以訛傳訛,攪和在一塊,久而久之,遂「積非成是」。

          白居易《長恨歌》,因唐玄宗專寵楊貴妃,乃有…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之說,不能混淆成:三千寵愛在一「」,否則,貴妃當飲恨「終生」。而,銀行發行信用卡廣告詞:終「身」免年費,亦是「生」的訛用。至於軍公教人員,為國辛勞奉獻大半「生」卻是領取終「身」俸,最是訛誤,也最有語病。最後,好友嬌嬌女,鍾愛她一「身」,與鍾愛她一「生」的男友,您覺得哪位好呢?

【冷知識-23】網友說…

•2022/11/12 • 發表迴響

前引

          母親年中辭世,外勞移轉,屋裡頓時冷清了下來。不能說孤淒,但比起過往,前後裡外打點母親時的熙攘,明顯少了許多生氣。一人一貓,相互依附,今昔甚是有別。偶爾,跟貓咪言語個半句,貓就偎倚著磨來蹭去。一時也分不清,是她在磨我,還是我在蹭她,和她搏感情。竟日,有時連一句人話也沒得說。孑然一身,如是過了半載。

       年初,兒子見我形單影隻,狀似落寞。勸我要出去走走,認識些朋友。他一番好意。不過,沒給聽進去。

       四月初,清明,處理完母親後事,兒子找了空檔過來。聊了一會,他開列了幾個交友網站,鼓勵我試試。約莫是怕我會孤獨死吧。擱在一邊沒理。

       一星期後的傍晚,瞥見兒子留在茶几上的字條。有XX公寓、Tinder、YD…等等。一時興起,好奇上Tinder試了一下。結果,大失所望。網頁極其 User unfriendly。填完問卷,怎麼也上傳不成大頭照。試了幾次,依舊不行。頹然放棄。

       過後,兒子問結果。大致跟他說了情形。他笑我老了。因為,時下年輕人,沒人再用桌機。都嘛用手機玩,他說。

       想想也是。於是週末下午,費了番功夫,用手機再登錄Tinder。果然,很是順暢。但上傳照片時,又再遭拒。原因「違反規定」。搞不清怎麼回事。試了又試,仍不登其門。用室內電話登錄,一樣遭拒。懊惱萬分,作罷。

       然後,心裡老大不服氣。換了叫YD的。這回,順利登錄。填了自介,成功上傳照片,而且還額外付費,升等一個月VIP,以示誠意。

初啼

一個鐘頭後,收到簡訊。是位40出頭女士,住處一個鐘頭車程,沒附照片。

相互打完招呼,女子劈頭就說,想找固定性伴侶,已婚。問介不介意?

(我完全沒進入狀況,不知該怎麼回…這般露骨訊息。)

想了想,回對方:我有ED。
她回:?
Erectile Disfunction。(我打出字來。)

對方沈默了一陣。大概查字典去了。知道是「勃起障礙」後,不一會,不動聲色刪除對話。走了。

後繼

再晚,是個20好幾女娃。開口問:晚安安
我回:Good Evening!
不讀不回。

直到第二天近午,女娃回訊:Good Evening
(我愣了一下。)
提醒她:午安。
她也回:午安
再問:妳好。
一樣回:妳好 (而且用的是同樣的「妳」。)
停了一會,我打:吃了嗎?
也回:吃了嗎
(不知該怎麼繼續交談下去…。)

感覺像是在跟一隻鸚鵡對話。而且,鸚鵡果然不懂怎麼用標點符號。

無趣之餘,關了對方。

接續

隔日,網站傳來一則訊息。對方叫咪咪。

劈頭第一句:可以看哥的小弟弟嗎

(What? 看…小弟弟? 我驚愕自問。心裡完全沒準備。)

連忙瀏覽對方自介。職業:藥師。年齡38。興趣:喜歡談「色色的…」。私密照:隱藏。

(…靠,第一次交談,就來這個。還哥呢…,足夠當你爹了!)
於是回她:You Suck!
停了10幾秒。藥師女子回覆:嗯…可以耶~~~

我差點沒當下暈倒。因為...
1.她把 Suck當動詞。
2.她沒看清那是驚嘆號,不是問號。
這個世界是怎麼了!
倒胃之餘,關了對方。

再續

然後,是個沒貼照片女士。叫小倩,年齡42,自由業。

對方先打了個數目:72,然後問號?

有過前幾次不很愉快經驗,我打:不好嗎?
回了一個無意識貼圖,像:不解。
我回她:可、適合EC女子啊!
她又一個不解貼圖。
我再打:Electra Complex.
這一回,順便幫對方英翻中「戀父情結」,外帶一則笑出淚來貼圖。
她回了一頭三條線貼圖。還連貼三次。

這女子…要麼,沒 keyboard,只好一直用貼圖。要麼,不會打字,也欠幽默。

無趣之餘,關了對方。

又續

當晚又來一則訊息。30來歲,職業:百貨零售。

劈頭蠻正常,打:你好
我回:Hi!
(等了半天,沒回應。)

再打:Hello…
(對方依舊靜默。)
隔了一會,再發:So…you’re busy?
兩分鐘後,回訊:你歪國人不會中文
(我愣了一下。說得也是。這裡不是Tinder,幹嘛用英文?)
於是回她:Sorry…Oops! 用英文,習慣了。

你英文老師呦我英文不好考試都嘛不及格說

(零售女子一口氣,連著打了將近20個字。)
不過,看來妳中文也不怎麼樣。歪國是哪國? 標點符號也不會用。心想。
無趣之至,關了對方。

主場

星期三晚間,網站通知:有人對你有興趣呦,快看看。

是個騎跨單車,對著落地窗自拍,身形瘦高女子。年齡48。叫Beauty,住台北。扉頁留言:期待有緣人。

對方先打招呼:你好
回她:妳好。
So, I’m the Beast! (跟著補了一句。)

沉默了幾秒,對方打:?
Beauty and the Beast! (我回她,外帶一個笑出淚來貼圖。)

又沉默了幾秒。然後,回了一個笑臉。(幸好,我心想。自以為幽默,沒撞壁。)
你是老師
(厲害。因為自介欄職業,我填的是:臣本布衣,下一句。)
怎麼知道? (我問。)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你南陽街名牌教授嘍
不敢。誤人子弟罷了。
教什麼
留學必考科目:TOEFL、GRE、GMAT…
哇…補教大牌
哪裡。混飯吃而已,而且,已經是過去式了。
退休了
是。不過,還兼點差,打發時間。
要不要換賴 (對方回。)
好啊。(的確。這個YD網站,對話欄超小,打字不像LINE方便。而且,底色深紫,看著挺吃力。)

對方給了LINE連結。加了朋友。

(大頭貼:帆船上的遊艇照。背景:陽光燦爛的湛藍大海。迎風飄展的巨大船帆上,依稀看得見白底藍條旗幟。女子戴大寬帽和太陽眼鏡。脖上圍著一條鮮豔圍巾。)

頭貼漂亮,是希臘? (我問。)
嗯,雅典愛琴海
喔,陽光呢! (我激賞的說。)
喜歡旅遊? (繼續問。)
兩年前自助行。疫情之後,哪兒也去不了。
也是。平常都怎麼打發?
已讀不回。

直到第二天近午。
我發了則簡訊:在忙嗎?
半個鐘頭後,愛琴海女子回:要生活耶
(說得也是。忙生計,得弄一整個通霄? 我心想。)
可以問,從事什麼行業?
電腦周邊設備 (女子答得也快。)
哦,3C產業,是挺忙的。
不忙的時候做什麼消遣? (我接著打。)

你喜歡周深嗎? (這話…沒頭沒腦。問得我一頭霧水。)
誰? 對不起,不熟。(有點不好意思地回對方。)
五則YouTube連結,噹噹噹噹噹,一口氣傳了過來。讓人目不暇給。
我是生米,他是我最崇拜的,可以從早到晚一直聽個不停,好喜歡他。
(愛琴海女子連著說)
嗯…給點時間瞭解一下。(我回。生米是啥? 要煮熟飯? 跟女子什麼關係?)
我比較常聽爵士和古典,需要一點時間消化。(再打。)
你一定要喜歡深深,我昨天半夜還在聽他,太棒了。(不是說要生活耶? 我心想。)
回對方一個「讚」。(不知說什麼好。)
一定要呦~~~ (感受得出女子的期盼。)
Sure thing, I’ll give it a try. (我回。)
       第二次對話,於焉告終。

          當晚,約略觀賞了一下視頻。是對岸一名歌手。年紀不大,約莫20出頭。個頭也不高,白白淨淨,是男子,可妝扮模樣像女性,言談舉止也Sissy氣重。衣著風格、外表舉止、語言表達,都典型女性特徵。嗓音倒清亮,聲線也溫柔,音色介於童聲、少年音和女聲之間,是個陰柔屬性的女聲男歌手。上網略為搜尋:2014打選秀節目《中國好聲音》出道發跡,隨後,因歌聲、長相,慢慢紅遍對岸影視圈,歌眾廣大。不過,生米女子喜歡的不是我的一類。(生米是周深粉絲的意思,後來知道。)
夜裡,禮貌地回了簡訊:不錯的歌手。讚。
不過,中文歌我不熟。Spotify上正在聽 Eric Bibb的 Needed Time。(總得表態一下。沒得說,盡由著妳噹噹噹地給視頻。)
1994年專輯。Spirit & The Blues 。(再補了一句。)
不讀不回。

          (第二天中午,回應來了。)

黑人的老掉牙東西,太冷。
冷? 老掉牙? 藍調的靈魂 Eric Bibb呢,小姐! (不過,沒發。)
是喔…老人就只聽老東西吧。I guess. (解嘲地回對方。)
已讀不回。

          黑人? 開玩笑。

          藍調之王B. B. King是黑人。藍調皇后貝西·史密斯是黑人。嗓音沙啞,小號技巧無人堪比的「爵士樂之父」路易斯·阿姆斯壯,黑人。得過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和終身成就獎的丹佐·華盛頓,黑人。至於歐巴馬和第一夫人蜜雪兒,還雙黑呢。

          黑有什麼不好? 我早晚刷牙用的也是黑人牙膏。(心裡老大不痛快。)
          若換了我說,妳生米偶像,不就個娘P,聽了舒服嗎,妳?

       接下來兩天,適逢週末。每日早晚各一回,像發老人圖問候請安一般,按時打卡,愛琴海女子必上傳個少則三兩部,多達八九片的YT連結。全是周深的歌。有綜藝節目的,大獎比賽的,個人單曲的,10大封神現場的…。(就沒隻字片語,也不理對方是否歡喜。)

          一開始,我總禮貌地給個讚,或拍手圖。(也不帶隻字片語。意思是收悉,但 No Comment。表未必喜歡。)

          女子不解事。持續用深深的YT連結,灌爆我LINE訊息。而且,一個勁連發。依舊不帶隻字片語。

          個中唯獨一回,是周深唱「孤獨的牧羊人The Lonly Goatherd 」,另有「寂寞的牧羊人」譯法(Goat指山羊,非Sheep綿羊)。愛琴海女子破例,打了幾行字:

扣人心弦,賞心悅目,攝人氣質魅力,有演技又可愛調皮的的深深
好喜歡孤獨的牧羊人,天籟之音,讓人驚歎,叫人感動流淚
深深是地球歌唱精靈瑰寶,天王級歌神 
深深唱進了人心,「深深聲聲入人心」,聽一百萬遍都不嫌多
(末了,還補上一句…)
好好品味
          品味? (OMG。我心想。)
          不過就「約德爾調」唱腔罷了,值得那麼五體投地的推崇膜拜?

          「約德爾調Yodeling/Jodeling」唱腔,是瑞士阿爾卑斯山居民傳統民謠唱法。強調高低音間,藉胸腔音(低音)和假聲Falsette(高音),反覆迅速切換唱腔的表現。始於中歐鄉野民俗小曲,農閒聚會時自娛娛人。19世紀初,拓展到劇院和音樂廳,是瑞士、奧地利、德國南方等地,相當普遍的一種民謠演唱方式。「寂寞的牧羊人」是該曲調唱法裡較具知名度的曲作。

          1965年電影「真善美」(對岸譯:音樂之聲),飾家庭教師的茱莉·安德魯絲Julie Andrews,帶著東家七個孩子(五女二男,5歲~16歲),搭配提線木偶/布偶/山羊等道具,以約德爾調演唱過此曲。該片榮獲第3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音效/改編配樂/及剪輯等五項大獎。YT上有多則此曲Clips。觀看人次,有1,322萬,741萬,89萬…不等。國內音樂會上,也有團體用約德爾調唱腔,詮釋過此曲。

          至於周深的「寂寞的牧羊人」,讓我給點評的話…還行,就還行吧。

          論嗓音、聲線、和音色,周深不差。唱中文,沒問題。可、唱這首英文曲,不評技巧,單就發音和咬字,他有問題,而且大有問題。整首曲子,就 Lay ee odl 來,Lay ee odl 去,外加 Lay ee odl lay hee hoo幾個假聲–清楚。歌詞嘛,則含混籠統。藉著身段與手勢帶過。完全聽不清他在說唱些什麼,生米們大約也不在意。但、不能拿英文不是母語當藉口。紅遍了半邊天的歌手,上台開口,就得經得起檢驗。

                    不說了。再講,「米袋」們會跨海過來,聯合愛琴海,一塊兒「淹」了我。有興趣讀者,可搭配下頭的歌詞 Clip,聽聽人家是怎麼咬字和發音的。

說明:茱莉·安德魯絲飾演的家庭教師瑪麗亞,帶著東家的七個半大不大孩子,搭配提線木偶、布偶、山羊…等道具,以約德爾調演唱 The Lonely Goatherd.
說明:The Lonely Goatherd 歌詞。

          真善美電影問世時(1965年),愛琴海女子還沒出生(今年48的她,1974年次)。對岸廣大歌眾,也泰半80/90後,甚至00後世代。別說不知這部第38屆奧斯卡鉅片(今年-2022頒的是第94屆奧斯卡),恐怕連茱莉·安德魯絲是誰,也沒聽聞過。

          智利名導,亞歷安卓·霍多羅夫斯基 Alejandro Jodorowsky,以超現實前衛風格,及「邪典電影 Cult Film」(註)備受影迷喜愛。他曾說過一句常被引用的金句「Birds born in a cage think flying is an illness. 籠子裡出生的鳥,總認為飛翔是一種病。」。這話用在愛琴海女子身上,未必公允得當。不過,沒睜眼聽過、或看過外頭世界,一個勁只蒙眼自嗨者,海峽兩岸不知凡幾。(這些,沒告訴對方。好好的,刺人家幹嘛。)(註:邪典電影 Cult Film,又稱邪門電影、Cult片、或靠片,指的是一些在小圈子裡頗受支持者喜愛,特別推崇膜拜與頂禮的另類電影,亦稱「非主流電影」。此類電影,通常沒有大規模票房,僅小部分影院發行放映。)

          就這般,與這位周深生米,相識五天,交談不到百來十字,倒被她灌了3/40首周深視頻。除了開頭那幾首和「牧羊人」,後來的,興趣缺缺。沒看,都刪了。

          年近50的愛琴海女子,說是位大媽,也不全是。可瘋起小白米,那股勁道,可是強強滾。不知她感情是否受過創,因為不曾深入交談(也沒機會談,除了她的深深)。但也讓我見識到了新聞上說的大媽追星一事。若非疫情隔阻,女子肯定會兩岸間飛來走去,追她的深深吧。

          一週後,影音連結停了。許是該推介的都丟完了? 還是因為拍手加讚我沒繼續給? 不清楚。總之,愛琴海上風帆不再飄揚。又一個星期,音訊全無。我壓抑住想發訊,禮貌問候念頭。怕又看見連結。

       兩週後,簡短寫了幾句給對方…

有幸相識,並開拓視野,得以一窺中國好聲音。感激之至。
不過,看來似乎無緣。預備關掉LINE對話,祝福您和您的深深。
回訊得也快。一則揮手道別圖,沒言語。也乾脆。

       一切回到了原點。

感想

       整體而言,這個 YD交友網站,不是想 ONS-One-night stand 找一夜情的,就是呼朋結伴,暢飲作樂,自稱愛大叔女子。而且,還盡是夜半三更廣發邀約,令人不堪其擾。其次,互通有無時打出來的字,要嘛,音同異體,再不,就錯/別/白字連連,還不加標點符號。不敢說:滿室皆白丁,但,往來少鴻儒。無趣之餘,一個月 VIP期限還沒滿,就關了帳號,也刪掉了網站。

          俗話說:不畏犧牲,前仆後繼。YD網站的挫敗,自己心有不甘。不過,既然邁開了第一步,打算重起爐灶,再接再厲。這屬後話,另回分解。

【冷知識-22】一筆之別

•2022/11/06 • 7 則迴響

引子

          辦公室裡,素來個性開朗,人緣極佳的女同事A,近日卻抑鬱沉默、落落寡歡。日昨,好心的女同事B,趨前略為關懷。不想,一向陽光翠燦的A,竟當眾涕泗滂沱,難過得泣不成聲。原來,閨房勃谿,夫妻失和,同一屋簷下,彼此視同陌路,已多日不曾言語。

          同事間彼此感情不錯,偶爾也攜伴餐聚,大家都相熟。熱心的B,私下找我商議,想約A夫婦一塊喝杯咖啡聊聊,冀望打開僵局,讓A夫妻倆言歸於好。

          猶豫了一下,我說,人家夫妻「之間」不睦,原委如何不明。儘管是要好同事,終究是外人,似不便介入為宜。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旁人家裡的事,繁瑣複雜,是非對錯難斷,還是別插手置喙的好。況且,夫妻吵架,往往床頭吵、床尾和。勸B無需擔心,過段時間,也許就沒事了。同事B點頭稱是。

細究

          過一會,B一臉狐疑地過來,問方才說的「床之間」是哪幾個字? 我又再唸了一遍,順手寫給她。B問,不是「床之間」嗎? 我略微一哂,把兩字放大再書寫了一遍:

說明:左「笫ㄗˇ」、右「第ㄉㄧˋ」。

笫(ㄗˇ)」和「第(ㄉㄧˋ)」兩字,只一筆「橫折」之差,卻是兩個完全不同,也極易錯讀與誤寫的字,一個不察,就會犯錯。

釋義

          笫(讀音三聲ㄗˇ/):部首竹部,形聲,讀音從𠂔(如姊妹的姊ㄗˇ/);指竹編的床席。床笫,亦指床鋪。

成語:床笫(ㄗˇ/zǐ)之私,指閨房內夫婦間的私語或私事,限用於男女房中床席上的情事。例句:這是人家夫婦「之間」的事,你何必過問?

語出

1.《左傳.襄公二十七年.秋.七月.戊寅篇》:趙孟曰.之言不踰閾.況在野乎.非使人之所得聞也。

2.《孔叢子.答問》:凡若晉侯驪姬之私,房中之事,不得掩焉。

補註

1.閾:讀音ㄩˋ/ yù,名詞,指門檻,界線、範圍。

2.孔叢子:書名,為孔鮒所撰,凡三卷。記孔子以下子上、子高、子順等人的言行,計二十篇。

3.孔鮒:人名,秦末儒生,孔子八世孫。

後記

          「床笫」一詞之所以容易被當成「床第」,主要是「笫」字唯獨只在「床笫」一詞裡出現,別無其他語用;其次,兩個字的字形極為相似,很容易被誤用;最後,國人一般諱談床幃私事,平素更甚少使用此一成語,使用度太低。經年累月下來,語用錯亂,久而久之,就相傳成了你我朗朗上口的偏誤。

          將「床笫ㄗˇ」錯寫或誤讀成「床第ㄉㄧˋ』」的人,所在多有。甚至頗有名氣的作家,或廣電節目主持人,也一樣「/」訛用,尚有性學專家出書,就叫「達人」的。

          語言的使用,固有約定俗成者。日常生活裡,也確有不少「積非成是」用語,使用久了似乎也成當然。但、無論如何,「床笫ㄗˇ」不能被「床第」取代。這一點,公元前770年,左傳裡的老祖宗,就告訴過我們矣。

          故此,下回若是大廳廣眾裡,您打算談談自個家裡的「床笫之事」,可別再誤用成「第」啦。

【冷知識-21】割肉

•2022/10/09 • 發表迴響

「...像繞圈子一般,越靠近終點,我就越回到起點。彷彿是要給那最後的旅程些許安慰和準備,許多沉睡已久的記憶,如今一一觸動我心...」《雙城記、第三部、第九章》--查爾斯.狄更斯。

本事

          二弟的女兒考上高雄大學之後住校,假日來看奶奶,剛好外傭休假,姪女跟我一起推輪椅帶母親上公園曬太陽。看著我剝葡萄一粒粒餵母親,孩子好奇地問:奶奶還記不記得過去的事?我順手指著母親左膝內側的碗大疤痕,問她:那是什麼?「給媽媽割肉」,母親不假思索地回答。

          母親生肖屬鼠,方過完八輪生日,虛歲97。八年前中風,就醫未見好,慢慢更出現失智現象。近年病情加劇,情緒不穩,言語含混,記憶退化,甚至出現離譜妄想情形。姪女問起時,自己不過隨手指著她腿上疤痕問問,她竟記得是「給媽媽割肉」,聽得我眼眶頓時濕潤起來。

          沒失智前,母親曾用稿紙,一字一字地撰寫回憶。提筆忘字時就翻字典。前後兩年,差不多一筆一畫地寫了六萬來字,過後,我再用電腦幫她打印。割肉的事,母親沒寫。她說為娘盡點心,沒什麼大不了。經不住我和孩子一再央求,後來補記如下:

…十八歲時,娘生病請醫生來看,那個年代都看中醫,醫生看了說趕快準備後事,我好怕娘會死,愛看書的我,記得書上說《割股療親》可以延壽,娘生我得的病,割點肉也應該。要割什麼地方才好,左大腿最順手,決定後,跟張媽要粗草紙,廚房拿了把鋒利菜刀,到茅房坐下,把褲子捲起,在膝蓋上劃了一刀,不順手,用左手搯住膝蓋的肉和皮再一割,快要割斷時有點疼,把那肉翻起來看裡頭,有很多像石榴子兒的小顆粒,用手扣出幾粒,是粉紅色很硬,奇怪,一點都不疼,可能是麻木了。血從腿底下流出來,我沒注意,正要把肉扯下時,張媽過來看見滿地是血,大叫了不得啦,大姑腿上流了好多血,把家人都喊出來,嫂子們攙著我坐在炕上,用硼砂消炎止血,還買了盒江米紙包七厘散用水服下,不到一個月全好了,大嫂在茅房找著那塊帶皮和粉紅顆粒的肉,放水煮化,餵娘喝下,不知是不是迷信,娘真的又多活了兩三年。

上圖:母親左膝內側的碗大疤痕。右上及下圖:母親一字字撰寫的回憶錄手稿。

          晚近母親作息顛倒,半夜不睡,常聲聲喊著娘、娘。聽母親夜半呼喚她娘,感受難以言喻。和姪女推輪椅回家路上,看著不復記得父親已往生,也不知今夕何夕,卻依然記得膝上的疤是「給媽媽割肉…」的母親。應該好好再照護個她幾年,我想…。

後記

          19世紀英國大文豪,《孤雛淚、塊肉餘生錄、小氣財神》…等世界名著作者–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在《雙城記 A Tale of Two Cities》一書裡曾如是說..

…For, as I draw closer and closer to the end, I travel in the circle, nearer and nearer to the beginning. It seems to be one of the kind smoothing and preparing of the way. My heart is touched now, by many remembrances that had long fallen asleep…” –A Tale of Two Cities, Book the Third, Chapter IX, –Charles Dickens.

「…像繞圈子一般,越靠近終點,我就越回到起點。彷彿是要給那最後的旅程些許安慰和準備,許多沉睡已久的記憶,如今一一觸動我心…」《雙城記、第三部、第九章》–查爾斯.狄更斯。

 …那是什麼?
給媽媽割肉。

母親不假思索地回答。
彷彿替《雙城記》裡上面的那段話,做了最佳詮釋。

補註

          去年(2021年)六月底,母親於午睡中溘然謝世,走得安穩平靜,享嵩壽99。一個月後的2021.8.5,本文發表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今年清明時節,遵囑追隨父親海葬於高雄外海七浬處。

左上:2013.1.2陪母親遊佛光山時所攝。左下:時地不詳,推想是民國40年許,遊台灣某名勝古寺。右上圖:2019年早春,高雄左營果貿新村,與母親於來來豆漿店用早膳後,母親假寐片刻時所攝。下半圖:母親一筆一畫書寫的回憶錄手稿。

【冷知識-19】池永正明

•2022/10/01 • 發表迴響

借問:「多年」是多久?
答:「35」年!

引子

棒球
看棒球、打棒球、玩棒球
無論您喜歡還是不喜歡,至少都應該知道這件事...

2005.4.25日本職業野球協會招開記者會,鄭重宣告「遭永久失格(終生禁賽)處分者池永正明,『多年』來潔身自愛,擁有正當工作,相較其原先犯行甚微,經協會審慎考慮,特准復權

上面這段宣告裡提到的「多年」是35」年!


背景

日本職棒協會野球協約:第18章:有害行為、第177條(不當行為)、第一款:

          球員、教練、球隊職員、組織成員,如發生下列行為,應根據協會主席書面提出,撤銷資格,禁止該員繼續擔任本組織內任何職務。

(1)故意試圖輸掉比賽,或未能盡最大努力獲勝

(註:協約於1951.6.21生效;1953.5.25, 1971.10.8, 1980.3.31, 1998.11.18修訂)

何人

          池永正明,曾經是日本職棒西鐵隊的王牌投手。

          1970年日職爆發球員與黑道掛鉤打假球放水的「黑霧事件」,池永正明涉案其中,被棒協判處「終生禁賽」。

          時隔35載,2005年日職協會將他解禁,恢復其職業球員身份。

          23歲英年離開球場,35載後,復權時,他已58歲垂暮。

左圖:21歲春秋鼎盛的王牌投手。右圖:58歲復權時,白髮蒼蒼、倦鬱愁容。圖片來源(左):https://column.sp.baseball.findfriends.jp/?pid=column_detail&id=097-20191125-11。圖片來源(右):https://plaza.rakuten.co.jp/kajiya/diary/200503170000/。

天才

  山口縣的池永正明,下關商業高校高二時,帶領球隊奪得日本全國高中棒球甲子園聯賽冠軍,高三再帶球隊得第二名,被公認是賽史上數一數二速球投手(145Km/h)。1965年高中畢業後投身西鐵(獅)隊,以新人之姿,當季即拿下20勝。該年度新人王票選,囊括163票中的162票(一票從缺),成為新出爐王牌投手。1967年更以23勝榮膺勝投王。生涯前五球季,總計拿99勝,為西鐵隊頭號王牌。1970年遭終生禁賽前一個月,池永再獲4勝,短短五年零一個月職棒生涯,總計得103勝,防禦率2.36。以這種速度,預估十年內可拿200勝,職棒生涯更可穩拿300勝。

左圖:翩翩之年的池永正明。右上:1965年高中畢業,甫投身西鐵隊時的英姿。右下:選手資料表。圖片來源(右上):https://column.sp.baseball.findfriends.jp/?pid=column_detail&id=001-20200427-45。圖片來源(右下):https://rinasasazaki3.hateblo.jp/entry/2022/05/15/080256。

          身高175,球速奇快的池永(有150Km/h實力),刁鑽滑球、噴射球(Tailing Fastball/Shoot ball, 亦稱竄球/內飄球)為其致勝武器。此外,控球出色的他,也被公認膽大心細,不但善於揣測打者心態,即使面對成名已久打者,年輕的他依舊毫不畏懼地能展現拿手球技,將對方三振。從高校甲子園優異表現走紅開始,他就成了日本球迷心目中的偶象,加入西鐵隊後,更是全日本球迷萬眾矚目焦點。1970年涉「黑霧事件」案醜聞,遭終生禁賽,葬送了一位可能獲300勝投手生涯,可說是日本職棒界的「無鞋喬Shoeless Joe」

左圖:美國職棒大聯盟(MLB)1919年發生「黑襪事件Black Sox Scandal」醜聞, 芝加哥白襪隊外野手 Joseph Jefferson Jackson ,綽號無鞋喬Shoeless Joe是最令人扼腕的好手。影星凱文·柯斯納在1989好萊塢電影《夢幻成真Field of Dreams》一片,曾有為無鞋喬平反情節。右下圖:容量77,500座位的加州洛杉磯紀念棒球場 L. A. Memorial Coliseum舉辦世界大賽時的盛況。

圖片來源(右下):By ievenlostmycat from San Diego, CA, USA – 1959 World Series, Game 4, CC BY 2.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7283782。

緣起

1950年開始蓬勃發展的日本職棒,有著「黑霧事件」這最不堪的一頁。

          1969年球季尾聲,西鐵獅隊洋將Carl Boles賽後接受媒體訪問表示,隊友出賽時失誤過多,事有蹊蹺。此話一出,日本報社龍頭,亦是巨人隊母企業的「讀賣新聞」遂展開調查。同年10月7日,「讀賣新聞」與「報知新聞」同時刊出震撼性報導「西鐵隊主力中繼投手「永易將之」與黑道掛勾於比賽中放水作假。」

          報導一出,西鐵總教練中西太隨即於第三天辭職以示負責。五天後,投手永易將之遭球團開除。一個月後(11月28日),日本職棒協會開罰,對永易將之做出「永久禁賽」處分,使他成了日本職棒史上第一位被判終生球監球員。

左圖:率先提出放水蹊蹺的西鐵洋將Carl Boles。右圖:日職史上第一位被判終生球監永易將之。圖片來源:https://baseball-koshien.com/kuroi-kiri1/。

事發

          由於茲事體大,各球團亦紛紛展開自清,對球員進行內部調查。日本警察廳也匯集全國警力,對黑道展開清剿。警方調查發現,當時職棒簽賭已成黑道最新資金來源,同時發現,除了永易可由特定人士處獲得20~30萬日幣「酬勞」金之外,凡是隊友被三振或蓄意失誤,也可透過永易轉手得到一筆金錢,作為對他們有所「貢獻」的獎勵。永易遭懲處後曾聲稱「作假比賽的不只他一人」,但隨即隱身藏匿。

          隔年4月5日,警視廳於札幌逮捕藏匿的永易。偵訊時,他坦承「自去年夏天以來曾打過三場假球,而且,共有六名西鐵球員參與」。此番供詞令案情急轉直下,遂爆發「黑霧事件」。

          4月26日,參與幕後運作的關西黑道集團份子遭捕,整起收錢打假球內幕逐漸明朗。由西鐵轉隊至中日隊的主力投手田中勉被捕後自白承認,曾由永易處得到50萬日幣而參與放水。

          5月4日,棒協委員會傳喚西鐵隊涉案6名球員,並於25日裁定罰則。收受40~60萬日幣並明確作假的與田順欣益田昭雄,與收受100萬日幣的王牌投手池永正明,全遭判處終生禁賽。共謀放水的中日隊王牌投手小川健太郎亦於6月3日被判終生禁賽。7月30日,曾與永易同隊的東映隊主力投手森安敏明也承認接受其50萬賄款而放水,同樣被判處終生禁賽。至此,前後已七名頂尖球員被處以極刑。

左圖:1970.4.10永易將之被捕自白記者會。右圖:1970.5.4 西鐵隊六名涉嫌球員接受棒協調查,事後記者會。左起第二人即池永正明。圖片來源(左):https://column.sp.baseball.findfriends.jp/?pid=column_detail&id=002-20160418-12。圖片來源(右):https://nordot.app/901968597228273664。

          其他多位曾收受賄款、但未放水,或雖拒絕接受賄款,但未依規定報告上級,以及接受100萬元手錶以為贈禮者,均分別處以一季、三個月、或一個月禁賽處分。此外,近鐵球團廣報擔當課長,雖非球員,但因勸誘選手放水,遭永不錄用處分。(註:第一波涉入放水事件中的大洋隊投手高山勳,被逮捕時已引退,形同永久禁賽。事後,於1978年因此事引發憂鬱症,仰藥自殺身亡。)

爭議

          儘管黑霧案在1971年落幕,不過,被永易供出的池永正明極可能並未涉案,而是遭永易田中勉兩人蓄意構陷。田中勉事後亦曾表示池永未涉案,而是自己與永易嫉妒其優異表現,鉤索羅織,故意牽連池永入罪。

          池永本人接受調查時,亦堅稱前輩曾以報紙包著百萬日幣交給他,並要求其相助,「因為不敢忤逆前輩意思,所以把用報紙包著的百萬日幣放在選手衣櫃中,但絕對沒有在比賽中放水做假。」事實上,從他的戰績來看,也找不出其放水痕跡。而刑事起訴部分,他也獲判無罪。

          協會委員調查時,由池永的態度與眼神,推測他可能並未實際參與放水,但認為「在這樣明顯金錢往來中,並非完全無法推辭前輩要求」。因此在高道德門檻要求、高標準裁決下,對僅止於嫌疑的池永,委員會一樣做出了「永久失格」判處,他遂被逐出了心愛的職棒圈。

          數年後,池永接受採訪時曾感傷地表示「即使是罪犯,多年時光流逝後也可得到寬恕,但對我來說卻不行因為這關係名譽且影響至大,不僅牽涉我個人,也使家族蒙羞。」1983年9月,池永父親去世時,臨終前最懊悔的,便是不能看到自己兒子洗刷罪名。

輿情

          正因當年棒協委員高標準衍生的瑕疵,復加池永悲劇天才際遇,職業棒壇與球迷們,咸認當時量刑過重。因為即使收受賄款事實已可確認,但比賽時放水作假卻難認定。在當事人堅決否認下,棒協委員僅靠懷疑,便做出最嚴厲的終生禁賽處分,難令人心服。身為西鐵隊王牌投手的池永,若非如此,前程看好,其生涯勝投超過300場指日可待。「黑霧事件」徹底毀掉了這位明日超級鉅星,有識者悲憫他是日本職棒的無鞋喬Shoeless Joe。

平反

          令人感慨萬千的是,當終生禁賽35年後,2005年棒協宣告他復權。日本眾家媒體蜂擁到他山口縣下關市北浦開設的居酒屋「角島」小店,爭先恐後採訪他時,這位當年備受期待的天才投手,已白髮蒼蒼滿是倦鬱愁容。攝影機、麥克風下,面對大批媒體此起彼落發問感想,池永禁不住潸然淚下,久久不能自語。歷經35載歲月,遲來的正義雖然璧還了他的名譽,卻永遠彌補不了那再踏投手丘的遺憾。

          從23歲翩翩之年離開球場,到58歲垂垂遲暮再獲復權。年華已逝,青春不再,即便挽回了名譽,哪堪再重踏投手丘? 35載的嚴峻處罰池永正明永遠也只能是「傳說中」的300勝投手矣!

左圖:翩翩之年的王牌投手。右圖:垂垂遲暮的居酒屋店主,圖片來源(右):http://kirakira-60.cocolog-nifty.com/blog/2006/12/post_b1e6.html。

他山

          高道德門檻、高標準裁決,日本職棒協會堅持的是什麼?一個「」字罷了。而費時35載始獲平反的池永正明,所求的又是什麼?「榮譽」二字而已。

          驀然回首,那咱們台灣呢?在這個哈日人數最眾的島上,看看前些時紛擾不斷的「論文門/學位門」造假抄襲醜聞吧。

始自我們最高女領導人自身博士論文

          「論文門」一事,無論英國牛津大學經濟史博士徐永泰,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經濟系副教授林環牆Hwan C. Lin,台大法律系榮譽教授賀德芬,或媒體人彭文正…等人如何調查舉證,真相到底如何?黑白正邪、混沌不明,愚昧魯鈍的吾輩著實看不懂。不過,作為一個局外人,我不能理解的是:

          一所英國堂堂百年名校-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頒授法學博士學位的論文Doctoral Dissertation是何等光宗耀族名譽,而、是什麼原因,需要以30年「絕對機密」的高規格等級,將升等論文資料封存(延後公開),直到民國138年(2049年底)? (補充說明:依「國家圖書館學位論文延後公開申請書」作業規定,並無所謂「封存」一詞用法,正確稱謂叫「延後公開」)

左圖:2019.7.19-教育部回覆立委質詢公文。右圖:國家圖書館學位論文「延後公開」申請書。

下面簡要說明相關的兩則法條:

一、依「國家圖書館學位論文延後公開申請書」作業規定,申請「延後公開」條件有三:
1.涉及機密;
2.專利事項(附申請案號:___);
3.依法不得提供(說明所依何法:___)。
二、依《國家機密保護法》第4條,國家機密等級區分第一款:
1.絕對機密:適用於洩漏後足以使國家安全或利益遭受非常重大損害之事項。

無分藍白綠紅,身為一個局外人,讓人難以理解的是:

          區區一份論文升等資料,到底符合了「延後公開」三項申請條件中哪一項? 以及,這份論文升等資料如何「使國家安全或利益遭受非常重大損失」需要列為「絕對機密」等級封存30年? 不管是藍是綠、或紅或白,其他的都甭說,就只請教上面這一個問題。

其次,再看看前新竹市長林某的雙「學位門」抄襲造假醜聞…

          林某的論文抄襲事件更離譜,他先遭台大認定論文抄襲並撤銷其碩士學位,身為台大校友的最高女領導人,不分青紅皂白,否定母校的專業審議,反而公開要求其所屬政黨「全體黨公職團結相信林」,以及「支持林捍衛自己清白」。再隔兩週,中華大學也以抄襲撤銷其碩士學位。拗不過輿論譁然,林某宣布退選。而最高女領導人失格為其「背書」,充其量只不過證明了什麼叫「一丘之貉」。

          更荒誕不經是,雙碩士論文抄襲(或由他人代筆),是何等嚴重違反學術倫理與誠信的事,而宣告退選沉寂旬月的林,日昨復出,竟完全不受「愧」與「恥」二字的困擾。至於一路力挺「小英男孩」的最高女領導人,竟不顧是非善惡,又再度與林某合體,雙雙公開為參選人造勢助選,林某同時還大剌剌地侉言「誠信比選市長還要重要…」。

          這…這還是人話嗎?能講得出這種話,這人的邪惡可還真不是一點點,簡直是恬不知恥已極!

鮮恥

          一個是不明不白地以「絕對機密」最高規格等級「延後公開」升等論文資料 30年的國家最高領導人,一個是「論文抄襲造假」,學位遭撤銷後,卻還「滿口誠信」不配當人的傢伙。

          此二者行徑,對照日本野球協會高道德、高標準下所堅持的「」,與費時35載始獲平反的池永追求的「榮譽」,其斲喪的將不止於忠誠良善百姓的智商,這樣齷齪的人品與不道德行為,簡直叫人鄙夷不齒。 

          從娛樂(瘋日本音樂、動漫)、行為(服飾、配件、手機吊飾、化妝),乃至所謂國球的棒球,台灣幾乎無處不著迷崇拜,及複製學習日本。因著複雜歷史與社會背景,日本文化深入台灣社會的各個領域。遺憾的是,粗淺的外表和風,卻沒能真正掌握這個民族「知恥」與「視榮譽為第二生命」的真諦。昔時,一個喪失榮譽的武士,唯有「切腹-Harakiri」一途方足以謝罪。今日,證諸日本棒協的堅持,及悲劇人物池永35載2的癡候,吾人豈能不愧?

結語

          《禮記•中庸》裡孔子說「知恥近乎勇」。《孟子•公孫丑上》中亦說「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盡心上》亦言「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一個人如果沒有羞恥之心,就不能算是人,只有禽獸才不具備人類這些天然善性。人有「羞惡之心」,才會在名利面前表現出高風亮節。人有「知恥之心」,才能意志堅定,於貧富、得失、義利之間有所取捨,而不是任憑欲望驅使。否則,人沒有了羞恥心,就什麼邪惡之事都做得出來。

          美國備受人景仰推崇的第 16任總統林肯,在 1861.3.4第一次就職典禮演說結語,說過這麼一句簡短動人的話「…願他們(那些曾經犯過錯的人)被天性裡的更美好天使觸摸touched by 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

          林肯會用「更美好天使 better angels」來勉勵人們向善,其來有自。西方從古希臘時代起,就相信人有更好的可能性,而天使就是傳達這種訊息的使者。後來,天使觀念起了變化,有更好的護衛天使,也有引誘人墮落的壞天使,而好壞天使都存在於人心。正因為知道人的內心裡好壞天使共存,過去西方正人君子的人生抉擇,總是知所惶恐,並不斷自我質問「我所做的事是否合乎上天的要求?」此處的上天無他,即孔孟所言的「恥與榮譽」罷了。

           2020年3月,雲林縣全縣196所國中小學開學日,同步在校園掛回「禮義廉恥」校訓牌匾。該縣蘇姓女立委卻發文抨擊稱「禮義廉恥」是「國家暴力壓迫人民」,強調那不是優良傳統而是教條,是「威權復辟」…。

          這事,讓我想起過去聽過的一則楹聯。典故來源不詳,但自清朝即已流傳。上聯是「孝悌忠信禮義廉」,下聯是「一二三四五六七」。這一則歇後語,前者少「恥」,後者忘「八」。該怎麼叫呢? 您自個兒琢磨吧。

          想想日本野球協會的堅持,想想令人惋惜的昨日之星王牌投手池永,回首再看看現下烏煙瘴氣、黑白不分、道德淪喪、是非莫明的我們的島。吾輩慚愧,無能為力之餘,只有冀望有朝一日,他/她們能「被更美好天使觸摸touched by 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

後記

一、2005年,筆者不腆,曾躬耕於素有「天下第一街」之稱的補教重鎮-台北南陽街誤人子弟。每逢暑期,必有大批自美返台的高中學齡小ABC-American-born Chinese,由家長拎著前來惡補申請美國大學入學必備的SAT/ACT學科測驗。這些耳垂鼻端穿孔打洞,穿金戴銀,滿口半吊子中文的富豪人家子弟,個個桀驁不馴,眼珠子長在頭頂上。兩個月惡補下來,除了男女同學相互打情罵俏,到底學到了多少,難說。

          不過,記憶特深刻的是,該年四月正逢池永正明經日本棒協宣告復權。八月底,上完最後一堂小ABC的數學課,這群小傢伙即將打道返美開學。我一時感觸,臨下課前,給這群倔強傲慢孩子,把池永復權前後來歷,當臨別贈言,簡單介紹了一下,特別是日本野球協會高道德、高標準堅持的「」與「榮譽」,以及苦盼 35年,已垂垂老矣,方才獲得平反的池永正明

          出乎意料之外的是,臨別贈言說完,整個百來十人的階梯教室,靜悄悄沒一點動靜,正待轉身離開時,驀地讓猛然爆發的如雷掌聲,夾雜著口哨尖叫呼喊…讓我給著實嚇了一大跳。唉…這群毛孩子。

二、躬耕南陽誤人子弟時,有過相識的日籍女教師。記得當年年底,因為棒協的復權宣告,池永接受媒體訪問時,白髮蒼蒼倦鬱愁容,始終縈繞腦海揮之不去。於是,冒昧運筆書了一封簡函,大意感佩池永知恥與對榮譽的堅持,在隔海小島上,讓我無比崇敬,謹致函聊表對他個人的一點敬意和謝意。趁新年假期,情託日籍女教師回日本代為投遞。女教師不辱所託,只是信函投遞後,並無下文。不過,至少我的一番小小心願已達,這事總不再讓自己牽腸掛肚矣。今日撰文,順便一表。

【冷知識-20】驪歌

•2022/09/30 • 2 則迴響

…是諄諄教誨的母親,已然功成身退?

…還是失恃的孺子,依舊眷戀不捨?

緣起

          母親去年(2021年)六月辭世後,初時,自己夜夜輾轉不能眠。每每得藉著幾分酒意,微醺後方能閉眼。

          可不知怎的,酒酣耳熱時,耳際總迴響起小學畢業典禮上唱的驪歌。依稀還記得這幾句:青青校樹、萋萋庭草…世路多崎、人海遼闊…。

          曲調旋律依舊,歌詞卻記不得多少。想來當時年紀小,懵懵懂懂的,詞意也不甚理解,畢業前練唱時,好像也沒教全。但如今,一甲子過去,可怪的是畫面竟還歷歷如繪,曲調也餘音裊裊,甚至後來竟日縈迴繚繞耳邊,說不出是什麼緣由。

          昨天打YouTube上尋出詞曲,方看罷第一段,淚水就不爭氣地奪眶而出。這也才恍然大悟,何以耳邊老時不時浮現出這首曲子。

青青校樹 萋萋庭草 欣霑化雨如膏
筆硯相親 晨昏歡笑 奈何離別今朝
世路多歧 人海遼闊 揚帆待發清曉
誨我諄諄 南針在抱 仰瞻師道山高

雖然自己年歲已老大不小,但母親的離世,對照驪歌詞曲,
於我,彷彿意味著一個階段的結束。

是諄諄教誨的母親,已然功成身退?
還是即將卒業的失恃孺子,依然眷戀不捨?
我不知道。
可,旋律抑揚的曲子,雋永優美的詞句,竟日盤旋腦海不去。

筆硯相親、晨昏歡笑;
欣霑化雨如膏、奈何離別今朝;
世路多崎、人海遼闊; 
誨我諄諄、南針在抱、仰瞻師道山高。
日夜,我思念母親...

2021.8.2 母親辭世旬月(適逢母親99歲生日前夕)
(說明:背景圖片為北投國小老照片)

尋覓

          母親辭世後,這首曲子總若隱若現浮響。於是出於好奇,做了點功課。這才發覺,原來曲子竟頗有來歷。下面扼要道來:

一、美國版

          原曲起源不詳,有說來自蘇格蘭民謠。不過,2011年日本東京都近郊的「國立一橋大學ひとつばしだいが」67歲榮譽退休教授櫻井雅人Masato Sakurai,花費了10年工夫查考,確認此曲來自美國一首名為《Song for the Close of School》的歌曲。該曲收錄在1871年H. S. Perkins出版的《Song Echo》歌集,第141頁有此曲的詞與譜。由於該歌集原則上只收藏第一次載入的歌曲,櫻井雅人教授對比旋律和變音位置,發覺與日文畢業歌《仰げば尊し仰望吾師》兩者完全一致,因此確認為該曲出處。至於在那之前,是否即源自蘇格蘭民謠,則不可考。歌集裡記載是由H.N.D.作曲,T.H. Brosnan填詞,但此二人究係何人,卻遍查不著。(註:此歌集目前收藏於加州大學圖書館,全名為:The Song Echo: A Collection of Copyright Songs, Duets, Trios, and Sacred Pieces, Suitable for Public Schools, Juvenile Classes, Seminaries, and the Home Circle : Including an Easy, Concise, and Systematic Course of Elementary Instruction, with Attractive Exercises. 作者:Henry Southwick Perkins;出版商:J.L. Peters, 1871)

(左圖:加州大學圖書館收藏的的歌集扉頁。中圖:《Song Echo》歌集原書。右圖:歌集全名、作者、出版商資訊頁。圖片來源:By Gerritkazu – Own work,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5982934)

(說明:《Song Echo》歌集第141頁《Song for the Close of School》詞譜;圖片來源:By Gerritkazu – Own work,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5982935)
(說明:《Song for the Close of School》原曲詞譜;圖片來源:https://books.google.co.jp/books?id=HdlEAAAAIAAJ&hl=zh-TW&pg=PA141#v=onepage&q&f=true)
(說明:男生四聲部合唱《Song for the Close of School》)

歌 詞

Song for the close of school

We part today to meet perchance. Till God shall call us home.

And from this room we wander forth. Alone alone to roam.

And friends we’ve known in childhood’s days. May live but in the past.

But in the realms of light and love. May we all meet at last.

Farewell old room with in thy walls. No more with joy we’ll meet.

No voices join in morning song. Nor evening hymn repeat.

But when in future years we dream of scenes of love and truth.

Our fondest tho’ts will be of thee. The school room of our youth.

Farewell to thee we loved so well. Farewell our school mates dear.

The tie is rent that linked our souls. In happy union here.

Our hands are clasped, our hearts are full. And tears bedew each eye.

Ah ‘tis a time for fond regrets. When school mates say goodbye.

          一個半世紀前的《Song for the Close of School》是一首難得的合唱曲。大意述說同窗情誼,學成卒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期盼他日重逢。歌詞優雅,採用了少見的古書面語體。樂聲高低轉折,節奏頓挫抑揚,和聲優美繞梁,可惜此曲年代久遠,美國已失傳,未聞有過吟唱,而詞曲作者H.N.D.與T.H. Brosnan二人,究係何人亦不詳。

二、日文版

          明治時代(1868年間),美國版《Song for the Close of School》被改編成日文《仰げば尊し仰望吾師》,改編者咸信為日本語學者大槻文彦(おおつき ふみひ;1847.12.22~1928.02.17) 其人亦為日本國語辭典「言海」編篡人及前宮城教育大學校長(註:該曲究係何時及如何引進日本,仍是個謎)。明治17年(1884),教育學者伊澤修二Isawa Shūji(1851.06.30~1917.05.03)透過日本文教部,將此曲收錄於國小歌曲集。自此,全日本小學畢業典禮,乃至稍後的各級學校,均指定此曲為畢業驪歌。迄大正(1912)、昭和(1926)、平成(1989),直到當今的令和時代(2019),未曾改變。日文歌詞饒富尊師重道及珍惜同窗情誼之意。YouTube上找出幾個不同版本,搭配舊時黑白畫面,不過節奏稍快,失去了該有的依戀不捨韻味。亦有現代版(參見如下)。

(說明:黑白版年代不詳,曲速嫌快,但紅著眼邊唱邊淌淚,甚至師生一同淚流滿面,令人感動。詳1’12’’ / 1’28’’ / 1’38’’ / 1’46’’ 及2’05’’處)

2018.2.23九州長崎縣佐世保女子高校卒業式合唱《仰げば尊し》

(說明:雖然十數位畢業生,但發乎禮敬且虔誠的感恩儀態,搭配美聲,令人動容。)

三、台灣版

          《青青校樹》是早期國小使用的畢業歌。始自日治時期台灣,小學畢業典禮時吟唱,使用的是日文詞曲。1945年二戰結束,台灣光復進入民國時期,省教育廳將這首歌,以原曲調改填中文詞使用。旋律依舊,詞意卻更為優美,是過去小學畢業典禮必唱曲,亦是學子對同窗和母校的溫馨回憶。不過,遺憾的是自1987年台灣解嚴,社會多元開放,早年莘莘學子共同記憶的這首畢業歌,漸漸不再有學校使用,也只有YouTube上還尋得著極少數學校畢業時吟唱。

          相較於日文版,中文版顯得更勝一籌。前奏、拍速、詞曲、間奏,樣樣優美。從配樂迴環到歌詞轉折,抑揚頓挫,入耳動心。歌詞承載著豐富內涵,意義深遠,道盡了對崇高師道教誨的感恩與眷戀。

(說明:民國82年康和本,國民小學(六下)音樂課本第八冊)

歌 詞

1.畢業生唱

青青校樹 萋萋庭草 欣霑化雨如膏

筆硯相親 晨昏歡笑 奈何離別今朝

世路多歧 人海遼闊 揚帆待發清曉

誨我諄諄 南針在抱 仰瞻師道山高

2.在校生唱

青青校樹 灼灼庭花 記取囊螢窗下

琢磨幾載 羨君玉就 而今光彩煥發

鵬程萬里 才高志大 佇看負起中華

聽唱驪歌 難捨舊雨 何年重遇天涯

3.齊聲合唱

青青校樹 烈烈朝陽 宗邦桑梓重光

海陸天空 到處開放 男兒志在四方

民主共和 自由平等  任憑農工兵商

去去建樹 前行後繼 提攜同上康莊

(說明:從前奏拍速,到詞曲間奏,樣樣優美的中文版驪歌《青青校樹》。)

          詞意優美的《青青校樹》,說是一位叫「郭輝」先生填的詞,但遍尋不出其人來歷,想必是位國學造詣深厚的學者,方能填出這麼優美的詞句。

          這首歌取勝處在歌詞結構,採用的是四四六駢體文對句,句式對偶精緻,辭藻意義深遠、聲律押韻和諧。吟唱時採二聲部,第一段先是畢業生唱,第二段由在校學弟妹回應,最後第三段再齊聲合唱。

          時至今日,這首驪歌在台灣已漸漸式微。學校不教,畢業典禮上,悠揚感人的旋律,也近乎成了絕響。相較解嚴開放後,現下採行的畢業歌,既少了優美詞句,也缺乏依戀韻味。幾十載後,不知有多少學子還能緬懷母校、感念師道?

107,06,20雲林縣元長鄉,客厝國民小學畢業典禮齊唱驪歌

(說明:客厝國小畢業典禮齊唱驪歌時,師生一一相互擁抱,感傷的哭成一團,令人動容。)

附記

          1982年,侯孝賢執導,鳳飛飛主演的《風兒踢踏踩》,片中有一段閩南語諧音的「青青校樹」詼諧搞笑版,KUSO得令人發噱。

(說明:1982年鳳飛飛主演的《風兒踢踏踩》,片中50秒長度,有模有樣的閩南語Kuso搞笑版。)

後記

          歲月悠悠,青春年華漸逝。

重聽驪歌…

一者,回首童年往事,舊雨同窗難捨,未知何年重遇天涯?

再者,母親的辭世,對照驪歌詞曲,彷彿一個階段的終結…

是諄諄教誨的母親,已然功成身退?

還是卒業的失恃孺子,眷戀難捨?

我不知道,但旋律抑揚的曲調,雋永優美的詞句,竟日盤旋腦海久久不去。

日日夜夜,我思念著母親…

【冷知識-18】非戰之罪 (下篇)

•2022/09/07 • 發表迴響

救援

          回顧美國海軍史,自1794年成軍迄今,228年來,還從未發生過那麼重大,待援官兵為數如此眾多的船難事故。

          前一刻,猶平靜安分守己執勤,後一刻,驚天動地之下噩夢臨頭。恍如末日降臨,官兵們或深陷傾側翻覆船艙,或載浮載沉於怒濤駭浪,或手足滲血攀爬礁石,或突岩上呼天喊地哀嚎…。這正是1923.9.8黯夜,陣陣凜冽寒風,夾帶鹹濕浪湧撲面的魔鬼顎海域裡,海水、汗水、血水、淚水交織下,七艘遇難驅逐艦官兵求生實景。

          對大多數艦長而言,此情此景下,挽救國家賦予他的艦船是第一要務,其次,盡其可能拯救官兵,艦長責無旁貸。最後,實在萬不得已,才宣佈棄船。不過,9月8日當夜,對觸礁翻倒的七艦而言,回天乏術之下,救船已顯徒勞,救人救命成了第一要務。

          事發後,嘗盡一切努力,七艦不得已先後宣告棄船,接著是在伸手不見五指暗夜,克服洶湧波濤,於滿佈大量滲漏汙油海水裡,嶙峋怪岩與暗礁礫石當中,想盡辦法,或吊放救生筏,或攀登礁石巨岩,或拋丟纜繩繫身,或攙扶傷者脫困。僥倖苟全性命的官士兵,紛紛伸出援手,設法拯救更多袍澤。早先安然無恙退到深水海域下錨的33區隊四艦,亦紛紛放下小艇,參與救援打撈工作。而此時不過晚間十時許,漫漫長夜才將開始…

說明:驚濤駭浪、滲漏汙油、嶙峋怪岩、暗礁礫石,1923.9.8的黑夜到黎明,Honda Point宛若人間煉獄。圖片來源:美海軍部–海軍史與傳承署線上圖庫DEPARTMENT OF THE NAVY — N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 Online Library https://www.history.navy.mil/content/history/nhhc/search.html?q=honda%20point&_=1676782104583&tag=honda_point

          百年前的Honda Point地處偏僻,近岸幾無人煙,唯一有人居住處,遠在西北15哩外Lompoc小鎮,是南太平洋鐵路沿線所經地。次日曙光露白,途經沿岸的鐵道工人,目睹慘狀後急忙奔告小鎮,於是,岸上來了當地居民,海上也漁船小艇先後駛抵,大夥紛紛參與救援工作。

          由於觸礁擱淺處,離岸僅百碼之遙,劫後餘生官兵,精疲力竭地逐一在眾人協力下,勉力或攀或爬,蹣跚狼狽登岸。截至午前最後一位水兵踏上陸地,清點人數,七艦近700名官兵,計23人罹難(輕重傷人數龐大從略),其中旗艦3名,而第一個以20節高速疾駛,劃過銳利暗礁,開膛破肚又再翻倒傾覆的Young傷亡最是慘重,20名水兵深陷船艙,身負重創,不及脫逃而溺水喪命。如此重大悲慘海難,僅23人喪生,是為不幸中大幸,這全得歸功於訓練、紀律、與勇氣,三者缺一不可,方能挽救大多數身陷慘境官兵。

          接下來兩天,海軍部及艦隊相關單位,紛紛派員抵達出事現場,供給衣物、飲食、安頓臨時住宿,協助受創官兵接受醫療照護。然後,除必要留駐人員協理善後,餘皆安排交通接送,幾百名官兵逐批搭乘火車,由陸路返回聖地牙哥。

(註:事發夜現場,怵目驚心救援細節,斑斑血淚犧牲事蹟,一來礙於篇幅,二來非「冷」文重點,此處略過不表。有興趣深入了解讀者,請參考文末:軍審庭筆錄、海軍部大事記、文獻、學術期刊文章、評論、研究報告、專書…等資料。)

檢討

          【冷知識-2】牛蒡與魔鬼氈一文曾提過,前陣子走訪台灣,引發對岸軍演的美國眾議院女議長裴洛西女士名言「The devil and the angels are in the details.魔鬼和天使都藏細節裡」。許多不經意小節,往往決定了事情成敗。

          除了前面提過的海難因素,下面尚有幾件事,是諸多專家學者及海軍前輩們,指點出的可能。

1. 兵員

          克萊蒙森級驅逐艦編制官兵數122名:軍官8位、士官8位、水兵106名。惟一戰末期海軍預算刪減後,大多僅維持70%~80%兵力,換言之,藉80~90名官兵,操作需120人方能勝任的繁雜工作,黑裡白晝24小時值勤時,兵員捉襟見肘窘境,對海難意外,難說毫無影響。

2. 私念

          歸航途中,11戰隊長處心積慮希望藉此次返航打破紀錄,尚有一樁鮮為人知內情:前陣子普吉灣戰術操演,戰隊編隊運動時,屬艦發生過一次意外擦撞,這件事,令成員心裡埋下一道陰影。戰隊長冀望藉這回南下返航,創下破紀錄航速,讓成員能一雪擦撞之恥。此番鼓舞部屬私心,本無大錯,但錯在他堅持20節高速行駛,應是海難關鍵肇因,這一點,瓦森戰隊長本人,怕也始料未及。

3. 旁鶩

          貴賓杜門先生的登艦有兩個說法:一說,杜門登艦一事曾獲支隊長凱特里少將首肯;另說,他並未經正規手續授權登船。但不管怎麼說,戰隊南下返航途中,或於官廳,或在艦橋,或船艙裡,戰隊長與貴客,一路開心把臂暢談,疏於對航安應有的監督。高階領導人的心不在焉,為悲劇憑添一則肇因。

4. 天難

          百年前,人類對地震所知甚為有限,海難前一週(1923.9.1),日本關東大地震引發的海嘯巨浪,當時亦缺警覺心與適當通報機制。地處太平洋彼岸的南加州沿海,遭受影響有多鉅,實難評估。

           不過,9月8日黎明前,隸屬太平洋郵輪公司,定期往來巴拿馬與舊金山的3,100噸蒸氣貨輪古巴號,由南往北,即將駛出聖芭芭拉水道之前,0430時在聖米蓋島觸礁擱淺,54名船員與乘客雖然獲救,貨輪卻不堪浪湧摧殘報廢。災難海事調查,除了濃霧,突如其來的洶湧波濤,異於尋常的強勁海流,推得貨輪不由自主朝向淺灘逼近,亦是肇事主因。當局咸認該異常海象,與一週前日本關東大地震引發的長浪或有關聯。而當天破曉前擱淺貨輪所在地,正是聖芭芭拉水道西北出口,與東北方魔鬼顎海域相距僅20浬。

              左圖:3,100噸蒸氣貨輪古巴號;右圖:1923.9.8清晨,貨輪擱淺翻覆前最後身影。

          南下一路不斷遭艦尾強風吹襲,復加洶湧巨浪,旗艦的船位推算,受累進誤差影響,事發前一個半小時,實際已朝左舷海岸位移將近3浬,同時,150航向亦因磁羅經誤差,偏離成148,更引導船位逐漸趨往近岸。貨輪遇難16小時之後的晚間2100,暗夜濃霧下,達菲轉向095,屬艦一一跟進,當時戰隊仍以20節高速疾馳,卻朝著魔鬼顎步步逼近。洶湧波濤巨浪推波助瀾下,慘劇隨即接二連三。人為因素之外,天難異數亦難排除。

懲處

          海難事發後,海軍部成立專案調查組,針對事件前因後果,詳細進行了為期三個月查訪,期間召開過數十場公聽會。整理內容後,依厚達千頁調查報告,送軍事審判庭。軍審庭閱卷畢,軍事檢察官依證據與供詞,以「怠忽職守;重大疏失致使海軍重要資產-艦船遇難」兩案由,起訴了驅逐第11戰隊長瓦森上校、33區隊長摩里斯上校、31區隊長威廉少校、及旗艦航海官布洛吉中尉四人,外加七艘屬艦艦長,總計11人遭訴。

          此案是美海軍歷來單一事件裡,聽證及調查為數最眾,也最為嚴謹的一場軍事庭起訴案。因災情慘重,當年引發舉國上下關注,媒體不斷挖掘報導,使從不對外開放的軍審庭,迫於華府高層壓力,特例開放媒體採訪。

          同年11月5日,七位資深軍法官組成的審理庭,於聖地牙哥海軍第11軍區法庭,由軍事檢察官與被告等人展開言詞辯論。歷經多次冗長交叉訊問、攻防、與傳喚證人,19天審訊後,11月24日軍審判決出爐:

1. 戰隊長瓦森,以「領導嚴重失誤、領航判斷不足」裁定有罪,除撤職外,並自海軍部人事署少將晉升名冊150位排名績序中除名。

2. 達菲艦長杭特亦判有罪,裁定撤職,同時亦自海軍部人事署中校晉升名冊100位排名績序中除名。

3. 其餘六位驅逐艦艦長判決無罪,但撤換現職、改調派非主管職務。

4. 其餘遭訴官員無罪開釋。

          判決書另特別表彰率四艘殿後屬艦,安全撤出危險水域的32區隊長洛蒲少校,並附推薦函保薦其續任現職,另外,亦同時表彰了23名暗黑夜裡,奮不顧身英勇救援袍澤官兵。

          以上,是軍事庭一審判決結果。

          判決書出爐後,被判有罪的戰隊長瓦森上校、及達菲艦艦長杭特少校,當庭表示接受裁判懲處,放棄上訴。因此,此一重大案件,僅止於一審即告終判。

          一審後宣告終判,引發採訪媒體及民眾譁然。因為按常理,無論軍事或民事刑庭審理,鮮有一審後,被告即俯首認罪、放棄上訴權益前例。不過,本案一審即終判,原因有二:

          首先、戰隊長瓦森上校,從第一審開庭宣讀誓詞後,即表示整個災難,他個人應負全責。庭訊中除坦承自己應受有罪之譴,同時,在以證人身分呈供時,更力主所有下屬皆清白無辜。對軍事檢察官訊問,瓦森放棄辯駁,坦承有罪。

          其次、兼任戰隊航海官的達菲艦長杭特少校,比擬戰隊長供詞與證言,坦承誤判推算船位,自負以致未理會小航海官建言,愚蒙不信任RDF方位資訊,同時,分庭審訊時,杭特猶為戰隊長辯護,認為所有攸關航安決定,全出自於他個人失職誤判,包括釀成慘劇的那最後那一道致命095轉向。其餘審理過程,杭特均表沉默,放棄辯白,坦承有罪。

          戰隊長瓦森力陳下屬清白,自承應負全部責任,坦然認罪,放棄上訴。杭特艦長,獨攬失錯,亦坦然接受懲處,同時,庭審結束前,他尚懇求庭審免就戰隊長之責。兩位高階軍官乖違行事,固釀大禍,但事後毫不推諉,坦然接受懲處。慘劇憾事之餘,此二位高階軍官,多少留給後人榮譽典範。

          終審後,戰隊長瓦森立遭解職,改岸調夏威夷海軍第14軍區參謀。達菲艦長杭特,遭解職後岸調後勤單位。事件後,兩人仕途受阻,沒沒無聞繼續服役六載,1929年先後退役。瓦森稍後定居紐約,為羅德島州帆船協會成員,除持續關注日本海軍發展之外,並不時以志工身分參與社區服務。1942年元月,得年67身卒。杭特退役後消聲匿跡,下落不詳。

          至於另外六位遭撤職艦長,其中有兩位,後來再出任海勤職務,努力不懈下,先後膺任一級戰鬥艦艦長,餘四人則未有所聞。

殘軀

          海難事發現場,堂堂七艘平素難得一窺巨艦,如今歪七斜八仰躺海岸近處,一度引發無數好奇民眾造訪。海軍部初時尚意圖營救,惟礙於海域地形險惡,嶙峋怪岩與暗礁礫石滿佈不說,海象更不時突變,迫使營救工作艱難,勉強不得下,只能逐一拆卸武器與堪用裝備。久經日曬雨淋兼風浪摧殘,長年棄岸閒置的艦體,鏽蝕損壞愈形嚴重。1925年10月,海難事發兩載後,奉海軍部准予報廢,以區區1,035美元廢鐵價格,廉售予民間船公司解體(註:七艘驅逐艦當年造價為1千3百萬美元)。

悼念

          事發經年後,在罹難者家屬申請下,海軍部配合聖芭芭拉地方政府,於事發海岸現場(現為美國空軍范登堡基地-Vandenberg Space Force Base),籌設悼念碑台一座,安置七艘驅逐艦艦名紀念牌,並擺放遇難艦Chauncey (DD-296)艦上船鐘一具,同時,附近Lompoc鎮上的退役將士紀念館廣場,亦放置一支取自旗艦達菲的帶軸俥葉,以茲憑弔。此外,每逢10年的9月8日,罹難者家屬與後人,總不約而同齊赴海難地現場,舉行追悼儀式,向亡者致敬。

說明:左上/中/下圖:海難悼念碑台、紀念文;右圖:罹難的七艘驅逐艦艦名紀念牌。

Propeller Screw of the USS Delphy

說明:Lompoc鎮退役將士紀念館廣場,取自旗艦達菲的帶軸俥葉;斑駁陸離、折損不全的螺槳葉片,可想見當年達菲艦遇難慘況。

說明:1998.9.8,75週年追思悼念會現場,多位罹難家屬第二、三代後人參與。身著白水兵服禮兵鳴槍,號兵吹奏安息樂,牧師引領眾人齊唱海軍軍歌,哀吟聖樂「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軍方並派遣直升機於正前方出事海域投擲花圈悼念。
圖片來源:Point Honda Memorial web.archive (1998.9.8)

結語

          綜觀海難全局,戰隊航海官杭特似乎最該遭譴,然而,杭特個人豈有能耐獨力打造整場悲劇。戰隊長執意於20節破紀錄航速,與貴賓杜門把臂暢歡致疏於航安監督,小航海官布洛吉雖有建言,卻未能據理以爭堅持,戰隊各屬艦官員對船位異常的默語無聲,以上小節,均扮演了敗事角色。至於甫研發出的RDF科技信度,大地震引發的異常天候與突變海象,裝備儀器性能的瑕疵,外加兵源人力的捉襟見肘等等,誰能說哪一項無關緊要?

          整趟返航過程,始自舊金山外海演訓結束,迄魔鬼顎海灘遇難,沿途一路當中,某些微不足道變化更替,或許即能改變歷史命運,但令人婉惜的是,旁觀如你我,徒有喟嘆無奈。也許,上帝的旨意,凡人無力改變。

          不過,回顧慘劇,或有謂肇事主因,怪在早年科技不達,主角旗艦達菲,只能憑藉推算定位,無法掌握正確位置,故闖危險水域而不察。換了如今飛航、海航、乃至路上車輛行駛,都有的GPS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如美國Navstar GPS、俄羅斯GLONASS、歐盟Galileo、印度NavIC、日本QZSS、乃至海峽對岸的北斗3號…等等),雖然準確性得依賴使用衛星顆數及波段長短而異,但最高者可達30cm~3cm精準度,能有如此精密導航定位協助,航行必可確保安全無虞。

          果爾,則不久之前,美海軍最先進(排水量高達9,000噸)的神盾級飛彈驅逐艦,費茲傑羅號USS Fitzgerald (DDG-62),與約翰·麥肯號USS John S. McCain (DDG-56)兩艦,相隔兩個月裡(2017.6.17與2017.8.21),相繼於日本伊豆半島海域,及星加坡麻六甲海峽,分別與貨櫃輪及石化原料輪發生重大碰撞海難事件,前者7名水兵喪生,艦長一同受創;後者10位水兵溺水隕命。相較百年前旗艦達菲號設施,現今這兩艘一級神盾飛彈驅逐艦,均具備了最先進GPS導航定位系統,然、百年前即令23位水兵喪生,今日卻仍多達17名水兵一同殞命,借問:慘劇何以依舊?

          多年前芬蘭手機大廠Nokia有這麼一句廣告詞,說科技始終來自人性。對照百年前旗艦達菲,今日神盾級飛彈驅逐艦上的先進科技,相去簡直不可以道里計,但卻同樣命運乖舛。因此,倒不如說:再怎麼先進的科技,仍得依賴人的駕馭。您說是也不是?

說明:2017.6.17凌晨01:30,神盾級飛彈驅逐艦,費茲傑羅號USS Fitzgerald (DDG-62)於日本伊豆半島海域,與菲籍貨櫃輪「亞洲貨快水晶號 ACX-Asia Container Express- Crystal」碰撞後,右舷艦體嚴重損傷慘狀。

說明:2017.8.21黎明前05:24,神盾級飛彈驅逐艦,約翰·麥肯號USS John S. McCain (DDG-56)於星加坡麻六甲海峽,與利比亞籍12,000噸石化原料輪「Alnic MC」號碰撞,艦體水線以下破口灌進大量海水,殃及住艙(10名水兵溺水,直至六天後的8月27日,始經潛水救難專人尋獲遺體),而輪機房、電訊室亦嚴重受損。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海難事發忽焉,明日即將邁入第99年。一世紀以還,當年涉事之輩皆已凋零,事發地海域,波濤洶湧依舊。歷經百年沉澱,悲劇終該落幕,然而,汪洋大海上,險惡航道裡,艦船依舊往來如織,無論是駕駛台裡值更官兵,或旁觀者如你我,耳際皆應時時迴響著軍事審判庭結語裡的這兩句:

1.當目視不可見時,你當聽、當察,直到能確認為止When you cannot see, you hear and feel, until you are sure.

2.卓越的航行技術必需仰賴持續不斷地警惕The price of good navigation is constant vigilance.

後記

          打從近一甲子前15歲稚齡,初踏入海官校大門開始,因著左營軍港吹拂而來的濕鹹海風,慢慢地人生起了變化。三年預備生、四年正期生,七載歲月,盡浸淫在師長及先期學長的諄諄教化與薰陶裡。

          個人偏愛閱讀,尤其是校園率真廳南側圖書館內的典籍收藏。大學長41年班張斯安,軍官訓練班42年班何毓衡兩位的大作,在當時筆者幼稚心目裡,直如聖經寶典,竟日捧讀不忍釋手。在張學長「四海為家」譯作,何學長「藍色記憶-文星叢刊57」散文、長篇譯作「碧海丹心」、「女營韻事」、「最長的一日」…等日濡月染下,開啟了筆者視野,心嚮往之,遂定下決心,勤研所學,奮讀外文,更暗自發下:有為者當如是宏願。

          白駒過隙、韶光荏苒,畢業匆匆即將滿50載。浮生若寄、年少幾何,當年豪情壯志,似尚有未竟之功。但張、何二位大學長的文寶大作及譯筆風範,依舊長置案台、縈繞胸懷。故人雖遠、典型猶在,風簷書讀、古照顏色。筆者不才,未能一遂當年所願顯露頭角,惟張、何二位大學長的筆墨文采,終難忘懷。

          今日敬謹以幼稚「冷」作,敬獻兩位學長,同時冀望能有二人音訊,得以一償多年孺慕之情。期盼讀者同好中,能有協力代尋者,筆者於此鞠躬行禮。

致謝

          緣於興趣,「冷」作一路走來,類型五花八門,內容山海並蓄。為文撰稿、旁徵博引之際,也給自己長了不少見識。同時,為就教高明,還不斷打擾一干友好、專家、學人。

          今日上/中/下三篇長文,能展現諸位眼下,得特別感謝下面幾位女士先生:

1. 海勤資歷完整(歷任一級驅逐艦艦長、艦隊副艦隊長),學養才華兼備的好友-張將軍瑞帆兄,除提供專業海事高見(兩人筆下曾刀光血影廝殺過多回),最後定稿前,瑞帆悉心戮力地逐字校對,首居其功。

2. 高才博學的同窗-彭台光院長(本擬採「高才碩學」一詞,但台光是正牌Ph. D.,高才「博」學,方能彰顯他發表過「博」士論文,且未嘗封存)。文本潤飾上,大至標題段落,小迄符號標點,台光都給了許多卓見,此外,其對英譯事有所專夫人,亦當一表,蓋Devil’s Jaw-魔鬼「顎」一詞,即夫人神來之作。

3. 最後,值得特別一提的是,隔海群英薈萃的北京城讀者Brenda。經貿專業姑娘一介,鍾情山林,醉心古建築,嚮往正體漢字,濃墨揮毫之餘,更襟懷人文素養與史地情操。本文格式、排版、數值資料等查驗上,北國姑娘襄助甚多。

          「冷」作今日推出,適逢Honda Point海難邁入第99年前夕,能順利上線,展現在諸位眼前,這幾位友好功不可沒,謹致上最誠摯謝意。

2022.9.7 魔鬼顎海難第99年前夕,書於左營

備註

圖例:文內所用圖照,除特別說明出處者,皆取自Wikimedia Commons,屬公有領域。

資料:(按發表年代順序)

01. Honda (Pedernales) Point, California, Disaster, 8 September 1923, The Navy Department Library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108032918/http:/www.history.navy.mil/library/online/honda.htm

02. Course Zero Nine Five; By Lieutenant Commander Richard B. Hadaway, U. S. Naval Reserve, January 1957, Proceedings, Vol. 83/1/647

https://www.usni.org/magazines/proceedings/1957/january/course-zero-nine-five

03. Comment and Discussion: The Honda Point Disaster; May 1958, Proceedings, Vol. 84/5/663

https://www.usni.org/magazines/proceedings/1958/may/comment-and-discussion-honda-point-disaster

04. Tragedy at Honda; Charles A. Lockwood, Hans Christian, and Adamson, (Philadelphia: Chilton Company, 1960); Naval Institute Press. ISBN 978-1-59114-467-0

05. The Last Hours of Seven Four-Stackers; Charles Hice, (Miamisburg, OH: The Ohioan Company, 1967)

06. Course 095 to Eternity; Elwyn E. Overshiner, (Arroyo Grande, CA: Helm Publishing, 1990)

07. Honda Point Disaster, 8 September 1923; N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 Department of the Navy (USA). 2002

08. A Naval Tragedy’s Chain of Errors; By Noah Andre Trudeau, February 2010, Naval History Magazine. Vol. 24, No.1. U.S. Naval Institute. Retrieved 2 July 2019

https://www.usni.org/magazines/naval-history-magazine/2010/february/naval-tragedys-chain-errors

09. Honda Point Disaster-Where 7 Destroyers and 23 Sailors Were Lost In The Largest Peacetime Loss Of U.S. Navy Ships, WORLD HISTORY ONLINE, 2016,2,11

https://www.warhistoryonline.com/history/honda-point-disaster.html?chrome=1

10. Honda Point Research/National Archives/Dead-End (2016)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102651/http:/www.pointhondamemorial.org/research/

11. Chaos at the Devil’s Jaw; By Lieutenant Commander Thomas J. Cutler, U.S. Navy (Retired) March 2020, Proceedings Vol. 146/3/1,405

https://www.usni.org/magazines/proceedings/2020/march/chaos-devils-jaw-0

12. HONDA POINT HELL

http://homebrewedmojo.blogspot.com/2020/09/honda-point-hell.html

13.Disaster at Honda Point – The U.S. Navy’s Largest Peacetime Loss of Ships.

By Lieutenant Commander Thomas J. Cutler, U.S. Navy (Retired); October 2020, Naval History Magazine, Volume 34, Number 5

https://www.usni.org/magazines/naval-history-magazine/2020/october/disaster-honda-point

14. Tragedy at the Honda; Destroyer History Foundation

https://destroyerhistory.org/flushdeck/honda/

15. THE TRAGEDY AT HONDA

http://www.cawreckdivers.org/Wrecks/Honda.htm

16. Honda Point disaste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onda_Point_disaster

【冷知識-17】非戰之罪 (中篇)

•2022/09/06 • 發表迴響

返航

          9月8日啟航前,第11戰隊船數有了變化,18艦中的兩艘,因渦輪機運轉異常,無法跟上20節編隊航速,臨時抽調伴護支隊旗艦,7日夜半已隨旗艦離港。另外,屬艦雷諾Reno (DD-303)因配合造船廠安裝煙囪隔煙設施及測試,獲准校驗完畢自行返港,因此,啟航當日戰隊共15艦同行。

          1923.9.8海難當日重要紀事,依時間軸順序,一一表述於下。

(資料來源:旗艦航行日誌、海軍部大事記、軍審庭筆錄、美國海軍學術月刊(USNI Proceedings、Naval History)文章、評論、研究報告、及專書…等,詳列於文末。)

0700

          清晨航前檢查,旗艦達菲電羅經故障(原因不明,無法即刻修復),礙於啟航在即,只得仰賴磁羅經出海。磁羅經提供的磁北、與電羅經的真北,有兩度誤差,同時,還依船位所在海域磁場有所變化,不過,無礙航安。

0800

          以旗艦達菲為首,驅逐第11戰隊15艦魚貫駛出舊金山港。驅逐第12戰隊也亦步亦趨相繼啟航。兩戰隊出海後,由0900到1100,依航前會議指示,於外海進行戰術編隊與火砲射擊。近午時分,演訓結束,11及12戰隊各自重整編隊,預備返航。11戰隊居先,12戰隊尾隨其後。

1100

          11戰隊採三列縱隊併行,每列五艦,隊形如下:

1.Starboard (右翼區隊):31區隊長威廉少校以Farragut (DD-300)為旗艦,率 Fuller (DD-297), Percival (DD-298), Somers (DD-301), 及Chauncey (DD-296)。

2.Center (中央區隊):戰隊長座艦達菲Delphy (DD-261)為首,33區隊長摩里斯上校以S. P. LEE (DD-310)為旗艦,率Young (DD-312), Woodbury (DD-309), 及Nicholas (DD-311)。

3.Port( 左翼區隊):32區隊長洛蒲少校以Kennedy (DD-306)為旗艦,率John F. Burnes (DD-299), Paul Hamilton (DD-307), Stoddert (DD-302), 及Thompson (DD-305)。

1110

          各區隊就編隊定位,旗艦達菲一聲令下,三列縱隊齊一轉向東南,航向160、航速增為20節,目的地455浬(840公里)外的聖地牙哥母港。

左圖:藍色標示已駛航線,紅色區塊沿岸Honda Point為遇難地點,後續綠色航線(經聖芭芭拉水道)為未完成旅途;右圖:三區塊由上而下,依序為舊金山港、聖芭芭拉水道、聖地牙哥港。圖片來源:左圖,德語維基百科https://de.wikipedia.org/wiki/Schiffskatastrophe_bei_Honda_Point Von KuK – Based on, Gemeinfrei,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003129;右圖,美海軍部海軍史,總結;Department of the Navy, Naval History Homepage, 1.Summary, https://www.naval-history.net/WW1z07Americas.htm。

1130

          左舷兩浬處,目視第一燈塔鴿岬,提供了南下第一個準確船位。返航於焉有了好的開始,不過,眾人不知的是,藉鴿岬燈塔方位獲得的船位,也是當天最後一個可靠船位。接下來三個小時,各艦鍋爐艙間轟隆聲震耳,三列縱隊整齊劃一,以20節高速往南奔馳。出海操演旬月,返港的期待令人振奮,官兵們各個引頸以盼。

說明:

說明:位於舊金山與聖克魯茲(Santa Cruz)沿岸間的鴿岬燈塔(Pigeon Point Lighthouse),建於1871年,高115 呎(35公尺),是美國西岸最高的燈塔。(註:屏東鵝鑾鼻燈塔高70呎/21.4公尺,高雄旗后燈塔高50呎/15.2公尺) 。資料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Pigeon_Point_Lighthouse。圖片來源:維基公有領域圖像資源。Wikimedia Commons, Wikipedia: Public domain。

1415

          晌午過後,海象起了變化,南加州外海風狂浪巨,掀起的霧霾,迫使能見度不及一浬。旗艦上兼任戰隊航海官的杭特艦長,透過無線電向第四燈塔所在地的RDF台要求方位,幾次來往校對,先回覆167、繼之162,最後146,這使得原本就對RDF不甚信任的杭特,有了更充分理由排斥,因為這三個方位,都顯示船位已在第四燈塔西北,事實上,依他的推算船位,他們仍在大老遠北方南下途中。

          其次,估算時間,這時應可藉第二燈塔校驗船位,但惡劣海象,加上離岸甚遠,目視茫茫下,什麼也不得見。這期間,小航海官布洛吉建議,讓左翼32區隊偏左趨岸行駛,看看是否能目測第二燈塔,但遭杭特否決,因為如此一來,32區隊勢必減速,整個編隊航速將因而延誤。於是,憑著杭特的推算船位,戰隊持續高速南進。

1438

          左翼32區隊屬艦John F. Burnes (DD-299)回報鍋爐故障,無法繼續維持20節高速跟上編隊。請示後,她獲准減速離隊,單獨行動返港。編隊剩14艘艦,持續往南奔馳。

          不過,尾隨在後,此時相距約莫10浬的12戰隊,經多次RDF方位校驗,發覺位置與推算船位有所差距,戰隊長湯姆上校覺得有異,衡量海象變化,為安全計,下令戰隊全體減速至15節,兩戰隊之間的距離遂逐漸拉開。

1627

          時近傍晚,返航已逾五個鐘頭,海象及能見度愈來越差,戰隊考量航行安全後,決定變換隊形,改三列併行為一長列單縱隊,旗艦率33區隊領先、31區隊跟上、32區隊殿後。薄暮中,13艦依序就位改變成單一縱隊,航向略為偏左修正,走150,持續高速南駛。

1700

          下午五點前一刻,日暮時分的右舷船尾,難得一見夕陽露臉,杭特忙把握機會取出六分儀測天,遺憾的是海面依舊霧霾,雖觀測到了太陽仰視角,下拉後卻找不到海平面基準線,無法測量出正確角度,遂頹然作罷。

          1700,天色已昏,戰隊長下令各艦開啟航行燈。幽暗海域裡,14艘艦仍舊依著杭特的推算船位,以20節高速、150航向,繼續往南推進。

          此時,距戰隊午前轉向南駛,已逾六個鐘頭。這六小時當中,對於海圖上推算船位的標示,戰隊長與杭特都忽略了幾件要事:

A. 變數

          南加州近海航線,杭特並不陌生,來往舊金山與聖地牙哥多次的他,篤信今天依然能引導戰隊南下,順利轉進聖芭芭拉水道;不過,這回他失算了。

          首先,今日海象不同以往,舷尾來的強風、夾帶洶湧巨浪,持續顛簸著舉起艦尾,推進器俥葉不時被抬離水面空轉,長時間下來,依螺槳轉速推估的船速有了誤差。整趟航程打一開始,由於偏順風助航,杭特估計該有的21~22節船速,緣於螺槳怠速頻仍,實際速度連19節都還不到,嚴重影響了他對船位的計算值。

          其次,船尾吹進來的西南西方向強風,伴隨近岸捲起又再回推的劇烈浪湧,兩者加乘,使累進誤差加鉅,戰隊實際船位與杭特的推算船位,不但越拉越遠,也越往左舷近岸趨近。

B. 測深

          打從午前1130觀測第一座鴿岬燈塔,直到六個鐘頭後的此刻,有如蒙著眼一般,只憑藉推算船位奔馳的戰隊,還有一項便宜工具-水托測深。不同地點的測深數據,對照海圖等深線,可研判船位所在。但高速領航的旗艦,不可能施打水托,當然,指令殿後屬艦減速,打完水托再增速歸隊,也不無可行,可是,遺憾的是,一心想著打破歸航紀錄的戰隊長,壓根兒就沒考慮過此一可能,儘管早先小航海官布洛吉就曾建議,而躊躇滿志於推算船位的杭特,也否決了布洛吉的建言。

C. 疏率

          依據指揮管制作業規定,旗艦任何一個行動決策,戰隊長都無可旁貸地該負監督之責,因此,一路南下,杭特的船位推算,戰隊長瓦森是最後、也是最該負責把關的上級。可是返航途中,他一路殷勤款待貴客,促膝把臂談心,只偶爾抽空登駕駛台匆匆一瞥。這麼做,往好處看,代表他對杭特航海技術的信任與充分授權,戰隊長只消知悉狀況,無需介入干預。但戰隊長的默然無聲,就杭特而言,卻彷彿代表著對他推算船位正確性的默許與肯定。

          無心與有意,兩者間分寸的拿捏,有時只隔一道模糊界線,從來就是一項無解難題。海難事發前的旗艦指管系統裡,問題浮現卻視若無睹。

1900

          小航海官布洛吉登駕駛台接更,換下杭特回官廳用晚膳。稍早前RDF台提供過旗艦幾次方位線,接更當下,他在海圖上依方位線查驗船位,發覺旗艦似乎正朝第四燈塔方向行駛(魔鬼顎海域就在第四燈塔西北3浬、離岸1.5浬處)。兩人討論了一下船位現況,布洛吉提出異議,杭特卻仍屬意自己的推算船位,堅持繼續走150航向,理由是依據推算,戰隊將於第四燈塔外側八浬處穿越,要不了一會,左舷就可見第四燈塔,然後轉向,再朝第五燈塔走一小段,就能順利駛進聖芭芭拉水道。這裡,杭特又犯了一個錯,將第四燈塔誤判成轉進聖芭芭拉水道前的第五燈塔;但自負的艦長,豈容得小航海官說三道四指點。

          於此同時,戰隊長在下面自己艙間,正跟貴賓杜門共享晚膳,搭配紅酒佐膳的兩人,用過甜點後,手執雪茄吞雲吐霧聊著,對發生在駕駛台的爭議,瓦森毫不知情。

2000

          用過晚餐,杭特返駕駛台,草擬了一份晚間八點、致支隊的定時船位電報。依推算船位,旗艦正在第四燈塔西北九浬,預計2025可見燈塔,不過,電文送出前,他未依照往例呈戰隊長批核,直接就送出電文,同時副知各屬艦。

          正常情況下,即便編隊航行,有旗艦帶頭領航,屬艦基安全考量,仍有描繪船位義務;這趟南下,一路過來,的確也有多艘屬艦,發覺自己船位跟旗艦不一,特別是當看到杭特2000船位電文副本時;然而,沒一艘屬艦把這事給擱在心上,因為眾人咸信,一來,旗艦有資深航海官領航;再者,旗艦獲得資訊的管道更佳,因此,儘管船位有異,似乎偏左近岸,但收讀電文後,沒一艘屬艦對此事提出質疑。

          依著杭特的推算船位,戰隊依舊走150航向,實則,卻是以20節航速,步步朝向致命深淵逼近。

2032

          艦橋上,杭特透過無線電向RDF台又要求了幾次方位,可、前後將近10分鐘來回校對,沒有一道方位線吻合他的推算位置。失去耐心的他,禁不住抱怨起這門科技怪玩意詭異。小航海官布洛吉卻越發覺得不對勁,他建議戰隊減速,打幾回水托測深,俾便確認位置。杭特不知是聽進了還是沒,全沒搭理。

2035

            RDF基地台先發了一道168方位線,四分鐘後,又給了一道330新方位。杭特手持兩腳規、嘴裡叼著2HB鉛筆,依著海圖,將這兩筆方位一一比對。片刻之後,難得地,覺得這回方位線尚稱合理,因為,第四燈塔以北的海岸呈南北走向,而繞過燈塔、拐個彎之後,海岸呈90度東向;所以南下艦船,從RDF台位置來看,先有168、繼之330,頗合邏輯。他決定採信推算船位,雖然依RDF方位看來,旗艦達菲還是偏東近岸了2浬,但相較起前幾筆,這回更接近他的推算船位。

          衡量一下之後,他信心大增,跟著透過艦橋話筒,敦請戰隊長上駕駛台。因為,快到轉向點,是該決定:要轉東改航向095、進聖芭芭拉水道,還是要繼續走150航向、繞過聖米蓋島外圈南下。

2045

          10分鐘後,踏進艦橋的戰隊長,與杭特及小航海官三人,在駕駛台討論當下狀況。杭特向瓦森分析最後兩道RDF方位怪異原因,認為他的推算船位正確無誤,再一會就該到轉向點。布洛吉則認為,依南下一路獲得的方位線來看,旗艦實際位置應該還在第四燈塔北端,而且離岸頗近。他又再一次建議減速測深。杭特聽聞聳了聳肩,扭過頭看著戰隊長…

          瓦森搖了搖頭…「不必,用處不大…搞不好,水太深,連底都打不到,反而拖累船速,壞了輪機測試。」

          面朝杭特,他接續「我覺得看來還好,也許再過一會,運氣不錯的話,就能看見第五燈塔,然後順利轉進水道。」

          清了一清嗓子…

          「2100、轉向095」下令時,瓦森斬釘截鐵。

          「是,戰隊長」杭特回覆。聽得出些許自喜。

說明:

左上/下圖,外側(含虛線)為DR推算航線,內側為實際航線。

右圖:2100轉向時,旗艦達菲推算航線(外側)與實際航線(內側)對照圖;右圖下方為聖米蓋島,其左側近岸地點,即稍早觸礁翻覆的古巴號貨輪位置。(本圖來源:Point Honda Research,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102651/http://www.pointhondamemorial.org/research/#Point%20Honda%20Research)

2052

          瓦森轉身步出艦橋。下頭他的艙間裡,貴賓還等著繼續方才沒聊完話題。

          艦橋這端,20節航速,領著一干屬艦疾馳的達菲號,這時的實際航向,正對準著第四燈塔,而且步步接近。

2058

          旗艦達菲收到RDF台323方位線,顯示船位在第四燈塔北側,而且正朝向著燈塔而去。艦橋裡,杭特沒理會。事實上,這會縱使他在意,怕也管不了大用,因為,此刻達菲的船位,距離轉向點只剩兩分鐘航程。致命的骰子已然拋撒出手,大勢將去,採什麼動作都枉然。

2100

          兩分鐘後的晚間九點整,旗艦達菲艦橋話筒裡…

          「左滿舵、航向095

          「左滿舵、航向095」舵房複誦。

          「095」聲響宏亮。

          依循「跟隨領隊」不成文規定,後續13僚艦,將紛紛駛抵轉向點,一一左滿舵轉向。

          旗艦達菲轉向後,立即讓四下的濃霧,給籠罩得沒了蹤影。尾隨其後,距離150碼(135公尺)的S. P. Lee,與後面跟隨的第三艦Young,也隨著一一駛抵定位轉向。黯黑陰鬱裡,官兵渾然不知,嶙峋巨齒大張,預備好好飽餐一頓的魔鬼顎就正在眼前。

說明:第四燈塔阿古勒岬(PT ARGUELLO)位置,及沿岸海圖放大圖。水深單位噚(6呎/1.83公尺)。燈塔近岸處淺灘,水深1噚2呎(8呎/2.4公尺),克萊蒙森級驅逐艦吃水1.6噚(9呎4/2.84公尺)。沿岸上方Destroyer Rock附近水域,凡標示有星號或加號處,皆為過往艦船遇難之地。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總署、海岸調查處 Office of Coast Survey, NOAA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海圖編號:US4CA68M。 https://devgis.charttools.noaa.gov/pod/

2104

          儘管率先駛入致命海域的是旗艦達菲和尾隨的S. P. Lee,但第一個出事的卻是第三艦Young。20節高速下,劃過一堆銳利無比礁石的她,右舷當下開膛破肚,劃開的長口子,瞬間灌入成噸海水,來不及做任何應變,隨即右舷側傾翻倒,輪機艙間裡的20多名水兵,天旋地轉般墬入黯黑深淵。而為首的兩艦尚不知情,猶正對著前方暗礁繼續疾馳。

2105

          一分鐘後旗艦出事,達菲迎頭插進入一群近岸礁石裡。由於船速過快,加上千噸艦體,慣性動能下,大半個船身給緊咬在礁石堆中,卡住動彈不得,迫使緊跟在後的S. P. Lee急忙左閃,同時拚了命似地倒速煞俥。陣陣渦輪機怒吼聲裡,戰慄抖動不已的船身隨即也觸礁擱淺。

          噩夢臨頭,戰隊緊急發送兩道電文給屬艦:「遠離西面海域」、「90度左舷緊急轉向」。這兩份電文來的突兀,原來,直到此刻,瓦森還以為他們撞的是聖芭芭拉水道入口、聖米蓋島近岸淺灘。

          旗艦除了猛拉汽笛、同時還急閃「達菲擱淺」燈號,意欲通知後續僚艦。但為時已遲,後續的Woodbury、Nicholas兩艦相繼跟著觸礁。這時,距離旗艦轉向不過才五分鐘光景,但、包括旗艦在內,領先的33區隊五艦,已無一倖免。

          隨後的 31區隊旗艦Farragut (DD-300)發覺前端有異,不是隊形偏離航道,就是停俥的停、倒俥的倒,而且汽笛聲悲鳴。她連忙減速,跟著倒俥後退。此舉,迫使跟在她後頭的Fuller (DD-297)隨之煞俥、緊急偏向一側,結果,搖搖晃晃也闖進一團礁石。艦艏騎跨上礁石後,打歪抬舉起艦尾,隨即失去了動力。領隊的Farragut倒安然無恙,平安撤退到後頭深水海域。31區隊後續三艦,Percival (DD-298)與Somers (DD-301)也警覺得早,及時全速倒俥脫困,不過,Somers倒俥拉出時,船底擦撞暗礁,所幸不嚴重。最最不幸的,反倒是殿後的Chauncey (DD-296),她本可安全無礙脫困,但倒俥後退時,遇上水下逆岸而來的強勁浪湧,推得她朝向著早先騎跨上礁石的Fuller迫近。倒了大霉的她,頂不過強大逆流,對著Fuller裸露出的左舷尾撞了個正著,Fuller那一對依舊旋轉不停的推進器螺槳葉片,當下貫穿Chauncey機艙,隨即讓她失去動力,搖搖晃晃步上Fuller後塵,跟著觸礁擱淺。

          縱隊走在最後,由區隊長洛蒲少校帶領的32區隊四艦,由於殿後關係,原就拉開了與前面僚艦距離。當洛蒲少校察覺前面似乎一團混亂,汽笛悲鳴聲大作,警覺不對勁下,立即全速倒俥,可是艦艏彷彿碰觸了東西,所幸,她及時抽身,隨後緊打水托測深。水脫手回報水深7噚,正是海圖上連串嶙峋巨石與帶狀鋸齒暗礁邊緣,洛蒲嚇出一身冷汗,方正慶幸能及時躲過一劫時,沒想屬艦Stoddert (DD-302)不明就裡,正打她身旁穿越,一個勁地往前疾駛。洛蒲忙透過廣播器擴音,聲嘶力竭喝叱Stoddert減速停俥,歸回她原來位置。一陣慌亂後,32區隊四艦,除了渾身驚嚇出的冷汗,總算平安無事,全體撤退往離岸較遠深水海域,先後停泊下錨,預備援救遇難僚艦。

2110

          截至此刻,轉向095舵令,下達尚未及10分鐘,但第11戰隊14艘艦裡,已連續7艘,或觸礁擱淺、或傾側翻覆。

左圖:事發第三日,海軍督察長室紐亭上校(Capt. Nutting)率調查組於低潮水位時,逐一勘察各艦狀況後,繪製之姿態圖,並搭配扼要描述。

右圖:遇難七艦位置;圖中正下方礁石右側,斷成半截的是旗艦達菲,她上方(圖正中央)是Young (DD-310),她右舷腹部側傾,輪機艙浸在15呎深海水中,是罹難人數最眾的一艘艦(20名水兵喪生)。

          附帶一提,落在最後頭的第12戰隊,由於早早下令減速15節,後來海象越發劇烈,強風巨浪下,再減速至10節,同時,沿途一路除了參考RDF方位線修正,還不時打水托確認船位。當11戰隊遇難時,12戰隊還遠遠在後,相隔一大段距離,且行駛在深水海域。聽聞前面戰隊遇難噩耗,12戰隊長緊急致電支隊,擬駛往救援,但衡量航安後,支隊長禁令12戰隊改航向趨近,要她務必提高警覺,繼續返航。次日午時,第12戰隊平安返抵聖地牙哥母港。

(未完待續)

【冷知識-16】非戰之罪 (上篇)

•2022/09/03 • 1 則迴響

敬獻 海軍官校41年班張斯安、海軍軍官訓練班42年班何毓衡二位學長

非戰之罪 (Innocent Tragedy)
--美海軍重大海難之殷鑒與期勉
--Lessons Learned from A Devastating Incident in The US Navy
Abstract

1.On the evening of September 8, 1923, seven out of fourteen warships ran aground at Honda Point, on the coast of Santa Barbara County, California. The Honda Point disaster was the largest peacetime loss of US Navy ships. Twenty-Three sailors lost their lives in the disaster. The Navy lost seven destroyers in ten minutes, more than it did to enemy action in World War I. It was by far the worst tragedy in US Navy history.

2.Miscalculations of dead reckoning (DR Fix), arrogant leaders, faulty logic, combined with distrust of new technology, were the main cause of this tragedy.  Yet, thanks to the disciplines, self-sacrifice and courage of the officers and sailors, qualities that defined men upon every sea, the loss was greatly minimized in this catastrophe. 

3.For leaders, sailors and navigators today, the crucial lessons learned from this incident are the importance of vigilance and critical review of their navigational calculation. In the end, officers and all-hands should always keep this in mind each time when they set out to sea.

BLUF:

          預算刪減、指令曲解、科技漠視、領導自負…錯綜複雜因素加乘下,七艘驅逐艦,短短不到十分鐘,先後觸礁擱淺、翻覆沉沒。承平時期裡,海軍最慘痛悲劇,莫此為甚。

          百年前(1923年)的初秋夜晚,加州聖芭芭拉郡,素有「魔鬼顎Devil’s Jaw」之稱的本田岬(Honda/Pedernales Point)海域,濃霧中,採單縱隊20節高速疾馳的14艘戰艦,半數遇難。23名官兵殉職、四位高階軍官受審、七位艦長撤換。時價1千3百萬美元戰艦化為廢墟,損失之慘,遠超越美海軍一戰中對德國作戰損失。

說明:海難事發第五日(1923年9月13日),海航機母艦USS Aroostook (CM-3)派遣雙翼偵察機空拍所攝,輔以遇難艦艦名標示。資料來源:美海軍部–海軍史與傳承署線上圖庫 DEPARTMENT OF THE NAVY — N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 Online Library https://www.history.navy.mil/content/history/nhhc/search.html?q=honda%20point&_=1676782505583

教訓

1.卓越的航行技術必須仰賴持續不斷地警惕-The price of good navigation is constant vigilance…-摘自海難軍事審判庭結論

2.水兵是我們最值得信賴的資產,非戰而亡,是領導者的失職-We are not at war. Sailors do not need to die…we are failing to properly take care of our most trusted asset – our Sailors.-摘自航母羅斯福號前艦長布雷·克魯茲上校(Capt. Brett Crozier)2020.3.20「TR-COVID-19-Assistance-Request備忘錄結論」。

說明:左圖/右上圖:USS CVN-71羅斯福號艦。右下圖:2019.12.15(佈達就職一個半月),艦長布雷·克魯茲上校於航艦飛行甲板召集官兵講話。

圖片來源:左圖/右上圖:航母CVN-71官網臉書。右下圖:

https://www.bostonglobe.com/2020/04/07/opinion/captain-goes-down-his-ship/

MCSN ALEXANDER WILLIAMS/U.S. NAVY HANDOUT PHOTO

海難

          俗語說:行船走馬三分險。古諺云:天有不測風雲…。這都在告喻我們–世事凶吉難料,小心謹慎為要。環顧周遭,意外固時有所聞,但重大海難,卻往往更讓人膽顫心驚。

          遠者,110年前(1912.4.15)英國皇家郵輪鐵達尼號(RMS Titanic)擦撞冰山沉沒,1,514人滅頂,是為史上和平時期裡最嚴重船難。

說明:1912.4.10號稱「永不沉沒」的豪華郵輪鐵達尼號(RMS Titanic )處女航,
自英國南漢普頓港出發,先後停靠瑟堡、皇后鎮,搭載乘客及船員2,242人,
4月11下午自皇后鎮出發,橫跨大西洋,目的地美國紐約港,三天後,於完成
2/3航程時,4月14日深夜11時40分擦撞冰山,兩個半小時後,凌晨02時20分沉沒,1,514人罹難。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Sinking_of_the_Titanic#/media/File:Titanic_voyage_map.png;By Prioryman – Own work, CC BY-SA 4.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8584123

說明:

左上:收藏於英國倫敦格林威治皇家「海事博物館」(National Maritime Museum)的鐵達尼號沉沒示意圖。

左下:英國冠達郵輪公司(Cunard Line)旗下的卡柏菲亞號(RMS Carpathia)郵輪,於鐵達尼號沉沒2小時後趕赴救援,總計救出705倖存者,此為鐵達尼號成功施放的最後一艘救生艇。

中圖:1912.4.10,鐵達尼號自英國南漢普頓港出發時首航身影。

右圖:「鐵達尼報童」,1912.4.16,倫敦頭報童納德·帕菲特Ned Parfett手持鐵達尼號失事慘劇快報,佇立於船東白星航運公司前,此為遇難消息傳遍後最著名的一張照片。

圖片來源:左上: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4/4f/Titanic_the_sinking.jpg。左下:https://en.wikipedia.org/wiki/Sinking_of_the_Titanic#/media/File:Titanic_lifeboat.jpg。中圖:https://en.wikipedia.org/wiki/Titanic#/media/File:RMS_Titanic_3.jpg。右圖:https://en.wikipedia.org/wiki/Sinking_of_the_Titanic#/media/File:Titanic_newspaper_boy.jpg

圖片來源:https://en.m.wikipedia.org/wiki/File:Titanic_sinking_gif.gif ;GIF動畫創作者:Artistosteles
說明:1912.4.15破曉,德籍郵輪阿達爾伯特親王號SS Prinz Adalbert由英國
駛往紐約,途經鐵達尼沉沒近處時(當時尚未獲悉鐵達尼遇難訊息),發現
這座高112英尺(34公尺)、長410英尺(120公尺)冰山;冰山上不規則塌陷
及一長道深褐色油漆刮痕,引起值勤人員注意,因為,這顯示過去幾小時裡,它可能才擦撞過艦船,遂於半浬(900公尺)外拍攝這幀照片;事後,學者專家
依拍攝地洋流風向研判,此龐然大物,正是讓鐵達尼沉沒的罪魁禍首(註:密度917kg/m3的冰,在密度1025kg/m3海水裡,依阿基米德浮力原理,90%體積沒於水下,海面上完全看不出水下體形多麼龐大。)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Sinking_of_the_Titanic#/media/File:Titanic_iceberg.jpg

          近者,去年三月(2021.3.23)長榮海運 22萬噸超級貨櫃輪長賜號,蘇伊士運河觸底擱淺,全球最重要水道停擺,運河東西端,堵塞商輪數以百計,久候而延遲的運輸,每日影響全球貿易流量12%,整個歐亞大陸食品、燃料、貨物供應鏈中斷,經濟損失上達數千億美元,後續骨牌效應更難估計。

左圖:22萬噸超級貨櫃輪長賜號(Ever Given);右圖:觸底擱淺次日衛星空拍照

圖片來源:左圖: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b/EVER_GIVEN_%2849643352087%29.jpg/1920px-EVER_GIVEN_%2849643352087%29.jpg By kees torn – EVER GIVEN, CC BY-SA 2.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89201715。右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Container_Ship_%27Ever_Given%27_stuck_in_the_Suez_Canal,_Egypt_-_March_24th,_2021_(51070311183).jpg By Contains modified Copernicus Sentinel data [2021], processed by Pierre Markuse – Container Ship ‘Ever Given’ stuck in the Suez Canal, Egypt – March 24th, 2021, CC BY 2.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02400564

          不過,這兩起事端,一為郵輪、一商船,至於海軍艦艇,除非作戰傷損,否則,承平時期裡,七艘先進驅逐艦,相繼觸礁翻覆沉沒,慘況之劇令人不忍卒睹。

說明:1923.9.8海難事發現場,七艘驅逐艦擱淺翻覆慘況。圖片來源:美海軍部–海軍史與傳承署線上圖庫 DEPARTMENT OF THE NAVY — N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 Online Library https://www.history.navy.mil/content/history/nhhc/search.html?q=honda%20point&_=1676782505583

儎台

          一戰末期(1917~1918),為因應德國U-boat潛艇突襲,美國海軍大量建造了一款以反潛作戰為主,高載油、強效能、極其快速靈活的「克萊蒙森級驅逐艦Clemson-Class Destroyer」,總計先後完成156艘;因屬四煙囪、平甲板設計,又稱平板、或四煙管艦 。

          1923.9.8隸屬太平洋艦隊的驅逐第11戰隊,以旗艦達菲Delphy (DD-261)為首,由戰隊長愛德華·瓦森上校(Captain Edward H. Watson)率14艘屬艦,自舊金山駛往聖地牙哥,15艘全是艦齡未及五年的「克萊蒙森級驅逐艦」。

          回顧20世紀初到中葉,世界各先進國海軍驅逐艦造艦概念,均在強調速度與敏捷性能;憑著纖細流線船身,克萊蒙森級艦自不在話下:314呎長、 32呎寬、1250噸輕排水、四具鍋爐供給兩部蒸氣渦輪機極佳動力,最大航速36節(66Km/時)、巡航半徑5000浬;至於4吋砲與3吋防空火力,只是她的次要,因為12支21吋魚雷發射管、搭配深水炸彈佈放軌,方是她攻潛的致命武器。這些傲人優勢,特別是速度,賦予了駕駛台指揮官無比信心,海戰裡,固能屢創佳績,但承平時期裡,這股迅速敏捷的自信,反倒成了海難肇因。

說明:纖細流線船身,搭配四具鍋爐與兩部蒸氣渦輪機,賦予克萊蒙森級驅逐艦極為迅速敏捷的動力。資料來源:美海軍部–海軍史與傳承署線上圖庫DEPARTMENT OF THE NAVY — N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 Online Library https://www.ibiblio.org/hyperwar/OnlineLibrary/photos/images/h90000/h90123c.htm

現場

          西臨太平洋,位洛杉磯西北90哩,呈長條狀的聖芭芭拉郡,是南加州一座美麗濱海城市;沿海「本田岬Honda(Pedernales) Point」位處南北重要航道「聖芭芭拉水道Santa Barbara Channel」北端入口。

左圖:南加州美麗濱海城市「聖芭芭拉郡」;右圖:左上角為舊金山港,右下角為聖地牙哥港,中央為進入聖芭芭拉水道前重要轉向點Point Arguello燈塔;海難地點Honda Point即在近岸處。資料來源:左圖: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nta_Barbara,_California By John Wiley User:Jw4nvc –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 Own work, CC BY 3.0,。 右圖:美海軍部海軍史首頁,總結。Department of the Navy, Naval History

Honda 非「本田」

          16世紀西班牙探險隊,曾在該海域發掘過大量堅硬無比火層岩燧石Flint,故取Pedernal(西語打火石),是地名「火石岬Pedernales Point」一詞由來;至於Honda Point或在地人暱稱的Honda Head, Honda Mesa, La Honda…與日文「本田」並無相關,它是西語Hondo (字首H不發音,字根o依所指物陰陽變化,此處發a;讀音 ’Onda);源自於拉丁語profundus、演化為profundo、進化成fundo,再演變為同源異形字hondo,意指深邃、深峻、或深淵(英語profound亦作如是解)。

          回顧加州史,自16世紀西班牙傳教士與海員初踏這片土地,開展殖民肇始,至19世紀中葉美墨交戰,墨西哥戰敗後拱手繳出上加利福尼亞半島,這片瀕太平洋樂土,始終糾結在西墨兩國共通文化語境裡;證諸加州數不盡城市名稱,如Sacramento, San Francisco, San Jose, Santa Barbara, Los Angeles, Fresno, San Bernardino, San Diego, La Jolla…等等,西語影響無處不見;早年西班牙探險隊,將該陡峭險峻海域命名「深水岬」乃想當然爾;惟歷經數百年語音流變,今日反成了與日本「本田」汽車相近詞,聽在當年為它命名的西班牙前人耳裡,應甚是無奈。

          不過,重點不在它叫’Onda或Honda,而是該處海岸地形,確實峻峭特異;打海面上看,滿佈高60呎、聳立奇兀嶙峋巨石,海面下,更星羅棋佈地、盡是火山爆發殘留的鋸齒怪岩或暗礁礫石;極端天候時,滔天巨浪下的Honda Point彷彿張牙舞爪惡魔;數世紀來,不少商旅艦船在此遇難,使它得了一個航海人口中「魔鬼顎The Jaw of Devil、西語La Mandibula del Diablo」惡名,此外,它還有個「太平洋墳地」別號。

           只不過,以往每回頂多吞下一艘艦船的這頭惡魔,1923年那個秋夜濃霧裡,不知怎地兇性大發,一次竟張口攫食了七艘戰艦。

說明:Honda Point海灘地形險惡,海面上,奇兀嶙峋巨石聳立,海面下,鋸齒怪岩、暗礁礫石星羅棋佈。資料來源:Shipwrecked destroyer, Point Pedernales, CA. https://mapio.net/pic/p-28389467/。

背景

           一些先備資訊,有必要提示一下

一、演訓

          海難事發前,太平洋艦隊/驅逐戰鬥群/第11戰隊所屬19艘艦,8月中在西雅圖普吉灣海域,參與年度演訓後,伴護第四主力戰鬥群船團返舊金山港;略事整補後,戰隊預備沿加州海岸南下,打道返回母港聖地牙哥;南返前,一艘屬艦故障,泊乾塢檢修,預計18艘艦出航。

二、航前會

          1923.9.7啟航前一日下午,驅逐支隊長凱特立少將(Rear Admiral Sumner Kittelle)在旗艦USS Melville (AD-2)補給母艦官廳,召開航前會議。驅逐第11戰隊長瓦森上校率員參與,同時與會的尚有驅逐第12戰隊長詹姆士·湯姆上校(Captain James H. Tomb)及其要員。

航前會議裡,支隊宣示了兩項重點:

1.次晨出海,兩戰隊先行編隊與火砲射擊演訓,然後啟程返聖地牙哥。

2.早先海軍部礙於預算,為節約油料,限制非戰鬥時,驅逐艦巡航速率不得超過15節規定,新年度已取消;支隊長授意,此趟南下,戰隊得以20節航速返航,藉以測試各艦渦輪機巡航性能。

          關於20節高速返航一事,第11及12兩戰隊長各有不同解讀。11戰隊長瓦森認為支隊指示明確,應無庸置疑貫徹;12戰隊長湯姆看法迥異,認為支隊意思是允許但不強求。事實上,支隊長本人並未明確「規定」船速,僅表示由於海軍部限制鬆綁,允許戰隊返航途中,得藉20節航速測試渦輪機組。

三、定位(Fix)

       早在雷達、羅遠 (遠距無線導航Long Range Navigation, LORAN)、或GPS衛星定位還沒出現之前,身處一望無際的茫茫大海,知道自己(艦船)身在何處,是一門頂級航海藝術。

       藉最後一次船位,以航速、航向、及時間(不考慮風向、風速、潮流變數),每間隔30分鐘(危險水域如淺灘,有礙航安情況如惡劣天候,頻率間隔縮短為每15分鐘),計算出一個新位置,稱「推算船位Dead Reckoning, DR Fix」;它是了解自己所在,規劃下一步航行動作的重要依據。

左圖:計算DR船位的工具:碼表、潮汐表、平行尺、兩腳規、2HB鉛筆。

右圖:航向030、航速10節之下,0900 Fix以三角形標示,間隔30分鐘後的0930、1000推算船位DR Fix以半圓形標示。

資料來源:

左圖:https://en.wikipedia.org/wiki/Dead_reckoning By J. S. Bond – Own work,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9206640。 右圖:維基公有領域圖像資源;Wikimedia Commons, Wikipedia: Public domain。

      不過「推算船位」缺點在,新位置是由前一船位計算而來,過程中有風、流、船速…等變化產生的誤差,而誤差會逐漸累積,因此,船位準確度隨著航行時間遞減;這時,就得依賴輔助資訊校驗,如藉六分儀觀測日月、星辰等天體仰視角,獲得天文資訊後,計算出所在地經緯度,從而確定船位。近岸航行時,則觀測燈塔,藉相鄰兩座燈塔方位,交叉測得船位,此位置不但精準可靠,尚可校正風、流變數;因此,近岸航行中,能否目視燈塔獲得準確方位,格外緊要;而前者(天文)與後者(地文)嫻熟交替運用,能更精準提供可靠船位。

       有鑑於此,昔日往來舊金山與聖地牙哥海域老手,都知道始自舊金山、一路南下,轉進聖芭芭拉水道前,沿途五座重要燈塔所在,依序是1.鴿岬(Pigeon Point)、2.蘇爾岬(Point Sur)、3.皮瑞斯岬(Point Piedras Blancas)、4.阿古勒岬(Point Arguello,重要轉向點,也是海難事發地)、及5.孕岬(Point Conception,聖芭芭拉水道西北入口),詳見下圖五處紅色圖標處。

左圖:五座重要燈塔,依序由上而下。右圖:第4.阿古勒岬Point Arguello燈塔、第5.孕岬Point Conception燈塔、及聖芭芭拉水道位置。資料來源:左圖:Google Map南加州海岸圖,作者彙整。 右圖:https://www.discover-central-california.com/point-arguello-lighthouse.html。

          轉進聖巴巴拉水道前最後一段航程,得依賴第4.及第5.兩座燈塔為參考點,兩次連續轉向後,由聖米蓋島內側,進聖巴巴拉水道。這兩個重要轉向點之間的20浬航程,航道狹窄、海流劇烈多變,就像穿越針眼一般…,航海老手們嘗如是說(參見下圖)。

說明:航道狹窄、海流劇烈多變,像穿越針眼一般的聖芭芭拉水道航線。

圖片來源:國家海洋大氣總署、海岸調查處 Office of Coast Survey, NOAA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海圖編號:US4CA68M。https://devgis.charttools.noaa.gov/pod/

四、測深(Fathometering):

          始自希臘、羅馬的古航海技術Lead & Line Sounding,俗稱「打水托」測深,是一門恆古流傳、迄今仍重要無比船藝。藉長達數十噚(水深單位Fathom:一噚6呎或1.83公尺,最長水托繩可達72噚/432呎),尾端懸吊鉛錘的皮繩,水手站立舷邊突出水托台,趁艦船減速,將鉛錘連皮繩,往船艏方向奮力拋擲,待鉛錘觸底,藉露出水面標記,可準確知道所在地水深,同時,事先塗抹鉛錘底部中空處牛油,沾底採樣,能進一步研判海底結構成分是沙洲、淺灘、礫石、或岩礁。此一船藝,在近岸航行或停泊下錨前,乃極為可靠的船位判定依據。時至今日,即便有聲納儀可精準探測水深,「打水托」船藝依舊併行不悖。

          大文豪馬克吐溫筆名Mark Twain,就來自他1850年,在密西西比河遊輪擔任駕駛時,旁觀水托手回報水深的有趣經歷;Mark Twain表水深兩噚,相當12呎吃水、或3.7公尺水深。

說明:水手站立舷邊突出水托台,將鉛錘連皮繩,往船艏方向奮力拋擲,俗稱「打水托Swinging the Lead」。資料來源:左上圖:https://www.oneillseaodyssey.org/navigation/navigationdepth/。右上圖:https://en_ichthyology.en-academic.com/10061/lead。左下圖及右下圖:維基公有領域圖像資源;Wikimedia Commons, Wikipedia: Public domain。

五、RDF

          無線方位儀(Radio Direction Finder, RDF),是1923年甫推出不久的助航設施。早期RDF以機械方式旋轉天線,接收來自艦船(載體)發射的無線電波,提供艦船方位線作定位依據。理想RDF判讀,至少需兩座基地台,接收載體發射的不同角度電波,提供交叉定位。

          惟初時RDF技術尚在研發,設備亦未臻完善,以加州沿岸由舊金山南下聖地牙哥為例,近五百浬航程,只第四燈塔所在處,設RDF基地台一座,且礙於裝備,一次只能接收一道電波,還難以判別來向或是去向(有時得180度反向修正)。同時,1920年代的無線電通訊裝備與技術,也極其有限,艦艇間互通訊息時,時有強烈雜訊干擾,而無線電通訊和發射電波方位兩者,尚不能同時併行。

          更甚者,若多艘艦艇需藉RDF提供方位,基地台有限人力下,很難逐一判讀,遑論準確傳送資訊。但不可諱言的是,當天候惡劣,目視無以觀測天體或燈塔,僅能賴推算船位航行時,即便是一道RDF方位,仍提供了艦船極具價值的方位參考依據。

說明:1920年代,建於第四燈塔(阿古勒岬燈塔)旁側的無線方位儀基地台。 資料來源:https://www.lighthousefriends.com/light.asp?ID=645, Photograph courtesy U.S. Coast Guard。

六、角色

1.海軍官校1885年班畢業的11戰隊長瓦森上校,先於巡洋艦底特律號USS Detroit (C-10)服役,参與過1898年美西戰役,稍後歷任砲艇USS Wheeling (PG-14)艇長、補給艦USS Celtic (AF-2)艦長,進海軍戰院深造後,擔任2萬2千噸主力戰鬥艦猶他州號USS Utah (BB-31)副長。一戰期間,他膺任1萬1千噸戰鬥艦阿拉巴馬號USS Alabama (BB-8)艦長,率艦参與大西洋對德作戰,因績效優良獲頒海軍二等十字勳章。1917年晉升上校,1919年3月(45歲)外放日本擔任海軍武官,三年後回調太平洋艦隊,1922年7月接掌西岸驅逐第11戰隊長,是一位學經歷完整,前程頗為看好的優秀軍官。

驅逐第11戰隊長瓦森上校

說明:左圖:1915 年5月10日晉升中校時;右圖:1919年3月派駐日本擔任海軍武官。資料來源:左圖:美海軍史及傳承署人事局資料庫U.S. Navy Bureau of Personnel Collections in the U.S. National Archives, N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 https://www.history.navy.mil/content/history/nhhc/our-collections/photography/us-people/w/watson-edward-h/24-p-90.html。 右圖:美海軍學術月刊社檔案資料庫U.S. NAVAL INSTITUTE PHOTO ARCHIVE. https://www.usni.org/。

2.第11戰隊旗艦達菲號艦長唐納·杭特少校(Lieutenant Commander Donald T. Hunter)曾執教海軍官校,主授過航海學兩年的他,頗獲戰隊長瓦森賞識及信賴,理所當然兼任南返戰隊航海官。不過,杭特的養成教育與訓練,均早於RDF導航設施問世。那個年代,他屬老一代海軍,相當排斥科技新玩意。杭特本人對第一代RDF可靠性始終抱持懷疑,反倒是對20節高速返航一事,看法與戰隊長一致,認為返航時若能打破行駛紀錄,值得摩拳擦掌一試。

3.達菲號航海官勞倫斯·布洛吉中尉(Lieutenant JG Lawrence Blodgett)是一位負責盡職年輕軍官,但緣於戰隊長對艦長的信賴偏愛,使他無形中失色。整個航程裡,他的建議不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就是一一遭否決。

七、貴賓

          出航前,旗艦上來了一位文職人士,是戰隊長瓦森任職日本海軍武官時相識的杜門先生(Mr. Eugene Dooman)。貴賓杜門是國務院職業外交官,長駐日本,對日本海軍的發展瞭解頗有心得。他這回返國述職,巧逢戰隊出航,瓦森力邀他同行,打算順道多了解一些日本海軍近況。南下途中,戰隊長殷勤待客,兩人一路把臂暢談。

八、天災

          海難意外前一週,日本當地時間1923.9.1上午11:58,東京以南的神奈川縣橫濱市,發生8.1級、深度15公里淺層地震,稍後五分鐘,連續再兩起規模7.3與7.2餘震;這場史稱「關東大地震」災變,是日帝期間最嚴重災害,東京及橫濱兩大都市,遭毀滅性破壞,受災範圍擴及整個關東地區。因時近午前家戶埋鍋舉炊時刻,後續引發的大火,使傷亡數遠超過地震本身傷害,總計38萬人死亡或失蹤,70餘萬棟房屋塌毀。

          稍晚 60呎(18公尺)高海嘯,席捲本州島沿岸不說,巨浪更橫跨太平洋,數日後擴散至美西沿海。9月4日洛杉磯港外,觀測到 30呎(9公尺)高巨浪。一艘客貨兩用郵輪,於海難事發前16小時(1923.9.8清晨4點半),在聖芭芭拉水道北端的聖米蓋島近岸,遭逢突如其來異常海象,擱淺遇難。

說明:1923.9.1上午11:58分,8.1級「關東大地震」災情慘狀。資料來源:維基公有領域圖像資源;Wikimedia Commons, Wikipedia: Public domain。

(未完待續)

【冷知識-15】蛤蟆鞭數十

•2022/07/31 • 發表迴響

緣起

        假日,帶德籍學生到兒子家小聚,酒酣耳熱,兒子的老大(就讀國一, 與他爸一樣喜舞文弄墨、兼幽默搞笑) ,說了則國文課裡的笑話助興,是晚清沈復文言體「兒時記趣」中的一段…

左圖:龐然大物,擷自YouTube;右圖:國一上第五課「兒時記趣」

原文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譯文

        記得小時候,常能睜著大眼直瞪太陽,也看得清極微小的東西。但凡看見細微東西,必仔細觀察紋理脈絡,因而享受了許多額外樂趣…;有一天,看見兩隻小蟲在草叢裡打鬥,看著看著,興致正濃時,忽然一隻龐然怪物,撼動山石、蓋倒樹木一般,聲勢浩大過來,原來是隻癩蛤蟆。只見牠舌頭一伸,兩隻小蟲被一口給吞進肚裡。我當時年紀小,正看得出神,被這突如其來變故,嚇得驚叫。等心神安定,捉住癩蛤蟆,鞭打了牠幾十下,然後給丟到別的院子裡去了。

鞭數十

        沈復「兒時記趣」原文,長百十來字,孩子背得琅琅上口,且高低轉折、頓挫抑揚,極富變化節奏,到最末兩句,故意更動標點,將「捉蛤蟆,鞭數十」,改口「捉蛤蟆鞭,數十」,還搖頭晃腦,如說書一般,緩緩加重語氣…逗得大夥狂笑;二弟一家也在座,兩個念大學女兒,一旁補充說,當年國中上這一課,全班朗讀課文,到最後兩句,男生總齊口放聲念…「捉蛤蟆鞭,數十」,然後,男生個個笑得東倒西歪,好不得意暢快;眾人聽了更為之捧腹。

        我這位德籍學生,大學主修漢學,白話溝通無礙,書面語偶有猶豫,至於文言文功夫,就差了一截;見大夥笑歪身子,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等眾人費了番工夫,讓他明白「」字雙關語意,及國人「吃鞭補鞭」文化,而金槍不倒壯陽藥,尚有牛鞭、虎鞭、熊鞭、鹿鞭、海狗鞭…等等;他這才明白「捉蛤蟆鞭,數十」話裡的戲謔意味,不禁也啞然失笑;事後,還特跟我討沈復「兒時記趣」全文,打算好好琢磨一番。

妙喻

        半大不大青春期男孩,特別喜歡事涉性事或性器官詞語,每每不是三五成群興奮地打趣,就是私下相互取笑作樂;而類似上文「鞭數十」這般「同音異義」或「一字數義」雙關詞語,尋常生活中亦屢見不鮮,當然,未必盡與性事或性器官有關(國高中小男孩例外);但表裡二義雙關詞語,看似言此、實則言彼的妙喻,則饒富趣味。

        聽過這麼一則笑話,說:何以木蘭代父從軍12 載,卻從沒出過包,沒叫軍中袍澤發現她女兒身? 答案在《木蘭詩》裡這一句–「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這「木蘭無長『』」的同音異義趣味,就連2020 年迪士尼「花木蘭」真人版電影女導-妮基·卡歐 Niki Caro 聽了,都忍不住哈哈大笑 ,至於片中飾花木蘭一角的華裔美籍女演員劉亦菲,聽了也直呼:真太有趣了!

劉亦菲(左)與導演妮姬卡蘿(右)合作拍攝的真人版「花木蘭」
圖片來源:迪士尼

𨑨迌

          前面【冷知識-5】TikTok由來一文,曾提及源自閩南語「七逃」發音的「𨑨迌」這個高頻詞,意指「遊戲、玩耍」,甚至有「混、闖蕩」之意;網絡上流傳這麼一句,說是「抖音一響,父母白養」,暗諷時下青少年對「抖音」APP的瘋迷程度;此話也許有其道理,不過, 也有一些饒富趣味抖音短片,藉短短石火電光,即一針見血反映箇中妙處,倒也不失寓教於樂之趣,不能一竿子打翻一條船,抹煞了青少年創意。

          下面這段15秒長TikTok,十足詮釋了「同音異義、表裡二義」雙關趣旨;短片是摯友大陸兄日前分享,這會正好借來一用,博君一粲,特為申謝。

說明:Flat tyre既是爆胎(字幕tire, 美語用法;tyre英式英語),spare當然指備胎;不過,亦可指備份東西,諸如零件、甚至男友。(LOL)

引申

        千古經典文言文《前出師表》當中,不乏諸多成語佳句為後世所用,諸如「妄自菲博、作奸犯科、猥自枉屈、三顧茅廬、危急存亡」…等名句;而《後出師表》裡,也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等佳句;這其中,最常被「歧意引申」的經典,則是《前出師表》文末最後一句:「臨表涕零,不知所言」(亦有臨表涕泣,不知所云之說)。

        這句雙關語,據說最早是某國文教師,在批改學生習作時用的評語;因為學生東西實在寫得太爛,爛到老師不知道該怎麼下筆給分,只好寫了這麼一句「看《前出師表》最後一句去!」; 學生拿回習作,一瞧評語,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等翻出《前出師表》,一瞧最後一句「臨表涕泣,不知所云。」;方才明白老師意思是:閣下的東西,為師實在無以理解,更不知你到底在說什麼,禁不住:老淚縱橫矣!

         後人借來引用,但凡不理解對方意思時,就轉個彎,說看《出師表》最後一句去! 正是「臨表涕泣 ,不知所云」呢。

        「歧意引申」之例,個人也有個小經驗;過去,在素享全台「補教一街」之譽的台北火車站前-南陽街補習班任教時,每回認識新朋友,相互寒暄介紹,對方總開口問:在哪兒高就? 自己也每每自謙:臣本布衣…..,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諸葛亮《前出師表》段六,開頭「臣本布衣」下一句是「躬耕於南陽」;藉以引申:在下區區平民一介,在台北「南陽街」躬耕,誤人子弟爾爾;依多年經驗,對方若立馬心領神會,當下哈哈笑道:補教名師、補教名師;自己必定連聲回應:不敢不敢、僭越僭越;然後雙方握手把歡,盡不在言中,蓋此人可交,且可深交;若來人聽聞後,躊躇遲疑、面露難色,那…他肯定是想到《出師表》最後一句:「不知所云」去也, 則此人非我族類,不必深交。

文言

        話說回來;文言文是咱們老祖宗千百年來嘔心瀝血的好東西;其行文簡練、典故雋永,對仗駢驪、音律工整,雖經年累月,讀來仍能讓我們與作者心靈交會;閱讀文言文,可以習得中文文字的韻律美感,充分享受閱讀樂趣,若能更進一步摘錄文言詩詞中的優美語句,反覆吟誦那讓人陶醉的歌賦,則更能豐富我們的人生。

        孩子那天背誦的「兒時記趣」,是現下國一學生,國文教科書裡的選文(海峽兩岸皆然,是彼此難得的共識);我讀中學的年代已然久遠,當時沒機會上這一課,因此,花了點時間探究,方知出自有「江南才子」雅稱的清朝沈複,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45歲)寫的自傳體散文集《浮生六記》卷二《閒情記趣》

四卷

        顧名思義,《浮生六記》全書應有六卷,惟現今僅存前四卷,後二卷如何散落市井佚失,難考;前四卷分別為:

卷一、〈閨房記樂〉

描述沈復與愛妻陳芸閒居蘇州城南滄浪亭畔,花開月上,夫妻對酌吟詩,怡然自得生活,充分表現出對亡妻的懷念;

卷二、〈閒情記趣〉

敘述沈復生活窮困中,曲盡飲酒流連,賞玩花卉蟲魚,佈置各種賞心悅性之具,憑著愛美心性,領略無處不在的真趣,闡發不同凡俗的美學觀。(:兒時記趣,取自本卷)

卷三、〈坎坷記愁〉

描述沈復伉儷天性浪漫,不容於封建家庭,兩次遭逐, 飄泊無依,窮困潦倒;顛沛流離中,愛妻陳芸病死他鄉,其父也不幸相繼離世;沈復奔喪歸來,兄弟失和,慘遭家庭巨變,人生坎坷,備嘗艱辛。

卷四、〈浪遊記快〉

敘述沈復游幕作賈,遍歷風景名勝,記下各地美好風景, 反映當時世態人情,如封建禮教對婦女的迫害,以及知識份子的淒涼遭遇。

事蹟

        據後人有限的記載與考證的生平,沈復,字三白,號梅逸,江蘇長洲(今蘇州市)人,1763.12.26(乾隆二十八年)生於師爺世家,早年家境尚稱富裕,曾隨父往浙江紹興求學,薄有才名,未曾參加科舉考試,故與仕途無緣;青年以後,經歷坎坷,輾轉各地任幕僚十數載,中年經商失敗,一度靠賣畫與賣酒維持生計,飽受貧困生活磨難;生平曾遊歷諸多地方,然潦倒不得志,唯與愛妻陳芸表姊伉儷情深,芸娘病世後,沈復生活更形落魄,雖形單影隻,卻「寸心欲碎,綿綿此恨,曷其有極」,在那個男子仍是三妻四妾的年代,他擇一而終,足見愛妻之情至深;嘉慶十三年(1808年),他隨使節團出使琉球(現今琉球群島那霸市),參加琉球國王冊封盛典,在琉球待了四個半月;這段時間,他回憶過往,有感蘇東坡云「事如春夢了無痕」,若不記載往事於筆墨,未免辜負蒼天厚愛,乃作《浮生六記》;全書無一句華麗辭藻,用語平宜近人且簡潔樸實;以回憶童年的卷二「兒時記趣」為例,充分彰顯了他童稚的頑皮與自幼即有的豐富想像力。沈復晚年,記載未詳,想來少不了顛沛流離困頓,以至連卒年亦無可考,令人惋惜。

出書

         現存的《浮生六記》前四卷,文長3萬6千餘字,手記原稿,沈復生時未曾付梓,且流離四散,淪落市井,只餘四卷;最早刊印《浮生六記》的是清光緒三年(1877)一位叫楊引傳(號甦補)的人,他在蘇州坊間舊書鋪裡偶然發現《浮生六記》手稿殘本,讀後喜愛之至,將其交給妹夫王韜(辦報人和政論家,曾主持上海《申報》),據說王韜讀過《浮生六記》手稿後,點評此書「筆墨間纏綿哀感,一往情深」,光緒三年,在上海《申報》館,以活字版刊行,出版問世,付印時王韜並為之題跋作序。至於卷五〈中山記歷〉、及卷六〈養生記道〉是1935年,上海世界書局「美化文學名著叢刊」出版,號稱全本《浮生六記》,讓「六卷原本」重現於世。不過,該版本雖六卷俱全,但屢被懷疑後兩卷係偽作,是篡改他人書籍拼湊而成。(詳見:慢讀.浮生六記:浮生若夢,只因一生情癡,遭此顛沛;沈復著/夢窗譯注;啟動出版社;2020)

        《浮生六記》卷四,完成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但第一次付梓刊印,卻時隔70載,於光緒三年(1877)由上海《申報》所為,不過,真正將《浮生六記》一書帶進大眾視野,使之成為文學經典的,卻是又再相隔半個世紀後的民國時期。1920年間,時值五四運動之後,民風覺醒,吹醒大眾,呼喚愛情和婚姻解放心聲,蔚為一時潮流;再版《浮生六記》時機,恰恰呼應此風。當時知名學者與近代詩人俞平伯,自小喜歡《浮生六記》,為其加上新式標點,於1924年,由北京霜楓社重印出版,俞平伯亦為序,言沈復「…是個習幕經商之人,上不為名山之業下不為富貴敲門磚,意興所到,不必妝點,不知避忌。全書無酸語、贅語、道學語…儼如一塊純美水晶…有重行付印,令其傳播更久更遠的價值。」(詳見:浮生六記/沈復著/俞平伯校;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文學大師林語堂欣賞該書之餘,在1936年,將《浮生六記》前四卷譯成英文「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Shanghai, 1936, rpr.in Yutang Lin, 1949」,刊登在當年的英文《天下月刊》及《西風月刊》,促使此書揚名海內外;其後,在漢英對照本問世時,再撰自序,摘選部分如下:

芸,我想,是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她的一生,正可引用蘇東坡的詩句,說它是「事如春夢了無痕」。《浮生六記》英文版裡,大師亦曾簡介: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1809) is an extraordinary blend of autobiography, love story and social document… In this intimate memoir, Shen Fu recounts the domestic and romantic joys of his marriage to Yun, the beautiful and artistic girl he fell in love with.
《浮生六記》是一部非凡的作品,它既是一部自傳,也描繪了愛情故事,記載了社會風貌…這部筆觸親密的回憶錄中,沈復記載了與芸婚後的浪漫與快樂,芸是他心愛的,美麗而又充滿藝術氣質的女子。

林語堂大師1936年的《浮生六記》英譯本

圖片來源:https://www.amazon.com/Six-Chapters-Floating-Life-Yutang/dp/B00DUFWLQ8

後記

        關於《浮生六記》,另有一說,是沈復寫給妻子芸娘的「絕美情書」;自光緒三年(1877)該書首次刊印,百餘年來,輾轉流傳海內外,被譽為「晚清小紅樓夢」。這次假日在兒子家,孩子搞笑時無心插柳引介,自己得以略窺其貌,再經查考並仔細拜讀全篇,借沈復「兒時記趣」裡所言「不覺呀然驚恐!」;因為這倖存的四卷,或記琴瑟相和、繾綣情深閨房之樂;或寫貧士心性、喜惡愛憎閒情雅趣;再不,就是記困頓離合、炎涼世態的人生坎坷;或記山水名勝、奇聞觀趣各地浪游風景;而除了大師林語堂的英譯版本、及漢英對照譯本(英譯尚有另外三個不同版本),《浮生六記》先後尚有德、法、意、西、丹麥、瑞典、荷蘭、捷克、與俄文等10種譯本,至於日、韓、越、馬來文譯本,更不在話下,而令人驚訝的是,此書竟然還有希伯來語(Hebrew)譯本,這前後加總堂堂15種外文譯本,足證實在是一冊難得古文佳作,否則如何值得海內外眾家青睞,如此大力推薦與分享?!

        一代才子沈復,晚年固潦倒流離、乃至卒年不詳,甚或一坯孤墳野塚亦未可得,然其所著《浮生六記》,如今非但名聞遐邇,享譽海內外,其箇中篇章,更編入兩岸國語文教科書,為莘莘學子所必讀。沈復九泉之下如若有知,想來亦堪告慰矣!

左圖:與愛妻陳芸,對酌吟詩,怡然自得;右圖:新婚洞房夜,鶼鰈情深

圖片來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151611443

左圖:慢讀,浮生六記:浮生若夢,只因一生情癡 沈復著/夢窗譯注;啟動出版社 2020

右圖:https://zhuanlan.zhihu.com/p/151611443

【冷知識-14】千金難買

•2022/07/09 • 發表迴響

淵源

          提起英國,總叫人不由想起「艦船與海權」,但歷來第一款由英國人在英倫本土創立的「布瑞蒙鐘錶Bremont Watch Co.」卻也赫赫有名。

          2002年,尼克與吉勒斯Nick and Giles English兄弟倆創立公司之前,即家學淵源;父親尤安博士Dr. Euan English是前英國皇家空軍戰機飛行員,同時擁有航空動力學博士學位,兄弟二人在父親薰陶帶領下,自幼即耳濡目染,對機械、鐘錶、飛行、與航海,有著濃厚興趣;隨著年歲漸長,兩人嗜好拆卸汽車機械與鐘錶組件,並嘗試重新組裝,不過,最大興趣,仍在隨著父親從事航海與飛行冒險。

左圖:兄弟倆自幼即隨著父親航海

中圖:擁有航空動力博士學位的前英國皇家空軍飛行員尤安博士

右圖:駕機翱翔亦是父子共同興趣(尤安博士與長子尼克)

創業

          1995/3/4,尤安博士帶著長子尼克,參加一場航空展預演,駕駛的二戰末期古董飛機North American AT-6C Harvard機件故障失事,49歲父親罹難、23歲尼克重傷;劫後餘生,兄弟倆在父喪悲傷裡潛沉了好一陣子,最後覺得與其懷憂喪志、竟日活在對老父的哀悼陰霾下,倒不如帶著對父親的思念,再次翱翔天際,同時矢志秉承父志,籌畫成立一家專事生產精密計時器的公司以悼念亡父。

命名

          90年代末某日,兄弟倆駕著一架30年代雙翼機,翩翩翱翔英倫海峽上空,突遭逢惡劣天候,飛機引擎也抖動異常,不得已,就近迫降在法國諾曼地一處農莊;沒想到農莊主人熱情款待,同時協助檢修座機;原來莊主本身曾是二戰飛行員,有志一同地酷愛機械與飛行,他莊園穀倉裡,堆放著各式引擎與機械零組件,一整面牆上,更掛著各式各樣骨董鐘錶,至於待修的半成品組件,更擺放滿地,莊主本人還戴著一只父親遺贈腕錶。尼克與吉勒斯兄弟倆,接受莊主盛情款待,滿懷感激之餘,覺得回報這段奇緣最佳方式,就是謹記主人翁大名安東尼.布瑞蒙Antoine Bremont。

          2002年,鐘錶公司成立,就叫布瑞蒙鐘錶Bremont Watch Co.,專事生產經瑞士官方鐘錶認證機構COSC-Contrôle Officiel Suisse des Chronomètres Certified檢驗、測試、認證,符合嚴謹標準的精密計時器Chronometer。

左圖:布瑞蒙商標 

右圖:創辦人尼克與吉勒斯兄弟

攝於倫敦旗艦店的兄弟倆,身後即為馬丁貝克測試MB腕錶的飛行彈射椅

跨界

          2007年8月,因緣際會下,專事生產飛行彈射椅的馬丁貝克,找上布瑞蒙洽談合作,擬採用飛行椅彈射技術,對腕錶進行重力/耐力/抗力測試,冀望開發出一款腕錶,在比擬飛行事故發生環境,彈射逃生的第一時間,即能耐得住12g ~ 30G重力加速,同時,還能毫髮無損地保有精準計時性能。

          兩家公司攜手合作,腕錶必須經歷彈射試驗、極端溫度、極端高度耐壓測試,同時得通過塗層與密封組件的透氣性、嚴苛腐蝕環境的鹽霧耐蝕性,俾確保冷熱(-40℃~ +40℃)、高低海拔(0呎海平面~10萬呎高空)環境、激烈振動(30G)重力極限,及等同戰機30年最大壽命年限的耐久性。

飛行彈射椅上耐壓抗震實驗的模擬人與所戴MB腕錶

彈射時得承受42呎/秒、30G重力加速撞擊驗證的MB腕錶

極端溫度測試:先在-40° C低溫下持續24小時,跟著換+40° C高溫,再進行24小時耐溫測試

模擬10萬呎高空、6個月航艦甲板鹽蝕、96小時乾燥/防震/耐壓/濕度/高度/磁場嚴苛測試

通過測試的MB腕錶,堪比擬戰機30年最大壽命年限

MB系列

          歷時整整兩年繁複嚴苛測試,2009年,這款舉世無雙腕錶終於問世,取型號MB,除了代表馬丁貝克MB商標,更有英國製造Made in Britain雙重意義。MB系列,共有MBI、MBII、MBIII三款

1. MBI

          僅黑色款,星期/日曆顯示,6點鐘上方MB商標為本款獨有,12點下方有彈射椅紅色三角警示,秒針尾端附黃黑相間彈射拉環套,與彈射椅緊急啟動掣同款,錶緣鑲滾紅色鋁帶亦為MBI款獨有。

無雙

          MBI是全世界迄今、唯一經實際飛行彈射、通過重力與壓力驗證的腕錶;在飛行意外事發、彈射的第0.1秒,即能承受12G~30G重力加速,且擁有水下100公尺深度,耐10 ATM大氣壓防水性。

          不過,MBI購買條件嚴苛,必需是使用馬丁貝克飛行椅成功彈射逃生者;申請人要填寫申購書,經過查驗,包括事發時間、地點、彈射座椅編號、彈射事故官方證明…等等;通過查驗的合格申購人,錶背會鐫刻10個英文字母與數字,載明飛行員意外事發時使用的無線電呼號、年月日、與「彈射俱樂部Ejection Tie Club」會員編號。

著迷

          MBI售價標示為「POA-Price On Application申購時報價」,說白一點,意思就是「未通過申購查驗,有錢也買不到」;據布瑞蒙官網介紹,有一位嗜好飛行、也擁有合格執照的美國好萊塢鉅星,為了能獲得MBI,曾於實際飛行中,親自藉馬丁貝克彈射椅成功彈射,據此通過審核,申購了一只MBI,印證這款腕錶無窮魅力,真正是有錢也買不到。

          推測該影壇鉅星,應是約翰屈伏塔John Joseph Travolta,因為屈伏塔是有名的飛行狂,具合格商用客機駕照,擁有一架編號N707JT,澳洲航空塗裝的波音707-138B;屈伏塔本人曾替澳洲航空擔任機長,實際飛過美澳越洋航線;另一位愛好飛行的好萊塢影星,是哈里遜福特Harrison Ford,雖然他擁有定翼機與直升機兩種駕照,但只飛私人螺槳小客機,且偏愛直升機,曾自駕直升機拯救過數起山難意外,不過,近年來他飛行意外頻傳,重要的是,他不像約翰屈伏塔那麼樣飛行控

身著機長制服、帥氣揮手的約翰屈伏塔,攝於他自己的波音707-138B駕駛艙
圖片來源By Konstantin von Wedelstaedt – Gallery page

售價

          因為MBI申購條件特殊,售價難以推估,不過,打從2015/3/31,NBC電視「今夜秀」主持人吉米法隆鐘錶奇緣告白(參見冷知識-13720萬的椅子),親自替岳父獻上成功申購的MBI腕錶之後,網粉們即對MBI價格議論紛紛。

          考量馬丁貝克彈射椅硬體測試成本、布瑞蒙鐘錶行銷推廣、嚴苛申購條件、稀有性、及幕後撼動人心故事…等等,網迷們估算,一只MBI少說也值一百萬英鎊,相當美金122萬、或台幣3,660萬元,不過,此說僅為參考價,因為,既便出得起這百萬英鎊,但不符申購條件–藉馬丁貝克彈射椅成功逃生,縱有萬貫家財,閣下還是買不到MBI

左圖:空中加油的F/A-18E大黃蜂戰機,飛行員配戴MBI,證明曾藉馬丁貝克彈射椅成功逃生

右圖:另一位劫後餘生戰機飛行員,戴的是不鏽鋼質MBI錶帶

2.MBII

          黑、白兩款,星期與日曆顯示,錶緣可選搭橘、藍、綠、煤四色鑲滾鋁帶;性能與MBI相仿,但缺MB商標,代之以6點鐘上方紅黑色防震圈;售價4295~4695英鎊,相當台幣17萬;買家多為各國政要、國會議員、享譽國際公司CEO、首屈一指航空公司總裁、多國空軍司令,及華爾街金融大亨…等等。

黑白雙色MBII

具三角形彈射警示與防震標示的MBII

左圖:MBII錶緣可選搭橘、綠、藍、褐四色鑲滾鋁帶

右圖:錶背鑲刻馬丁貝克飛行彈射椅圖案的MBII

蓄勢待發航艦座機上,佩戴專屬飛行隊徽的MBII飛行員
佩戴MBII腕錶的 EA-18G Growler雙座電戰機飛行員

佩戴MBII腕錶的F-22 Raptor猛禽全天候匿蹤戰機飛行員

3.MBIII

          2019年適逢MB系列問世10週年,推出了黑、白兩色MBIII限額紀念款,僅日曆顯示,但搭配雙時區(格林威治標準時GMT),性能與MBI、MBII相仿,售價4695~5095英鎊,相當台幣18.4萬。

獨有GMT格林威治時顯示與彈射椅安全警示的MBIII

具防震功能標示與GMT格林威治時顯示的MBIII

後記

          本於創辦初衷,尼克與吉勒斯兄弟倆的布瑞蒙鐘錶,儼然已成軍/民用航空界標誌性腕錶。不過,今日人人手機在握,輕鬆按個鍵,就知道當下時間,腕錶似已逐漸淪為裝飾,但Bremont客群,卻都是些必需「雙手或至少一手」操作裝備器械者,如飛行員/滑雪客/划槳者/自行車賽者/潛水人…,或地處極端環境,如深海/極地/沙漠/崇山峻嶺…,他們一則難以騰出雙手或一手,操作手機查看時間,或身處之地無以接收訊號,因此,一只可靠耐操腕錶,益發顯得不可或缺

       因著這個緣故,歷經20載上天下海拓展,從飛行到陸野再攻潛艦,布瑞蒙非但獨佔軍用錶鰲頭,更因計時準確耐用,聲譽橫跨運動領域,舉凡登山、潛水、越野、划艇、賽車、泛舟、跳傘、滑雪…等等項目,品牌口碑載道;他們市場雖屬小眾,且謝絕廣告,但CP性價比高,除了有錢買不到的MBI之外,無分男女幼老,若能一只布瑞蒙在手,非但身份地位象徵菁英,更代表活力熱血而卓爾出群;回首來時路,兄弟倆多年努力打拼,成果足堪告慰父親尤安博士矣。

附註

2019/6/3,筆者走訪英國倫敦MAYFAIR布瑞蒙旗艦店

經理Rudy Karakand與筆者合影於馬丁貝克彈射座椅旁

左圖:蒙經理Rudy Karakand餽贈彈射椅拉環鑰匙圈

右圖:雖不具申購資格,筆者仍試戴了舉世無雙MBI,備感榮幸

申謝

感謝提供本文圖片之以下單位與個人

馬丁貝克公司Martin-Baker Aircraft Co. Ltd.、布瑞蒙鐘錶公司Bremont Watch Company、英國倫敦MAYFAIR布瑞蒙旗艦店經理Rudy Karakand。

又、本文「後記」欄內容,先後承蒙大陸中光兩位友好建言修飾,方更臻完備,在此一併申謝;拙作歡迎分享轉載,但相關圖片均隸屬各該機構或個人,為尊重著作權,未經授權同意,請勿使用。

【冷知識-13】720萬的椅子

•2022/06/25 • 發表迴響

緣起

「紐約國際飛行秀」,飛越自由女神上空的25架戰機編隊(6架藍天使、9架紅箭、2架閃電、2架猛禽、6架雷鳥),出自馬丁貝克公司的飛行彈射椅就有26具(英國紅箭為雙座)。(圖片來原:馬丁貝克公司2019紐約國際飛行秀)

幕後

2015/3/31「今夜秀」節目現場,主持人吉米法隆的鐘錶奇緣告白

         美國NBC電視「今夜秀」主持人吉米法隆Jimmy Fallon,一向以現場訪問名人政要,苛薄搞笑而不失幽默風趣著名;2015/3/31節目裡,法隆出乎意料地一本正經,向觀眾道出一段鐘錶奇緣

          原來他前一年夏天在英國倫敦度假,某日隨友人逛街經過一家鐘錶店,門面不甚起眼,友人卻極力推薦他入內瞧瞧,他興趣不大,又經不起友人力邀,打算隨意看看就走,無意間卻叫店家櫥窗裡一樣奇怪東西吸引住了目光;是一張像處理死刑犯用的高背電椅;這不相襯東西,怎麼會擺在鐘錶店裡展示;經店員介紹,才知那是由合作廠商馬丁貝克公司Martin-Baker Aircraft Co. Ltd.生產的飛行彈射椅,專門用來測試該公司布瑞蒙鐘錶Bremont Watch的MBI型腕錶,能讓腕錶在飛行事故發生、彈射逃生的第一秒,即耐得住12~30G重力加速。

          法隆這才知道,馬丁貝克自1957年起,還成立了「彈射俱樂部Ejection Tie Club」,負擔部分費用,協助成功逃生飛行員購買那款MBI腕錶;他想起岳父早年擔任戰機飛行員,曾因機械故障跳傘逃生,打算替岳父順便申購一只腕錶紀念;店員要他先確認,必須是藉馬丁貝克製造的彈射椅逃生者方有資格購買。當晚,透過越洋電話,他要妻子跟岳父確認;結果,岳父果然在美國海軍陸戰隊服役時,於1991/9/9加州莫哈維沙漠上空演訓,戰機機械故障,的確藉著馬丁貝克彈射椅成功逃生,而且還擁有「彈射俱樂部」編號228會員認證,只是當時布瑞蒙鐘錶公司尚未成立。

          節目尾聲,法隆展示他替岳父申購、能耐得住30G重力加速的MBI腕錶,錶緣滾鑲馬丁貝克專屬紅色鋁帶,同時錶背還鐫刻著岳父任務事發無線電呼號Cosmo、日期縮寫9/9/91,及「彈射俱樂部」會員編號228;至於會員專屬領帶,法隆當日也打了一條,因為腕錶要彈射方能認購,領帶則無此條件;節目最後,法隆親下主播台走向觀眾群,向打著同款藍領帶、落座台下的年邁岳父,獻上為他申購的MBI腕錶,同時說了一句令來賓感動萬分的話:感謝您為國奉獻,也謝謝您有個好女兒,我深愛你們倆。

          法隆的感人告白,無意間道出了布瑞蒙鐘錶舉世無雙的MBI腕錶,更掀開合作測試公司馬丁貝克的彈射椅傳奇MBI錶難買,生命更是無價。 

因緣

          成立於1934年的英國馬丁貝克公司Martin-Baker Aircraft Co. Ltd.,前身(1929年)是一家專事設計與生產飛機的私人企業,總部位於英格蘭白金漢郡,由愛爾蘭工程師詹姆士馬丁Sir James Martin (後受勳為爵士)、及退役英國空軍上尉華倫泰貝克Captain Valentine Baker兩人共同創立,公司以兩人姓氏命名;貝克上尉本身是飛行員,並身兼首席試飛員。二戰前,該公司即從事設計並開發了四款單槳軍用戰機,惜未能量產;成立之初,公司亦曾略涉飛行彈射裝置研發。

左圖:1934年詹姆士馬丁爵士(中)與合夥人華倫泰貝克上尉Captain Valentine Baker(左)合影。

右圖:合夥人兼首席試飛員華倫泰貝克上尉。

悲劇

        一戰末到二戰前的40年代初,傳統螺槳飛機,沒有任何專供飛行員逃生裝置,發生意外或交戰受創,除了迫降(往往機毀人亡),飛行員泰半只能採「傾躍Bail Out & Jump Clear」方式逃生;即設法先讓機身側傾,避開旋轉螺槳,然後以自由落體方式,讓身體藉重力墜落,待遠離座機再開傘逃生。二戰末期,戰機速度越來越快,發生意外或遇襲受創,此一脫逃方式,往往因飛行員負傷、戰機不規則旋轉、重力加速下墬、氣流不穩…等等因素,使得逃生不易,結局往往是機毀人亡、折損累累。

          1942/9/12一場意外悲劇,讓公司轉而從事彈射椅Ejection Seats的專業研發;當日,身兼首席試飛員的創辦人貝克上尉,試飛MB3單槳原型戰機,引擎意外熄火,為挽救飛機緊急迫降,卻擦撞樹叢翻覆喪命;合夥人馬丁痛心疾首檢討事故後,認為若能有一款適宜的逃生裝置,將可挽救合夥人性命,遂改變心意與經營策略,擬全力投入彈射椅研發,冀望能挽救爾後出事飛行員的寶貴性命。

研發

          恰於此時,英國國防部有鑑於空軍人機耗損過重,接觸馬丁貝克,希望能開發出一套供飛行員緊急逃生用的專屬系統,使得馬丁貝克更進一步拋開設計製造飛機初衷,專心研發飛行逃生彈射裝置,也比後續投入此研發工作的德國與瑞典,足足早了四年。

          馬丁貝克進行第一次靜態彈射,由試飛員伯納蘭契Bernard Lynch於1945/1/24在地面成功彈射;一年多改進後,1946/7/24伯納蘭契再藉流星三型機Meteor 3,在英格蘭牛津郡,於海拔8000呎/2438公尺、320哩/512公里時速下,成功完成人類自史以來第一次飛行中彈射試驗,並安全開傘著陸;伯納蘭契後來持續擔任試飛彈射,一共成功完成過31次試射,其中17次為實際飛行中的動態測試。

左上圖:馬丁貝克研發飛行逃生裝置,1945/1/20 載重200磅的雛形彈射椅試驗。

右圖:1945/1/24 試飛員伯納蘭契Bernard Lynch於地面進行第一次人體靜態彈射,完射高度4呎8吋/142公分。

左下圖:1946/4/24 史上第一次飛行彈射成功,安全開傘著陸的伯納蘭契;當日起飛前攝於流星三型機Meteor 3後座。

Ejectee #1

          1949/5/30,英國皇家空軍試飛員蘭克斯特John Oliver Lancaster駕駛阿姆斯壯白沃斯公司Armstrong Whitworth A.W.52型渦輪噴射原型機,於英格蘭中部華威郡南安鎮Southam, Warwickshire上空試飛,在5000呎/1524公尺高空,320 哩/512公里時速下,引擎顫動異常並急速下墜,千鈞一髮之際,藉第一代彈射椅Pre-Mk1,安然無恙彈射逃生,是史上實際飛行發生緊急事故時,第一位彈射逃生飛行員;他也因此擁有「彈射俱樂部」會員編號Ejectee #1

左圖:史上第一位實際飛行意外中,成功彈射逃生的飛行員約翰蘭克斯特John Oliver Lancaster,「彈射俱樂部」會員編號Ejectee #1(當時英年30歲)。

右圖:2019年約翰蘭克斯特百歲誕辰,攝於倫敦近郊法恩伯勒鎮(Farnborough, UK)自宅;人瑞當年8月仙世,享壽101歲(1919/02/04~2019/08/10)。

測試

靜態測試

圖片:極端溫度/濕度/鹽霧/震動/衝擊/扭/張/拉力、摩擦係數等靜態測試

動態測試

左上/左下圖:彈射火藥Pyrotechnics推力測試

右圖:零空速/零海拔(Zero/Zero Test)環境下,震動/衝擊/扭/張/拉力的動態測試

從啟動拉環彈射到安全脫離張傘全程僅0.8秒,飛行員在這不足一秒生死瞬間,得忍受12~30G重力加速

以F-35閃電二匿蹤戰機為藍本,在高速火箭滑橇測試軌道上,進行零海拔/零空速測試的US16E彈射實況。

平台

          馬丁貝克公司擁有兩座測試專用機場,一在1946/7/24首次成功試驗彈射飛行員伯納蘭契的英國牛津郡,另一位於愛爾蘭前皇家空軍基地,該機場還有一個長6,200呎/1,900公尺的高速火箭滑橇測試軌道;另外,該公司尚擁有兩架機齡77歲,英國皇家空軍1943年生產的第一代噴射式流星戰機Gloster Meteor,目前仍然役用中,專事彈射椅測試。

機齡77歲(產於二戰末1943年)的兩架第一代流星Gloster Meteor戰機,仍完好如初,擔任彈射測試平台。

左圖/右上圖:2019/8/13,36位英國榮譽機師同業公會成員Honorable Guild of Air Pilots造訪馬丁貝克總部,機齡77的兩架流星戰機,猶翱翔空際向貴賓致敬。

右下圖:造訪成員中三位曾藉馬丁貝克飛行椅成功逃生,各打著「彈射俱樂部」會員藍領帶

彈射椅

左圖:Mk.1C;1940年代生產的第一代彈射椅。

右圖:Mk.5;早期我國空軍RF-84F雷霆偵察Thunderjet、F-86D軍刀Sabre、F-100超級軍刀Super Sabre、及美軍F-4幽靈Phantom…等戰機採用。

左圖:Mk.10;V-22魚鷹(鶚)式機、英國海獵鷹Sea Harrier /颶風Tornado、中共殲五(成都廠)、殲六(瀋陽場)/殲七(貴州廠)/殲八(洪都/前南昌場)訓練/外銷機種、達梭多尼爾阿爾發/幻象2000//疾風Rafale、麥道F/A-18大黃蜂Hornet…等,多達28種多國不同形式戰機採用。

右圖:Mk.16(美規US16E);專為F-35 Lightning II閃電二匿蹤戰機量身打造; MK.16亦用於歐洲颱風級戰機Eurofighter Typhoon、法國達梭航太的疾風Dassault Rafale戰機、美國海/空軍德佬II T-6 Texan II高教機、美國空軍T-38/F5 Talon鷹爪高教機、及航太總署T-38N訓練機;此兩款彈射椅,均展示於英國皇家空軍博物館

左圖:F-35閃電二匿蹤戰機座艙裡的Mk.16(美規US16E)彈射椅;據悉我空軍亦已採購70具該型彈射椅,擬取代F-5戰機的老舊彈射椅。

右圖:完成整備等待交貨的彈射椅;彈射椅售價,依型號、規格、及訂購數量有別,而價格不一,依馬丁貝克官網資料,每具售價介於10到20萬英鎊,相當台幣360萬~720萬元一具

無價

          自1949年蘭克斯特首次彈射逃生,挽救性命迄今,幾乎每一位藉馬丁貝克彈射椅成功逃生飛行員,都先後加入了公司1957年成立的彈射俱樂部Ejection Tie Club;(Tie字雙關語,既是領帶、也意味生死關頭,建立患難與共關係夥伴);會員擁有專屬編號、藍領帶、及成功彈射認證書;此外,若申購布瑞蒙MBI紀念錶,布瑞蒙及馬丁貝克會補貼部分費用;而為數眾多的飛行員或家屬,更親自於馬丁貝克官網撰文附照,說明事發經過、留言感謝。

左圖:「彈射俱樂部」會員領帶。

右圖:2011/9/24兩位美國空軍T-6 II高教機飛行員,藉US16LA彈射椅成功逃生,展示與彈椅座固定索具同花色的「彈射俱樂部」會員領帶。

          史上第一位成功彈射逃生女飛行員,是美國海軍上尉琳達瑪瓏妮Linda Maloney;1991.2月在佛羅里達外海電戰演訓任務時,擔任電戰官的她,由於EA-6A雙座電戰機(A-6 Intruder改良)液壓系統故障失去控制,藉馬丁貝克彈射椅成功逃生;下圖為女飛官琳達瑪瓏妮、及她那只鑲刻會員會員編號#4346的MBI腕錶。

生命

          今日的馬丁貝克,已是業界翹楚,它生產200多種飛行彈射裝置,供應全世界93國陸海空軍、56種款式不一彈射椅,包括最先進的F-35 閃電二型匿蹤戰機、及中共解放軍空軍戰機。從1949年正式成產彈射椅迄今,73年來,總計在世界各國航空器(以固定翼戰機為主),安裝過7萬多具彈射椅,目前使用中的超過1萬7千具;該公司另外也專事旋直升機防撞安全座椅研發,目前已為60多種不同形式直升機,安裝過2萬具以上防撞安全座椅。

          此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全世界網際網頁當中,99%都以瀏覽/登錄人次計數,顯示造訪/使用人次,唯獨馬丁貝克官網,首頁顯示的卻是最近一次藉該公司彈射椅,成功挽救性命的生還人數;自1949年首次彈射成功挽救飛行員性命以來,過去73年裡,馬丁貝克已成功拯救過7675寶貴飛行員性命(半數為美軍飛行員);他/她們或由於戰鬥任務、或演訓出勤意外,有賴馬丁貝克彈射椅,成功逃生保住了性命。

          最近一次成功彈射為今年5月25號(週三),巴基斯坦空軍一架教練機(中共成都FT-7P型外銷機種),在中部緬瓦利縣空域單機訓練,因機械故障,飛行員藉馬丁貝克MK10彈射椅成功彈射獲救。

馬丁貝克官網最新資料是7677位,換言之,時隔僅一個月,又多拯救了兩位寶貴飛官

實例:

2009/5/14,英國皇家空軍飛行員馬丁波特上尉Lieutenant Martin Pert
,於阿富汗坎達哈基地Kandahar Airbase, Afghanistan成功彈射景象
造價2千萬英鎊,編號ZG478的海獵鷹戰機Harrier GR9,於任務歸來,降落著
陸滑行時機件故障,千鈞一髮之際彈射逃生;馬丁波特上尉「彈射俱樂部」會
員編號#5807。劫後餘生的馬丁波特,稍後擔任紅箭特技小組領隊,駕紅箭#1號機。
馬丁波特上尉千鈞一髮彈射逃生的一剎那
(Courtesy of the MOD UK; Martin-Baker@MB_EjectEject;圖片感謝英國國防部、與馬丁貝克推特)

2010/7/23,加拿大皇家空軍飛官布萊恩畢思上尉Captain Brian Bews座機失事,藉彈射椅成功逃生連續畫面

駕駛CF-18黃蜂戰機的飛官布萊恩畢思,事發日在亞伯特省雷斯橋郡基地機場Lethbridge County, Alberta, Canada進行週末飛行表演預演,36歲的他,駕著座機先高速穿越表演台,再慢速低空進行大A穿越High-Alpha Pass,在45度仰角拉起機頭前,右發動機突然故障,機身失速後以螺旋狀墬落,他在90公尺低空,重擊地面1.8秒前緊急彈射逃生0.4秒後戰機重落地墜毀;生死瞬間,彈射椅及時拯救了他。

(Courtesy of the Lethbridge Herald, Canada; Photographer Mr. Ian Martens;圖片感謝加拿大萊斯橋先驅報、攝影師伊恩馬丁先生提供)

業界

          馬丁貝克市占率近70%,堪稱業界龍頭,不過,仍有幾家公司頗具盛名,其中,美國韋伯公司Weber Aircraft 雖鮮有人知(90年代初被波音麥道兼併),但50年前的1969.7.20,阿波羅11號登月壯舉,第一位踏上月球的太空人阿姆斯壯,在登月任務前一年,於德州休斯頓近郊的艾靈頓空軍基地,藉「登月訓練載具–Lunar Landing Training Vehicle–LLTV」進行過不下30次飛行操控,及近60次著陸訓練,其中一次著陸,降落過程中載具故障失控,在離地200呎/60公尺時,阿姆斯壯被迫放棄任務,啟動彈射裝置逃生,當時採用的飛行彈射器,就是韋伯公司產品;2018年環球製片出品的傳記電影「登月先鋒—First Man」一片,對阿姆斯壯那一次彈射逃生,有逼真寫實畫面。

1969年登月訓練載具LLTV-2起飛前的阿姆斯壯,攝於艾靈頓空軍基地。
(Courtesy of NASA;圖片感謝美國航太總署)
韋伯公司最值得稱道的產品之一即F-16戰機上採用的「二代先進彈射系統Advanced Concept Ejection Seat- ACES II」;
2003/9/14愛達荷州荷姆山基地Mountain Home Air Force Base, Idaho有六萬名觀眾觀賞空軍雷鳥小組飛行表演現場;31歲的6號機飛行員,克里斯多福、史翠克林上尉Capt. Christopher Stricklin,駕駛F-16C戰隼Fighting Falcon 進行「反轉半圈古巴8字-Reverse Half Cuban Eight」動作,爬升後滾轉下降,因高度不足(該動作規定高度2500呎/762公尺,事發時高度僅1670呎/509公尺),他勉強將座機帶離觀眾,在難以迫降下,於墬地0.8秒前,高度140呎/42公尺、時速225節/416公里時,千鈞一髮之際彈出座艙,張傘平安落地,美金兩千萬戰機墬毀,幸未波及地面觀眾。
 
這幀難得一見照片是美國空軍攝影中士班尼戴維斯USAF SSGT Bennie J. Davis III拍攝,使用尼康數位單鏡反光相機Nikon D1X,焦距300mm,光圈f/4,曝光時間1/1000,拍攝時日為2003.9.14. 16:38;2008年榮獲公有領域,戰機彈射類,最有價值照片
(Courtesy of USAF, and USAF SSGT Bennie J. Davis III;圖片感謝美國空軍部、攝影中士班尼戴維斯提供)

申謝

感謝提供本文圖片之以下單位與個人

          紐約國際航空展New York International Air Show、美國NBC電視台、YouTube今夜秀The Tonight Show、主持人吉米法隆Jimmy Fallon、馬丁貝克公司Martin-Baker Aircraft Co. Ltd.、布瑞蒙鐘錶公司Bremont Watch Company、加拿大萊斯橋先驅報Lethbridge Herald、攝影師伊恩馬丁Ian Martens、美國航太總署NASA、英國國防部MOD UK、馬丁貝克推特Martin-Baker@MB_EjectEject、美國空軍部USAF、美國空軍攝影中士班尼戴維斯USAF SSGT Bennie J. Davis III。

註:除美國空軍雷鳥小組F-16戰機彈射照、及美國航太總署「登月訓練載具-LLTV」兩圖屬公有領域Public Domain,其餘圖片均隸屬各該機構或個人,作者採用前已獲授權無償使用;拙作歡迎同好轉載分享,但為尊重著作權,文中圖片若未經各該機構或個人同意,請勿任意取用,謝謝您。

【冷知識-12】咫尺天涯若毗鄰

•2022/06/19 • 發表迴響

從我家就看得見俄羅斯!

I can see Russia from my house! – Tina Fey, Sep 13, 2008

鬧劇

          2008年美國第44任總統大選,亞利桑那州共和黨參議員約翰·麥肯(2018已故),找了阿拉斯加州州長莎拉·裴琳Sarah Palin搭檔,後來雖然輸給歐巴馬,但競選過程裡,裴琳鬧的不少笑話,倒讓她因此名聞海內外。其中最著名的一則,是該年9月11日,接受ABC電視台外交政策專訪時,裴琳說了這麼一句「俄羅斯是我們的隔壁鄰居,從阿拉斯加州的一座島上,你就看得見俄羅斯-They’re our next-door neighbors, and you can actually see Russia from land here in Alaska, from an island in Alaska.」。

          兩天後,國家廣播公司NBC脫口秀「週六夜現場Saturday Night Live」節目,當紅的喜劇演員蒂娜·費Tina Fey,假扮莎拉·裴琳搞模仿秀,語帶諷刺地把裴琳的話濃縮成「從我家就看得見俄羅斯! – I can see Russia from my house!」;次日,全美各大平面及電子媒體,爭相把這句話置放在頭版標題;從此,成了家喻戶曉、人人傳誦的諷刺經典。不但如此,2012年HBO自製電影「選情告急Game Change」一片裡,幾乎也全把重心擺放在這位鳳毛麟角、百裡挑一的副總統候選人–莎拉·裴琳離經叛道的糗事上。

電影「選情告急Game Change」海報文宣

圖片來源:By HBO – http://www.impawards.com/tv/game_change.html, Fair use, https://en.wikipedia.org/w/index.php?curid=349778941

從我家就看得見俄羅斯!

身為一州之長、及副總統候選人,裴琳說錯話了嗎?

真相

          美國最西端的「阿拉斯加州Alaska」與俄羅斯最東端「遠東聯邦管區Far Eastern Federal District 、楚科奇自治區Chukotka Autonomous Okrug」下轄的「楚科奇區Chukotsky District 」,只隔著一道最窄處82公里(51英里),水深30至50公尺的白令海峽Bering Strait;海峽當中,有著一對鮮為人知、間隔只有3,800公尺的「戴奧米德群島Diomede Islands」。

白令海峽當中的戴奧米德群島
東向(右端)為阿拉斯加州的西華德半島Seward Peninsula
西向(左端)為楚科奇自治區的楚科奇半島
圖片來源:By NASA/GSFC/JPL/MISR-Team – http://photojournal.jpl.nasa.gov/catalog/PIA02638,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62475
(太空總署MISR’s衛星攝於August 18, 2000 )

圖片來源:太空總署 Operational Land Imager (OLI) 計畫 Landsat 8衛星,攝於June 2/6, 2017

戴奧米德群島 (由北方拍攝、左小/右大戴奧米德島)
圖片來源:By Dave Cohoe – en:Diomede Islands Bering Sea July 2006.jpg, CC BY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137880
 

國界

          由衛星空照與地面圖照來看,兩島貌似一對孿生兄弟;事實上,在1867年美俄兩國的「阿拉斯加交易Alaska Purchase」案裡,當美國以時價720萬美金,從帝俄手中買下阿拉斯加時,兩島主權均仍隸屬俄國;交易之後,政治轄屬上,「大戴奧米德Big Diomede」島屬俄羅斯,「小戴奧米德Little Diomede」屬美國,雙方以兩島中線為界,迄今已155年。

名稱

          「戴奧米德群島」一詞,源於1728.8.16 丹麥探險家Vitus Bering的登島;當日恰是俄羅斯東正教紀念殉道聖人戴奧米德St. Diomede的大日子,因此,帝俄以此命名紀念兩島的發現;不過,最早登島造訪,而且也是第一位發現白令海峽的人,是俄羅斯探險家Semyon Dezhnev,他比命名白令海峽的Vitus Bering還要早上80年發現兩地。

          1640年代初期,他銜俄皇之命探訪西伯利亞與遠東,尋求商機兼開拓疆土,幾度嘗試失敗後,1648.6.20 探險隊發現了白令海峽與大小戴奧米德島,但、令人婉惜的是,礙於資訊傳遞的延宕與回報阻隔,陰錯陽差下,海峽竟以比他晚了80年才發現的 Vitus Bering名字命名,就連戴奧米德群島,也是以Vitus Bering登島之日,紀念聖人戴奧米德St. Diomede命的名。

小戴奧米德

          小戴奧米德島面積7.3平方公里,最早的島民,根據記載,是北美伊努伊特人Inuit分支下的依努皮雅特人Inupiaq;2010美國人口普查,尚有115位原住民(比1990年最高峰178人,流失近1/3);島民以海洋哺乳動物、鱈魚、螃蟹、海鳥為主食,賴皮草交易維生,擅長雕刻海象牙;島上有一所小學、一間診所、一家自助洗衣店、一台冰淇淋販售機,村內禁售酒精性飲料;年溫介於10 °C(夏)到−14°C(冬),對外交通以不定期船班、及藉滑翔起落架起降的小飛機為主,每週一次郵班服務;由於海象欠佳及浮冰影響,運補貨輪船期不定;平日儲備雨水與融雪,是主要水源;電力藉發電機供應;成千上萬海鳥,與時不時造訪的海鷗、鯨魚、海象,及隨浮冰而來的北極熊,是島上自然景觀特色。

小戴奧米德島西側一隅

圖片來源(左):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207013445/http://arctic.bio.utk.edu/AEO/Diomede%20images/Diomede%20images/Diomede%20Village.jpeg,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484250

圖片來源(右):

By Unites States Coast Guard, Petty Officer Richard Brahm – U.S. Coast Guard photo ID 080825-G-5352B-005Photo page: [1]Photo description page: [2]U.S. Coast Guard Visual Information Gallery [3],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8016761

左圖:近景為小戴奧米德島,背景為大戴奧米德島 右圖:小戴奧米德島上民宅

圖片來源: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528122131/http:/www.geo.umass.edu/projects/chukotka/dioimag.html

          冷戰期間,美蘇兩強敵意對抗,大小戴奧米德兩島之間,不再允許島民如過往一般互通往來,使得分隔兩島寬3.8公里水域,被稱為冰幕Ice Curtain;1987.8.7美國長泳女將Lynne Cox在冰冷海水中,花了兩小時,成功地從小戴奧米德島游到大戴奧米德島;時隔四個月後,美蘇兩強在白宮簽屬「中程核武協議IMF Missile Treaty」,兩國元首-雷根總統、與戈巴契夫總書記,為此事還同時舉杯向Lynne Cox女士道賀。

大戴奧米德

          大戴奧米德島,因地處國際換日線之西,享有「明日之島Tomorrow Island」別號;面積比小戴奧米德島大約莫三倍,有29平方公里,且與小戴奧米德島一樣,島民以依努皮雅特原住民為主;二戰期間,前蘇聯軍方將該島軍事化,戰後,島上居民被迫遷徙,徒剩氣象站一座,及俄羅斯聯邦邊境安全防衛部少許人員駐守;始自2012年,白令海峽靠俄羅斯這一端,經俄國官方宣告為軍事管制區,外籍人士或研究團體,若事先申請獲准,得以團進團出方式造訪;不過,該島現今已無百姓居住。

由小戴奧米德島上眺望大戴奧米德島(國際換日線在水域中央)
圖片來源:By Anant Kamath – Own work (Original text: I (Anant kamath (talk)) created this work entirely by myself.), CC BY-SA 2.5 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9984790

泳渡

          九年之前的 2013.8.4,為慶祝第25週年由阿拉斯加到西伯利亞之間的「友誼之翔Friendship Flight」活動,由17個國家的65位海泳高手,共同舉辦了一場長達五天的「泳渡海峽」接力壯舉;雖然海峽直線最近距離為82公里,但、由於高達每小時20節的洋流流速影響,全程多出1/3,總長達110公里;這也是歷來首次有如此大規模橫跨海峽的游泳盛事

          活動從俄羅斯這一端楚科奇區、德札亞夫岬Cape Dezhnyov下水開始,直到對岸阿拉斯加州、西華德半島、威爾斯王子岬登岸為止,65位海泳好手,在攝氏5度水溫下輪班下水接力,中間一度因海象惡劣,全員回到俄羅斯遠東艦隊醫院船Irtysh號上等候了近10小時;此外,因為大小戴奧米德島中間的國界線關係,兩端分別由美俄海軍艦艇從旁協助,提供必要休憩與安全防護;六天後的2013年8月11日,最後一批接力泳將,順利登上威爾斯王子岬,活動圓滿畫下句點。

(註:以下圖片採自該活動FB粉絲網頁Bering Strait Swim – Russia to America

https://www.facebook.com/BeringStraitSwim;相關資訊請參考該FB粉絲網站)

近處伴隨的俄羅斯遠東艦隊醫院船 Irtysh號,及橫渡大戴奧米德島海域時背景

六天奮力不懈,登上目的地威爾斯王子岬之前,最後12公里海泳,從放大的迂迴蜿蜒軌跡圖,可以想見當時洋流力道的強勁;上圖標示處,大小戴奧米德島清晰可見

六天接力終點,阿拉斯加西華德半島、威爾斯王子岬登岸
(照片正中持中國旗幟者為大陸泳將周漢民Zhou Hanming)

國際換日線

          大小戴奧米德島島之間,隔著一條看不見的東西經180度子午線Meridian(亦稱經度線Longitude),即國際換日線 International Date Line;往東(向右)跨線,日期減一天;反之,往西(向左)跨線,日期增一日;因此,兩島雖僅相隔3,800公尺,但時區不一;阿拉斯加這邊是-9,楚科奇半島那端則是+12,所以,在小戴奧米德島這一邊,看到的是21個鐘頭之後的「明日俄羅斯」。

          理論上,緊鄰換日線的大小戴奧米德島,時區應當是+12(俄羅斯)、與-12(阿拉斯加);但、為銜接美國本土的四個連續時區(始於東岸-5,到西岸-8),實際運作上,阿拉斯加州時區並非-12,而是延續美國西岸-8時區後的-9,也因此,兩島日期雖相隔一日,但時差僅 21小時;參考下圖:

左圖:實際應用上的國際換日線折線(標示處為星期日與星期一的21小時時差)

右圖:包含加拿大在內的實際北美時區圖

圖片來源(左):By First file version uploader was User:Jailbird – No source for the course of the Date Line! (Compare with e.g. Timezones2008 UTC-11.png),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47175

圖片來源(右):

By CIA World Factbook – Source: CIA World Factbook, uncopyrighted.PDF version,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044812

左圖:穿過英國格林威治天文臺的東/西經 0度子午線(圖上圓圈處白令海峽)

右圖:位於太平洋中心,東西經180度交會的國際換日線(理論上的直線)

圖片來源(左):By Edgar Bonet – Own work, CC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44223378

圖片來源(右):By Johannes Kalliauer – Own work based on: Europe on the globe (red).svg,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92027528

穿越白令海峽與大小戴奧米德島之間的實際換日線折線
(圖中時間以格林維治時間的清晨四點為準)
圖片來源:By Another Matt (talk) – I (Another Matt (talk)) created this work entirely by myself, incorporating a map from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Blankmap-ao-090N-north_pole.png , which is stated to be public domain, CC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18635803

跨海通道

          大小戴奧米德島,位處亞洲與北美洲要衝,因地理位置特殊,歷來不斷有興建跨白令海峽大橋、隧道、大橋兼隧道…等等方案,希望藉由海峽當中的大小戴奧米德島為中途站,構成連通北美與亞洲的倡議

1. 2007與2011年,俄羅斯官方曾兩度提議修建一條耗資650億美金,總長103公里,號稱全世界最長的海底隧道TKM–World Link 

2. 2014年,中國大陸亦在一帶一路計畫中的「美-加-俄-中鐵路案US-Canada-Russia-China Railway」中披露,擬興建一條穿越白令海峽的200公里海底隧道,預計完成後,美中兩國人民只要搭乘火車,可於兩日內互訪;

3. 195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亦榮膺中國科學院院士)、預力混凝土Prestressed concrete施工法發明人,享「預應力學之父」美譽的華裔結構力學/橋梁工程專家林同棪,曾倡議興建一座「洲際和平大橋Intercontinental Peace Bridge」,藉大小戴奧米德島、橫跨白令海峽,連接美國阿拉斯加與俄羅斯西伯利亞;1968年的可行性評估,總長80公里(50英里),成本10億美元;26年之後的1994年,重新核算成本為50億美元。

          電視「發現頻道Discovery Channel」節目中的「極端工程Extreme Engineering 」紀錄片,於2003.4.30 (第一季第五集),播放的白令海峽大橋Bridging the Bering Strait專輯,曾詳盡介紹過此計畫,當時預估總工程經費,包括聯外道路、雙軌高速電氣化鐵路、所有管道設施、及硬軟體設備…等等,耗資將高達美金1050億元,是1994年完工、貫穿英倫海峽、總長50公里的「英法海底隧道」建築經費五倍有餘;林同棪先生跨白令海峽的「洲際和平大橋」設計圖如下,擔任中途點的大小戴奧米德島,清晰可見 (註:林同棪先生於2003年病逝美國加州,享壽91歲;台灣的關渡、忠孝、及橫跨高屏溪的南二高斜張大橋,上海南浦大橋…等等,及國外許多知名大橋,均為其設計建造傑作)。

林同棪先生設計的「洲際和平大橋The Intercontinental Peace Bridge」示意圖
圖片來源:By Cleaned up and annotated by contributor. – Source of basemap: World Aeronautical Chart CC-8, 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539092

公道

          2008美國總統大選時,媒體一面倒對裴琳質疑抨擊不斷,認為她不瞭解國家事務,對外交政策一無所知,甚至認為她「完全沒準備好要當副總統」、「是候選人裡最不合適的一位」;這些負面批評,容或有其依據,不過,在接受ABC電視台專訪時,裴琳的那句「俄羅斯是我們的隔壁鄰居…,…就看得見俄羅斯。」得特別留意原文,尤其是最後一句:They’re our next-door neighbors, and you can actually see Russia from land here in Alaska, from an island in Alaska.」;注意裴琳補上的:…,從(我們)阿拉斯加州的一座島上

          打從襁褓之年起,就舉家定居阿拉斯加的莎拉·裴琳,不但在阿拉斯加接受過完整養成教育,而且連任過兩屆市議員(28歲)、兩屆市長(32歲),州石油天然氣委員會委員長(39歲),還揭發過大老議員貪污;2006年,她更以勇於任事的清新形象,獲93%選民支持,擊敗大老州長法蘭克·穆考斯基(Frank Murkowski),成為該州歷來第一位女州長(42歲)。

裴琳女士近照(於華府共和黨大會發表演說、攝於2012.2.11)
圖片來源:By Gage Skidmore,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73074007

           從美國正副總統候選人的視野角度來看,裴琳高度容或不及,但、身為一州之長,在自己通曉嫻熟的州務上,細數轄區地理位置與鄰國關係,她非但站得住腳,而且一丁點錯也沒犯

          當年,一干嗜血傳媒將裴琳的話訛轉,加油添醋地渲染成「從我家就看得見俄羅斯!」;如今,瞭解了這段冷知識,回頭再重看媒體當時對她的冷嘲熱諷,與幾近人身攻擊的歧視與霸凌,加上一旁等著看好戲的美國大眾,其實,真正愚昧無知的是誰,您覺得呢?

【冷知識-11】馮婦非「婦」

•2022/06/14 • 發表迴響

插曲

          離開教職近一年,日前接獲通知要支援暑期課程;昨日返校開會,跟同事打趣,說自己這是「再作馮婦」;女同事回說;你是男生耶,怎麼這麼說?

          聽了啞然,不好意思要對方回去看看書;按「再作馮婦也當「重作馮婦」或「又作馮婦」,比喻重操舊業,又回頭幹本行;但馮婦是男子名,戰國時期晉人,並非馮姓婦人

典出

《孟子.盡心下》第七章、原文…

          齊飢。陳臻(1)曰:國人皆以夫子將復為發棠(2),(3)不可復。

          孟子曰:是為馮婦也。晉人有馮婦(4)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5),莫之敢(6)。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7)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注解

(1)陳臻:孟子弟子,曾隨孟子周遊列國,又稱陳子,生卒年不詳。

(2)復為發棠:棠,地名,今山東即墨南邊;過去齊國災荒時,孟子曾勸齊王,開啟棠地糧倉,賑濟災民;此處指重新勸齊王開啟糧倉賑濟災民。

(3)殆:副詞,表示大概、恐怕、也許,是推測或不肯定的語氣。

(4)馮婦:人名,應為男子,姓馮名婦(詳見考證)。

(5)嵎:也作「隅」,指山勢彎曲險阻之地或角落;負嵎,指依恃地勢險要藏身;原指老虎藏在險阻角落,抵抗不從;此又衍生另一成語,比喻依恃險要地勢,進行頑強抵抗,稱「負隅頑抗」。

(6)攖:動詞;觸犯、挨近。

(7)攘臂:捲起袖子、伸出胳膊,預備採取行動的樣子。

白話

          齊國遭受飢荒,弟子陳臻對孟子說:國人都以為,老師會再勸齊王,請他開啟棠地的糧倉來賑濟災民,您大概不會再這麼做了吧。

          孟子說:再這麼做豈不就成馮婦了。晉國有個叫馮婦的人,擅長打老虎,後來改行不再打虎,成了善人。一天他到野外,看見很多人正追逐一隻老虎,老虎背著山勢險阻,沒有人敢靠近;此時馮婦遠遠而來,眾人望見連忙迎他;馮婦於是挽起衣袖,伸臂下車打虎,眾人很是高興,可學者們卻嘲笑他。

          此處,孟子以晉國善於搏虎的馮婦為例,表示自己確實不會再回齊國勸諫齊王,是成語「重作馮婦」由來。

考證

1.由孟子原文「卒爲善士」一句,當可推測馮婦性別;蓋「」字在古漢語雖有多重解釋,如:士民、士子、軍士…,但除通假用法「仕女」,無不指男子(通假:指同音字或近音字相互通用或假借,古書裡常見通假用法),即便此處「仕/士女」一詞,亦泛指「男女」,而非官宦人家女子、或古代以貴族婦女或美女為題材的國畫「仕女圖」所稱之「仕女」。此外,「」的稱呼,也多見於成年男性,如《論語·泰伯》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亦指男子。

2.撲打老虎不是樁簡單事,具打虎能力者,歷來概為男子,如水滸傳裡孔武有力的武松,景陽崗徒手打死猛虎,為英雄好漢典範;又如西晉除三害的周處,曾射虎斬蛟;至於二十四孝扼虎救父的十四歲孝女楊香,孱弱女子即能掐住老虎脖子,拯救父親虎口脫險,乃激勵人心,提倡孝道的民間流傳故事;考量孟子所處戰國時期(西元前403~前221)風俗人情,應鮮有能撲打老虎婦女;故、孟子雖未明言,「馮婦」當可確定:是一姓馮名婦男子

【冷知識-10】計算尺與打孔卡

•2022/06/05 • 2 則迴響

前引

        1981年夏,在美國念完研究所,回國時給母親帶了一具「通用電氣公司」GE-1500瓦大功率吹風機;那個年代,如此大功率兼多功能吹風機,甚是罕見,母親很順手地用了多年;後來她中風又失智,不能自己沐浴,鮮少再使用它;照顧母親的第一位菲傭,一頭披肩秀髮,每晚沐浴後,手持Dryer大吹特吹,結果用壞了,是保險絲短路,我給修好;過後印尼外傭也長髮披肩,某日、她苦著臉拿吹風機找我,說壞了;這回,我不堪再戴起老花鏡拿傢伙折騰它,算算年歲,它在咱家已奉獻了整整40年,是該功成身退了。

四十年前給母親買的GE-1500瓦大功率吹風機

        友人聽說有用了40年的吹風機,打趣說是骨董,該留下來紀念;我說家裡新玩意沒,老東西倒不少(包括我自己);說著傳了下面兩個玩意,問:可曾識得、或瞧出端倪?

左圖:Slide Rule計算尺    右圖:FORTRAN Statement(Punch Card)打孔卡

講古

        在電腦/電算機尚未問世的前兩三百年裡,普羅大眾如木匠、商人、航海家、砲兵、稅收人員…等,工作上或生活裡,無不需計算;至於繁雜工程運算,如乘/除/次方/開平方/開立方/對數log/指數e/三角函數…等等,更得仰賴它;至於宏偉建築設計,它更無役不與,舉凡法國艾菲爾鐵塔、英國倫敦橋、美國紐約帝國大廈、自由女神像,乃至一/二次大戰的火炮射程運算、航空/航海導航、戰機/戰艦設計,也全賴這不起眼玩意,一把…「計算尺Slide Rule」。

計算尺正確握法
(圖片來源:https://favpng.com/png_view/slide-rule-clip-art-png/wEbvRPZB)

先驅

        1622年,英國劍橋國王學院數學家威廉•歐垂William Oughtred,將兩把早先由倫敦格雷沙姆學院Gresham College的埃德蒙·甘特Edmund Gunter教授發明的計算器,整合為一,是計算尺Slide Rule的發明人(註:他也是將X符號,表示為乘法運算代號的第一人。)

計算尺發明人:英國劍橋國王學院數學家威廉•歐垂William Oughtred
(圖片來源:By Wenceslaus Hollar – Artwork from University of Toronto Wenceslaus Hollar Digital CollectionScanned by University of TorontoHigh-resolution version extracted using custom tool by User:Dcoetzee,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6241652)
不同形式大小與材質(竹子/櫸木/壓克力/鋼質)計算尺
(圖片來源:https://wordpress.com/post/windmillsofurmind.wordpress.com/3138)
        享「榮登月球美譽」的1960年美製Pickett N600-ES 袖珍型5吋計算尺;
該計算尺亦為美國太空總署,供太空人任務時隨身攜帶裝備,曾參與過Apollo 11 及Apollo 13等至少五次太空任務
(圖片來源:ttps://americanhistory.si.edu/collections/search/object/nmah_694174)

風起

        1970年代以前,計算尺等於是工程師身分象徵,好比聽診器之於醫生行業一般;享譽國際的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2013年退休前封山之作「風起The Wind Rises」一片裡,設計「零式戰鬥機」的男主角-工程師崛越二郎,所有孜孜不息的研發演算,依靠的就是一把計算尺,該片中「計算尺」曾出現於多個場景

三菱重工設計師崛越二郎的戰機設計團隊(幾乎人手一把計算尺)

崛越二郎孜孜不息地日以繼夜研發戰機

豪氣柔情

        最催人淚的一幕,是抱病的女主角菜穗子,深夜陪夫婿挑燈設計戰機時,要二郎伸手握住她;伉儷情深的二郎如願以從,左手緊握菜穗子,右手繼續拉他的計算尺進行運算,同時豪氣干雲地說了這麼一句:如果有單手使用計算尺比賽的話,我一定可以奪冠;淒美浪漫、令人動容。

菜穗子要二郎伸手握住她

鶼鰈情深,緊緊握著菜穗子的手,崛越二郎仍不忘戰機設計工作

豪氣柔情的二郎如是說

三菱重工設計師崛越二郎設計的「零式戰鬥機Mitsubishi A6M Zero」曾令盟軍聞之喪膽

軼事

        計算尺應用上還有一則傳聞趣事:德國火箭專家沃納•馮•布勞恩Wernher von Braun,也是著名德國V-2火箭總設計師,在二戰結束後,到美國太空總署從事航天計劃,負責NASA阿波羅4號、農神5號…等設計工作;據說,他赴美時隨身只帶了兩把三十年代計算尺,而且,終其一生,再也沒用過任何其他形式的袖珍科學計算器;顯然,計算尺在他生涯所有設計和參數演算上,都完美地達成了必要任務。

個人體驗

        我大學四年的所有理工課程,包括天文航海、輪機計算,所有作業考試,靠的全是一把精準度千分位的10吋計算尺;它也有小兩號size,可擱在上衣口袋;一般而言,日製品質較好,最精準的則是德製的。

        1972年,史上第一部袖珍科學計算機Hewlett-Packard的HP-35誕生(因面板上共有35個按鍵得名);四年後的1976年,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推出TI-30掌上型工程計算機,具備更先進的三角/對數/函數/指數…運算功能;從此,前後稱霸近三世紀、走過一/二次世界大戰、計算過德國V-2火箭、設計出日本零式戰鬥機的「計算尺」,終於壽終正寢,走入歷史。

左圖:1972年史上第一台袖珍科學計算機HP-35;

(圖片來源:By Seth Morabito – originally posted to Flickr as HP 35 Calculator, CC BY 2.0,)

右圖:1976德州儀器推出的掌上型工程計算機TI-30 (圖片來源By D. Meyer – Photo made by myself with Pentax Optio S40. Edited and scaled with The GIMP., CC BY-SA 3.0,)

新知

        1973年的大四下學期,學校回來了兩位喬治亞理工學院「電算機」博士,共同開了一門「電算機入門」,礙於場域,只能有30人選修,我忝為其一;第一堂課坐進教室時,窗邊和走廊上,擠滿了兩三倍旁聽同學;今日恐怕很難想像當年那個盛況;六年後(1979年)公費到美國念機械研究所時,我已捨計算尺,改用掌上型計算機,當時用的是HP-45,時價美金299元,還可藉一小片磁片,插卡書寫程式去Run與繪圖;電算機的進展,真是一日千里。

優缺點

        掌上型/工程計算機,今日不但隨處可見,且運算功能強大,但計算尺仍有甚多其難望項背之處,試舉幾例…

1.計算尺能使「準度和效度」誤差得以修正;通常計算尺精準度可到千分位,這與大多數工程公式所要求的準確度相符,例如,材料精度為2到3位,因此,計算尺運算結果,在安全係數-典型值1.5倍之上,在建築誤差變化和材料變化上,均在安全範圍值內;而、當今袖珍計算機的準度,儘管高達小數點7至10位,但實際運算結果,不可能比輸入值來得更有準度,因此,計算機的優點不具實用價值;

2.使用計算尺時,移動游尺Cursor獲得答案,要將演算結果的數量級數Order of Magnitude考慮在內,例如1.5 × 30 = 45和1.500.000 × 0.03 = 45,000的運算結果,只是Order of magnitude不同而已;對工程人員而言,運算結果的效度,依Order of Magnitude越大而越精準,但在計算機上,這種運算效度的優點幾不存在,因為電腦或計算機操作者,可能不是工程人員,而是一位沒有判斷數字合理效度的一般操作員;

3.計算一系列乘/除法時,若因數factors相同,答案不用進一步操作,可直接在計算尺另一端瞥見,例如,計算任何乘2運算,只要用眼看,不需動手;此一優點,在計算如考試成績的百分比時,甚為實用;

4.計算尺是制式標準化器械,換一把尺,無須再重新學習使用方式,不像今日的計算機,因日新月異,換個型號或廠牌,就得重新學習該機如何使用;

5.使用計算機之餘,如能再用計算尺進行檢驗,好處是重要計算經兩次分別演算,有校對之功;因為這兩類演算器械差異區別太大,概率上說,不可能連著兩次用不同器械運算,都犯下同樣錯誤;

6.計算尺不用電池,那怕海枯石爛、地老天荒,依舊可輕易、甚至如風起動畫片主人翁,崛越二郎一般,單手即可操作,而且攜帶輕便;更妙的一點是,它還可兼供搔後背癢時使用;很難想像一個人,如何用掌上型計算機來搔後背的癢

7.不許攜計算機進考場時,可用計算尺,因為80後教師,看不懂那是啥玩意;不過,我那1979年次、天性好奇、念台大化工的小犬例外;他大二暑假某日,在我書房瞧見「計算尺」,經我略為解說,外加他自行參考Instruction練習,竟用得極為順手,甚至,該學期期末化工考試,他也捨計算機,改用計算尺作答;據他說,老師監考時發覺他竟手拉計算尺演算,驚奇之餘、大表讚賞(這、約莫也推測得出,他的老師的確是「老」師了)。

缺點

        除了速度/容量比不上現今掌上型科學計算機,如果還硬要挑計算尺缺點,那最大(或唯一)不足處,就是不能做加/減法運算,得用算盤/心算/或其他輔助工具,如手指頭等,做輔助運算。

FORTRAN Punch打孔卡

        早在PC尚未問世前(當然也沒鍵盤,更沒滑鼠),程式撰寫,得完全依賴Punch Machine打孔,好比舊式打字機一般,事先在紙本上寫好語言,再逐一藉打孔機在卡片上打出孔,然後將整疊卡片,用橡皮筋捆紮好,交給電算機室助教,排定順序讀卡,最後,再等著跑完的結果列印。

        我的FORTRAN-4語言是1979年念的,不過,隔年實驗室就有了PC,只是沒硬碟,DRAM也小,得藉8吋、350K軟式磁片Floppy Disk開機或跑程式;沒事時,還得用乾淨絨布之類的拭紙,沾些酒精揩拭磁片上沾染的灰塵。

關鍵少數

        先書寫好程式,再用FORTRAN Statement打孔機,一一敲出孔洞、再跑程式;這畫面,在2016年好萊塢「關鍵少數Hidden Figures 」電影裡出現過;飾演女主角上司的非裔數學家桃樂絲•范恩,自行鑽研學習FORTRAN程式後,潛入IBM電算機房,用厚厚一大疊卡片,RUN出結果;那幾幕分鏡畫面,若仔細留意,可見一大疊書寫好也打過孔,預備送進電算機主機讀取的卡片。

IBM 026 Keypunch打孔機(圖片來源:By Ben Franske – Own work, CC BY-SA 4.0,)

左圖:寫好程式語言的打孔卡片 (圖片來源:By Arnold Reinhold – I took this picture of an artifact in my possession. The card was created in the late 1960s or early 1970s and has no copyright notice., CC BY-SA 2.5,)

右圖成疊打過孔、用橡皮筋捆紮妥當的卡片(圖片來源:By ArnoldReinhold – Own work, CC BY-SA 3.0,)

早年學生打孔模樣 (圖片來源:By Bundesarchiv, B 145 Bild-F031434-0006 / Gathmann, Jens / CC-BY-SA 3.0, CC BY-SA 3.0 de,)

1962.2.20身負人類第一度繞地計畫重任的Project Mercury,IBM公司的Mercury-Atlas 6 (MA-6) 電腦主機Dual 7090s;(圖片來源:NASA,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補註

1.本文所提計算尺,是「標準型直算尺-Standard Linear Rule」,實際運用上,尚有「圓算尺Circular Slide Linear Rule」,供機械設計與飛航定位用,及「柱算尺Cylindrical Slide Rule」,是直算尺改良版,呈圓柱形狀,刻度較準,但不若直算尺攜帶方便;不過,這些不在本文範疇,就表過不談。

2.「風起」動畫片裡的飛機設計師-崛越二郎乃真人真事,他從小嚮往飛行,惟礙於近視,未能一圓凌雲壯志、翱翔天際夢想,後來就讀東京帝大航空工程系,畢業時適逢二戰,進入三菱重工Mitsubishi,成為航空設計菁英;他曾奉公司之命,遠赴德國參訪,返國後,以設計主任身分,率團隊研發出令盟軍聞之喪膽的「零式戰鬥機」;戰後,崛越辭職回母校任教,擔任宇航研究所講師,其後執教日本防衛大學、東京大學,1982年卒,享壽78歲;片中有關他率團隊設計飛機的事,均有所本;至於與女主角菜穗子火車上邂逅,乃至後來淒美浪漫的愛情與婚姻,則屬虛構情節。

3.目前已是骨董級的計算尺,可能只有「跳蚤市場」或「二手貨」專賣店,偶有得見,但是,前題是買家得識貨,知道那是什麼玩意;所以,下回您若是在哪個角落,不期而遇、瞧見一把計算尺,可千萬別錯過收藏的大好機會。

4.2004年,小女就讀美國公立高中時,學校為家境不好,買不起PC或計算機的學生(多為非裔/拉丁裔),提供免費租借的德州儀器TI-83或TI-84+掌上型工程計算機,專供學生寫作業/考試,及SAT/ACT等大學入學測驗時使用;此免費租借計算機,供學生寫作業或應考政策,在美國公教體系已施行有年;如今,時隔近20載後,我們這裡竟還有教育學者/專家/學生家長,對考試用計算機一事,持堅決反對態度,想來不禁叫人喟嘆

銘謝

        文中引用動畫大師宮崎駿「風起The Wind Rises」一片中之圖片,其版權均隸屬日本「吉卜力工作室スタジオジブリ」,謹此致謝。

【冷知識-09】「腥」巴克的故事

•2022/06/01 • 2 則迴響

不管您喜不喜歡,這些LOGO賣的是什麼,都自不待言…

Starbucks LOGO

        依據統計,截至2021年11月底,全球80個國家裡,這家企業擁有33,833家分店,其中15,444家在美國本土,海外直營店有8,900家,其餘為加盟夥伴;它的興起始自1970年代「第二波咖啡潮The Second Wave of Coffee」;歷經40載拓展,對照上面數據,說它是當今全球咖啡業界霸主,應不為過;不過,這個品牌名稱的由來、它與海洋的連動關係、乃至它的LOGO史,都饒富趣味,您可知一二?

名稱

瞭解星巴克Starbucks名稱由來之前,這兩件事您不能不知…

1.英文26個字母裡,S 開頭的單字為數最多,其中st 起頭的又佔大多數

2.被譽為美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經典的最偉大小說之一《白鯨記-Moby-Dick; or, The Whale》是一部充滿象徵隱喻和探求未知勇氣的鉅作,書中要角之一:捕鯨船「裴廓德號Pequod」上那位嗜飲咖啡的大副,名叫Edward C. Starbuck

由來:

        話說上世紀70年代初,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幾位友好:戈登·波克Gordon Bowker-作家、傑瑞·包德溫Jerry Baldwin-小企業家、吉夫·席格Zev Siegl-歷史老師、戈登的一位廣告界友人-特瑞·海克勒Terry Heckler等人,因為受加州柏克萊咖啡烘培業「皮爺咖啡Peet’s Coffee」創始人阿爾弗雷德·皮特Alfred Peet 的發跡靈感,某日聚在一起,想為籌創的咖啡店取個好采頭名字(註:皮爺創始人被尊為美國精品咖啡 gourmet coffee教父)。

        當眾人竭盡心思、腦力激盪時,廣告人特瑞不經意提到,用 st 開頭的單字,唸起來似乎特別有力,作家戈登聽了甚表認同,當下列出一份以 st 起頭的單字表,其中,位在西雅圖北邊、喀斯喀特國家公園的雷尼爾火山腳,一座名叫Starbo的舊礦區小鎮,引起大家矚目;身為作家,戈登迎著灣區陣陣撲面鹹濕海風,腦海靈光一閃,立馬想起小說《白鯨記》裡的大副 Starbuck來。

        反覆唸了這個名字幾次,大家一致覺得讚,因為Starbuck叫起來,既順口響亮(音節抑揚頓挫),而且悅耳好聽(四個子音STBK高低轉折,一氣呵成,極富節奏);數度複誦後,眾口齊聲贊同,於是,複數格星巴克-Starbucks於焉誕生;此後數十年,Starbucks一詞,影響之大,幾乎翻轉了舉世咖啡業生態。

左圖:1971.3.30,西雅圖市西濱大道上(2000 Western Avenue)第一家S開店的Starbucks

右圖:第一家星巴克開店時,三位創始人店前合影

LOGO史

星巴克前後一共採用過四款「雙鰭人魚-繆斯女神賽蓮SIREN」LOGO…

        它的官網如是說「繆思女神,是我們的門面,她的形象和字標,也是我們最能被辨識的品牌資產」;此外,打從西雅圖海灣發跡初始,航海、水手、人魚神話…一向就是集團LOGO的核心主題

左上:繆斯神賽蓮以歌聲吸引水手     左下/右圖:女神讓艦船觸礁遇難

1.1971~1987 (初創時期)

        初創期人魚LOGO,袒胸垂露雙乳不說,還大剌剌展開雙鰭,臉上彷彿還戴著墨鏡或眼罩,側身賣弄撩人風情;嚴格說來,不論是色彩或造形,怎麼看她都美感缺缺,不過,好歹星巴克也用了她16年,只能說草創初始,大眾尚不熟悉品牌與產品,LOGO也乏人矚目;只是看在時下人眼裡,這款LOGO實在不甚高明。

2.1987~1992 (短命版本)

與此同時,還推出限量的紙杯專用「復刻版retro-style」

        儘管這回LOGO裡美胸不再露餡,而且藉波濤秀髮,多少遮掩了些許,同時,比起前版,雙鰭大腿修整得平順許多,用色也由陰沉褐,改討喜綠;但、不管怎麼說,人魚裸露著肚臍,加上超大比例(佔1/2版面)、大剌剌敞著的下身,至於復刻版,更不惶多讓;這下子…可是引起排山倒海眾怒…

「…活像個誘人阻街娘們似的」

「…顯然,某人的淫穢作品,成了他人晨飲時的拿鐵啦…」

「瞧、四仰八叉地橫躺在那兒,像什麼樣!」;

        甫推出這款LOGO,外加限量復刻版時,批判聲浪不絕於耳;加州聖地牙哥更有宗教團體發聲,認為像這般裸著肚臍、敞開大腿品味,星巴克還不如改名叫「淫巴克-Slotbucks」算了。

        更麻煩的是,三位開店創始人,還都一致同意改版(三人品味,顯然也與普羅大眾不一);因此,這版LOGO特短命,前後用了五年就喊卡;當年的咖啡饕客,甚至還未曾留意(或來不及留意),第二款LOGO加上復刻版,即銷聲匿跡。

3.1992~2011 (最長命版)

        短命二版發行五年後停用,三版從善如流,裸露的肚臍眼兒-沒了,八字撇開的大腿-收斂遮掩不少,此外,美人魚臉龐線條柔和了許多、波濤狀髮線更加流暢、微笑眼神尤為討喜;整體看來,美人魚已非但不似前版那麼賣弄風騷,而且還顯得中規中矩。

        不過,2000年星巴克成功打進中東市場時,受限於穆斯林教義男女有別嚴苛規定,沙烏地阿拉伯王國的星巴克店裡,所有用品,包括招牌、咖啡杯、桌布、餐巾紙…等,LOGO裡的美人魚全不見了(因為她是女性),LOGO也改成三角狀,圖案裡鑲崁的,徒剩一頂放大後的美人頭頂王冠,聊表意思、做做樣子;算來,這該是第三款LOGO前後暢行19年來的唯一憾事。

4.2011~迄今 (笑靨迎人)

 

        2011年,星巴克創立40週年,集團優化LOGO,官網這麼說:「…放大繆思圖像、去除字標侷限,美人將更引人矚目,同時,亦延續了她彈性、體恤、開放、多元、及現代化意涵」。

        此番優化,剔除黑色基底,改討喜的「祖母綠搭配象牙白」;在設計行業裡,綠色系列一向代表著療癒、自然、保護,甚至有財富與金錢意涵;沿用了40年的新版美人圖騰,一點未顯風霜與老態:放大後的微笑臉龐、曼妙輕盈的體態、象徵海濤且迎風飄展的秀髮,無不對稱流暢;此外,一個英文字也不再使用,原因有二:其一、集團LOGO可說舉世無人不曉,它與「Starbucks」一詞,幾可劃上等號;其次、門市產品,已不再只侷限於咖啡,舉凡早餐、輕食、水果、甜點,及它類飲品,包括冷熱茶飲,琳瑯滿目;因此,沒一個贅字的畫面,更形乾淨潔簡。

        最後,若仔細留意,美人的左眉比起右眉,要稍稍長了幾分,這般違反對稱原理的反差,襯著綠色基底與象牙白,笑靨既和善又迷人,整體看來,人魚更突顯了幾分親和力;畢竟,歷經40年來幾度變遷,美人終究才是場上的主角,您說是也不是?

附註:本文關乎星巴克的所有人魚圖案,商標版權均隸屬Starbucks企業;Courtesy of Starbucks。

【冷知識-08】搞笑諾貝爾

•2022/05/31 • 發表迴響

正名

        「搞笑諾貝爾」原文Ig Nobel PrizeIgIgnoble一詞縮寫,意指not noble,表低下、不名譽、不光彩、甚至可恥;(請留意nobleNobel兩字拼法與讀法差異);後者是瑞典化學家、工程師、炸藥發明人(及慈善家),也是舉世聞名「諾貝爾獎Nobel Prize」創設人Alfred Nobel。

        將Ig (Ignoble)特意擺放在Nobel Prize前,一語雙關兼詼諧幽默;表面看,似在拐彎抹角、暗指獲獎者成就低下、不光彩,但、仔細端詳獲獎事蹟,除了讓人忍俊不止,反而更能進一步省思,那…其實都是些頗有來頭的科普知識。

2002年Ig Nobel Prize頒獎典禮實況

起源

        Ig Nobel Prize獎創立於1991年,由美國麻州劍橋、一份素以冷嘲熱諷科學界現象為宗旨的雙月刊科學雜誌《不可思議研究年報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主辦,頒給「不能複製、也不應被複製」的研究,共十個獲獎領域,包括正式諾貝爾的物理、化學、醫學、文學、與和平獎,另外尚有公共衛生、工程、生物、和跨學科研究…等獎項;每年九月下旬,比正式諾貝爾第一個獎項,提早一星期發表,在哈佛大學桑德斯劇場頒獎(受限新冠疫情,2020及2021兩年改線上直播),獲獎者可發表一分鐘演講;該獎評審及頒獎來賓,大多是真正諾貝爾獎得主;每年頒獎典禮,由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ational Public Radio轉播,網路亦進行線上即時播映。

詼諧

        透過幽默諷刺,搞笑諾貝爾委婉地批判社會或學界,不過,更多情況下,評委集中在詼諧、具跳躍性思維的科學論文上;誠如2006年頒獎典禮時,科學幽默雜誌主編馬克•亞伯拉罕(亦為獎項贊助人)所言「獎項在表揚一些不尋常、值得推崇的創作想像,並激勵人們對科學、醫學與技術衍生興趣」;歷年來,引人發噱、卻含意深遠的獎項層出不窮,茲列舉一二如下:

2000年和平獎,頒給英國皇家海軍,因為他們明令要水兵「口中發出砰、砰聲響,來替代實彈進行射擊訓練」;

2004年公衛獎,頒給美國芝加哥一所高中生及哈佛大學,表彰其調查「五秒規則Five-Second Rule」的科學有效性,探究是否可以安全無慮的食用已經掉在地上的食物;(五秒規則是傳言,指食物掉在地上,只要能在五秒鐘內撿拾起來,就不會汙染而可繼續食用);

2009年數學獎,頒給辛巴威儲蓄銀行及行長,表彰其決定令辛巴威鈔票幣值小至1分錢、大到100萬億元皆有,為人民提供了一種日常生活裡,學習大數值的良好方式;

同年公衛獎,頒給了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院Elena Bodnar博士,表彰她的發想創意:「在緊急情況下,將女性胸罩拆解組合,成為防護級安全「口罩」」(詳情參閱【冷知識-7】);

2013年機率學獎,幾位英國獸醫師,因兩項重大發現聯合得獎:其一、乳牛趴下的時間越長,站起來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次,一旦乳牛站起立起來,就很難再估計她什麼時候會又趴下;(同時,該年度得獎人首度獲10兆辛巴威幣獎金,等值美金0.4元;但由於通膨嚴重,這筆錢當時在該國買不到半枚雞蛋);

2015年文學獎,頒授給荷蘭語言心理學學院Mark Dingemanse教授和其同事,因為他們研究發現:所有人類語言中都有huh?發音的詞語(類似),但、找不出確切原因到底是為什麼。

2017年解剖學獎,授予英國格林威治大學皇家學院家庭醫師James A Heathcote,表彰其對「為何老人常會有大耳朵」的研究。

同年流體動力學獎,頒給南韓江原道民族史觀高等學校Korean Minjok Leadership Academy的Jiwon Han教授,表彰其對「一個人拿著咖啡倒著走時,流體力學現象」的觀察與研究。

2021年經濟學獎,授予法國蒙特佩利爾大學University of Montpellier, France 的 Pavlo Blavatskyy教授,因為他的研究發現:「一個國家政治人物的肥胖程度,可能是該國貪腐動程度的極佳指標。」

貢獻:   

        雖暗裡譏諷,但搞笑諾貝爾亦有科學上的重大成就突破;誠如2009年9月,阿聯酋長國阿布達比The National日報標題A noble side to Ig Nobels一文所指,搞笑諾貝爾亦有其光彩的一面;以2006年生物獎為例:該獎當年由荷蘭瓦赫寧恩農業大學、坦尚尼亞國家醫學研究中心、奧地利維也納國際原能總署、和義大利學者…等多人共同獲獎,他們研究發現,除了人類腳臭味,刺激性極濃烈的「林堡起司乳酪Limburger」,亦有吸引雌性甘比亞瘧蚊Anopheles gambiae特性(註:甘比亞瘧蚊橫行非洲,是目前已知感染力最強的瘧疾病媒蚊);該研究直接影響了非洲甘比亞瘧蚊橫行地區捕殺瘧蚊策略,改以「林堡起司乳酪」當誘餌,結果,成效卓著地大大減少了地區瘧疾流行病。

唯一

        歷年得獎人中,僅有一位既得過搞笑諾貝爾(2000年物理獎),又得過瑞典皇家科學院正式諾貝爾獎(2010年物理獎),此君為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安德烈•蓋姆教授Sir Andre Konstantin Geim;他的研究證實:在常溫環境大氣壓力,藉著作用於水滴的「反磁性Diamagnetic Force平衡技術」,能輕易地舉昇起一隻32毫米內徑螺管裡的活體青蛙(參見下圖),因此,獲頒2000年搞笑諾貝爾物理獎(註:該反磁性平衡技術,在中國大陸登月計畫克服月表低重力著陸上,亦提供了難得的研究靈感);安德烈教授復因「二維石墨烯Graphene」開創性實驗成果(註:是目前已知最薄也最堅硬的奈米導體材料),獲頒2010年正式諾貝爾物理獎

左圖:活體青蛙在內徑32mm螺管內藉水滴反磁平衡技術舉昇

右圖:六角型蜂巢晶格狀的二維石墨烯薄膜

(a圖)石墨烯奈米導體具透明性與可撓性
(b圖)舉凡太陽能電池、二級發光管LED、觸碰式面板等,用途無限
(C圖)先進智慧型手機的觸控面板,已見石墨烯材料的應用

        安德烈教授另一著名研究成果,為仿生學Bionics上的應用;藉著奈米碳結構,他開發了「類蜘蛛人沾黏性質」的奈米貼布Nano tape(又稱壁虎貼布Gecko tape),並已成功開展商業用途。

左上:奈米鏡頭下的壁虎腳趾放大圖

左下:顯微鏡下的奈米貼布結構

右圖:應用奈米貼布的蜘蛛人懸吊試驗

文獻

        以上列舉了一些饒有趣味獎項,有興趣進一步瞭解,可參考文獻,知道歷年來哪些有趣獎項、與得獎人;每年九月底,「搞笑諾貝爾」獎發表時刻一到,也是舉世關注的年度重要事件焦點;近年來,各式各樣社群團體亦不約而同湧入頒獎現場,除了參與搞笑、支持該獎,也趁機博取媒體版面,希望引起大眾關注。

【冷知識-07】一「罩」雙用

•2022/05/27 • 2 則迴響

        新冠疫情令全球色變,唯一不變的是防疫第一要務–人人佩戴口罩;記得前年全台超商/藥局前大排長龍,瘋狂搶購口罩亂象;如今,變異亞種Omicron-BA.2/.4/.5又將成為主流,一時間,口罩怕仍是搶手貨,因此,介紹一款胸罩/口罩,能「一罩雙用」的創意發想。

獲獎

        2009年「搞笑諾貝爾–Ig Nobel Prize」公共衛生獎,頒給了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院三位學者Elena Bodnar、Raphael Lee、和Sandra Marijan,表彰他們的發想創意:在緊急情況下,女性胸罩迅速拆解再組合,成為原胸罩佩戴人、及身旁另一位需用者,雙雙能同時使用的防護級安全口罩

演示

        當年10月1日,在哈佛大學桑德斯劇場頒獎現場,獲獎人Elena Bodnar博士,透過2008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普林斯頓大學Paul Krugman教授、2001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麻省理工學院Wolfang Ketterle教授、及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土耳其知名作家Orham Pamu三位學者名人協助,Elena Bodnar博士當場從身上脫下兩件內衣–紅色無肩帶式胸罩、與黑色肩帶式胸罩各一,示範緊急情況下,如何在20秒內組成「防護級口罩」穿戴。

頒獎典禮上,獲獎人Elena Bodnar博士,在三位真正諾貝爾獎得主協助下,現場脫下內衣,示範胸罩/口罩如何轉換穿戴實境

 正牌諾貝爾獎得主的示範

2010.3.11,Elena Bodnar博士在英國牛津大學講堂上,藉物理教授幫助示範實境;課堂氛圍、教授尷尬合作,甚是有趣

專利

          別小看這不起眼創意,獲獎人Elena Bodnar與Raphael Lee博士,透過伊利諾伊州Avocet Polymer Technologies生藥公司,正式向「歐洲專利組織European Patent Organisation」及「美國專利商標局United State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申請,經審查許可,獲US7255627B2專利;申請圖解如下:

圖片來源

行銷

        Elena Bodnar博士本人是專業醫師,也是芝加哥大學「創傷風險管理研究院Trauma Risk Management Research Institute」創辦人兼院長,除了教學研究,她還擁有一家網路內衣專賣店,線上銷售高品質棉質內裡、N95等級、3/8吋高密度、雙層熱融合罩杯、五層防護,且樣式符合美學兼具性感,穿戴起來既舒適又透氣的胸罩EBbra;緊急狀況時,如炸彈爆炸、火災、火山爆發、化學汙染、及天然氣洩漏…等嚴重空汙情況下,缺乏適當防護時,她設計的胸罩,具過濾防護性能;其一般款–Emergency Bra供基本空汙防護用,售價美金$39.99,高階款–RAD Emergency Bra附有輻射感應裝置,售價美金$59.99;罩杯尺寸從32B ~ 44D皆備,且皆能於緊急情況下「一罩雙用」。

圖片來源

【冷知識-06】三色柱與國旗

•2022/05/26 • 發表迴響

        人只要活著,頭毛(閩南語)就一直不停地長,理髮師也因此才有飯吃;不過,別小看這行業,它的起源發展,非但頗有來歷,而且跟醫師行業還甚有關聯;可,且慢…這理髮店前,不停旋轉的紅藍白三色燈柱,又是怎麼一回事?它跟法國國旗何干?

傳說

        坊間有此一說,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時,某理髮店老闆,協助革命黨領袖,成功躲避敵人追捕脫險,大革命勝利後,政府為表彰功勞,特許該理髮店用紅白藍三色國旗當店招;其後,理髮店紛紛仿效,最終成了國際性理髮店標誌;此說其實毫無出處與證據,但、人云亦云且頭頭是道,久而久之,大眾也信以為真;可、聽在法國朋友耳裡,卻啼笑皆非;下面為您說分曉…

遠古

    公元前一萬年(新石器時代剛開始)的洞穴壁畫裡,古人就懂得以磨尖的石頭、貝殼、與質地堅硬,斷口鋒利燧石(打火石)…等原始工具,刮除頭上和臉上的多餘毛髮;古埃及洞穴考古,也發現六千年歷史剃刀;當時習俗認為,惡靈會由髮尖導入人體,所以祭司身兼理髮匠,替人驅除惡靈,也兼剃除毛髮。

理髮醫師

        出於歷史淵源,從羅馬帝國晚期,跨中世紀,直到歐洲文藝復興,神職僧侶兼任醫護工作,而理髮師一向擅用剃刀,偶爾充擔助手一旁協助,久而久之,修面剪髮之餘,也駕輕就熟兼職起醫師工作,當時理髮師又稱「理髮醫師Barber-Surgeon」實其來有自

        西元1163年,鑑於職稱相悖,教廷圖爾會議Council of Tours 1163裡,教宗亞歷山大三世Alexander PP. III明令禁止神職人員再為信眾從事「放血」工作(當時迷思認為,食物透過肝臟轉換成血液,過量飲食導致血液沉積,過多的血液造成疾病甚至中風,需適時排放過多血液,而「放血」工作,歷來由神職人員擔任);早年醫學不發達,醫師更是稀有,理髮師遂順理成章擔當起醫師,除了為客人剪髮/修面/刮臉、清頭屑耳垢,甚至連拔牙、放血、擠瘡除濃、灌腸拔罐…等醫療手術,也大剌剌幹起來。

分道揚鑣

        15 世紀前的英國理髮師,其工作常與醫師混淆不清,收入甚至比醫師還好;然而,放血等侵入性治療,常令患者受創,於是慢慢出現異議,認為理髮師未受醫學訓練,卻身兼牙醫還從事手術,理髮業也趕不上醫學發展;1745年的英國國會,開始限制「理髮醫師」職能;到1800年,倫敦成立了第一所「英格蘭皇家外科醫學院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理髮師和醫師,遂正式分道揚鑣,透過了立法,在英國,前者只許從事剪髮和剃鬚工作。

店招燈飾

        最早出現的理髮店標誌Barber’s Pole,只有紅白雙色;原因在早期理髮師替客人放血/拔牙,使用的繃帶紗布,清洗後懸掛門邊晾曬(另一說,為招攬客人,理髮師把用過的繃帶紗布,展示櫥窗,表示自己提供此類服務);不過,不管怎麼說,這半紅不白帶的血繃帶或紗布,在門前隨風飄展,久而久之,演變成理髮店標誌;流傳至今,英國及歐洲理髮店店招,慣用紅白雙色柱,至於呈螺旋狀轉動,與早先隨風展揚有關,紅色代表血液,白色象徵紗布;至於紅藍白三色柱,最早出現在美國理髮店(亞洲國家受美式文化影響亦然),有兩個說法,其一:紅色代表動脈,藍色表靜脈,白色依舊象徵紗布;另一說是,除了紅色血液,白色紗布,藍色來自美國星條國旗,代表50州的藍底,象徵正義與效忠,不過,此說似嫌牽強。

三色旗

        至於法國藍白紅三色國旗,與理髮店標誌毫不相干;基本上,紅色與藍色是巴黎傳統色彩,法國大革命期間,此二色為民兵廣泛採用,建國後再添加白色,1794年正式成為法國第一共和國國旗,分別代表自由(藍)、平等(白)、和博愛(紅);另一說,藍色是法國主教聖馬丁的長袍顔色,白色為紀念民族英雄聖女貞德,紅色則是中世紀法蘭西王國軍旗-聖但尼金焰旗色;

        最後,值得特別一提的是,法國三色國旗中的藍,原是海軍藍Navy Blue亦稱反射藍Reflex Blue,已故法國前總統季斯卡Valéry Giscard d’Estaing,在1976年,法國加入歐盟後,為了與歐盟旗的淺藍底色呼應,將海軍藍改成了淺藍;不過,2020年,現任總統馬克宏,為連結法國大革命史實,又換回了原先較為優雅的傳統海軍藍。

                         左圖:藍底的歐盟旗      右圖:1976年改款藍色的國旗

                          左圖:馬克宏總統與歐盟旗     右圖:2020年恢復海軍藍的國旗

【冷知識-05】TikTok由來

•2022/05/24 • 發表迴響

起源

        2016年源起中國北京母公司「字節跳動-ByteDance」的「抖音」,在中國大陸及台、港三地,均使用「抖音」這個名稱;它訴求自我表達、記錄生活、與創造玩法,讓用戶能輕鬆快速地拍攝一段短視頻上傳;它首推的初始設定為15秒,後來延長為60秒,後來上限增長到3分鐘,未幾,旋於2021年8月,延長至5分鐘;今年二月底,隨著用戶快速增長,更宣布新版APP裡,將上傳檔案上限增長至10分鐘

        抖音的受眾頗廣,年齡層跨度也大,不論少年男女還是大姨叔伯,人人皆能隨所好,拍段視頻上傳分享;2017年,抖音推出國際版TikTok,先發於亞洲,2018進軍世界,2020年7月,全球下載人次已逾20億次;依網路科技調查業龍頭Morning Consult統計,TikTok是2020年全球成長最迅速網路業老三,僅次遠端會議軟體Zoom和串流媒體孔雀-Peacock;另依網際網路業Cloudflare雲焰公司調查,因受COVID-19疫情影響,去年(2021)全球最流行的網際網址,TikTok已超越谷歌Google而拔得頭籌;另依TikTok官網去年9月底公布資料顯示,它全球的月平均使用人次已突破10億次

有此一說

         「TikTok」一詞的意思,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時鐘「滴答」聲響,不過,時鐘滴答聲響,英文拼法是「Tick Tock或Tick-Tock」,唸兩個音節音,而「TikTok」發音近似「七桃」,只發一個音節(子尾音K收口不發);兩者,無論是字母拼法或發音,都不盡相同;有個未經證實說法,說「TikTok」一詞是母公司「字節跳動」創辦人張一鳴先生自個兒的發想;1983年出生的張一鳴,是福建龍岩人,在閩南語裡(台灣話亦同),「𨑨迌」一詞,意指「遊戲或玩耍」,發音正是「七桃」,而且「𨑨迌」亦是個高頻詞,如年青人喜歡相約「去𨑨迌」,指的就是「去玩耍」、或「無所事事的遊蕩」;「七逃」甚至尚有「混、或闖蕩」之意,例如不務正業、闖蕩江湖的黑道份子,可稱「七逃郎」;至於瘋迷全球的TikTok軟體,發音雖與「𨑨迌」近似,但、是否暗示著它正是一款「玩耍遊戲」的「七逃」APP,恐怕就得創辦人張一鳴先生現身說法,親自釐清了。

【冷知識-04】為什麼是二月?

•2022/05/24 • 發表迴響

化繁為簡,說分曉

        一年12個月裡, 28天的2月時日最短,即便每四年置潤一次也僅29天;可、這個最短月份,為什麼不在年尾,卻不前不後地卡在2月呢?

羅馬曆

        西方最早的曆法–「羅馬曆Roman Calendar」,源自紀元前700年的古希臘曆,當時一年只有10個月,分別如下:

        第一個月Martius(一年之始的春分;源自於戰神Mars;為當今三月March)、

        第二個月Aprilis(源自希臘語Aperire,表示綻放開啟;為今日四月April)、

        第三個月Maius(神話大力士Atlas與女神Hermes之女;今日的五月May)、

        第四個月Junius(羅馬神話天后Juno,掌理婚姻生育;為今日六月June)、

        第五個月Quintilis(拉丁數字序數第五-quinque;其後,羅馬人為紀念凱撒

                大帝Julius Caesar,以他的出生月Julius(拉丁字Lulius)改名July;為

                現今七月)、

        第六個月Sextilis(拉丁數字序數第六-sex;為紀念凱撒大帝繼任人-奧古斯都

        Augustus,羅馬人以他的名字改命名August,為現今八月)、

        第七個月September(拉丁數字序數第七- septem;今日的九月)、

        第八個月October(拉丁數序數的第八-octo;今日十月)、

        第九個月November(拉丁數字序數的第九-novem;今日十一月)、

        第十個月December (拉丁數字序數的第十-decem;今日十二月)。

第一次修訂

        可、這一年10個月的羅馬曆裡,只有304天(六個30天、四個31天),與正常太陽回歸年的365天相差61天,因此與時令節氣不相吻合,因為漫長酷寒的冬季裡,沒有相應符合的月份;於是,古羅馬王國的第二任國王-努瑪·龐畢琉斯Numa Pompilius 在紀元前713年,進行曆法修訂,把當時一年之首的Martius前面,追加了一個31天的Januarius(源自羅馬神話雙面門神Janus,亦表萬物之始;另一說因當時羅馬執政長官上任日恰為該月一號),因此,訂該月為一年之始January-一月,此外,並在年終十月December後面的年尾,增添一個28天(閏日29天)月份Februarius(源自拉丁字Februum,意指純潔淨化),如此,大致吻合了一年12個月的太陽曆。

凱撒改革

        所以,一年裡最短月份的February,事實上很合常理,的確是安排在一年的年尾;不過,凱撒大帝在西元前46年改革曆法時,當時羅馬人,對最後這個Februarius月份的28(閏29)數字,有著奇偶數上的迷信;同時,該月亦為冬日最後一個月,在滿月當天,要進行淨化、贖罪、再生…等儀式,祭司要屠宰公羊,以羊血當牲品祭奉;出於這種種因素,導致February擱在年尾頗為不詳(亦有因年代久遠,查無可考之說);總之,紀元前46年,凱撒調動月份時,既不便更動原來那10個月既有的順序,又不能將Februarius安置在代表萬物之始,同時也是執政官上任的良辰吉時January月份之前,因此,合理安排,就只有插隊在Januarius(一月)和Martius(三月)之間;也因此,形成今日習見的12個月裡,二月奇特的安排現象;此外,為彰顯凱撒大帝與繼任人奧古斯都大帝Imperator Caesar Augustus兩人的豐功偉業,當時的五/六月(現今七/八月)的日期數,特別規定一併為31天。

西曆由來

        現今採行的公/西曆(又稱格里曆Gregorian Calendar),是西元1582年,由天主教教宗格里13世Pope Gregory XIII頒布改革而來;源於西元前46年,凱撒大帝Julius Caesar 頒布施行的舊曆(亦稱儒略曆Julian Calendar),施行將近1600年後,累積誤差越來越大,以致教宗格里13世再度改革,成為當今世人熟悉的西曆。

改革原因

        1.西曆與舊曆間最大差異,在前者每個曆年平均長365.2425日,更接近天體標準平均回歸年365.242199074日,因此每3300年才產生一天誤差;而凱撒舊曆,每一曆年為365.25日,以致每128年就會多出一天誤差;

        2.每四年一次的2月置潤一天,但西曆與舊曆,因曆年平均日長短不一,西曆特別為此規定,除非能被400整除,否則,所有能被100整除的世紀年,都不另設閏日;因此,每隔四百年,西曆有97個閏年,而凱撒舊曆則多了3個;故、當1582年教宗格里13世實施曆法改革之前,舊曆3月21日春分日,與地球公轉春分點實際時間,因實施近1600年,相去了10天,這…使得所有當時藉舊曆推算出來的天主教節慶,如春分日後第一個星期日的復活節Easter、及其他相關宗教節日,與實際節令,相去越來越遠,也因此才會有教宗格里13世的曆法改革

中英誤差

         1.無論是古希臘曆/羅馬曆/舊曆、或現今的西曆,都沒有我們中文裡現今採行,直接以數目字一、二、三……九、十、十一、十二,簡潔命名月份做法(或命名星期天數,如星期一、二、三…星期六等方法);早期「羅馬曆」裡,由第五個月Quintilis開始,到第十個月December,藉拉丁數目序數命名,是唯一例外。

        2.因此,當凱撒將Januarius (January)和Februarius (February)這兩個月,調整插入順序時,早先的第一個月Martius,到第四個月Junius,依序往後挪移,成了現今三、四、五、六月,而第五Quintilis和第六Sextilis兩個月,因歌功頌德,改成現今的七月July、八月August,至於原來的第七個月-September、到第十個月December,七/八/九/十這四個月,均依序一一往後挪移,演變成今日中文的九月、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

        3.但事實上,September、October、November及December這四個月,並不是數目序數的第九、第十、第十一、和第十二,也絕不等同於數目字基數九、十、十一、和十二。

        4.外籍人士,因為只認外文月份名稱,沒有藉數目字1.2.3.4…稱呼月份問題;這件事上,甚少犯錯,可、使用中文的我們,卻容易因月份數目的簡便順序,把中文的九月、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跟英文的September(拉丁字根第七- septem)、October(拉丁字根第八-octo)、November(拉丁字根第九-novem)、和December(拉丁字根第十-decem)等四個月分名稱的原意,給弄擰混淆,而直接畫上等號;這一點,對學習英語的人士而言,實不可不知,也不可不慎。

【冷知識-03】齲齒與藍牙

•2022/05/18 • 發表迴響

        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東西裡,除了手機、wifi…等,藍牙傳輸也是其一;在「固定設備」與「移動裝置」間,這種近距離交換資訊的科技(依發射/接收器性能、大氣環境、地域位置、都會條件等不一而足,一般以5~30公尺範圍為有效傳輸),其發展與應用,可說一日千里;除了車載/免持聽筒通訊/音訊/電視遊戲…等娛樂,家居自動化、醫療/保健、運動/健身、可穿戴裝置VR/AR/XR,乃至零售/自駕定位/導向,藍牙傳輸幾無所不包…

可、為什麼叫藍牙、不叫紅/黃/綠/白牙呢?

藍芽商標

背景

        1989年、瑞典愛立信Ericsson為發展手機免持聽筒,想藉無線通訊技術,將行動電話和配件連結;1994投入研發,1997方有初步成果時,IBM ThinkPad團隊找上門,提議將Ericsson行動電話與ThinkPad筆電做無線整合;不過,這兩企業當年算不上大咖,因此,為建立一套「標準無線通訊技術」準則,決定由Ericsson提供技術,IBM負責專利,同時,邀晶片巨擘-英代爾Intel加入(英代爾再引進東芝Toshiba與諾基亞Nokia);五家龍頭-Ericsson, Intel, Nokia, Toshiba and IBM會商獲得共識,1998年9月成立「藍牙技術聯盟Bluetooth Special Interest Group-SIG」;聯盟本身不負設計生產與販售責任,只專注規範制定與技術推動;它擁有商標,同時認證並授權製造商採用技術和標誌;目前,遠距通訊、電算機、網路、消費性電子產品、及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業界裡,藍牙增長迅速,全球有36,000家企業加入SIG為會員,在標準技術整合開發與共享上,集思廣益合作;過去10年,聯盟「年複合成長率CAGR」為12%,截至2022年底,全球將有52億支裝備載具,內建藍牙傳輸技術。

名稱

        不過,技術儘管先進,成長也蠻驚人,可「藍牙」一詞,聽來卻一點也不怎麼「高科技」,那…這個名字到底是怎麼冒出來的?它跟齲齒又有什麼關係?

        話說1997年,前述五家龍頭企業統整之初,對命名各有所好:英代爾初始用Business-RF,後來改RadioWire、愛立信偏好MC-Link、諾基亞屬意Low Power-RF、而IBM獨鍾PAN- Personal Area Networking覺得更名符其實;眾說紛紜、僵持不下之際,英代爾工程師Jim Kardach提出「藍牙」一詞;原來,喜好博覽史籍的他,從「A History of the Vikings (1968)- by Gwyn Jones」小說得來靈感;書中主角-哈洛德Harald Gormsson,在紀元10世紀的北歐,成功整合了因領土/宗教信仰而分歧的丹麥與挪威,出任合併後的國王,情境頗似當時各家企業對命名堅持現況;又因哈洛德國王顯而易見的藍黑色齲齒,綽號「Blátǫnn(挪威語)/Blåtand(丹麥語)」;其中,Blá/Blå等同英語深藍黑色-blue-black/dark-colored;tǫnn/tand則是牙齒-tooth,兩者合併構成了Bluetooth藍牙

LOGO

        藍牙商標取自「齲齒國王」哈洛德Harald Blátǫnn/Blåtand別號的兩個字首HB;在北歐盧恩Rune字母系統裡HB的字母符號,如圖

        因此,HB兩個字首結合,構成今日你我所熟悉的藍牙商標;至於哈洛德國王那顆藍黑「齲齒」嘛,則早被大家拋諸腦後,沒人在意啦。

【冷知識-02】牛蒡與魔鬼氈

•2022/05/09 • 2 則迴響

        「雖然是小東西,到處都看得到」;早年專營拉鍊的台灣華可貴(YKK)廣告詞,用在Velcro(維克羅)一樣管用;Velcro是「魔鬼氈」英文名稱 ,亦稱Hook and Loop Fastener-鉤環扣件;中國大陸稱它為粘扣、尼龍搭扣、魔術貼;香港則叫它魔術貼。

左圖:運動鞋上的魔鬼氈 右圖:魔鬼氈Velcro商標

應用

        除了方便幼童穿鞋(還不會繫綁鞋帶前),舉凡需用鈕扣/拉鍊/摁扣/繫繩之類的玩意,小至筆記本開闔、集線器栓綁、服飾穿戴、背包/睡袋/帳篷收納、運動器材/潛水裝備/球帽、手機固定套…等,大至特殊/嚴苛環境下安全配備,如醫用繃帶、年長/失智者衣著、義肢穿戴、嬰兒/長者紙尿布、汽車內裝固定、置物墊、腳踏墊、窗簾收摺…等,幾乎所有需要黏著處,「魔鬼氈」無所不在;甚至太空任務無重力環繞下的軌道運行時,魔鬼氈一樣繫住漂浮物件,至於太空人頭盔裡,也附有一片魔鬼氈貼片(方便太空人磨蹭鼻端搔癢用);而太空人用餐時,置放腿上的餐盤/餐具,乃至食物飲料固定等等,它的應用更不在話下。

可、用途這麼廣的「魔鬼氈」到底是怎麼來的?

背景

        英文有句俗話說「Devil is in the details魔鬼藏在細節裡」,意指許多被忽略的小節,往往決定事情成敗;這句話其實來自更早的「God is in the details–上帝隱在細節裡」;因為,換個角度想,細節裡不只藏著魔鬼–一個疏失,可能敗事;上帝和天使,也一樣隱身其中–偉大成就的關鍵,往往也只因當事人有心;(按、前陣子擬親率國會議員,造訪日韓台灣的美國史上第一位女眾議院議長:南西·裴洛西Nancy Pelos女士,不久前接受MSNBC電視專訪;對應付COVID-19的國會1.8兆預算,持保留態度的她,無獨有偶也說了這句名言-The devil and the angels are in the details

天使

        1941年瑞士一位電機工程師George de Mestral,某天帶著狗兒上阿爾卑斯山狩獵,歸途中發覺,自己褲管和狗兒身上,都沾得滿是山野常見的牛蒡植物芒刺,雖然以往這事也屢見不鮮,但那天,出於好奇心驅使,返家後的他,藉顯微鏡仔細觀察,發現牛蒡為了傳播種子,芒刺上有成千上百根細小鉤子,每一支小鉤,都巧妙地勾搭在他褲管的棉質絨毛環圈上,怎麼使勁也難解脫;至於狗兒皮膚上,同樣也叫千百根芒刺小鉤,給牢牢掛在皮屑毛絨圈裡;靈機一動,他想到…鉤子搭配環圈,能如此牢固地纏住,若是能取代鈕扣、摁扣、或拉鍊的話,這玩意用處可大啦。

左圖:牛蒡的果實  右上:果實上的芒刺 右下:芒刺鉤子放大

專利

        話雖如此,但卻花了他整整八年時間的嘗試修正,終於成功設計出兩片棉質布條,一條上面佈滿細小鉤子,另一條則盡是小絨圈,兩片棉帶輕輕一沾,立馬相互牢靠地緊咬在一起,而反向稍微使一點勁,又能輕而易舉解脫;出於紡織科技進展,George de Mestral改善材料用過尼龍,最終採用更先進的聚酯纖維Polyester,能使成品更耐用;1955年,藉著法文Velour(英文velvet指:絲絨/天鵝絨)和Crochet(英文hook指:鉤子),他合併Velcro為品牌名稱,成功申請了專利;當時新聞報導這麼說:一項革命性創舉–A Zipperless Zipper不用拉鍊的拉鍊;(這已是他和狗兒打阿爾卑斯山狩獵歸來後的第14年了);1968年,德國體育用品商PUMA彪馬,是全球第一家採用Velcro魔鬼氈在運動鞋上的公司。

左圖:魔鬼氈成品-鉤子放大圖 右圖:魔鬼氈成品-絨圈放大圖

左上:顯微鏡放大下的鉤子 左下:鉤子與絨圈的沾黏 右圖:顯微鏡下的咬合

成就

          Velcro公司專利於1978年終止,但位於英國的總部,持續從事摁扣工業開發研究,現今,它的市場橫跨健保、軍工、汽車、及航空業界,全球159個國家裡,該公司擁有300種以上相關產業的商標註冊;當年的電機工程師George de Mestral本人,於1990年82歲高齡身故,但1999年,美國國家發明者名人堂National Inventors Hall of Fame-NIHF,以Hook and Loop Fastener-鉤環扣件發明人將他列名,表彰其貢獻;同時,他位於瑞士西南部Commugny市的故鄉,也命名了一條叫L’avenue George de Mestral大街以茲紀念

優缺點

經年使用後,魔鬼氈的一些優缺點如下…

優點

1.成本低廉,免維護保養;

2.使用便利(兩三歲幼童也會用)且耐久;

3.打開魔鬼氈的嘶嘶聲響,令扒手難以得逞;(不過,此優點相對不利於戰場上短兵相接的安靜作戰環境;美國陸軍特戰部隊制服上,就有多項魔鬼氈穿搭服飾配件)。

缺點

1.成品材料易沾黏毛髮、灰塵,甚至貓狗寵物的皮毛,難以清除;

2.絨圈端經久使用會逐漸拉長,出現纏繞疲乏現象;

3.鉤子端容易勾扯編織類衣著如羊毛衣等,既使緩慢輕扯,也容易傷毛織品;

4.魔鬼氈的細膩材質吸濕氣汗水,貼身穿著的魔鬼氈,經久使用易發出異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