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識-26】歸途


          …甫移出冷凍櫃的爸爸,與兩日前深夜入櫃時相仿,只多了一層薄冰寒霜。儀容未裝扮,遺體無衣褲,僅一襲臨終蔽體的榮總病房素布遮覆…

前序

          人的一生,從牙牙學語舉步,領受父母寵愛。青年時,俊艷瀟灑,倜儻不羈,風華正茂。壯年間,精力充沛,壯志凌霄,乃至事業巔峰。臨晚,面對衰老與伴隨而來的疾病苦痛,最後,油盡燈枯而亡,無人得以倖免。

           明嘉靖年間(1522~1566),翰林院孔目(總理章奏文移,檔案目錄官員)何良俊,與文史學者刑部尚書王世貞二人,合著《世說新語補》。其卷八《雅量》有曰「雞豬魚蒜,逢著則喫;生老病死,時至則行。」。後者,寓意出生、衰老、疾病、死亡,這四樣人生必經現象。今人乃有「生老病死」四字語。

          這人生必經四樣歷程上,最終的「死亡」一事,因著文化習俗,國人大都忌諱言之,且衍生出種種禁忌。即便「死亡」一詞,也往往藉「身故、過世、往生、撒手」等等委婉語替代。至於歷程末了,對死亡的排斥忌諱,或出於對失落的恐懼,或來自對死亡形貌與過程的未知,亦有對未了心願與不及補救的遺憾。而親人離世的不捨,更是擺脫不了的傷痛哀吟。《論語•學而》篇講「慎終追遠」,《先進》篇言「未知生,焉知死」。一說,依禮慎重辦理父母喪事,誠心祭祀追念遠祖,另言,死生之理。似在明示:生是來處,死即歸途。

          俗語云:父母在,人生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剩歸途。筆者雙親先後亡故,人生徒剩歸途。但,反過來看,若能由親人生死事例,領悟些道理,從而淡定自若面對喪亡殯葬,且,若能更進一步事先規劃,積極以對,豈非也是父母臨終最珍貴的身教?

          是以,歲末年終,檢視歸途…

父後

          父親是1995.3.6(民84年)黃昏散步時跌跤,下半身疼痛難當,送高雄榮總急診,判定右髖關節骨折,急診苦等兩天,排定動刀。手術初稱順利,唯長年肺氣腫惡化,呼吸衰竭,再緊急施救,勉賴呼吸器維生。兩週後病情轉劇,送加護病房,再行氣切,旋因病菌感染與併發症,4月26日夜辭世,前後折磨逾旬月。

          大去後,遺體暫時奉厝市殯儀館。父親生前留有遺囑,交代「一切後事從簡,不發訃文、不行法事超渡、不焚香竹紙錢、婉謝一切奠祭」,簡要明示三點:

1.捐贈可用器官後,遺體供醫學解剖研究;
2.若捐贈不可行,則儘速火化,骨灰拋灑於海,回歸自然;
3.待處理完一切後事,再發信稟告鄉親、同學、及友好。

          父親週五晚間過世,次晨聯繫高雄長庚醫院,因適逢週末,須再聯繫林口醫學院確認器捐需求。但,摘除器官及收送細節繁複,而遺體已冰凍一夜,考量時效與長途跋涉不便,遂就近再聯繫高雄醫學院。惟院方確認冰凍已隔夜逾時,遺體年老衰化,僅眼角膜可用,惟摘取亦逾時效。不過,大體可供解剖教學用。只是,為配合學程進度,得先防腐存放到隔年,等春季學期使用結束,再火化發還家屬。

          遵奉父親遺願,遂同意捐贈。相約次週一上午,與院方於市立殯儀館相見,提領遺體捐贈。

捐贈: 

          次週一清早,攙扶著母親,一家大小悲悲戚戚奔赴市立殯儀館。高醫負責的總務先生,持捐贈同意書表,簽完字後,告知將有車輛接送,逕先離去。未料,當日高醫救護車調度不及,臨時僱請了阮外科支援。在救護車駕駛指點下,眾人茫然轉往冷凍室提領遺體。甫移出冷凍櫃的爸爸,與兩日前深夜入櫃時相仿,只多了一層薄冰寒霜。儀容未裝扮,遺體無衣褲,僅一襲臨終蔽體的榮總病房素布遮覆。

          救護車駕駛推著擔架上車,闔上後門,問有無人跟車?遂轉赴前座發動引擎。由於事先無從知曉整個流程,眾人聞言面面相覷,不知所措。救護車隨即緩緩駛離。父親遺體的捐贈收受,沒有花菓燭酒,不見祭拜儀典,更欠肅穆莊嚴。匆忙裡,就這樣劃上了句號。望著救護車緩緩駛離,母親傷痛欲絕聲聲哀嚎,一家老小頻頻拭淚,鞠躬行禮。父親去時苦痛,走也匆匆。慌亂裡,未及多留他一會兒,多瞧他一眼,或起碼陪送一程。孤伶伶地,父親就這麼去了。舉止無措下,未盡人子之道,未行跪送大禮。嗚咽鳴笛聲裡,救護車漸行漸遠,消失在道路盡頭。丟下猶未回神,錯愕不已佇立老小,由著淚水汩汩。父親就走了。

          一家老小預備離開殯儀館時,周遭大小靈堂前,堆滿著花圈輓聯,喧嚷異常。擴音廣播裡,奏哀樂、上香、獻花、獻酒、讀祭文聲,此起彼落。不遠處,尚傳來震天價響嗩吶吹奏。路旁行道樹下,一群身著雪白制服水兵,正魚貫步下海軍巴士車。軍官大聲吆喝著眾人列隊,約莫預備奔赴某告別式道場。四月末的南台灣,殯儀館內鳳凰樹已綻放朵朵亮麗花紅。陽光耀眼,人聲鼎沸。生者眾,往者似也不寂寞。

久候

          為配合教學進度,高醫將父親遺體防腐處理,將留置到第二年春季解剖教學,然後火化發還家屬。於是,從當年四月,直至隔年春季學期前,父親就一直在高醫教學大樓地下室,福馬林防腐浸泡液裡等候。

       送走父親當晚,母親下廚。我依然清楚記得那一幕:母親從冰箱冷凍庫取出肉塊解凍,預備做菜給一家大小食用。當日清晨市殯儀館,目睹冰櫃裡取出的父親遺體模樣,對照母親預備解凍肉塊上的薄冰寒霜。驀然間,彷彿瞥見了父親身影。晚餐中,毫無來由地,我開始不葷不肉,不沾嚐一丁點葷腥地茹素。就這般,持續一年半,沒再碰過任何葷食。

          父親遺體置放高醫,配合等候解剖的一年多裡,每午夜夢迴,站在陽台眺望高醫方向,總覺得父親還在。多次跟家人到高醫近旁的家樂福賣場購物時,總禁不住內心悸動。近在咫尺的父親,您還好嗎?等候父親骨灰發還的一年多裡,每週五,打從台中上完補習班夜課,搭乘國光號返回高雄,再轉計程車回家。車行經過民族、十全路口,總在夜半時分。高醫就在十字路邊上。每回都覺得離父親好近,可,心情卻既惶恐又悲傷。惶恐的是,不知浸泡福馬林液裡的父親可好?悲傷的是,與父親咫尺之遙,卻天人永隔。椎心之痛,筆墨難言。

       父親過世後,除了茹素,自己心裡也倍感空虛。對一個外省第二代而言,父親的離世,眾人都想當然認為,母親傷痛打擊最大。父母從大陸巔沛流離到海島,定居五十餘年,早年的困頓及相互扶持依賴,外人固難體會。但他倆完婚第二年即在台灣生下了我。認識父親,我比母親只晚一年,跟父親的情感,也只差母親一年。父親過世帶給我的哀傷,大概也只有像我這般外省第二代,方能體會那種難言之痛。

海葬:  

          第二年六月底,高雄醫學院依學程上完解剖課,火化父親遺體後,以一具小木盒,盛裝骨灰發還家屬。當年暑假,颱風連連,海象惡劣,不利出航。直到九月中,才雇了艘遊艇出海。舉家老小遵父所囑,在高雄港正西方七海浬處,拋灑骨灰。

          沒有電影情節裡,那揮灑著一道長弧,灰飛煙滅,蕩氣迴腸浪漫。說是骨灰,實則,盡是大小不一骨塊。九月時節,正當初秋,天色總淒涼略帶寒意。外海浪湧不小,朔風也強勁。一家人,連同兄弟家屬,泰半暈船嘔吐。抵達外海正西7浬,遊艇調整船艏。順風之下,一搖一晃地倒出骨塊,再拋下花束與木盒。面朝波濤起伏大海,擺盪中扶著船欄,家人恭敬鞠躬連連。汽笛長鳴聲裡,父親即告眠台海深處。

          國人講究風水。海峽上,風大水深,想來,無人堪與父親葬身處風水相比。自己也一直覺得,父親在天、在海、更在心。父親離世的殯葬處理,沒給家人帶來煩惱。省錢省事,又化無用之軀,行有助醫學之事。領受父親身教遺愛,海葬後當夜,反覆思索,決定比照父親,自己身後事,也全依父親榜樣,以那簡要三點辦理。茹素一年半,海葬後不久,開始慢慢恢復正常飲食。是年冬天,分外寒冷料峭。

岳喪

          前妻的父親(我岳父),16歲時,因躲避國共內戰,打山東高密隨軍撤退來台。孤零零一人,聰慧的岳父,在軍中自習修業,考取軍醫,後來擔任空軍防砲部隊醫官。軍旅多年退役後,轉業法醫界,受教於名法醫楊日松博士,擔任高雄及南投地方法院法醫多年。岳父好學不倦,自習針灸,好二胡、象棋、麻將、輪式溜冰,更特別愛吃韭菜餡餃子配大蒜。許是出於老一輩戰亂折磨及困頓影響,沉默寡言的他,不擅表達,可,總靦腆地笑咪咪迎人。

          身為法醫,但性喜甜食,口味又鹹重的他,晚年高血壓、糖尿病纏身。2005年底,中風住進高雄榮總,嚴重到半身不遂,不能正常言語,更因左腳小趾破皮,傷口發炎潰爛,引發嚴重感染,得截去左下肢,且一度病危。

          親家與我父母互動不多,我父親身故,捐贈遺體給醫學院及海葬一事,岳父從未表示過意見。但讓人大感意外的是,當年年底,截肢且不能言語的岳父,在某日我與前妻入院探視他時,頷首示意要紙筆,然後一歪一斜在紙上寫下「找高醫總務X先生…捐贈…海葬…」幾個模糊難以辨識大字。我和前妻判讀後,不敢相信,一再追問其意。不能言語的岳父,只拎起筆,在寫出的大字上,一再畫著圈圈,眼神流露著期盼和希望理解,然後,不斷地點頭。我當下聯繫高醫總務處X先生,說明原委與岳父遺願。這也才知曉,原來岳父與總務X先生,因法醫職務處理無名屍關係,相熟且有互動。對方知道是戴法醫(岳父本姓)意願後,表示理解尊重,同時一再表達對岳父的感佩。

          2006年初,岳父轉往左營海軍總醫院長照中心護養,復因呼吸困難,住進加護中心,24小時藉氧氣勉強維生,但終日昏迷,不醒人事。形同植物人的日子,拖了大半載。前妻與岳母商議,決定拔除呼吸器,讓他撒手塵寰。不過,他的兩個遺願:捐贈與海葬,僅完成一半。因醫學大體解剖,出於教學緣故,婉拒殘缺遺體。岳父截肢不全,因此,簡單舉行告別火化後,如我父親一般,隔年春月,擇了一個晴朗適於出海日子,恭奉他的骨灰,海葬於父親相同海域。

母去

          母親辭世前舊事,【冷知識-21割肉】一文已有所述,不再贅言。只說她的後事。她是2021年中大去。雖說享99嵩壽,但晚年景況不好。先是90歲中風,行動不便,復因失智且逐漸加劇,前後經兩位外勞協助悉心照護,拖了將近9年。最後兩年某日,陪她日曬取暖時,見母親神色不錯,我探詢過她後事意願。她笑稱,一來,不想裸著身體讓人看,所以不打算跟隨父親捐贈解剖,二來,不願兒孫們出海暈船,所以火化後,希望樹葬在大弟上海昆山自宅家院子裡。

          母親打從前一年年底,即因失智晚期折磨,開始徹夜不眠。夜半,不是聲聲呼喚她娘,就是含混哼叫印傭。榮總神經科慢性藥石無效。改看私人精神科診所,則,藥用重了,就渾身乏力,恍似植物人般,昏睡好幾晝夜。減輕藥量,則又故態復萌地徹夜不睡。眼圈黑紫、眼眶凹陷,精神越發不濟。五月底,到林口二弟家小住,希望換個環境,能見好一些。但,情況未改,食慾卻更減。體力每況愈下。

          撐到端節前夕,返回高雄。旋發燒送急診,判定是腎衰竭,收下病危通知後,入院診治。當時全台COVID疫情爆發,情況嚴峻。三級警戒下,醫療院所人流管制,病房嚴禁探視。只得簽署放棄插管急救意願書,留下印傭照護。期間,醫院還曾探詢,如若病危,是要接回家,還是留院告終的詢問。如是,輸血、導尿、施打第一線抗生素與營養針劑,直到全身幾乎再找不出可以下針處。兩星期後,沒想母親病情竟逐漸起色,所有生化指數漸趨穩定。院方通知出院,可回家休養。

          返家後的母親,頭兩日不太進食,僅能賴蛋白營養針劑補充體力,也不大言語,竟日閉目休息。6月30號上午,起身在陽台日曬,餵食了些水果和蒸蛋。中午,問要不要回屋休息,她點頭答應。抱著她贏弱身軀回房,與外傭合力替她擦洗下身,更換過乾淨床墊與紙尿褲,再按摩過全身,同時,邊輕哼著兒時她教唱的歌謠,邊輕輕拍打著她瘦骨嶙峋身軀,母親頷首擠出一絲笑意,慢慢放鬆閉目。半個鐘頭過後,印傭過來喚我,說奶奶好像走了。原來,安靜沉睡裡,母親已藹然闔眼長眠。離她99歲生日尚有一個月。我噙淚摟著母親猶有餘溫身軀,不住地親著她額頭和臉頰。矛盾中,悲感兼集。既感慨母親終於擺脫病痛折磨,又傷悲道不盡眷戀與難捨,更慚愧沒盡心好好呵護。埋首母親懷中,我禁不住泣涕沾襟。

          當時全台疫情仍處高峰,死亡後得48小時內火化,殯葬亦嚴禁鋪張公祭。聯絡葬儀社後,黃昏時分,待兒子及二弟等家人,趕回來探視母親最後一面之後,隨恭送母親入市殯儀館冷凍。約定後日簡單家祭後火葬。骨灰裝罈留置家中,待疫情緩解,再商議處裡。

研磨

          當年下半年,新冠疫情持續影響全球。上海大弟與華府大女兒,短期內仍難返台。母親骨灰罈久置家裡也不是辦法。新春假期時,商得全家同意,決定即便暈船,仍以海葬方式,讓她可與父親長相伴隨為宜。遂訂下清明時節,舉家恭送母親骨灰出海。

          事先打探了一下,方才知道,這多年來,這個政府似乎諸事不利,反倒是殯葬這一塊,大大改進許多。早年,海葬之事無法可管,甚至出海多遠,何處拋撒,皆無以依循。現下,殯葬處有墓政科,總理一切喪葬事宜,包括土葬、樹葬、海葬。事先依規定書表格式,備妥計畫申請,甚至連貓犬等寵物的後事處裡,也訂有規範。以海葬為例,為避免近岸拋置,骨塊隨波飄回,引發不必要事端或爭議,火化後預備海葬的家屬,得另行申請骨塊研磨,繳交些許研磨手續費後,一整罈子沉重骨塊,研磨縮成一小包粉狀物,既方便攜帶,也易於拋撒處理。申請手續也便給,表格由墓政科提供,官網亦得下載。流程簡便。依規定填妥書表,包括既定時程,出海人數,船艇公司租賃契約,附上證照影本,方便辦理出海報關。一切文件備妥後,兩個工作天內即可核准。

出海

          預定海葬日前一週,兒子抱著奶奶骨灰罈,與我同赴殯葬處辦理骨灰研磨。一個小時後,即捧著一包研磨後骨灰回來。我們改用一只裝威士忌酒的典雅木盒安置骨灰。原定海葬日前一週,南臺灣天候轉劇,遊艇船家考慮海象惡劣,不宜出海,我們又再臨時更動順延兩天,很快也呈報獲准同意。

          清明次日,舉家大小,先在家裡恭敬祭拜父母,由長孫捧著盛裝骨灰的輕巧木盒,一家浩蕩駕車至鼓山哨船頭碼頭。船家工作人員搭配素衣制服,順利協助登船。先駛至海巡處檢查哨站,唱名確認家屬後出港。航行到外海六浬法定拋撒界線外,順利將骨灰拋撒大海,連帶兩束花卉,一束祭拜父親,一束獻給岳父。船家也行禮如儀鳴汽笛、敲船鐘致意。整個行程,從出海到返港,不過兩小時許,了了心願,也完成了母親陽世間最後一哩路。

說明:2022年4月6日,清明節次日,恭送母親骨灰,海葬高雄港正西7海浬處的遊艇航跡圖。

後記

          源於個人偏好,家族文化,宗教信仰,每個人的身後事,安排處理互異。無所謂何者為佳,何種方式更宜。父母來自對岸大陸,卻在海島世居大半世紀,真正做到他鄉即自鄉道理。雙親在世時,逢年過節,我們總隨著舉香遙祭大陸先祖。那是一種儀典,也代表對自己出處與祖先的尊崇。一家人沒特定宗教信仰,但,永遠記得出處。

          母親在世時,曾返天津老家探視,她說聽妹妹講,對岸祭祀祖先,有不過三代規定。這也有道理,因時下的人生與往昔大家宅院不同,甚少再有四或五代同堂現象,更難有人還記得,或認得曾曾祖父母,遑論曾祖父母。因此,不能再冀望三代後的子孫後人,還能對自己身後牌位、靈堂、甚至骨灰塔裡存放的那罈東西,抱持祭祀奉拜想法。

          今年(2022)9月18日,發生在台東池上鄉深度7公里,強度6.8級的淺層大地震,除了釀成台鐵列車出軌,高架橋受損,花蓮高寮、崙天大橋斷裂等災情,據報載,尚有某地骨灰塔整個坍倒崩塌,存放的千百具骨灰罈,傾覆砸破亂成一團情事。不知這些骨灰罈後人,面對先人骨塊紊亂混雜之況,情何以堪? 又或,根本甚多骨灰罈,已早無了後人? 或已久無後人再前往關切祭祀禮拜?

          自己父母,及前妻父親,皆來自對岸大陸,歷經戰亂流離顛沛飄泊。他們的「出處」在對岸。在台灣打拼奮鬥數十載後,「歸途」即是余光中大師膾炙人口「鄉愁」詩裡所稱的「那一灣淺淺海峽」。他們都海葬在「這一頭」,而老家出處均在「那一頭」。對他們而言,鄉愁曾經是「一枚小小郵票,一張窄窄船票,一方矮矮墳墓」,而如今,鄉愁已是「一灣淺淺海峽」了。

          對於宗教,個人並無特定信仰,屬「不可知論 Agnosticism-Weak」者,但,彷彿膜拜神祉般,心中常存父母身影,每思念尊崇不忘。而父親遺囑裡那幾句,更永誌在心,且交代兒子,一定謹記爺爺奶奶身教遺愛,在我死後,實踐我的歸途,長伴父母雙親左右。

1.捐贈可用器官後,遺體供醫學解剖研究;
2.若捐贈不可行,則儘速火化,骨灰拋灑於海,回歸自然;
3.待處理完一切後事,再發信稟告鄉親、同學、及友好。

永遠懷念己身所出的父親與母親。

2022年12月,歲末年終走筆於台灣高雄

~ 由 黑髮男子 於 2022/12/31.

2 回應 to “【冷知識-26】歸途”

  1. 新年如意!

  2. 謝謝。
    也祝您事事順心。

發表留言