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識-37】阿富汗的蒙娜麗莎


海綠色瞳孔,深邃的凝視
抑鬱的眼神,捕捉了舉世目光
但,少了這幅黃色框框,世人如何識得伊斯蘭世界裡12歲的她?

說明:以「忡忡雙眸訴說著阿富汗難民的恐憂 Haunted eyes tell of an Afghan refugee’s fears」為題的 1985年6月號「國家地理雜誌」封面。圖片來源:維基共享。By Steve McCurry, Fair use, https://en.wikipedia.org/w/index.php?curid=25404821

女孩

          歷經前後 9年「蘇阿之戰 Soviet–Afghan War」下(1979.12 ~ 1989.2),阿富汗難民營裡,12歲女孩莎巴特•古拉 Sharbat Gula,生平第一次拍的照片,即是「國家地理雜誌」最具代表性封面照之一,也是成立迄今 135年的「國家地理學會」,唯一一幀,前後用過三次的,同一張圖照。

第一次

          初刊於 1985年6月號封面,「國家地理雜誌」攝影記者 Steve McCurry,於 1984年底,在巴基斯坦邊境的阿富汗戰俘營裡,藉尼康 Nikon FM2相機,搭配日光牌 Nikkor 105mm Ai-S F2.5鏡頭,以伊士曼柯達 64 Kodachrome彩色幻燈膠捲,拍攝了這幀「阿富汗女孩 Afghan Girl」(見上圖)。(註:該款尼康相機與鏡頭,因此照而有「阿富汗少女鏡」之譽。)

          冷戰時期裡,古拉的這幀照片,有「第三世界的蒙娜麗莎」之譽,既是「戰俘營女子」的象徵代表,也是「西方世界眼裡的阿富汗人」標識。CNN新聞更曾以「全世界最有名的照片」一詞,讚譽此照。而一襲頭巾披散,銳利雙眸直盯鏡頭的古拉,更是「國家地理雜誌」歷來最家喻戶曉的照片。美國攝影雜誌 American Photo Magazine也以「堅韌不拔的迷人魅力」一詞,盛讚此照。

第二次

          「國家地理雜誌」編輯群,與 1984年拍攝該照的攝影記者,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在 17年後的 2002年元月,尋覓到了她。經哈佛大學生物辨識專家 John Daugman博士,以虹膜辨識 Iris recognition檢驗,證實是莎巴特古拉本人。「國家地理雜誌」於該年4月號,以標題「眾裡尋她千百度-找到了Found」為文專題報導。

          時年已近30的古拉(見下圖),17年來,生平第二次面對相機鏡頭。在那之前,她從沒見過自己 1984年的照片,也從不知曉,自己已然成了舉世聞名人物。

說明2002年4月號「國家地理雜誌」內文所載,17年的對照 (左圖1985,右圖2002)。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說明:2002年4月號「國家地理雜誌」封面。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說明:2002年4月號「國家地理雜誌」內文圖照。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第三次

          2013年,適逢「國家地理學會」成立 125週年。該年 10月號封面,以「圖照The Photo Issue」,專文回顧歷年來所刊圖照,再度引用該照(見下圖)。

說明:2013年10月號「國家地理雜誌」封面。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下落

        莎巴特古拉,12歲時拍下全球最著名照片的阿富汗女孩,於1986年結婚,長住巴基斯坦。2002年經「國家地理雜誌」尋獲時,已育有三女一男。2012年,丈夫因 C型肝炎亡故。2016年10月,在巴基斯坦,她因使用偽造證件,經警方逮捕拘留,罰款後,離開長住35年的巴基斯坦,返回阿富汗。2017年,經阿富汗政府協助,定居於首都喀布爾,享微薄俸給及醫療補助。此外,「國家地理雜誌」亦曾予古拉一家人醫療協助,並贊助其家人遠赴麥加朝聖

          2021年5月,美軍撤守阿富汗塔利班重掌政權,剝奪女性權益,並威恐脅迫婦女。知名度較高女性,如古拉等被迫出走。同年11月,在古拉要求下,義大利政府協助古拉撤離喀布爾,以難民身分抵達羅馬定居。

          身為伊斯蘭世界裡的「阿富汗蒙娜麗莎」,古拉曾表示希望自己孩子能接受完整教育。被問到這麼多年裡,她是怎麼熬過來的?「阿拉的意旨!」她平靜的回答。

影響

          2002年,「國家地理雜誌」尋獲古拉,該年4月號曾大幅報導。同年3月,電視紀錄片「阿富汗女孩 Afghan Girl」亦廣為播放。「國家地理學會」並成立了「阿富汗女孩基金會 Afghan Girls Fund」慈善組織,宗旨在協助阿富汗婦女接受教育。2008年,組織協助範疇擴及男孩,基金會更名為「阿富汗兒童基金會 Afghan Children’s Fund」。

後記

          始自 1888年10月,在美國本土發行第一期月刊。1910年 2月號改版,採行著名的黃色外框。藉40種不同在地語言,盛行全球 135年的「國家地理雜誌」全盛時期,全球每個月讀者 6千萬人,每月發行量 680萬冊。

       身為她的長年訂戶,每逢差旅出門,筆者背包行囊裡,總塞著一份當期、或前期未讀完月刊。賞心悅目圖照,精彩豐富內容,一向是旅途中最佳良伴。

說明:左圖:「國家地理雜誌」1915年1月號期刊。右圖,「國家地理學會」商標。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不過,您可能不知道的是,過去這百多年來,藉豐碩內容與精彩圖照,帶領大家探索寰宇,及地球上的地理、歷史、科普、文化、大眾焦點…等等。這份精緻的期刊,如今已…

1. 全球紙本閱讀人數,已不及2百萬。
2. 精彩圖照的紙本雜誌,明年起將不再印行。
3. 位於美國華府的雜誌社總部,最近方解僱了最後一批編輯人手,改採自由撰稿人擬稿。
4. 明年起,美國本土書報攤上,將不再販售該雜誌。

       眼下,各類型數位資訊充斥。電子報、視頻頻道、30秒鐘的 TikTok、140字之內的 Twitter、 TweetDeck 或 𝕏 (X Pro)、播客 Podcast、新聞雲…等電子傳媒,似已取代了平面媒體的書報雜誌。我們是否已不再藉著指尖下紙本鉛字觸感,美輪美奐精緻圖片,油墨熟悉氣息,用心用腦,做深度且有意義的知識理解與吸收學習了?

我不知道,您說呢?

~ 由 黑髮男子 於 2023/09/23.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